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困境與化解之道
- 魏佳容
- 993字
- 2019-06-21 13:18:20
第一章 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現狀與原因分析
在對“農村環境”進行定義之前首先要對“農村”進行界定,不同部門、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對“農村”一詞的界定不盡一致,本研究中的“農村”是指在城市規劃區以外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民所活動的區域。農村環境,也稱鄉村環境,是指以農村居民為中心的鄉村區域范圍內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該區域范圍內的土地、大氣、動植物、交通、道路、設施、建筑物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和社會的重視,我國農村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還涉及到經濟、法律、行政、科學技術、文化等多方面的問題。例如,從生態的角度來說,我國農村環境問題現狀呈現出環境污染擴大化特征,農村生活污染、農業生產污染、鄉鎮企業污染、城市轉嫁到農村的污染等紛繁復雜。同時,農村環境面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局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植被破壞嚴重,以及由于引進外來物種所導致的生態破壞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從制度角度而言,農村環境問題體現為農村環境法制不健全、環境執法和司法不完善等,當然還存在政府職能缺失、環保資金和環保技術匱乏、農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等嚴峻的問題。
基于此,對農村環境保護的概念做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農村環境保護是指國家有關部門如基層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基于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對農村環境進行的監督與管理。廣義的農村環境保護是除包含狹義的農村環境保護內容外,還包括除國家之外的第三方主體,即村民委員會、社會環保組織及農戶和企業自身的監管內容,本書即采用農村環境保護廣義的含義。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對農村環境保護有著不同的分類方法與形態。根據研究的需要,筆者試將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依監管范圍的不同,農村環境保護可分為內部監督保護和外部監督保護。其中內部監督保護包括上下級部門的監督保護,同級部門間的監督保護及有關內設機構的監督保護。外部監督保護包括社會團體監督保護、輿論監督保護和公眾個人監督保護;依監管主體的不同,農村環境監管可分為基層政府的監督保護、村民委員會的監督保護、社會環保組織的監督保護、農民和企業自身的監督保護;依據農村各類污染源的不同,可將農村環境監管分為鄉鎮企業污染監管保護、農藥化肥污染監管保護、農村禽畜糞便污染監管保護、農村小城鎮規劃建設監管保護、農村環境衛生監管保護等。依據受污染的對象,農村環境保護可分為對農村水資源的保護、對土壤的保護、對大氣的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