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味品
1.常用調料
1 食鹽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并含有少量的碘、鎂、鈣等,是最主要的咸味型調味品。鹽可分為海鹽、池鹽、井鹽、巖鹽4種,精煉的白鹽咸味稍遜于粗鹽。我們常食用的鹽,一般為海鹽和加碘鹽,每人每天需食用10~20克食鹽。鹽極易溶于水,并有很強的滲透性,因此能維持人體細胞的滲透壓的平衡。鹽在烹飪時,能使動植物細胞透水。炒綠葉蔬菜時,如果加鹽過多,由于鹽的透水作用可使蔬菜脫水,失去脆嫩的風味。在制作煨湯不易燒爛的野味時,如果加鹽過早,其肉質也會脫水,使其失去滑嫩口感。用鹽在腌制動物性原料時,由于滲透作用,原料不但可以入味,同時使血水滲透,起到去腥味除異味的作用,鹽還能與蛋白質原料結合,起到勁力、彈性的作用,在制作魚丸、肉丸及餡料時,鹽能使魚肉原料富于彈性而別有風味,所以掌握好用鹽的比例與投鹽時間,對菜肴成品風味十分關鍵。

加工的鹽分為精鹽和粗鹽。精鹽又稱加碘鹽,色白而細,宜于掛糊上漿、爆炒等。粗鹽日常烹調中很少使用,一般為臘腌或大量制作醬菜時使用。
2 淮鹽
淮鹽是經過加工調味后的復合型味鹽,是用精鹽、沙姜粉、五香粉、味精炒制而成,其中沙姜粉味突出。一般作為脆皮乳鴿、炸藕夾、干炸里脊等干炸類味碟使用,特別是廣東地區使用的較多(注:淮是指淮河,淮鹽是淮河海口一帶所產的海鹽,現已成為復合型味鹽的專用詞)。
3 五香鹽
五香鹽是用五香粉與精鹽共同炒制而成,常用于碼腌動物類原料使用,如童子雞、油淋鴨,五香兔的碼腌等,也用于干炸菜、生炸菜的味碟,如炸丸子、干炸魚塊、干炸肥腸、干炸子雞等,五香鹽還可在冬季臘腌雞、鴨、魚、肉等。
4 花椒鹽
花椒鹽是精鹽與花椒粉炒制而成。其制法是先將精鹽炒熟后,再下入花椒粉炒勻,如果是整花椒,可先將花椒略炒后碾碎,再與鹽同炒。花椒鹽一般用于干炸菜的味碟,像椒鹽藕夾、椒鹽排骨、椒鹽肥腸、椒鹽四季豆等;也常用于原料的碼腌入味,特別是對于野味原料的碼腌,能起到去土腥異味的作用。

5 生抽
生抽是一種淺色醬油,為純咸味類調味品,由豆餅、麩皮加鹽水發酵制成。其味較鮮,并含有多種氨基酸、糖類、有機酸、色素及香料成分。常用于顏色較淺的菜肴,它的作用是上色、提鮮。生抽用于涼菜或白灼菜的味碟調味比老抽味更佳,生抽多用于粵菜和潮州鹵水。

6 老抽
老抽是一種純咸味類調味品,具有一定的鮮味,其色較深,在烹飪中一般用于動物類原料的上色,如紅燒魚塊、燒雞塊、燒鴨塊、燒野味類等菜肴。
小帖士
與生抽相比,老抽重于上色,生抽則重于提鮮。
老抽的營養成分與生抽相同。
7 魚露
魚露也屬于醬油品種之一,原為廣東調料,色澤較淺,味道極鮮。魚露多用于味碟和涼拌菜,在粵菜中,魚露可與醋綜合使用,具有殺腥、提鮮、上味等效果,調味時也可加入少許紅油及料酒配合使用,如醉泥螺、泰式鳳爪等涼菜,都以魚露為底味較好。
8 美極鮮
美極鮮也屬于醬油品種之一,深紅色,其味極鮮,原粵菜中使用較多,現各菜系都已普遍使用,常用于涼拌菜、白灼菜和干炸菜的味碟。在使用時可適當加入料酒、紅醋、姜汁等調料配合,其味更鮮。如白灼基圍蝦、白灼廣東菜心、拌十八鮮、清蒸魚等風味菜肴都可用美極鮮調味。

9 陳醋
陳醋是以酸為主的調味品,以山西產的老陳醋較著名。它能去腥解膩,增加鮮味和香味,并在加熱過程中使維生素C減少損失,還能使動物類原料中的鈣質溶解而利于人體吸收,陳醋顏色較淺,在烹調中多用于糖醋菜和燒菜。

10 香醋
香醋和陳醋屬相同調味品,味型和理化性能相同,其原料主要為高粱、黃豆、麩皮、米糠、鹽等,經醋曲發酵制成。香醋顏色略深,由于香醋的香鮮程度較濃,可用于涼拌菜和腥味較濃咸鮮熱菜,如醋中加以姜絲或姜末,其提鮮解膩的作用更佳。如像涼拌毛豆、涼拌萵苣絲、清蒸魚、清蒸蟹等菜肴用香醋調味,其味會更香鮮、久長。
11 白醋
白醋為冰醋酸加水稀釋而成的無色醋,醋酸的含量高于米醋,但無香味,也沒有回味,去腥的作用也不強,是一種純酸味調味料。常用于無色的糖醋涼拌菜和腌漬菜,如糖醋蘿卜絲、酸甜大白菜、涼拌酸甜黃瓜、糖醋蜇皮等。
12 大紅浙醋
大紅浙醋是一種純紅色的醋,沒有香味和回味,去腥作用也不如其他醋,但色澤鮮艷美觀,適合做金紅色的熘菜,如珊瑚桂魚、糖醋里脊、松鼠桂魚、菊花才魚等。

13 醋精
醋精是一種醋酸含量極高的白醋,它的醋度是一般醋的20~40倍,故稱為醋精,醋精是沒有香味的純酸,適合做易透水的涼拌糖醋類和涼拌酸甜辣類菜等,由于涼菜要求無湯無芡,某些易透水的菜加醋精較好。如拌糖醋水果、糖醋黃瓜、酸甜京白、糖醋蘿卜等。

14 料酒
料酒(又稱:黃酒)是由糯米或小米釀造而成,其主要成分是酒精、糖分、糊精、有機酸類、氨基酸、酯類、醛類、雜醇油及浸出物等。酒精濃度一般在15%以下。常用的料酒有黃酒、紹興酒、花雕酒,專門用于烹調的稱為料酒,紹興酒產于浙江紹興,質量上乘,花雕酒由于成本較高,一般很少使用。
料酒的調味作用是去腥、增香,它能除去魚肉及臟腑中的腥臊異味,其理化性是酒精與魚肉中的三甲氨等物質綜合,烹調時通過酒精氣化而除去腥味。并且黃酒所含的氨基酸能與糖結合成芳香醛,產生誘人的香氣。因此料酒是烹飪中不可缺少的調料。

在烹調魚肉時,料酒最先下鍋,通過對腥味物質的綜合氣化而去腥,效果會更好。
15 白酒
白酒也是烹調中的常用調料,白酒因酒精含量高(一般在45%~55%),所以多用于腌制品制作,如腌制雞塊、鴨塊、魚塊、全魚等,在燒制野味菜時,由于土腥味較重,可先用白酒炒制,這樣不但降低了調料的成本,而且去腥臊異味的作用也更強一些。在傳統的烹調中,常用白酒加水(白酒20%,水80%)與生姜末代替料酒使用。
16 啤酒
啤酒是用麥芽經糖化后加入酒花,由酵母菌發酵釀制。啤酒的酒精含量只有2%~5%,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少量的糖。多用于烹調土腥味較重的菜肴,如啤酒鴨、啤酒燒野兔等。由于啤酒的酒精含量很低,在烹調中常將啤酒代替水使用,用啤酒燒菜有濃郁的酒香氣,所以是新品燒菜改良味型的調料之一。
17 玫瑰露酒
玫瑰露酒是玫瑰香型的美稱,露酒又叫香花藥酒。中國古代文獻中,常把晶瑩、透明、清澈的液體稱為“露”或“玉露”。玫瑰露酒大多數是以蒸餾酒為酒基,配以香花異果和藥材中提煉的香料而釀制。在烹調中,玫瑰露酒常烹制風味別致的燒菜,由于玫瑰露酒有特殊的花香、藥香和酒香味,所以可在菜肴中形成復合型酒香味,常用菜有玫瑰鳳翅、玫瑰鴨等。

18 日本盛酒
日本盛酒產于日本,色白透明,其酒精含量與白酒差不多,具有濃厚的醇香味。在現代菜肴中,日本盛酒用來熬制辣酒基汁,如辣酒川肥牛、辣酒川田螺等用的辣酒汁,都要配制日本盛酒。一般熬5千克辣酒汁只需200克日本盛酒,如果酒香味不濃,另可加入花雕酒、黃酒、米酒等配制。


19 白砂糖
白砂糖是用甘蔗、甜菜等制成,是一種重要調味品。作為食糖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糖,其顏色潔白,甜味純正,在烹調中被廣泛應用,尤其做拔絲菜、糖醋菜質量最佳。因砂糖可在170℃高溫時溶化,所以拔絲菜用油炒糖最為適宜,其出品不但色正,而且絲長而脆甜。糖屬于碳水化合物,能供給人體熱能,每克糖可產4千卡熱量,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20 白棉糖
白棉糖其性質與白砂糖差不多,由于是粉末狀,易粘結成塊,故紅案做菜使用較少,而白案制作面點餡心時使用較多。其粘性較強,故作為點心的糖粉比白砂糖好。白棉糖極易溶于水,因而也適宜做拔絲菜,它的理化性質及產熱量和白砂糖相同。
21 冰糖
冰糖是白砂糖的再制品,糖味更純,質量較高。在烹調中,冰糖常作為滋補性的燉品菜,如冰糖哈士蟆、冰糖燉燕窩等。另外用冰糖調制鹵水其口感比一般白糖味要更純,所以潮州鹵水常用冰糖調制。冰糖屬涼性,所以冰糖燉梨可化痰、止咳、降火。
22 糖精

糖精是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來的人工甜味品,甜度為一般糖的300~500倍,顏色潔白,多為結晶體,糖精只有甜味,沒有任何營養價值,不能為人體吸收,且有毒性,用量過多會產生苦味,其最大使用量不得超過萬分之一點五。
糖精常在點心制品中使用,在制作菜肴時,只能作為腌制原料的底味。由于糖精的化學元素與糖不同,可以用糖精碼腌的原料在炸制或烤制時不容易焦糊(即碳化)。因而使某些燒烤或炸制原料的外觀不會出現焦黑現象,如碼腌叉燒肉、熏魚等使用糖精為底味,在炸制時顏色就不受高溫的影響。在米面制品中,使用糖精也可適當降低產品成本。由于糖精不能供給人體熱能,沒有營養價值,所以只能作為糖的輔助調味,并且只能少量食用。
23 糖色
糖色是用糖炒至深紅色后加水稀釋而成。糖色在烹調中多用于燒菜的輔助上色,在傳統的燒魚、燒肉等菜肴中常用。作為調色劑,糖色不含食用色素的化學物質,所以燒魚肉菜肴時,可適當加入輔助。由于糖色是炒糊后(即輕度碳化)加水熬成,并沒有什么營養價值,純屬天然無毒烹調上色劑。
24 蜂蜜
蜂蜜是蜜蜂采花釀成,為透明或半透明的粘性液體,帶有花香,其主要成分是糖類,60%~80%為人體容易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屬營養滋補品,并有降火、潤肺、潤腸之功效。在烹調中,用蜂蜜上色,可使肉類食物皮脆嫩紅亮。常用于烤鴨、烤雞和油淋乳鴿的外皮上色。在現代流行菜中,蜂蜜已用于特色燒菜的調料,用蜂蜜燒菜其色澤優于糖,味更久長,并有花香味。如鍋仔秘制鴨、秘制鍋仔雞等。
25 飴糖
飴糖是由糧食類淀粉水解產生的,為半液體狀,一般為瓶裝。主要成分為麥芽糖和糊精,甜味不濃。飴糖是燒烤制品和制作糖色的主要原料,能增加菜肴品種的色澤與香味。在使用時,可直接將飴糖涂于原料表皮,或用大紅浙醋稀釋后澆淋于原料表皮,待原料風干后再入爐燒烤或烹制。飴糖普遍使用于粵菜燒烤中。

26 麥芽糖
麥芽糖是小麥在發芽時產生的淀粉酶,由兩個葡萄糖分子所組成,營養學上稱為雙糖,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其形為針狀晶體并溶于水。麥芽糖是飴糖的主要成分,在烹調中麥芽糖多用于燒烤,作用與飴糖相同。
27 味精
味精是常用的鮮味調味品,化學名稱叫谷氨酸鈉,由大豆、小麥、面筋及其他蛋白質較高的物質經用淀粉發酵制成。味精除含有谷氨酸鈉外,還含有少量的食鹽。產品常以含谷氨酸鈉的多少(99%、95%、90%、80%)分成各種規格。
味精不僅是不錯的鮮味調味品,也是很好的營養品。因為味精是一種蛋白質分解出來的氨基酸成分,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對改變人體細胞的營養狀況,防止兒童發育不良,治療神經衰弱等都有一定的功用。

味精溶于300倍的水中仍能保持鮮味,特別是在70~90℃時溶解度最佳。烹調時切忌在高溫時加味精,因為高溫會使味精變成焦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輕微的毒素,所以一般在菜肴成熟出鍋時加入為宜。在拌涼菜時因為溫度低,味精很難溶解,所以要先用熱水或味水化開。

味精不宜用于堿性或酸性食品,在堿性溶液中,味精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一種谷氨酸二鈉物質,導致調味作用的喪失。把味精放在酸性菜肴中,酸性越大越不易溶解,效果也越差。
使用味精還要適量,用量過多,會產生一種澀口怪味。
在實際烹調應用中,燒菜、煨湯、燉、燜一類時間長的菜肴,味精可在原料燒熟后下鍋。如遇爆、炒、烹等一類菜肴,由于加熱時間較短,需及時下鍋。
28 雞精
雞精是常用的鮮味調味劑,為黃色顆粒狀,在烹調中常與味精配合使用,主要由谷氨酸鈉、精鹽、糖、淀粉和雞肉粉精煉制而成。常用于制湯和一般爆炒菜,也可代替味精使用,其提味、提鮮作用并不亞于味精。
29 雞骨粉
雞骨粉是吊湯的鮮味調味劑,粉末狀,黃白色,是用雞肉、雞骨等原料精制提煉而成。雞骨粉原在粵菜中使用較多,現已普遍使用。采用雞骨粉吊湯是一種應急措施,如沒有高湯的情況下,可使用雞骨粉制湯,有一定的雞湯味。由于雞骨粉的購買成本較高,加上存放時易于粘連結塊變質,所以一般較少使用。
30 雞汁
雞汁是一種棕紅色的瓶裝鮮味調料,其作用與喼汁差不多,主要用于蒸魚和炸豬排等干炸菜肴的味碟,使用時可將雞汁與喼汁、美極鮮等配合使用,其味更佳。雞汁是一種濃縮液體調味劑,主要用來提味增鮮,其作用與生抽、蠔油、魚露、蕃茄醬等大致相同,可與其他提鮮調料交替使用。
31 胡椒粉
胡椒粉是用干胡椒粒碾壓而成,有白胡椒粉和黑胡椒粉兩種。黑胡椒粉是未成熟果實加工而成,白胡椒粉是完全成熟后的果實加工而成。胡椒為熱帶植物樹的果實,主要產于印度、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地,我國廣東、海南也有生產。胡椒味辛辣、芳香,性熱,可去腥增香,還有祛寒、消積食的效用。在烹調中,是魚肉制品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也可作為煎炸制品的腌制和掛糊調漿之用,一般湯類也用胡椒粉增香提味。胡椒粉一般應用于咸鮮菜肴,甜味類菜肴不太適宜。胡椒并沒有辣椒的烈性,但其辛香、沖鼻、開味的作用,使之在菜肴中得到廣泛應用。


32 黑椒粒
黑椒粒為黑色小顆粒狀,性熱,屬辛辣芳香味型,適合腥膻異味較重的原料及野味菜肴之用。在粵菜中使用最多,如黑椒鐵板鱔片、黑椒鐵板牛柳等菜肴。使用前可將黑椒粒略炒后用瓶子碾碎,制菜時可與其他調料同時下鍋烹調入味。黑椒也常用于潮州鹵水的調味。
33 喼汁
一種英國調味料,使用醋及多種香料制作而成。味道酸甜微辣,色澤黑褐。常用于煎炸豬排、牛排、雞排等煎炸菜的調味碟。使用喼汁時可根據不同地區口味配合美極鮮、花椒油、紅油等調料使用。喼汁是純蘸食調味品,它不需加熱,可直接入味碟或涼拌菜,原西餐中用得最多,現中餐及家庭小廚房也普遍使用。

34 蠔油
蠔油是屬于咸鮮味型的稀汁調味品,可代替淺色醬油,其味鮮、色黃較稠濃,成分除鹽以外,還包括多種氨基酸、糖類及呈鮮味物質。蠔油最早使用于沿海城市,現已普遍使用。蠔油常用于菜肴的增味提鮮,如蠔油菜心等;也用于風味燒菜的調味,如蠔油燒甲魚,蠔油鮑脯,蠔油燒鳳翅等;另外,還可與蒜茸、黑豆豉等調料組合成殺腥提味的調味品。蠔油比醬油顏色淺,但味更鮮。由于較為濃稠,燒菜時應后下鍋。可廣泛用于家常魚肉等燒菜。
35 鮑汁
鮑汁是一種咸鮮味為主的海味調料,為較稠濃的黃色液體,常用于魚翅、鮑魚、海參等海鮮產品的調味。現由于調味品的廣泛使用,鮑汁也成為一般菜肴的調味劑,如鮑汁大白菜、鮑汁猴頭菇、鮑汁大碗鳳翅等。鮑汁主要作用是提味提鮮,在烹調中一般配合其他咸鮮調料使用,多用于帶有一定白芡汁的菜肴。鮑汁含有多種的氨基酸及呈鮮物質,其提鮮作用勝于蠔油和生抽,是增鮮佳品,鮑汁在廣東、福建、上海等沿海城市廣泛使用,但由于成本較高,一般家庭使用較少。
36 香糟鹵
香糟鹵是一種黃色透明的液體瓶裝調料,由做黃酒的下腳料制成,屬于江蘇、浙江等地風味,有的地方也稱為糟油。具有酒香、咸鮮味。其主要作用是解膩、提鮮、增香。香糟鹵主要用于動物性原料菜肴,如香糟蹄花、糟鳳爪、香糟雞等。香糟鹵一般應用于鹽水白煮的涼菜,制法是將熟制原料剁塊后加入鹽、味精、糖等調料拌勻,再加入香糟鹵浸至4小時以上,入味后即可食用,近年在上海流行風味中,毛豆等蔬菜也用香糟鹵調味。在調味品中,香糟鹵是一種酒香型的輔助調味劑,并屬涼菜專用調料,現在全國各地都有使用。
37 香糟
做黃酒剩下的酒糟經加工即為香糟,其香味濃厚,含有10%的酒精,有如黃酒同樣的調味作用。具有獨特的風味。福建閩菜中許多菜肴就以此聞名,現其他菜肴也有使用。

香糟可分為白糟和紅糟兩類,白糟主要產于紹興,紅糟主要產于福建。香糟能增加菜肴色彩,在烹調中應用很廣,燒菜、溜菜、爆菜都有使用,如香糟雞、糟溜三白、糟溜魚片等。香糟其性質與香糟鹵差不多,但香糟是以制作燒菜、溜菜等熱菜為主,也屬于去腥解膩的調味品。
38 咖喱粉與咖喱油
咖喱粉是以姜黃粉(中藥材)為主,加上白胡椒、芫荽子、小茴香、碎桂皮、姜片、大茴香、花椒等香料碾末配制而成,顏色姜黃,味微辣、有藥香,是西餐的重要調味品,現粵菜及其他菜系都已廣泛使用。咖喱粉的主要作用是殺腥、提味、增香、開胃,主要用于動物性的原料,如咖喱雞、咖喱鴨、咖喱牛肉等,也用于各種涼拌菜的調味。咖喱加油熬制即成咖喱油,并以印度所產為佳,適用于涼拌菜,保質期要比咖喱粉長。咖喱粉為粉狀,咖喱油為油狀,它們的調味作用相同,但油狀比粉狀保質期更好,可保質期達兩年以上。
39 芥末粉
芥末粉是一種黃色粉狀調味品,其味香辣沖鼻,在我國北方使用較多,且多用于涼拌菜,如涼拌白肉,雞絲拌粉皮等。使用方法是將芥末粉用溫開水調和而成,一般100克芥末粉用溫開水380克左右。調好后需燜半小時,待出香辣味后方可食用。芥末糊也常用于煎、炸制品的味碟。
40 芥末膏
芥末膏是以芥末粉為主要原料、稀釋后精制而成,為淺粉綠色,芥末膏以日本所產為主,具有殺菌、提味、香辣、沖鼻等作用。芥末膏普遍用于生吃水產原料,如龍蝦刺身、三文魚刺身、才魚刺身等。使用時可將芥末膏加入少量的白醋、白糖調拌均勻。作為流行迷蹤菜,芥末膏可與芝麻醬、花生醬等調拌后使用于一般涼菜。芥末膏具有沖鼻和強烈的刺激味,而且很容易刺激腸胃,產生腹瀉,因此注意不能多吃。

41 白椒粒
白椒粒是熱帶胡椒樹所產的果實,屬辛辣芳香類調味品,它的作用與胡椒、黑椒相同。在粵菜中使用較多,在調味中主要起去腥膻異味、增香提味之用,適用于白湯鍋仔類菜肴,如支竹鍋仔浸豬肚、鍋仔蹄花、鍋仔才魚、鍋仔燉牛肉等均可使用。白椒碾末也廣泛使用于各種燒菜和涼菜的調味。
42 椰漿
椰漿是以椰子汁為主的罐裝汁,有濃郁的椰香味,為奶白色,椰漿類似椰奶、果汁露等液體甜味飲品,椰漿主要用于脆皮鮮奶及甜湯、甜羹、夏令果凍類甜菜輔助調味使用,過去在廣東等沿海城市使用較多,現已普遍使用。由于椰漿是甜味果汁飲品,所以開罐后應及時使用,否則容易變質。
43 煉乳
煉乳是以牛奶及白糖精煉而成,味道極甜,用開水沖淡后可成為奶汁飲料。在烹調中主要用于熬制脆皮鮮奶和甜菜的味碟,也用于面點味碟,如南瓜餅、麻醬饅頭、香蕉里脊卷、棗泥魚卷、炸蘋果圈等。

44 麥芽粉
麥芽粉是鮑魚、魚翅菜的輔助調味品,其主要作用是增香。麥芽粉為白色晶體狀,有蘇打澀口味。麥芽粉分為焦香型和純香型兩種,焦香型主要作為干炸菜的香料,如干炸小排、干炸基圍等在炒制過程中加入少量麥芽粉可增香。純香型主要用于鮑魚、魚翅的鹵汁調制增香。麥芽粉還可用于鹵鴨、鹵雞等鹵水增香。麥牙粉多為進口產品,成本較高,在粵菜中使用較多。
45 孜然粉
孜然粉產于新疆喀什干寒地區,孜然粉為土黃色粉狀調料,是一種塞外風味,原是新疆地區烤羊肉串等燒烤所用,具有除膻腥異味、增香的作用,現全國各類燒烤制品都有使用,如烤羊排、烤魚、烤香腸等。也可用于其他菜肴中,如孜然鵪鶉、孜然肉串、鐵板牛肉、孜然臭干等一些干炸菜肴都可加入孜然粉調味,它與干辣椒粉配合使用,形成了當下排檔流行風味。現孜然已成為國內廣泛使用的調料之一。

46 沙姜粉
沙姜粉是一種辛香開胃、淺黃白色粉狀調料,用沙姜碾粉干制,沙姜粉在粵菜中使用較普遍,如烤雞的碼腌入味,沙姜雞的調味,牛腩煲的調味等。沙姜粉的主要作用是去腥膻異味和提味之用,多用于動物性原料和野味鐵板類菜肴的調味,但多為輔助調味使用。沙姜粉與孜然粉都屬于同等性質的調料,孜然多重于燒烤菜,沙姜粉則重于煲類及涼菜等。

47 五香粉
五香粉是用大茴香(又名八角)、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等香料碾末成粉狀的香味調料。五香粉在各菜系中均有使用,是一種應用面最廣的調味品之一,如原料的碼腌,餡料的調制,全蛋糊的調制,禽、肉、魚、野味類菜肴的燒制,炸制菜肴、各種涼拌菜以及白案餅類制品等都可用五香粉增香。五香粉主要作用是去腥膻異味,增加菜肴香味。由于沒有藥苦及異香味,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使用較為普遍。
48 十三香
十三香是由多種香料碾末成黃褐色粉狀的新型調味品,其作用是去腥膻異味,增香提鮮,現代餐飲業、家庭小廚房都已廣泛使用。十三香可碼腌各種動物性原料,也可作調制糊漿及火鍋底味,如炸豬排、炸牛排的調糊,雞塊、鴨塊、魚塊的腌制以及鹵牛肉、豬肚、鹵制腑臟品的拌制調味等。在調味品中,十三香與五香粉的作用與性質相同,都是用中藥香料研粉末制成,其口味因人而異,只是配方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