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溫暖
“家”,一個溫馨的字眼,一提起家,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泛起陣陣波瀾,都會有許多的感觸。
家,是我們棲息成長之地,家是溫馨的港灣。家中有親人,家中有溫暖,因此世間再沒有第二個地方能替代得了家了。但有時,“家”,這個字眼卻是冰冷的。有時在家中,能感受到的也是孤獨,也會讓人有一種想逃的感覺,但怎么逃離卻還是割舍不下的。因為家,曾帶給我許多溫暖,帶給我歡聲笑語,也有許多淚水,不管身在何處,家在我的心中是最溫暖的地方。因為那里有我最美好的回憶。
“家”,看似一個簡單的字,維護起來卻不容易。因為世上并不是所有的家,都那么和諧,都那么溫馨,都能帶給人溫暖。只有文明之家,才能給人印象深刻,才會讓人戀戀不舍,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唯有家規才能顯得家的井井有條,才能顯出家的本質,一個雜亂無章的家,首先給人的印象就是“散”,其次就是“亂”,又何來溫暖可言呢?
我的家,是一個大家庭。因為沒有分家,所以都住在一起,因此父母的責任重大,他們的雙肩要扛起這個家。父母更是含辛茹苦地把我養大成人,讓我體會到這個家的溫暖和他們對我的愛。記憶之中,我的家似乎是一個文明禮儀之家,因為在父母的身上,我沒有聽到過任何的不文明之語,哪怕是一個不文明的小動作。
我的家里,在教育孩子方面,曾經我對其有些不滿。因為只要孩子稍有一點不合家長之意,并不告訴孩子哪里做錯了,也不會詢問孩子為什么這樣做,便二話不說地進行家教。也許家長并不知道這樣在年幼的孩子心中是會留下陰影的,也許家長認為只有孩子挨了打,知道了疼,才會長記性。其實不然,更多情況下,只要家長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與孩子進行溝通,就能夠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傷害。其實大多數的孩子在做錯事以后,心里都會有一種負罪感,或許他們很想告訴家長事實,但只要看到家長怒色的面容,便什么也說不出了。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每當我做錯事的時候,我總是害怕回家,因為害怕挨打。那個時候,父親在我看來是不講道理的,因為只要有一點做得不對,我就會挨打。而父親也總是不會詢問為什么會這樣,也不管做錯的是不是我,就算想和父親說清事實,也總是沒有機會的。那時對父親的概括就是一句話:他的家教可真嚴。
后來因為一些事情,父親就再沒打過我,每當我做錯事的時候,父親不會在不問是非就進行嚴厲的家教。而是給我灌輸道理,并告訴我,這樣做是錯的,以后不要再犯了。
從那以后,我便開始懂事了,不再像從前那樣調皮,在家人的照顧之下,我也學會了堅強。在父母、親朋好友的心中,我是一個聽話的小孩,不會為父母添麻煩,不會讓父母為我擔心。
可是如今,我在這個家中,所能感受到的溫暖,越來越少,越來越少,甚至讓我有種不想回家的沖動,從曾經的渴望回家,到如今的害怕回家,我的心中有太多的感慨,我害怕回家,因為家里少了從前那種溫暖,少了歡聲笑語,而我,也少了父母的愛,少了與他們溝通談心的機會。有時就算父母在家,也感覺不到應有的溫暖,其實很想和他們說說話,談談心,但總也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無形之中總覺有一種東西,不如說是一道墻,拉開著我同他們的距離,我總是想很努力地靠近,卻總是慢慢拉遠,然后我便開始不安分起來,我試圖要讓這種不安分來引起父母的注意,但后來發現這種行為是多么的愚蠢。
我的悔意越來越深,卻始終引不起他們的注意,而在他們的眼里、心里卻都成了我的無理取鬧,他們不懂我想表達什么,他們不懂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只有自己清楚地明白,我是想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我是想家是唯一能不讓我受傷的地方,家在我心里是溫暖的,是文明的。
如今,每每放假回到家中,我再也感受不到那種溫暖,現在,家給我的感覺只有孤獨,于是我選擇逃離,去尋找一個能給我溫暖,能給我關心與呵護的人。我開始躲避家人,躲避父母,因為我知道,父親又要對我動用他的家教了,他絕對不會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做,也不會明白我為什么要這樣做,他也不會有想知道我真實想法的心情,我曾想過告訴父親我這樣做的原因,但只要想到父親那惱怒的面容,和即將爆發的戰爭,我便又失去了勇氣,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和我談過心,如果我想要談心,必定會引起誤會,必定會有爭吵,所以我選擇放棄,接受家教。
只希望從此以后,父母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坐下來同我談心,有更多的時間傾聽我內心的想法,也希望,我生活的這個家,能夠早日回到我心中那個曾經溫暖,文明的家!
評價 一個花季少女,情感如同萬花筒,五彩繽紛,但瞬息萬變。她在父母嚴格的呵護下成長,本來十分溫暖,但她仍追尋“家的溫暖”,頗似古人的“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境。
(指導老師:劉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