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我方寫過勸人往簡處想的文章,其實旨在說心理上的積極狀態,使人活更開懷些,可對他人言語底細的判斷,我們每人皆應有數,這是行走社會所不能或缺的。由己類推,不知諸位的判斷根據是否以自身利益作準,即將對方言語中利于自己的篩選出,或制造出利于自己的語境。
譬如你已是了解到某商品的市場價,這時遇見了抬高價格的賣家,你便可利用此點同他進行砍價,或能以比市場價更低的價錢買進。但這還不是該沾沾自喜的時候,倘你將商品拿回家,仔細查看后,愕然發現某處有所缺陷,卻是那商人賺得了。
這好比是下棋,你雖在腦子里提前想好了一步,可對手卻已蓄謀了兩步,待你以為自己賺盡便宜時,實則入彀。所以言語的底細不是能簡單判斷出的,這里再舉個實際的例子。
于火車站周遭,隨處可見拉人拼車的,其對第一位客人的報價往往只高不低,而對后來者,或是逐一遞減,要不就是給對方還價的余地,使他更易上車,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此,第一位高價上車者便成了冤大頭。也還有種光景,假若你是他口中最后一位客人,馬上發車,且給你低價,你一經首意,他便叫你立先付款,可到得他泊車處一看,車上則塞滿了人,叫你絕坐不舒坦。
因此單用價錢來衡量,多半有所失準,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白得利”,你于一方面賺的,或要從另方面補出去,那么,以何法能劃得最大的便宜?——問。一個“問”字即可破除大多的把戲,就以上例來說,你若起首問他:“你的價錢是多少?車是幾座?已有了幾人?”而后聽他作答,倘你以為適宜,便說:“我上車再把錢交。”這樣你可進可退,他再不能瞞騙,拿你沒得奈何。
但所謂“吃過苦頭變謹慎,游過四方變老練”,道理光講還是效果乏乏,實際操弄起來卻要上難度,只因我們的雙眼最易被便宜蒙蔽,不親自遭坑個一兩回,怎能明習應對之法?最主要的,在電視機上看大象與親自去動物園觀察,是絕不同的體會,也只有吃了虧,才能感受得真切。
當然,吃虧后的我們不能老想著:“那人可真是壞透了,實在該......云云。”而最好迅速平息怒火,我們可都知生氣有傷身子,你不獨被他騙了錢財,還帶傷身,著實劃不太來。我們更應多思量思量,自己不慎在何處,下次如何避免,倘換作不侫,多會轉怒為喜,蓋我又學了一課。
我們或聽人講過人生要讀三本大書,一則是“有字之書”,二則是“無字之書”,三則是“心靈之書”,就中的“無字之書”正是生活這部大書。所以我更愿對生活抱以學習之態,至于痛斥那些騙了你的奸滑之輩,實在沒過多必要,只要你愿以人為本善,且自己絕與之不同流,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