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按摩常用手法
保健按摩的特點
(1)操作簡單,易學好懂。本書所介紹的按摩方法突出簡易,任何人均能自行操作或在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施行。
(2)保健作用強。保健按摩對某些常見或慢性病癥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更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良方。
(3)增進家庭和睦。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按摩,除了治病健身外,更能增進彼此的親近感,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融洽情感關系。
保健按摩常用手法
按摩手法是用手或肢體的其他部位按照各種特定的技巧動作在體表進行操作,通過刺激機體表面的感應器,調整大腦皮層的失衡狀態,恢復正常的興奮與抑制過程,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改善新陳代謝,調整各臟腑的生理功能,達到治愈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 擦法
擦法是指用指腹或手掌著力于施術部位,觸于皮表,循于肌膚,往返推擦或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熱量的方法。擦法與摩法在動作上是有聯系的,擦法的操作是直線往返移動,摩法則是環旋移動,所以擦中兼摩,摩中兼擦。擦法可分為:掌擦法、側擦法、魚際擦法。
掌擦法
用掌著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
手法要領 擦法動作要穩,不論橫擦或直擦均應在一條直線上,不能忽快忽慢。
作用 有調和氣血、疏經活絡、健脾和胃、祛風散寒的作用。

掌擦法
側擦法
用手的尺側著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手法要領 擦時往返距離要拉長,動作要連貫持續。往返距離太短易擦傷皮膚。
作用 有鎮靜安神、舒展肌筋、溫煦皮膚的作用。

側擦法
魚際擦法
用魚際著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頸肩部。
手法要領 壓力要均勻適中,不可忽浮忽沉,以不使皮膚起皺折為宜。施術者肩部要放松,屈時內收,做到發力于臂,蓄勁于腕,動作平穩而有節奏性。

魚際擦法
作用 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溫經散寒,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 抖動法
抖動法指施術者手握受術者肢體遠端做搖轉導引,使整個肢體呈波浪起伏抖動,或以掌置于施術部位,做左右、前后的旋轉抖動及往返操作的一種按摩方法。可分為上肢抖動法和下肢抖動法。
上肢抖動法
受術者坐位,施術者站其體側前方,以兩手拇、食、中指握受術者的肢前臂遠端,無名指、小指及魚際部位握手腕部,掌心向下,向體外前方抬肩60度,然后做連續的上下抖動,使抖動波傳達到肩部。再以一手握受術者同側手,引臂向體外前方抬肩60度,做左右方向的抖動,使抖動波傳達到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肩部。

上肢抖動法
手法要領 肢體位置要自然,肌肉放松。
作用 有調和氣血、順理筋脈的作用。
下肢抖動法
下肢抖動法又分為:仰臥位抖動法、俯臥位抖動法、腰部抖動法。
1.仰臥位抖動法
以兩手握雙踝部,抬離床面30厘米,做上下方向的連續抖動,使腿及腰部放松。或者受術者兩腿伸直平臥床上,施術者雙手握其前腳掌及足趾,做左右方向的旋轉抖動,以帶動股四頭肌向兩側抖動。也可以是受術者仰臥位,一側膝關節屈曲90度,足放于床上,施術者以雙手扶定膝關節兩側,以左右方向推拉膝部來抖動大腿、小腿后群肌肉,兩側分別進行。

俯臥位抖動法
2.俯臥位抖動法
有兩種方法:施術者以一手握踝,屈膝關節90度,另一手掌貼附于大腿或小腿后,做左右方向的搖抖。另一方法即受術者俯臥位,一側膝關節屈曲90度,施術者一手掌置踝關節及小腿遠端的前側固定不動,另一手虎口對準足跟,以拇指及四指推動足跟向左右方向抖動,帶動小腿三頭肌抖動,兩腿分別進行。
3.腰部抖動法
受術者俯臥位,施術者兩手握其雙踝,先進行拉伸牽引1分鐘左右,擺動兩下肢,待肌肉放松后,突然地上下抖顫數次以抖動腰部。
手法要領 抖動頻率要快,上肢每分鐘300次左右,下肢每分鐘150次左右。
作用 有疏經通絡、滑利關節、放松肌肉、消除疲勞的作用。
● 撥法
用拇指深按于治療部位,做如彈撥琴弦樣的往返撥動,稱為彈撥法。
本法有廣泛的適應性,若能掌握得好,可用于肢體一切的痛癥。常見適用于四肢、頸項、腰背諸部。
手法要領
(1)拇指深按程度依病變組織而定,一般要深按至所需治療的肌肉、肌腱或韌帶組織,待出現有酸脹、疼痛的指感后,再做與上述組織成垂直方向的往返撥動。若單手拇指指力不足時,可以雙手拇指重疊進行彈撥。
(2)本法對深部組織刺激較強,所以在使用本法后局部應加以輕快地揉摩,以緩解疼痛反應。
作用 解痙止痛,松解粘連。主治慢性軟組織損傷及痛癥,關節屈伸不利等癥。
拇指撥法
以拇指的指端或指腹部,深按于施術部位,做與肌纖維、肌腱、韌帶、經絡成垂直方向撥動的手法。此方法包括輕手法和重手法。
1.輕手法
施術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分開扶持體表固定,屈伸拇指掌指關節,向左右撥動施術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等,此為輕手法。

輕手法
2.重手法
以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食指橈側抵于拇指掌面,用腕或肘部擺動屈伸,帶動拇指撥動肌肉肌腱部位,此法為重手法。
手法要領 手指要按住施術部位筋或腱進行撥動,不能與皮膚產生摩擦。
作用 有消炎鎮痛、解除粘連的作用。
單指撥法
以食指微屈曲,拇指與中指抵于食指端關節處加強力量,進行指撥穴位,也可以中指伸直,拇指食指捏住中指末節,加強中指撥動力量,進行指撥穴位。
手法要領 要實而不浮,透達深處。
作用 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多指撥法
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同時撥動施術部位。
手法要領 用力由輕到重,均勻和緩。
作用 有解痙止痛、疏理肌筋的作用。

多指撥法

彈撥法

肘撥法
彈撥法
施術者多以食指指端著力,拇指、中指捏住食指2~3節間,著力將食指插入肌筋間隙或起止點,由輕到重,由慢而快,輕巧靈活地彈撥,如彈琴弦的一種方法。
手法要領 按撥動作要輕巧、靈活,注意保護皮膚。
作用 有調和氣血、健脾和胃的作用。
肘撥法
對于肌肉發達者,施術者指撥力度不夠時,可以肘尖置于施術部位,來回左右撥動。
手法要領 由于肘尖力度較大,在操作時要把握好力度,防止誤傷。
作用 有疏理肌筋、解痙止痛的作用。
● 推法
用手指、掌或肘部著力于受術部位,進行單方向直線移動的方法。分為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等。
指推法
以手指腹著力于受術部位,沿經絡方向或肌肉纖維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壓力的短距離單方向推動。適用于頭面部及小兒四肢部位。

指推法
掌推法
全手掌或掌根著力于施術部位,五指微分開,腕部挺直,以單掌、雙掌或雙掌重疊加力,做單方向推動的手法。適用于面積較大的部位,如腰、背、骶、四肢和腹部。
掌推法

肘推法
施術者屈曲肘關節,以肘尖著力于施術部位,沿經絡或肌肉纖維走行方向進行直線單方向推動。此法是推法中刺激性最強的手法,常用于肌肉豐厚的部位,如體質壯實之人的腰背脊柱、臀部。
肘推法

手法要領
(1)施術者手指、掌或肘部要緊貼施術部位皮膚,用力著實。
(2)推進速度和力度要均勻、持續,動作要協調。
(3)做單方向直線推法,不可偏斜。
(4)用于胸、背、腹部時,要配合呼吸,間歇有序。
作用 可增強肌肉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并有舒筋活絡的作用。
● 拿法
用拇指與食、中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合,呈鉗形,持續而有節律地提拿施術部位的肌肉或穴位。
手法要領 腕部要放松靈活,用指面著力。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不可斷斷續續,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不可突然發力。
作用 可祛風散寒、舒筋通絡、開竅止痛。

拿法
● 捏法
以拇指與其他手指相對用力,將患者皮膚及少量皮下組織捏起,隨即放松的一種手法,稱為捏法。捏法常用于小兒脊柱兩側的操作,稱為捏脊。
拇、食指捏
患者俯臥位,使背部肌肉放松,施術者虛掌,將兩手食指屈曲,以食指中節背面緊觸脊柱兩側皮膚,拇指前按皮膚并向后捏起,隨捏隨提并捻動,兩手交替循序前移自長強至大椎處反復操作。

拇、食指捏

拇、食、中指捏
拇、食、中指捏
患者俯臥位,醫者將兩手拇指橈側偏峰緊觸脊柱兩側皮膚,食、中指前按皮膚并向后相對捏起,隨捏隨提,捻動前行。
手法要領
(1)捏脊過程中,著力均勻,持續連貫,中途不可停頓,也不可斜行。
(2)捏法在頭頸部操作時,往往不做捻轉移動,僅提捏一些穴位。
作用 可調和氣血、疏經活絡。
● 按法
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尖,置于經穴或其他部位,逐漸用力加壓的手法。
指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無名指指腹,按壓體表的施術部位的方法。指力不足,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按壓。適用于全身各部的經絡穴位。

指按法
掌按法
施術者腕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魚際部位著力于施術部位,進行按壓的手法。適用于面積較大且平坦的部位。

掌按法
手法要領
(1)垂直按壓,固定不移,由輕到重,穩而持續,忌用暴力。
(2)按壓后要稍停留片刻,使按壓既平穩又有節奏。
(3)按壓時可雙拇指或雙掌重疊,身體前傾,借助體重增加力度。
作用 可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溫經散熱,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 點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關節突起部分著力,點壓在一定部位稱為點法。如圖所示。點法有三種:
拇指指端點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緊靠于食指中節,用拇指端點壓一定部位。

拇指指端點法
屈拇指點法
拇指屈曲,用拇指指間關節橈側點壓一定部位。操作時可用拇指端抵在食指中節外緣以助力。

屈拇指點法
屈食指點法
食指屈曲,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1指間關節突起部分點壓一定部位。操作時可用拇指末節內側緣緊壓食指指甲部以助力。

屈食指點法
手法要領
(1)取穴宜準,用力宜穩。準確取穴后,要由輕而重,平穩持續地施力,使刺激充分達到機療所特有的“得氣”效果。點法結束時要逐漸減力,其總的施力過程為輕—重—輕。
(2)點后宜用揉法,以避免氣血積聚及點法所施部位或穴位的局部軟組織損傷。
(3)不可施用暴力或蠻力。突然發力或突然收力施用點法,均會給病人造成較大的不適和痛苦。使用蠻力,則患者受術部位或穴位易緊張而無法受力。
(4)對年老體弱、久病虛衰的患者慎用點法。
作用 具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解除痙攣、調整臟腑的功能,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及穴位。
● 揉法
用指、掌或前臂附著于一定部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并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稱為揉法。揉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 摩法
以手指或掌貼附于體表按摩部位,有節律地做直線或環行摩擦的手法,稱摩法。摩法一般分為如下兩種。
掌摩法
以掌置于腹部相關部位,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亦稱摩腹。在摩腹時,常按如下順序進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掌摩法

指摩法
指摩法
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指腹附著在治療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
手法要領
上肢及腕掌放松,輕放于治療部位,前臂帶動腕及著力部位做環旋活動。動作要緩和協調,用力宜輕不宜重,速度宜緩不宜急。
作用 掌摩法主要用于腹部,能調理胃腸功能,預防術后腸粘連。若順時針作用于腹部有通腹作用;若逆時針作用于腹部有澀腸作用。指摩法主要用于顏面、眼周及某些穴位,可用于治療眼部疾病;也可用于美容、保健。指摩法作用不同穴位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如摩膻中穴,可寬胸理氣,治療胸悶、氣喘、心悸等癥。
● 滾法
滾法是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壓在疼痛的部位上,利用腕關節的伸屈連續做內外旋轉動作。

滾法
手法要領 操作時用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不能忽快忽慢或時輕時重,頻率為每分鐘120次左右。
作用 此手法有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活血止痛、放松肌肉等作用,適用于治療風濕酸痛、肢體麻木癱瘓、軟組織損傷引起的活動功能障礙等癥。
● 掐法
掐法是指用手指甲尖,在患處一上一下重按穴位,或兩手指同時用力摳掐,同時又不刺破皮膚的按摩手法。
手法要領 掐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如臨床急救常以指甲掐來代替針,為了避免刺破皮膚,要掌握好指力,或在掐穴處墊塊薄布,為增進療效,緩解疼痛,掐后再輕揉一會兒。
作用 本法具有開竅醒神、鎮驚止痛、解除痙攣的作用。常在急救時用于某些穴位,如人中、涌泉等穴位。

掐法
● 捻法
捻法是指用拇指與食指末端捏住施治的部位,著力于對合的左右或上下或前后旋轉捻動的按摩手法。
手法要領 腕部要放松,動作要靈活連貫,用力要柔和,不可呆滯。捻動時,拇指、食指的搓揉動作要快,頻率為每分鐘200次左右,但移動要慢,即所謂緊捻慢移。

捻法
作用 本法具有暢通氣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的作用。常用于手指、手背及足趾僵硬等病癥。
● 拍擊法
用虛掌拍打患者身體表面的按摩方法稱為拍法,用虛拳、掌根、掌側、小魚際叩擊患者身體表面的方法稱為擊法。因為兩者動作相似,故合稱為拍擊法。

拍擊法

拍擊法
手法要領 用力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打體表,在叩打體表時,不能有拖抽動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律。
作用 本法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的作用。常用于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