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文化理論發展研
- 郭春陽 張治國 郭耿陽
- 15字
- 2019-01-03 12:14:00
第一章 文化研究視野中的體育文化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特征及結構
一、文化的定義
從文化的詞源及其語義上看,文化(德語kulter,英語culture),都是從拉丁語cultura轉化而來的,cultura包括土地耕種、神明祭祀、動植物培養以及精神修養等各種含義。顯然,這里指人類對文化創造的作用。后來在中世紀,文化已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之分,只是精神文化實指宗教文化。相比之下,德語中文化的意義較發達,而英法的文化則取義于耕作、培養以及精神修養。至于廣義的文化概念通常與civilization(文明)相聯系,互為代替。而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文化與人是不可分的。如拉丁語civis(文明)指市民之事,由此轉化為civilas(形容詞)或civilasation(名詞),指市民地位、市民權利,以及具有市民的品格、教養等義。
在中國語言里,文化概念來自《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指人世間人類的創造物——人文,并將它通過“化成”而對“天下”的狀態進行改造。一是指對社會的改造和培育;二是指對人本身的教化玉成。其強調只有在文化創造的同時也廣泛地接受文化成就的過程中,人才是真正的人,即所謂“貧賤憂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然而縱觀中外文獻對文化的界定,可謂層出不窮。但是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界說。
泰勒的文化定義是影響最廣的。作為英國的人類學家、文化史和人類學進化論學派的創始人,他寫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務,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德國哲學人類學家米夏埃爾·蘭德曼在他的名著《哲學人類學》一書中闡述說:“文化按其定義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創性所創造的,而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人賦予文化如此多樣的形式:一個民族不同于另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區別于另一個時代。但是,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人創造了自己。”從總體上看,這一定義比泰勒的文化定義更前進了一步。當代文化研究大都與這種文化界定相近,而蘭德曼所強調的是,文化創造是一種自由的形式化的過程。在這里,自身作為一個人、一個民族和時代一員誕生的證明,較為具體地現實地闡述了人與文化之間的創造性的雙向關系。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即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其將文化分為廣義的與狹義的。“廣義的文化包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則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意識形態,有時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及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與意識形態相區別的(方面)。”這種闡述主要是從人類創造性活動對文化形成、文化范圍的作用方面講的。它肯定了文化在人類活動過程結果的地位和存在的性質。但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把文化作為人類活動本身的特征提示出來,只是講了活動終端的現象,沒有從前提、中介和過程特征上說明其對人類實踐和認識各方面的重要意義。因而,這種文化只能是靜態的,并且缺乏內在靈魂的人類生命本質特征。
《中華文化史》一書對文化的定義彌補了它的欠缺,這種文化定義指出了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類化”,是人類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對象化,是人類創造的文化價值,經由符號這一介質在傳播中的實現過程,而這種實現過程包括外在的文化產品的創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這一文化定義有相當的深度,文化的實質在于人類化,揭示了人創造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著人自身的道理。它不但闡述了人與動物生命活動的區別,而且指出了人類文明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基本論證。
文化的存在和發展是同人的存在和發展緊密相連的,而文化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人自覺意識到自身的存在及其作用和意義緊密相連的。蘇聯弗·讓·凱勒主編的《文化的哲學問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的嘗試》一書中說:“文化概念反映了人對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的獨立性和僅為人所固有的能動性的意識,這種能動性既不能歸結為自然力的作用,也不能歸結為神力的作用,它意味著對人自身‘崇拜’的誕生,從而取代了古代所有其他的崇拜。”從中可以看出,文化概念的形成和產生是以文化本身的存在和發展為基礎的,文化概念也將隨著文化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而發展。
綜上所述,文化是人類改造自然、認識社會和實踐社會的活動總和,包括人類外在產品的創造和人自身心、智、體的塑造。
二、文化的特征
通過對文化定義的綜合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文化的一半特征:
(一)學習性
人的行為可以可以分為本能的和學習的.那些作為社會文化部分的行為是經過后天的訓練而學到的,這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大部分。所有的動物都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這對于物種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人類,學習的行為遠遠超過本能的行為。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天生的不完善。一個人要成為社會中獨立的一員,不僅需要一個長期的身體適應的時期,而且需要一個長期的學習如何思維和如何舉動的訓練時期,換句話說就是進行文化方面的訓練。
體質生態是人類行為的基礎。一方面人類通過學習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的文化能力——說話的能力、抽象思維的能力、制訂長遠計劃的能力等,則取決于因遺傳而繼承的體質特征,取決于復雜的大腦。但大多人類學家比較強調后天的文化學習對人的重要性,而先天的遺傳僅是行為的基礎。
(二)發展性
文化就其本質而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19世紀的進化論人類學者認為,人類文化是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進化的。從早期的茹毛飲血,到今天的時尚生活,從早期的刀耕火種,到今天的自動化、信息化,這些都是文化發展的結果。沒有文化的發展,人類至今還是猿猴的堂兄弟,也就沒有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以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認為,文化過程就是文化變遷。文化變遷是現存的社會秩序,包括組織、信仰、知識以及工具和消費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發生改變的過程。總的來說,文化穩定是相對的,變化發展是絕對的。
(三)時代性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類型。例如,以生產力和科技水平為標志的石器時代的文化、青銅器時代的文化、鐵器時代的文化、蒸汽機時代的文化、電力時代的文化和信息時代的文化。又比如,作為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賦、詩、詞、曲分別成為我國漢、唐、宋、元各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樣式。時代的更迭必然導致文化類型的變異,新的類型取代舊的類型。但這并不否定文化的繼承性,也并不意味著作為完整體系的文化發展的斷裂。相反,人類演進的每一個新時代,都必須繼承前人優秀的文化成果,將其納入自己的社會體系,同時又創造出新的文化類型,作為這個時代的標志性特征。
(四)綜合統一性
盡管人們對文化的概念難以取得一致意見,但對文化劃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基本觀點是認同的。任何一個文化系統中的子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一個完備文化體系,都是一個綜合統一體。文化的要素和成分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不是簡單的、孤立的要素和成分,不是雜亂無章地拼湊,相反,各要素和成分之間是相互整合而統一的。這種統一性常常通過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表現出來。
(五)政治、經濟性
政治、經濟、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存在形態。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人是文化的主體。在階級社會中,人是分為不同階級的。不同階級(包括階層)的人對文化有著不同的需求。不同時代的物質生產水平由此形成各種經濟關系,并影響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同時,文化生存的優劣,對政治文明和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或促退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開明的政治與文明的文化、發達的經濟與先進的文化;專制的政治與專制的文化、落后的經濟與落后的文化,都是相互依存和影響的客觀存在。但是,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并不總是同步的。當今中國,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生態文明與黨的建設“六大建設”并提,這是建設和諧社會、治國理政的英明抉擇。
(六)普遍存在的具體性
文化是一種人類活動,是人類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結晶。有了人類就有了歷史,有了歷史就有了文化。每一個社會、國家、民族,人們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系統中。這種文化系統還具有一定的規則性,能依靠法律、制度、習俗、思維方式、價值系統等來引導或約束社會成員的個體行為,使他們的情感、思想與行為都納入群體的價值目標與軌道。
(七)世代相傳的連續性
人類文化隨著物質生產和人口的生產與發展,具有歷史連續性,是社會傳承的結果,是超越個人而存在的。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們總是有批判、有選擇地進行繼承,并在繼承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從而形成一定的文化傳統。例如,中國文化五千年綿延不斷,它獨自萌發,慢慢形成,歷久彌堅,從未中斷,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即使近代受到強勢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挑戰,它也未喪失自己的特性。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是文化連續性的保證;繼承是文化連續之源,創新是文化發展之動力。文化體現了創造的意志力量,它與本能的生物學遺傳或先天性行為方式是不同的。
(八)民族和世界的辯證統一性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著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點,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形態的民族文化,都是適應本民族不同階級階層、職業、信仰和不同文化心理的人以及不同的社會環境和生產條件而形成、發展的。這一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的歷史淵源,承載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積淀,從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并促進其發展,這是某一民族文化包容性的體現。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文化,例如中華傳統文化,便是包容了56個民族文化的特征,并由一種帶有共同傾向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特征,把各民族凝聚成一個整體。它是一種具有獨特的中華民族性格和傳統的文化形態。自然,在這個多民族的文化整體中,各個民族仍保持著那些具有自身傳統和特色的文化因素,如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所以說,文化的民族性是一種多元的文化形態。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辯證統一體,這是文化包容性最為突出的標志。在當今世界上,任何一種成熟的文化,都是屬于全人類的,純粹獨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在世界各國之間相互傳播,發生交流與沖突、選擇與融合,并導致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或遷移。即使在交通落后、信息閉塞的古代,世界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始終在通過各種渠道(如戰爭、經商、人員往來等)進行著。中國歷史上佛教文化的傳人、明朝以來的“西學東漸”就是明證。同時任何一個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只有既具民族特色,又能積極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并汲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才最具有生命力。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額,才能成為文化大國。
綜上所述,文化是指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從廣義上講,文化泛指人類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則特指精神財富。而中國文化,一般是指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其內容非常豐富深邃,它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以及人們的理念、風俗、信仰等。
三、文化的結構
文化作為整體存在的“超有機體”,它的內在本體就是文化結構。文化結構是對有機整體性文化的內存關系的抽象,它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可以自己說明自己,二是可以形式化。文化結構決定了文化的性質與功能,中國文化之體決定中國文化之用,二者密不可分。文化結構有表層文化結構與深層文化結構。文化心理結構是最具模式化的心理反應,魯迅研究中國的“國民性”就是著眼于病態的文化心理結構。
當然,一個民族的整體文化或一個具體的文化特質,都有其層次結構。文化層次有“三層次說”和“四層次說”。三層次說是把文化看作一個三層次同心圓,表層為物質層面,中層為制度層面,深層為心理層面。四層次說:物質文化、社會關系、風俗習慣與藝術文化、精神文化。余英時教授說:“首先是物質層次,其次是制度層次,再其次是風俗習慣層次,最后是思想與價值層次。大體而言、物質的、有形的變遷較易,無形的、精神的變遷則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