倘“應該”具備實體,那我要好好感激它一番,正有了它,我的文章才得能寫下去,只因我常愛在字里行間行勸,諸如“所以,我們應該”云云。且“應該”的語氣較為折中,既不像“或許你能”這樣軟趴,也不如“必須一定”這般強硬,于是能達到行勸而不傷和氣的目的,十分好用。起碼書面上是這樣。
而在日常里,我們說“(不)應該”類的句子時,往往會于不經(jīng)意間加注由情感生發(fā)出的表情及動作。譬如當你觀人下棋,看得捉急時,或要指手畫腳,忍不住道:“哎呀,應該......”當你同人合作共事,景況稍遇不順甚至敗北時,你或要撫膺怨道:“哎呀,(當初)應該......”如此一來,伴隨著情素的變幻,“應該”也隨之泛起棱角,將對話雙方割傷。
所以不乏有書教我們多用“或許你能”的話,聽上去很在道理,可實踐起來并不容易,尤當人情緒上頭之時,你的理智多半要從“或許你能”上跟丟,隨后脫口而出“哎呀,(不)應該......”這類話來,如此一看,“或許你能”在關鍵時刻也不大靠譜。在我的方法,是于情緒將發(fā)未發(fā)之際強行住嘴,沉默是金,千萬別抖出第一個字來,否則就將滔滔不絕了。又還有種情況,同樣適用此法。
一生中,我們不免會接受各種問話,這里特指就某方面知識的詢問,有來自老師的,家長的,同輩的等。老師上課提問你,若你半點不會,那只能低頭不語,還能胡編亂造不成?老師本就懂得,可換作父母或同輩就不一樣了,而同輩間又是最典型的。當漂亮(帥氣)的女(男)同學就某一知識點向你咨詢時,你即便不懂,或要說句:“我記不太清了,應該是......”末的再打個哈哈道:“你最好查一查。”這一來,倘對方查到的答案正確,那是皆大歡喜,倘是錯誤,也有你“應該”的前話墊底兒,則少了許多尷尬。
當然,即便沒有漂亮帥氣的假設,人們總輒是愛顯擺的。但我以為,最好于一開始便說:“抱歉,我并不會。”或道:“我?guī)湍悴椴榭矗阆热枌W習好的同學罷。”要么干脆沉默是金。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這樣“應該”的次數(shù)多了,只會讓人覺得你不靠譜,為何不同問話者一齊尋出答案來?這樣不獨學會知識,更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別外的,倘在該應該的時候你不應該,仍保持沉默,那可就糟了糕。譬如你發(fā)見上司的決策中有一重大失誤,自不能當眾說他,可好歹要持以應該的態(tài)度,于私下進行勸諫,至于他聽與不聽,則又是另一回事兒了,不然組織一經(jīng)衰落,你的飯碗也跟著難保,除非你是間諜。商末之際,微子屢勸紂而不聽,方才逃離商朝,既盡了人臣之義,又不像比干、箕子,一死一囚,算是頂好的做法。
好了,我應該是把我理解的“應該”說完了,盡是些生活常理,諸君應該覺得平平罷,只期望我們能在應該的時候應該,不應該的時候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