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簡單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把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落實,顧名思義,就是落到實處。把什么落到實處?其落實的對象非常廣泛,既有黨的理論路線方針,又有黨章黨規(guī)黨紀;既有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guī),又有國家制定的政策計劃規(guī)劃;既有上級部門部署的工作任務,也有本單位本部門確立的工作目標;既有領導的書面指導,也有領導的口頭要求。
盡管這里羅列了一系列的落實對象,但仍然概括不了全部,不僅如此,僅僅這樣理解“落實”也還是不夠,因為“落實”這一概念,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
一、落實是一種觀念
落實,首先是一種觀念。為什么說“落實”是一種觀念?因為觀念支配行為,行為決定結果。一個人如果沒有“落實”的觀念,他怎么會有落實的行為?而沒有落實的行為,又哪來落實的結果?
網(wǎng)絡上曾經(jīng)流傳過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為“觀念支配行為,行為決定結果”這種觀點作了較為形象的解讀:
兩個農(nóng)民外出打工。一個準備去上海,一個打算去北京。可是,在候車廳等車時,他們都改變了主意。因為他們聽鄰座的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外地人問路都收費;北京人厚道,見吃不上飯的人,不僅給饅頭,還送舊衣服。
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北京好,掙不到錢也餓不死,幸虧還沒有上車,不然就麻煩了;去北京的人想,還是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么不能掙錢的?幸虧還沒有上車,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機會。
于是,他們在退票時相遇了。原來要去北京的買了上海的車票,去上海的換了北京的車票。
去北京的人發(fā)現(xiàn),北京真的不錯。他初到北京一個月,什么都沒干,竟然沒有餓著,不僅銀行大廳里的純凈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里歡迎品嘗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發(fā)現(xiàn),上海果然是一個可以發(fā)財致富的城市,干什么都可以賺錢。帶路可以賺錢,看廁所可以賺錢,甚至弄一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
于是,到上海的第二天,他就憑著鄉(xiāng)下人對泥土的感情和認識,在郊區(qū)的建筑工地裝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然后以“花盆土”的名義,向搞不到泥土但又愛花的上海人兜售。
當天,他就在城郊間往返了6次,凈賺了50元錢。一年后,憑著“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擁有了一間小小的門面房。
在長年的奔波中,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一些商店樓面干凈而招牌黑。他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清洗公司只負責清洗樓面而不負責洗招牌。他立即抓住這一空當,辦起了一個小型清洗公司。
不久,他的公司就有了150多名職工,業(yè)務也由上海發(fā)展到杭州和南京。
隨后的一天,他坐火車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的情況。在北京站,一個撿破爛的人把頭伸進軟臥車廂,向他要一個空啤酒瓶。
就在遞啤酒瓶的時候,兩個人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曾經(jīng)在退票處相遇。
這個故事是否真有其事,我無法考證;這個故事誰是原創(chuàng),我也無法求證。但是,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觀念對結果的作用,所以本書冒昧引用,我在此向原作者致意并感謝。
事實上,任何一項工作任務的完成,任何一項制度的遵守,任何一項政策的實施,都是落實或抓落實的結果。
如果缺少落實的觀念,忽視了落實,不抓落實,不去真正落實,那么,任何縝密的計劃,任何完善的措施、任何正確的政策、任何嚴格的制度,都只能成為一紙空文。
如果缺少落實的觀念,忽視了落實,不抓落實,不去真正落實,那么,任何創(chuàng)新的思路、任何重要的會議精神,都只能是畫餅充饑。
如果缺少落實的觀念,忽視了落實,不抓落實,不去真正落實,那么,任何輝煌的前景、任何宏偉的藍圖、任何理想的目標,都只能成為水中月、鏡中花,不會最終成為現(xiàn)實。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曾說:“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1]
鄧小平講過:“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關鍵在于落實”。
有一位哲人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觀念,一種是劍,但觀念最終總是戰(zhàn)勝劍。”觀念能左右人們的思維和認識,能左右人們的行為和方式,并最終能左右目標和結果的差異。
作為黨和政府的工作人員,我們要有效地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各項任務,要有效地完成上級領導機關部署給我們的各項工作,實現(xiàn)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牢固地確立落實的觀念。
作為企業(yè)員工,我們要有效地執(zhí)行企業(yè)所制定的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將企業(yè)搞強做大,實現(xiàn)企業(yè)所預定的利潤目標,必須牢固地確立落實的觀念。
“落實”觀念的確立,是落實的邏輯起點和落實的前提條件,有了這個邏輯起點和前提條件,我們才能轉變認識,轉變行為,時時刻刻想到落實,時時刻刻注意落實;才能不打折、不走樣地去抓落實。
有人說,21世紀是觀念的世紀。誰轉變了觀念,誰就是贏家。如果我們在觀念上還忽視落實,還輕視落實,那么,我們就要盡快轉變這種觀念,將不重視落實的觀念轉變到重視落實的觀念上來。
確立了重視落實的觀念,我們就等于邁出了落實的步伐,甚至可以說是在落實的道路上行走了一半。
二、落實是一種責任
落實,不僅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責任。責任,就是分內(nèi)應該做的事。“生活如契約,每個人都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莎士比亞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要為國家盡責;“一人做事,一人當”,是要為自己負責。
任何一位組織成員,都應該把組織所提出的輝煌的前景、理想的目標,當做自己的前景、目標來追求;都應該把組織所描繪的藍圖,當做自己的藍圖來描繪;都應該把組織所制定的計劃、措施,當做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來實施;都應該把組織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當做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來遵守。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有了這種責任意識,我們才能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上級組織所部署的各項工作任務,才能不畏任何艱難險阻,做好組織所分配的每一項工作。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誕生,就與聶榮臻元帥的這種責任意識分不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船舶工業(yè)的基礎比較薄弱,技術也很落后。我國海岸線漫長,沒有先進的艦艇是不行的。當時,主管國防工業(yè)科研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在得知核潛艇的重要作用后,決心為新中國建造自己的核潛艇。
1958年6月,聶榮臻元帥以自己的名義起草了一份絕密報告:《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這份報告很快得到了幾位重要領導人的批示,毛澤東同志下決心:“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蘇聯(lián)撤走了所有的原子能專家,給研制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再加上當時正處于三年困難時期,國家沒有力量同時支撐原子彈與核潛艇兩個項目,于是,有關方面決定先搞原子彈,讓核潛艇研制工作下馬。
聶榮臻元帥當時表示,核潛艇工作必須堅持下去,不能下馬。在他的堅持下,這項工作終于得到了周恩來同志的支持,保留下來一個由50多人組成的核動力研究室,繼續(xù)研究。
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國蔓延開來,聶榮臻元帥和一大批老同志被誣為“二月逆流”,受到了林彪、江青一伙人的迫害。為了保證研究工作不被中斷,聶榮臻元帥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了由主要工程負責人參加的會議。他在會上說:“核潛艇工程是毛主席親自批準的,中央集體研究決定的一項關系著國防建設的重要工程。任何人也沒有資格,沒有理由讓它半途夭折!”在得知那些造反派對核潛艇研制工作橫加干涉和阻撓后,他憤怒地大聲說:“不要理他們!抓國防建設,何罪之有?就是戴手銬,核潛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盡管如此,在造反派的干擾下,核潛艇研制工作還是未能很好地開展。這時,為了能夠使工作繼續(xù)下去,不受影響,核潛艇工程辦公室的同志們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fā)了一個“特別公函”,說明了核潛艇工程的重要意義,并作出了幾條任何人不得違反的規(guī)定,并把研制任務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地落實下去。
當最后報請聶榮臻元帥審批的時候,盡管他被誣為“二月逆流”而正遭受壓制和打擊,可是,他沒有顧忌,毫不猶豫地簽發(fā)了這份“特別公函”。
有了這份“特別公函”,等于研制核潛艇成為了最高統(tǒng)帥部的指示,從而保證了核潛艇研制工作一直下去,沒有再中斷過。在聶榮臻元帥的帶領下,我國終于在1970年將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2]
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聶榮臻元帥的責任意識。正是因為這種責任意識,使得他能夠不畏干擾,頂住壓力,來落實核潛艇研制的工作任務。
明朝慘遭嚴嵩殺害的著名諫臣楊繼盛,在臨刑前寫下自挽絕筆聯(lián)“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套用楊繼盛的話講,聶榮臻元帥是“鐵肩擔責任,無畏敢擔當”。
在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我們具有鐵一般的肩膀,來擔負起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xié)調(diào)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重任,來擔負起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的重任。
“落實”雖然僅僅是兩個字,但這兩個字卻是字字重千鈞。因為它一端連著黨和政府,一端連著人民群眾;一端連著組織的命運,一端連著組織成員的成敗;一端連著企業(yè)的興衰,一端連著企業(yè)員工的生活。因此,不管是政府的工作人員,還是企事業(yè)單位的員工,每個人對此都必須有深刻的認識。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清楚,只要我們在崗位上工作,落實就是我們的責任。有責任就要有擔當。
三、落實是一種意志
落實,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以實際行動來實施計劃,達成目標,卻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需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
一天,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在上課的時候,對他的學生們說:“從今天開始,我要求你們每天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總共甩300下。”
說著,蘇格拉底做了一遍示范動作。然后問:“大家能做到嗎?”
學生們笑著回答道,就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有多少同學每天堅持甩手300下?”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
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了同樣的問題。這回,有80%的同學自豪地舉起了手。
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一年之前,我要求你們每人每天堅持甩手300下,請做到的舉手?”結果,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落實是一種意志”這一判斷。正像海爾總裁張瑞敏所言:“什么是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千百遍都做對,就是不簡單;什么是不容易?能把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認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世上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愿意做,任何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堅持做到的,終究只是少數(shù)人。
堅持,是一種意志的較量。有了堅定的意志,才能把簡單的事情千百萬次地重復做好;有了堅定的意志,才能把大家公認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認真地做好;有了堅定的意志,才能把決策真正地實踐好,最終達到設定的目標和標準。
從一定意義上講,落實,沒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是不行的;沒有艱苦奮斗、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也是無濟于事的。請看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中的一段故事:
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聯(lián)合發(fā)出了《關于一、四方面軍會合以開展新局面的戰(zhàn)略任務的指示》。該指示指出:“我軍基本任務,是用一切努力,不顧一切困難,取得與四方面軍直接會合。”“我軍必須以迅雷之勢突破蘆山、寶興之線守敵,奇取懋功,控制小金流域于我手中,以為前進之樞紐。”
實現(xiàn)這個戰(zhàn)略目標的關鍵,是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夾金山。
夾金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人跡罕至。此時,指戰(zhàn)員衣衫單薄,還有許多戰(zhàn)士身帶重傷。但堅強的紅軍戰(zhàn)士,忍受著嚴寒,邁開雙腿向雪山前進。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身穿夾衣夾褲,手持木棍,帶頭走在隊伍的前面。
攀登到半山時,氣候突變,狂風挾著冰雹劈頭蓋臉打來。指戰(zhàn)員們手拉著手,同狂風冰雹搏斗著。
快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指揮員們一個勁兒地告訴戰(zhàn)士們,無論如何不能停下休息,停下休息非常危險。大家攙扶著,終于勝利翻過了大雪山。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于6月14日在懋功縣勝利會師。
由上面的敘述我們不難看出,紅軍指戰(zhàn)員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是無法落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的,也是無法實現(xiàn)“取得與四方面軍直接會合”“奇取懋功,控制小金流域于我手中”的戰(zhàn)略目標的。
四、落實是一種文化
提出落實是一種文化的理念,并不是思辨的結果,而是實踐的需要。由此來解讀“落實”,是從實際出發(fā),深入思考在落實問題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以便探尋落實的有效對策。
落實為什么是一種文化?因為當所有的組織成員在頭腦中都確立了落實的觀念,對組織的任何一項制度、措施、政策、任務等,都能堅持不懈地貫徹落實,并且形成了一種落實的習慣時,落實也就成了一種文化。
落實作為一種文化,對組織成員起著內(nèi)驅(qū)力的作用。如果一個組織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都是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那么,這個組織就不會有落實的文化氛圍,而任何制度、措施、政策、任務在這里,都不會得到有效地落實。相反,如果一個組織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成員,都以落實為榮,以不落實為恥,那么,這個組織就會形成落實的文化氛圍,而任何制度、措施、政策在這里,都會得到有效地落實。
有人說,如果告訴一個日本人,讓他把碗洗六遍,他一定會不折不扣地這樣做。而一個中國人可能洗五遍,甚至洗兩遍。
這種說法,實質(zhì)上折射出的是:日本具有落實的文化,而中國缺少這種文化。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是一個缺少落實文化氛圍的國度。對此,胡適先生早有洞察。在20世紀初,胡適先生就為此寫過一篇很著名的“差不多先生傳”。文章寫道:
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別人談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卻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省?”他說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他說:“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結果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很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趕快叫家人去請東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時尋不著東街汪大夫,卻把西街的牛醫(yī)王大夫請來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尋錯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吧。”于是這位牛醫(yī)王大夫走近床前,用醫(yī)牛的法子給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點鐘,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嗚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時候,一口氣斷斷續(xù)續(xù)地說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認真呢?”他說完這句格言,方才絕氣。
他死后,大家都很稱贊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賬,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后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后來,他的聲名越傳越遠,越久越大。無數(shù)人都學他的榜樣。于是人人都成了一個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國從此就成了一個懶人國了。
歷史的車輪雖然已經(jīng)走進了21世紀,但胡適先生小說中的人物“差不多先生”,還依然有著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現(xiàn)如今,隨處可見的差不多和不到位;無處不在的淺嘗輒止和虎頭蛇尾。滿足于一般號召,缺乏具體指導;遇事推諉扯皮,辦事不講效率,等等,不一而足。
“差不多先生”雖然生在不同的時代,而且表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就是做事不到位,忽視落實,輕視落實。
在當今的時代,這種忽視落實、輕視落實的文化氛圍必須加以改變。因為我們正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huán)境中,任何拖沓,任何缺位,任何延誤,都將使我們喪失機遇,貽誤戰(zhàn)機,并最終導致失敗。因此,我們必須努力營造一種人人講落實,人人重落實的文化氛圍。否則,就會被時代的列車所拋棄。這種憂患意識應該根植于我們每一位組織成員的頭腦中。
我們每一位組織成員都不要忘記:現(xiàn)在落實工作任務不努力,將來就要努力去找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