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保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

通過強化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推動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政府要按照科學統籌、合理布局的原則,做好宏觀管理、政策制定、資源整合分配、工作監督評估和協調跨部門聯動;各有關部門要將全民健身工作與現有政策、目標、任務相對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工作規劃、落實工作任務;智庫可為有關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重大項目提供咨詢服務,并在頂層設計和工作落實中發揮作用;社會組織可在日常體育健身活動的引導、培訓、組織和體育賽事活動的承辦等方面發揮作用,積極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健康為主題,整合基層宣傳、衛生計生、文化、教育、民政、養老、殘聯、旅游等部門相關工作,在街道、鄉鎮層面探索建設健康促進服務中心。

二、加大資金投入與保障

建立多元化資金籌集機制,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推動落實財稅等各項優惠政策。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工作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對全民健身的投入。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設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專項投資基金和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支持群眾健身消費。依據政府購買服務總體要求和有關規定,制定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目錄、辦法及實施細則,加大對基層健身組織和健身賽事活動等的購買比重。完善中央轉移支付方式,鼓勵和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全民健身的財政投入。落實好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引導公眾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捐贈。社會力量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于全民健身事業的公益性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依法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三、建立全民健身評價體系

制定全民健身相關規范和評價標準,建立政府、社會、專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組成的工作平臺,采用多層級、多主體、多方位的方式對全民健身發展水平進行立體評估,注重發揮各類媒體的監督作用。把全民健身評價指標納入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園創建的內容,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相關內容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和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全民健身發展的核心指標、評價標準和測評方法,為衡量各地全民健身發展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出臺全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指導標準,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地方標準,推進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鼓勵各地依托特色資源,積極創建體育特色城市、體育生活化街道(鄉鎮)和體育生活化社區(村)。繼續完善全民健身統計制度,做好體育場地普查、國民體質監測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數據分析,結合衛生計生部門的營養與慢性病狀況調查等,推進全民健身科學決策。

四、創新全民健身激勵機制

搭建更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民健身激勵平臺,拓展激勵范圍,有效調動城鄉基層單位和個人的積極性,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頒發體育鍛煉標準證書、證章,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試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時段發放體育健身消費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場化的全民健身激勵機制。鼓勵對體育組織、體育場館、全民健身品牌賽事和活動等的名稱、標志等無形資產的開發和運用,引導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民健身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對支持和參與全民健身、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機構和個人進行表彰。

五、強化全民健身科技創新

制訂并實施運動促進健康科技行動計劃,推廣“運動是良醫”等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開展國民體質測試,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研究制定并推廣普及健身指導方案、運動處方庫和中國人體育健身活動指南,開展運動風險評估,大力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提高群眾的科學健身意識、素養和能力水平。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全民健身相結合,建設全民健身管理資源庫、服務資源庫和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使全民健身服務更加便捷、高效、精準。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分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體育設施利用率,進行運動健身效果綜合評價,提高全民健身指導水平和全民健身設施監管效率。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創新,促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升級換代,為群眾提供更加便利、科學、安全、靈活、無障礙的健身場地設施。積極支持體育用品制造業創新發展,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增加產品品種,提升體育用品的質量水平和品牌影響力。鼓勵企業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平臺建設,加強全民健身科學研究和科學健身指導。

六、加強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

樹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觀,發揮人才在推動全民健身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努力培養適應全民健身發展需要的組織、管理、研究、健康指導、志愿服務、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民間健身領軍示范人物的發掘和扶持力度,重視對基層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中榜樣人物的培育。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與綜治、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文化、衛生計生、工會、殘聯等部門和單位的人才教育培訓相銜接,暢通各類人才培養渠道。加強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形成全民健身與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工作的良性互動局面,為各類體育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發揮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訓中的作用,加大對社會化體育健身培訓機構的扶持力度。

七、完善法律政策保障

推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修訂過程中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的相關內容,依法保障公民的體育健身權利。推動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立法,加強全民健身與精神文明、社區服務、公共文化、健康、衛生、旅游、科技、養老、助殘等相關制度建設的統籌協調,完善健身消費政策,將加快全民健身相關產業與消費發展納入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執法機制和執法體系,做好全民健身中的糾紛預防與化解工作,利用社會資源提供多樣化的全民健身法律服務。完善規劃與土地政策,將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體育用地。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發與全民健身相關的保險產品,為舉辦和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提供全面的風險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琼结县| 灌南县| 清新县| 宜兴市| 盐边县| 固阳县| 清远市| 神农架林区| 屯门区| 五台县| 临安市| 海门市| 卓资县| 瑞安市| 长汀县| 柘城县| 海晏县| 边坝县| 合川市| 莱芜市| 阜新市| 秦安县| 咸宁市| 休宁县| 梅河口市| 天长市| 盐池县| 崇义县| 格尔木市| 嘉义县| 娄底市| 高唐县| 栾城县| 许昌市| 西峡县| 嵩明县| 临清市| 金阳县| 车险|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