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字常發生在我身上,他人亦所不免,除了少數“別人家的孩兒”,余下的大抵脫不了它的干系,或是它的近義字——蠢、傻。理應沒人喜歡被說成笨蛋,當然,朋友間調笑并情侶間打情罵俏除外。尤在公眾面前,譬如上課老師叫回答問題不出,你被罵作笨蛋,惹得全班嗤笑,落了面子,心里頭好一陣滋味兒,所以大家都愛它的對面,即“聰明”。
雖然人人都想變聰明,可正因為有笨才有聰明,例如同一知識,甲僅費半小時掌握,乙卻得花上數小時,便可說甲聰明,乙笨蛋;倘再冒出個丙來,只五分鐘解決完事兒,則甲又變成笨蛋了。照這般說來,實際人人都是笨蛋,正謂“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边@話告訴我們沒有最聰明只有更聰明,反意則是沒有大笨蛋,只有更笨蛋,于是乎皆大歡喜,不分你我都是“笨道”中人,以體現上天的公正。
玩笑話雖這么講,可笨還是有笨的好處的,如“笨鳥先飛”這個詞說得好,笨人該早早努力才是,興許你覺得它帶點詈味,在間接罵你笨蛋,可若再聯系上個“龜兔賽跑”就不一樣了。笨人正因曉得自己笨,從而先行路,不停步,一路向前,反觀些聰明蛋子,指不定何時睡醒,可能笨鳥從早六點直飛到午十二點,好鳥兒方才起飛哩,其結果是“晚起的鳥兒沒蟲吃”,被活活餓死。
并且笨人多半享福,正是“傻人有傻?!甭?,你且看聰明人可愛笨人得緊,蓋因笨人肯吃苦,不鬧騰,你指東他絕不走西,領導們都稱贊他好使,會增薪水,給表彰,放休假。再看聰明人,不間斷給你使點性子,耍點脾氣,要求還怪多的,直養尊太爺不過了。三國的楊修正因恃才放曠,不明自穢之理,故不得壽終正寢,而歷史上著名軍事家孫臏,則憑賣傻逃過了龐涓之害,如是者眾矣。
別一層,笨人學習確是慢點,但勝在扎實,就背一篇文章,要背上十幾遍,于印象上好在難忘,體悟更多,聰明人看幾遍雖會一時,卻也丟得快當,淺嘗輒止。有的聰明人為了矜耀,記誦各類雜識,自稱過目不忘,殊不知其“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無所裨益。況如孔夫子之智,“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語出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
是以聰明不能過頭,不然亢龍有悔,盈滿則虧,要學會“笨”點兒,此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理。笨人更無需妄自菲薄,試想想郭靖大俠,人雖笨,但肯下功夫,踐行道義,不獨老婆頂聰明,亦引得無數聰明人前來效力。倘你僅因他人罵你笨,從而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那可真就是一個笨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