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文化理論發展研
- 郭春陽 張治國 郭耿陽
- 11844字
- 2019-01-03 12:14:02
第一節 古希臘時期的體育文化
一、古希臘歷史
古代的希臘,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奧尼亞海中的一些島嶼以及一些希臘人的殖民地,包括西西里島、意大利南部、土耳其西岸地區以及黑海沿岸的一些地帶。早期的希臘文化可以追溯到克里特島的米諾斯(Minoan civilization)文化(大約公元前25世紀甚或更早),而早期希臘本土的文化是邁錫尼城邦文化(Mycenaean civilization),該城邦在公元前1600—公元前1200年間甚為著名,這也就是所謂的荷馬時期。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的形成時期,持續到大約公元前800年結束。公元前800—公元前600年,希臘人在本土之外開拓了許多的殖民地,國土逐漸增大。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00年,希臘人逐漸形成了其燦爛的文化,這一時期可以一直持續到公元146年希臘由羅馬所控制。隨后就進入了羅馬時代,大約到公元476年結束。
古希臘人并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而由許多城邦組成。這主要是由于希臘山嶺縱橫、河流切割以及海灣交錯所致。由此,一些山谷、河域與平原地區自成一體,并稱為“城邦”。各城邦不僅為經濟實體,也為政治單位。眾多的城邦,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制度,并在不斷地相互交流、爭執與融合中逐漸形成了希臘的政治與文化。在眾多的城邦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斯巴達與雅典。
斯巴達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東部的拉科尼亞地區,斯巴達人屬于多利安族,他們征服了邁錫尼人與美塞尼亞人,建立了一個等級森嚴的階級社會與軍國主義的寡頭政體。斯巴達人具有高度的警覺與憂患意識,他們采取非常嚴格的軍事教育手段來訓練公民。斯巴達男童自7歲至18歲,都必須在軍營接受體能與戰斗技術的訓練,以培養堅韌、勇敢、頑強并具有一定戰斗技能的戰士。同樣,斯巴達人對年輕女子也進行非常嚴格的訓練,因為他們認為沒有健康體魄的母親是不會有強健的子女的。由此,斯巴達人建立了一套非常嚴格的軍事體育訓練制度。這一制度對后期大希臘時期的體育文化形態應該具有重要的影響。
雅典位于阿提卡平原,處于科林斯灣與愛琴海匯流之處,是希臘城邦中文化成就最高的城邦。雅典的政治體制有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僭主政體,并在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Cleisthenes)當政后走向民主政體。雅典人個性自由,其教育是為少數人的教育。雅典少年兒童的學校有音樂學校(主要學音樂與文字)與體操學校(主要學體操與運動),而上學的只是男童,女童留在家中跟隨母親或保姆學習家務事情。16歲后,孩子可以進入公立的體育館或學院(Gymnasium)接受高層次的教育。由此可見希臘人對體育的重視。
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49年之間,希臘與波斯帝國(位于希臘東部,相當于今日阿富汗與伊朗的一部分)爆發著名的“希波之戰”。希臘人與波斯人在雅典東北約40千米處的馬拉松平原展開戰爭,希臘取得勝利。希臘人為防止已經敗逃上船的波斯軍隊又去進攻雅典,而雅典人又因尚不知戰爭的勝利而投降,就派出他們的善跑者菲迪皮德斯(Pheidippides)飛奔雅典去報信。他在跑至雅典報捷后即倒地累死。為紀念菲迪皮德斯并鼓勵善跑者,后來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或其他大型運動會都有長跑比賽項目,而“馬拉松”一詞正源于此。
希波戰爭后,雅典到處擴張,又引起了雅典與斯巴達兩大城邦聯盟對抗的形勢,并演變為一場大的內戰,即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使得兩敗俱傷,希臘從此走向衰落。此后,希臘半島北部的馬其頓在公元前4世紀時崛起,尤其是在亞歷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356—323年)時期及其以后,直至公元前1世紀被羅馬征服前,建立了一個大希臘化時代。其領土擴大到尼羅河流域、敘利亞、西西里與意大利南部。
羅馬的歷史由共和與帝國兩個時期組成。羅馬共和指自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31年間所建立的君主政體。此時的羅馬應是一種具有軍事色彩的寡頭政體,而非民主政體。它的軍隊組織嚴密,賞罰分明,驍勇善戰,所以,此時的羅馬一直向外擴張。公元前3世紀,掌握了意大利的中部與北部,接著是兼并當時據有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城邦。羅馬在完全擁有意大利半島后,地中海東有大希臘化各國,西有海上商業強國迦太基。在兩次布匿戰爭后,羅馬終于在公元前146年滅迦太基;接著又連續征戰希臘,在公元前30年完全征服大希臘化世界,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性國家——羅馬帝國,并走向帝國時代。羅馬人并沒有因帝國的建立而停止擴張,而是繼續征戰,并逐漸擴及中歐,征服了瑞士、不列顛,并跨過多瑙河,擁有羅馬、迦太基、里昂、亞歷山大、安提奧克、伯格曼、雅典、科林斯等城市,帝國盛世達兩百年之久。公元305年,羅馬帝國被分為東、西兩個部分。476年,西羅馬被日耳曼人所滅;東羅馬帝國在風雨飄搖中一直支撐到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滅。一般的說法,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即為羅馬帝國的滅亡。
二、古希臘的經濟與文化
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一般都起源于沖積平原或大河流域。這些區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物產富饒,有利于生產力比較低下的人類祖先的生存與發展,但古希臘文化與此相異。古希臘地處南歐,這塊不大的地區海陸交錯、山巒重疊,卻使它具有了東方大國所沒有的延綿曲折的漫長海岸線、眾多的港灣、星羅棋布的島嶼以及彼此閉塞的小區域。由于境內多山,交通不便,耕地有限,又正好處于三大洲的交匯處,這種嚴峻的地理環境迫使古希臘人不得不謀求積極向海外發展,這就促使了其商業、航海業比較發達。另外,希臘處于亞熱帶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全年陽光充足,宜于戶外活動,因此,他們特別重視體育鍛煉,形成了全民對人體美的強烈愛好。這些都有利于古希臘文化的成長。古希臘山地較多,土地貧瘠,多數地方不宜農耕,國內農業很不發達。這雖然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造成糧食稀缺,卻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的生長非常有利。同時,古希臘境內礦藏豐富,有銀礦、大理石礦、陶土和石油等。色美質堅的大理石與精良的陶土,為發展建筑、雕刻和制作陶器等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些都對手工業、商業貿易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古希臘港灣非常多,三面臨海,交通便捷,這種開放型的地理環境,為海上運輸提供了方便,有助于古希臘航海業和工商業的發展,使希臘產生了較之內陸更為頻繁的商業與貿易活動。因此,海上商業貿易與對外交流在古希臘的社會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航海、商業貿易等活動不僅培養了古希臘人思變好動、勇于競爭冒險的性格,而且對于培育積極的文化精神非常重要。
發達的奴隸制和奴隸制經濟是古希臘文化繁榮的堅實基礎和物質前提。古希臘的土地制度是奴隸主私人占有制為主導地位,其奴隸制特點是外族奴隸制,由此把他們經濟的側重點轉到國外去。這樣,海外商業貿易的資金積累快,周轉也快,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比農業生產更快,使國家經濟發展也更快。這對發展文化也有促進作用。
古希臘人由于大海的孕育、商業經濟的錘煉而形成強烈的自由精神,政治上的民主制度更是為希臘人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寬松的政治氛圍,有力地促進了希臘文化的發展。這種民主政治能給人們創造一種生機勃勃的社會生活,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且促使人們智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提高。古希臘各城邦提倡言論自由,公民可以自由討論公眾關心的問題。這種自由討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活躍了公民的思想。而且由于希臘城邦的重大問題都通過公民大會和議事會決定,政府對不同政治見解采取比較寬容的態度,一切官職向各等級開放,使更多的公民能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同時,古希臘通過大力發展戲劇、體育事業,為公民提供參與政治的途徑,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的意識,豐富公民的文化娛樂活動。人們追求言論自由、學術自由、人身自由,形成了強烈的自由精神,從而造就了希臘文化高度的個性化、多樣性和開放性,并產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批批思想泰斗,從而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學術繁榮的黃金時代,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
地中海優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古希臘人發達的航海事業、典型的海洋文化和獨特的民族特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開放性。文化的開放性加上繁榮的商業貿易經濟造就的商業文化和高度發達的城邦民主制提供的寬松的政治氛圍,以及長期的海外殖民活動等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古希臘的文化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從而造就了古希臘人的求知進取精神。而只有開放性的社會組織、文化結構,才能使一個國家保持活力,汲取更多的能量。古希臘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點上,得信息交流之先,在同周邊其他民族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從中學習、吸納、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先進成分,并傳播、輻射本身文化,從而強有力地推動了希臘文化的發展、壯大。古希臘文化固然是古希臘人的杰作,但其在形成自己獨特的古典文化之前,一直是地中海東部近東文化圈中的一種外圍文化,深受埃及和巴比倫文化的輻射和影響。早在愛琴文明時期,希臘與近東地區的交往就已經開始。后來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游歷,甚至戰爭等方式,東方的文字、藝術、宗教、文學、哲學以及醫學、地理學、天文學、數學等學科知識源源不斷地流入希臘。希臘人不僅學到外國的先進文化,而且迎來了許多學者辦學、講學,使得古希臘文化得以大力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要素,博采眾長,取得輝煌的成就。
三、古希臘的體育教育與體育思想
古希臘人熱愛體育有軍事、勞動、宗教、發展等多方面的需求。為了把所有男童都培養成能征善戰的戰士,斯巴達人在公元前8世紀始,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實施不同的軍事體育訓練:12歲以下的孩童,主要學習賽跑、跳躍、角力、游泳等與增強體力有關的項目以及投槍、擲重物等軍事項目,并特別重視培養兒童吃苦耐勞等精神意志。12~18歲,進行更加嚴格與強度更大的訓練。18歲以后,就要到部隊去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嚴密的組織與嚴格的紀律,加以嚴格的訓練,使斯巴達人具有了很好的體質,也具備了許多體育知識與技術。
雅典是希臘體育與教育最發達的城邦。雅典人在7~14歲要到學校接受智力教育與簡單的體操教育,滿14歲進入體操學校后要接受正規的體育訓練,如學習賽跑、跳遠、標槍、鐵餅與摔跤“五項運動”,以及游泳、舞蹈等。希臘人的體育不僅是要培養勇猛的戰士,更多的是要培養體態勻稱、動作協調優美的“高雅”之人。
古羅馬的體育目標主要是培養能夠打仗的軍人,所以,孩童在16歲以后要在軍隊中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主要內容有跑步、跳躍、游泳、擊劍與擲標槍等,鍛煉只是為培養體魄強健的軍人。后期隨著羅馬進入帝政時期以后,由于軍人逐漸職業化,體育的軍事教育功能也逐漸喪失,所以,羅馬人的體育興趣逐漸低微,但卻對殘酷的角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后期的羅馬角斗士的訓練等是很有名的。
勇敢、節制、公正、自由、理性、美等一直是古希臘人最為看重的品質,而體育則被認為是培養勇敢與身體強健的人的最重要的途徑。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體育與教育都有精彩的描述。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8—公元前399年)反復強調,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強壯的身體與精神,他認為,沒有健全的體魄,就不可能學好文化,更不可能執干戈去保衛國家。蘇格拉底還具有終身體育的思想。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指出,蘇格拉底認為:“體育教育與音樂教育一樣,應該讓他們從小就接受。而且,體育訓練應該十分小心,并且要終其一生。”蘇格拉底反復強調,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強健的身體”并反復提醒希臘人要重視體育鍛煉。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曾是一名運動健將,做過角力手,并取得過伊斯特莫運動會上的優異成績。柏拉圖認為,體育鍛煉本身就是在接受教育。他認為,從事體育鍛煉可以凈化人們的靈魂,獲得道德上的提升,并提升人們的審美情趣。他說:“音樂與體育聯合的潛移默化,可以使兩者(指理性與情感,作者注)和諧,因為它們以高貴的文字、榜樣來強化、支持理性,并且用和諧與節奏來節制、撫育和文明化感情的狂放不羈”。柏拉圖還有男女平等接受教育與體育的意識。他認為,青年人無論男女,都應該受到嚴格的體育與音樂教育,而女人在一切方面都應該與男人擁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亞里士多德師承柏拉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他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主張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且在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幼兒期以身體發展(體育)為主;在體育教學中,他主張要教“簡便的體操”和“輕巧的武藝”,著重于讓兒童身體正常發展;亞里士多德對兒童的身體健康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說,“既然在教育方面習慣先于理性,身體先于思想,由此,顯然預先應把兒童交給體育教師和角力教師,這些人分別能造就兒童的體質和交給他們身體方面的本領”,即“健康和強壯”以及“人的勇敢”。亞里士多德特別看重體育對培養人的“勇敢”精神的作用。
正是由于古希臘人對體育與教育有著清醒且深刻的認識,古希臘人所有的崇尚思想自由、崇拜英雄、重視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等理念,造就了希臘人的體育成就與體育文化。
四、古希臘的奧運會
在奧林匹亞神域舉行祭祀競技活動可以追溯到荷馬時代(公元前1100—前800年)甚至更早。關于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大都與宗教祭祀有關。例如,一種傳說是,曾保護過宙斯母親的5位祭祀來到奧林匹亞城進行賽跑比賽,結果是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率先跑到終點。后來赫拉克勒斯與5位祭祀約定,以后每4年舉行一次比賽,并命名為“奧林匹斯祭奠”,后來伊利斯城邦的國王埃特里俄斯為紀念赫拉克勒斯而開創了男子競跑賽會,就成為古代奧運會。還有一種說法是,宙斯的孫子帕羅普斯為了娶伊利斯的希達彌亞公主,并在希達彌亞公主的暗中幫助下,在戰車賽中殺死了伊利斯國王俄諾瑪諾斯,成為伊利斯新的國王。為此,他在奧林匹亞神域舉辦了祭奠宙斯的盛大競技慶典活動,這就演變為后來的奧林匹克競技。撥開神話中遠古人們以格斗競技方式產生新的部落酋長的傳統習俗的迷霧,當這種以殺死原有部落酋長的愚昧落后的傳統方式被逐漸禁止后,而古老的祭祀競技活動形式卻漸漸演變為儀式化的行為,并伴隨著宙斯部落的強大而逐漸成為古希臘諸城邦國人們的共同活動,這就是古奧林匹克競技活動的由來。
古希臘的諸多城邦是各自為政的,并經常發生戰爭。雖然有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國王伊菲圖斯與斯巴達為了達到和平舉辦了奧林匹克運動會,訂立了“神圣休戰月協定”的記載,但直到公元前776年,古希臘才把這一年舉行的奧林匹克競技活動作為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開端。此后,每4年舉行一次,并在8月前后舉行。
公元前776年,在奧林匹亞神域舉行了第一屆古代奧運會。會前,由伊利斯城邦選派3名純希臘血統的使者在愛赫拉神殿前首先舉行宗教儀式并點燃“圣火”后,分赴希臘各地通知運動會的具體日期以及各注意事項。希臘各地不管有無戰事,在使者到來以后都要按照神的意志實行“奧林匹克神圣休戰”,此時希臘全境都處于和平與歡樂之中。運動員都必須是希臘血統的男性自由民,而且道德上沒有污點,婦女、異族人與奴隸戰俘是不能參加奧運會的。奧運會前1周,各城邦的政治家與使者、體育代表團、商人、學者以及看熱鬧的人們(可惜婦女不能參加)從四面八方涌向奧林匹亞,豎起各城邦的旗幟與各式帳篷,使者與政治家展開各種外交活動,商人們開始商業活動,學者們吟詩唱歌或發表演講,整個奧林匹亞神域熱鬧非凡。運動會在奧林匹斯的阿爾齊斯神域內進行,后來在神域的東北角修建了一塊長方形的運動場,其跑道長192米,寬32米,周圍有依天然地形修成的看臺。盛會期間要舉行各種祭祀儀式,運動員以及他們的父兄、教練、裁判要面對宙斯神像宣誓保證他們沒有做過、今后也不會做任何違背奧運會精神的事情,裁判員要保證執法公正,不受賄賂等。剛開始時比賽項目也就只有一個短跑項目,距離為一個斯泰德(192.27米),以后陸續增加了中長距離跑,五項競技運動:角力、拳擊、賽馬、戰車賽、武裝賽跑以及一些少年競技項目,最多時達23項,會期也逐漸延長到5天。
運動會的優勝者享有很高的榮譽,不僅會在隆重的發獎儀式上由裁判宣布優勝者及其父兄的姓名、所屬城邦等,還要加冕(用橄欖枝編成)與舉行游行慶祝活動。由此可以看出,最初時的獎賞還偏于榮譽,但后來逐漸發展變為豐厚的物質獎賞與某種特權。例如,連續3年奪冠者可在宙斯神殿留下塑像,不但終身免稅,所在城邦還發給給養。
公元前8世紀—6世紀,古奧運會的規模還比較小,主要限于伯羅奔尼撒西部的城邦,逐漸發展為希臘各個城邦參與的社會盛會,并在公元前6世紀—4世紀期間達到鼎盛。公元前5世紀末爆發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希臘奴隸制度開始走向衰敗,這也成為古奧運會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人入侵希臘后,古奧運會逐漸衰落。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征服了希臘,此后,羅馬人數度修改奧運會比賽規則,使得奧運會面目全非。到公元394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禁止異教活動,古奧運會隨即畫上了句號。
從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4年,古奧運會總共舉行了293屆,歷時1168年,不僅對古希臘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社會與人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全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古奧林匹克精神對后世的教育、體育以及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古希臘體育的文化特征
古希臘的體育具有鮮明的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內容的游戲化。雖然在斯巴達、希臘初期時代的體育都明顯地具有軍事體育的特點,但隨著古希臘文明的發展,古希臘人認識到了游戲與娛樂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古希臘的體育逐漸表現出游戲化與娛樂化的傾向。但是,更重要的是,古希臘人不僅注意到了體育的娛樂性與游戲性,而且進一步把體育游戲化了。體育的游戲化與體育的娛樂化有著本質區別。娛樂是為了人的精神的愉悅,是為了緩解人們精神的緊張與勞動的煩累而有意識進行的活動。而游戲化了的娛樂活動卻不僅僅是娛樂,而且為娛樂設置了活動規則。它不僅僅是娛樂,而且是具有規則的娛樂活動,或者說已經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而且進一步承擔了一些學習、體驗、傳授社會規則的任務。這就是娛樂性與游戲性的最大區別。古希臘體育已經是游戲化的體育,而不僅僅是娛樂性質的體育。也就是說,古希臘體育已經開始具有娛樂以外的特質。
(2)體育的教育性。希臘體育表現出的在培育人的身體發展的同時培養人的勇敢精神、積極拼搏的精神、公平競爭的精神、人的全面發展等理念,都體現了希臘教育的先進思想。體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少年兒童要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使孩子們成為既有知識,又品德高尚;既有健康體魄,又有完美的精神世界,智力與非智力因素、體育與美育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進一步地,如上面所說體育的游戲性,古希臘體育已經開始承擔對于社會規則等的模擬、學習、體驗等教育任務。這一點對今天世界的教育有著極大的啟示。
(3)體育的競技性。希臘體育是一種競技性的體育游戲。他們制定了競技游戲的規則,要求裁判員與運動員嚴格遵守規則,并在運動與競技中學習與體會公平競爭的意義。競技體育體現了希臘人希望通過體育培養年輕人的勇敢精神、公平競爭的意識,也體現了希臘人崇拜英雄的價值觀念,希望借此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運動。進一步地,希臘人希望通過體育的競爭來平息各城邦之間的競爭,反映其體育代表和平的意愿。
(4)奧運會的體育文化模式。古希臘人創造了奧運會的文化模式,使它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運動員展示身體技能的舞臺,而且成為古希臘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一個舞臺。古奧運會是希臘各個城邦交流、平息爭端的一個平臺,是政治家與外交家活動的場所,是運動員競技的舞臺,是民眾歡樂的天地與學習體育、學習英雄的場所,也成為商業與經濟的促進劑。古希臘的奧運會成了希臘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體育是生活,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之一。盡管現代奧運會已經不能與昔日的古奧運會相比,但體育的精神、作為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的體育活動卻被繼承并將永遠流傳下去。
六、古希臘體育與古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文化思考
為什么古希臘的文化成為后來西方文化的主要來源?為什么古希臘的文明能以其獨特的風采與卓越成就享譽后世?為什么古希臘奧運會會對后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不妨從社會、思想、文化等方面予以反思。
(一)古希臘社會與經濟基礎的影響
(1)古希臘人的生活環境。嚴格意義上說,古希臘人從未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主要是由于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所致。希臘山嶺縱橫、河流切割以及海灣交錯,人們傍海而居。所以,這就使一些山谷、河域、平原自成體系。它們既是政治單位,也是經濟單位。進一步地,這就使得各單元之間的競爭極為突出。傍海而居的條件又使希臘人與羅馬人形成了海洋生活環境,包括海上的勞作與海洋貿易,從而培養了希臘人與羅馬人的冒險性格與抗爭意識。長期的競爭、冒險、抗爭、戰爭等諸多行為活動潛移默化的結果就是演繹為古希臘與羅馬人血液中的冒險性格與競爭意識。這些表現在體育教育上就是培養具有“狼性”特征的勇敢的國家公民。它“要求人們追求自身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素質的極限發展,講求在活動中不屈不撓,超越自我、勇爭第一”。另外,商品經濟也為希臘的城邦民主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
(2)古希臘的社會制度。由于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制的國家,各個城邦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城邦的自治制度使得古希臘社會成為以契約為基礎的國家,使得希臘人的政治生活特別豐富,也形成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雖然雅典的民主政治還很原始與不完善,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雅典人懂得了民主、自由、契約、規則、競爭、責任、公平與公正等,這些傳統都對古希臘的體育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特別是對希臘競技體育規則的建立、公平比賽與公正裁判的意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且使得希臘競技體育是一個有“組織”的競技體育,諸如古奧運會等。
(3)古希臘的經濟發展。希臘人與羅馬人的經濟已經相當發達,形成了一個手工業為主的初期商品經濟社會。工商業的發展,不僅為雅典人的生存提供了保障,而且也為古希臘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極大的活力。經濟的發展,無疑會促使社會生活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并促進文化的發展。例如,促進了希臘的政治、哲學、音樂、繪畫、體育等諸多文化現象的發展與進步。另外,商業的發展,使得商業行為中的許多原則對其他文化產生了一些有益的借鑒。例如,商業中對最大利潤的追求以及對商品質量的講究,對運動員追求高水平的運動技術與強烈的取勝意愿都有很大的影響。
(4)古希臘的教育內容。古希臘繁榮的經濟促進了古希臘的教育發展,而古希臘的地理環境、城邦制度、社會發展也決定了古希臘的教育內容。作為古希臘最大的農業城邦國家的斯巴達,為了確保僅占人口少數的斯巴達人的利益與鎮壓奴隸的反抗,斯巴達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嚴酷的軍事體育訓練,把斯巴達的子弟訓練成為勇猛強壯的武士。如前所述,斯巴達的兒童屬于國家,男孩從7歲起直到18歲,都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與政治道德教育,以養成他們勇敢、堅韌與愛國的性格。雅典的教育比斯巴達的教育先進了許多,他們要培養的是身心和諧發展的國家公民,所以,雅典的教育重視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體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二)古希臘的思想與文化的影響
(1)古希臘的哲學傳統。古希臘是哲學發展的源頭。希臘的民主制度需要人們參與管理、學習與制定法律、民主討論決定事物,所以,就要教百姓讀書寫字、說話以及背狀子等,教人們學習思考與辯論等,由此也就產生了許多古時的智者與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都產生于這一時期。希臘人喜歡思考,這體現在希臘人的“蘇格拉底式的提問”: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世界的本質?什么是幸福?等等。另外,希臘哲學具有批判反思精神,不斷地追問,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思索,目的就是為追求萬物的本質與宇宙的真理。蘇格拉底主張,真正的本質與現實所看到的不一樣,為了追求真理,要看那些用人們五官看不見的東西,用智慧和思想去看事物的本質。亞里士多德非常注意對個體事物的觀察,他認為,事物的本質就在個體上,因此,特別注意經驗的觀察和分類。正是由于這些哲人的深入思考,使得希臘的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源頭,也使得希臘人的行為更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也就使得希臘的教育體現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特征;而對于幸福的思考使希臘人們認識到健康、愉快、歡樂是人的基本生存條件,應當成為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由此體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當然的了;同樣,戰爭的原因使古希臘人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發展了軍事體育,產生了“英雄崇拜”,而對戰爭的反思也促進了“神圣休戰月”的產生,而古代有組織的奧運會就是順應這一要求的產物之一。進一步地,關于體育教育性的思考,使得體育由娛樂性向游戲性發展,向競技性發展,從而使體育不僅具有娛樂性,而且超越了娛樂性,具有了教育意義。
古希臘人的哲學思考當然也包含了他們對于理性與感性、精神與肉體關系的思考。古希臘人較好地解決了理性與感性的沖突,精神與肉體的沖突問題。他們不僅認識到理性對于人們認識物質運動規律包括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率先發展起古希臘的抽象數學以及物理、天文等科學知識,而且理性的力量也使他們認識到人不僅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不僅需要節制(“節制”是古希臘人重要的品質之一),而且需要歡愉與肉體的解放,所以,就有了“一方面是‘有身份的主婦們和少女們成群結隊地在荒山上整夜歡舞欲狂’,另一方面就是投身于體育運動,并將之演化成一種宗教祭祀性賽會,去充分宣泄自身的生命欲望,張揚原始活力的沖動”。
(2)古希臘的人本主義價值觀。西方古典文化中充滿著一種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來源就是古希臘的人本主義的精神。著名的古典文化學者安邦納曾對此做過精彩的論述:“全部希臘文明的出發點和對象是人,它從人的需要出發,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進步,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進步,它同時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過一方探索另一方。”“神話‘斯菲克斯之謎’體現了希臘原始先民對人類自身地位的最初思考”,而希臘智者普羅泰格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格言,揭示了希臘人對人的自身價值的重視;進一步地,希臘人的“神人同形同性論”,則表達了古希臘人借神來體現人的思想的意識——神也只不過是人的最完美的體現而已。人是世間第一可寶貴的。人的需求,包括人對健康的身體、柔韌的身材、勇敢的意志等的培育與鍛煉,都是無可厚非的。所以,體育教育,祭祀盛典中的體育表演,通過運動實現對人的尊嚴、身體的權利以及審美需要等價值追求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古奧運會是借助神明、為了娛神而誕生在奧林匹亞山上,也可以說古奧運會有一種宗教情結。這是否與上面的人本主義價值觀相對立呢?一點也不對立。古奧運會的宗教情結是為了實現古希臘人的一種超越思想信仰、超越城邦界限、超越人類理想而借助于宗教形成的一種特殊社會現象。借助神而表現人,借助人們對宙斯的無限崇敬之情來實現人的靈魂的凈化,借助神而舉辦運動會實現人們對生命、對身體權利的追求。這不能不說是古希臘人的高明。當然,也不能就此分析而說明古希臘人已經對宗教有一定清醒的認識。
(3)古希臘人崇尚思想自由、科學與理性的精神。德國歷史學家卡·雅斯貝斯曾指出:“希臘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識、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現實的基礎。”思想自由是科學精神的前提。從泰勒斯開始,古希臘人擺脫了神話思維方式而走向理性思維發展的道路,從而也就開始了他們對于自然王國的探索旅程。這是由于希臘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維,使得希臘人更好地闡釋與發展了他們的人本主義精神與科學精神,建立了古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體育及其相關的活動,不會像在古代中國一樣被視為是“玩物喪失”的活動,而被視為是人體生命的一部分,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所以,游戲式的體育就在古希臘生根發芽并發育為影響世界至今的古代奧運會。在這里,理性的思維使得人的權利、人的要求成為判斷人類活動正確與否的標準,而不是其他。
(4)古希臘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古希臘的教育理念是成就古希臘體育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古希臘人由于愛好哲學思考,崇尚思想自由與科學以及理性精神,使得古希臘的教育理念是極具人文特色的博雅教育。古希臘人心目中的完人被認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兩方面都得到發展的人,從而追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也就不足為奇了。勇敢、公正、節制等被視為希臘人最重要的品質,而教育是培養這些品質最為重要的途徑。其中,體育教育是鍛煉人的身體、培養人的勇敢品質的最好途徑。正是這種教育理念,使得希臘教育成為早期教育史上最為成功的典范。也正是由于這種教育理念,使得希臘人更好地了解了體育的意義,更為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與鍛煉身體,并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對國家的忠誠與勇敢的精神,培養理性的精神。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希臘人能創造出古奧運會這樣的人類奇跡。
(5)希臘人的好學精神與創造精神。在歷史上,古希臘文化是繼承和吸收愛琴海的米諾斯文明、埃及文明和腓尼基文明而形成的后繼文明。眾所周知,古希臘是一個海洋商業國家,由此也養成了希臘民族的好奇與開放性格。在他們與世界人民的交往中,希臘人虛心、好奇與好思,他們向世界各地學習優秀文化,并吸收、改造成為自己文明的一部分。正是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希臘文化吸收與借鑒了當時他們足跡所能到達的所有地方的文明,并通過希臘人的改造、創造成為希臘文化的因素。“用柏拉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把一切從外國借來的東西變得更美麗’”。古希臘的文化既有東方文化的智慧,又有西方人的理性,所以,希臘文化就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之一。當然,這種先進的文化無疑會對希臘人的正確體育觀念產生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