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重癥醫學科疾病護理常規

第一節 重癥醫學科一般護理常規

(1)護理工作分工明確,根據護士的能力進行分層使用,互相協作,實施連續性、整體性、有針對性的護理。

(2)護士應了解自己所護理患者的所有情況,參與醫生的查房,依據查房意見確定當日護理重點.

(3)嚴格做好護理記錄,包括特殊檢查特殊化驗。護理表格書寫要清晰,做到及時、準確、客觀,并要做好病人護理表格的整理及保存工作,嚴防丟失。

(4)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隨時記錄。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神志瞳孔、用藥反應、治療效果等。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積極配合搶救。

(5)危重患者應置尿管,記錄置尿管日期,做好留置導尿的護理。必要時記錄每小時尿量,每日計算24h出入量平衡。

(6)每日做好患者的晨晚間護理,做到“三短九潔”,定時為患者修剪指甲、洗頭。并保持床單位整潔,及時觀察病人皮膚情況,做到“六勤一注意”。

(7)無特殊體位要求需保持床頭抬高300~450, Q2h為患者翻身拍背,嚴防發生壓瘡,做好病人肺部物理治療。定時幫助長期臥床無法自主活動的病人活動肢體,防止深靜脈血栓發生。約束肢體的病人護士應注意約束部位的皮膚護理和被約束肢體的活動。

(8)保持各輸液管路及引流管路的通暢,給予妥善合理的固定。隨時觀察記錄引流液性狀、顏色和量。

(9)合理、正確的使用靜脈通路,注意靜脈通路處皮膚和血管的觀察和保護,靜脈輸液應每小時均勻輸入,必要時使用微量泵。

(10)正確處理醫囑,認真核對醫囑。除搶救情況外不執行口頭醫囑,用藥必須做到“三查七對”,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注意用藥效果及藥物副作用的觀察。

(11)每班做好交接班,床邊交接。交班時重點突出,特殊情況特殊交接,并寫好交班報告。

(12)熟練掌握各種護理常規和操作常規,掌握常規儀器及搶救儀器的使用,注意維護保養及消毒。

(13)做好患者心理護理,滿足患者各種合理的需求,及時減輕患者的精神負擔和疾病痛苦,保證患者接受治療時的最佳生理、心理狀態。

(14)及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患者護理相關病情變化,盡量滿足家屬的各種合理要求。

第二節 人工氣道護理常規

人工氣道是將導管經鼻/口插入氣管或氣管切開所建立的通道。完善的人工氣道管理是預防呼吸系統并發癥的重要護理手段。人工氣道管理的質量直接影響患者通氣的效果以及預后。護理人員必須熟練掌握人工氣道患者的護理,才能最大限度減少人工氣道創口感染和堵塞、肺部感染等并發癥,防止人工氣道意外情況的發生。保障呼吸機治療療效,提高搶救成功率。

一、人工氣道分類

(1)經口氣管插管。

(2)經鼻氣管插管。

(3)氣管切開。

二、人工氣道適應證

(1)經口氣管插管的適應證:符合人工氣道的適應證,而口腔無任何疾患的患者。

(2)經鼻氣管插管的適應證:符合人工氣道的適應證,不能耐受經口氣管插管,口腔手術的患者等。

(3)氣管切開的適應證

1)口腔、咽部疾病和手術

2)引流下呼吸道分泌物

3)需長久依靠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

4)插管時間過長的患者

三、人工氣道護理

(1)妥善固定人工氣道,預防意外脫管。牢固固定松緊適宜,隨時檢查固定部皮膚血運情況。

(2)保持患者固定部位的皮膚清潔,以防汗水、分泌物或臉部動作降低膠布的附著度。

(3)每12h檢查氣管插管的深度及氣囊壓力并記錄。氣囊壓力正常范圍是14~25cm水柱。

(4)對于煩躁或意識不清的患者,應用約束帶適當約束患者雙手,以防患者自主拔管,同時遵醫囑適當應用鎮靜藥物。

(5)呼吸機管道不宜固定過牢,應給患者頭部足夠的活動范圍;為患者翻身時,應將呼吸機管道從固定架上取下,以免被牽拉而脫出。

(6)預防下呼吸道的細菌污染。嚴格無菌操作,實施正確的吸痰方法,每日2次做好口腔護理。氣管切開患者及時更換喉墊;留置胃管患者防止胃食管反流引起誤吸。

(7)患者使用的呼吸治療管路及裝置要固定使用。呼吸機濕化罐內使用密閉輸液管添加滅菌注射用水;冷凝水及時傾倒消毒,呼吸機和霧化管道應每周更換一次。呼吸治療裝置儲存時應保持干燥,包裝完整,保持密閉性及外層的清潔。

(8)加強人工氣道的溫、濕化管理。溫濕度適宜,遵醫囑定時為患者做超聲霧化吸入,根據病情需要加入治療性藥物,利于痰液排出和降低氣道阻力。

(9)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嚴密觀察患者,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了解患者的想法和要求。

第三節 有創機械通氣護理常規

機械通氣是危重病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維持呼吸肌的正常工作狀態,從而改善患者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瀦留狀況,以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

(1)正確使用呼吸機,使用前檢查工作性能及運轉情況。根據患者需要正確設定呼吸機各參數。

(2)呼吸機使用時,正確使用加溫濕化裝置。妥善固定管道,冷凝水及時傾倒消毒,管道污染及時更換,保證患者人工氣道安全以及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

(3)護士應及時準確記錄呼吸機的工作參數,密切觀察呼吸機的工作狀態,確保其工作狀況正常。

(4)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特別是呼吸情況和SPO2的變化。呼吸機報警后要立即了解報警原因并做出相應的處理,同時將信息及時有效地傳遞給醫生。

(5)保持呼吸道的通暢,隨時聽診兩側肺部呼吸音,注意呼吸情況及肺部痰液情況,及時為患者吸痰,嚴格按照無菌技術進行操作。

(6)在治療過程中遵醫囑正確抽取動脈血進行血氣分析,以了解患者的氣體交換功能是否改善。由醫生根據病情調節呼吸機參數,并做好記錄。

(7)呼吸機使用后,各管路、接頭、濕化器等由供應室統一消毒。做好呼吸機日常保養工作。

(8)床旁備有簡易呼吸器及氧氣吸入裝置,病房應備有一定數量的備用呼吸機。

(9)若呼吸機突然發生故障,應立即將患者的人工氣道與呼吸機脫離,用簡易呼吸器為患者進行人工呼吸,通知醫生檢查處理故障或更換備用呼吸機。

(10)應在建立人工氣道前向患者或家屬解釋使用呼吸機的目的及安全性,以取得配合和合作。必要時采取適當而必要的約束措施,保證治療的有效性及患者的安全。

(11)護士應采取一些有效的交流方式和示意方法,如寫字板、認字板、圖示,以方便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實現護患間的有效溝通交流。

第四節 意識障礙患者護理常規

意識障礙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種嚴重的腦功能紊亂,是指人們對自身和環境的感知發生障礙,是一種以興奮性降低為特點,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直至昏迷的狀態。昏迷可分為淺昏迷和深昏迷兩種,淺昏迷表現為不能被喚醒,但吞咽、咳嗽、瞳孔等反射尚存在,深昏迷時意識完全喪失,各項反射均消失。Glasgow評分小于8分為昏迷,3分為深昏迷。

(1)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有無腦膜刺激征、顱壓升高等陽性體征的表現,進行Glas-gow評分,觀察瞳孔情況并記錄。

(2)保證呼吸道通暢,必要時放置口咽通氣道,以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防止舌后墜的發生;有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管的患者,護理同人工氣道護理常規。

(3)無特殊體位要求的患者,床頭抬高30°~45°,每兩小時為患者翻身,扣背,體位引流,防止發生誤吸及肺部感染。

(4)觀察患者皮膚變化,預防褥瘡的發生。

(5)做好消化道的護理,密切觀察患者有無應激性潰瘍的現象發生。應用胃腸營養后有無胃潴留及大便情況。

(6)觀察靜脈穿刺處的情況及補液的情況。

(7)認真做好口腔護理,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防止發生誤吸。牙齒松動患者,預防牙齒脫落而發生意外。

(8)保持患者皮膚及床單位清潔與干燥,定期給患者洗頭,對于病情危重無法進行床上洗頭的患者,與家屬協商將頭發剃短,以便于護理

(9)應用冰袋或冰毯進行物理降溫的患者,避免發生凍傷。

(10)注意保護患者眼睛,及時清除眼部分泌物,避免發生眼部疾患,根據醫囑給予抗生素眼藥水點眼;眼瞼不能閉合者,應用眼藥膏保護雙眼瞼。

(11)做好安全防護,躁動患者應予以適當約束,避免墜床或碰傷,抽搐時用牙墊將上下牙齒隔開,避免舌咬傷。

(12)保持各肢體處于功能位,必要時采用丁字板預防足下垂。

第五節 中心靜脈導管護理常規

(1)置管前備好用物,對清醒患者解釋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必要性及操作過程,以取得患者配合。

(2)根據穿刺部位選擇合適的穿刺體位,按需備皮。

(3)嚴格各項無菌操作技術。妥善固定中心靜脈插管,應用無菌透明貼膜,觀察穿刺處皮膚情況有無紅腫,有無液體滲出,疑有污染、潮濕、脫落應及時更換敷料。

(4)每班交接中心靜脈外露長度,測量長度為穿刺點至后固定點尖端。

(5)保證操作系統連接緊密,每24h更換輸液裝置及三通。

(6)保持管路通暢,如見回血應及時沖洗管腔并檢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動脫開,以預防管路堵塞。

(7)對于留置的專門用于CRRT的中心靜脈導管,護士遵醫囑執行Q4H封管。

(8)患者出現高熱、寒戰及穿刺點炎癥等表現,應立即拔除導管并留取導管培養及血培養

(9)常規拔除中心靜脈插管,遵醫囑留取導管培養及血培養,穿刺點應按壓3~5min,有凝血障礙患者適當延長按壓時間,以防出血及血腫形成。

第六節 中心靜脈壓監測護理常規

中心靜脈壓監測適用于危重病人評估血容量,心臟前負荷及右心功能,中心靜脈壓正常值為5~12cm H2O。在左心功能良好的情況下,中心靜脈壓能提示機體血容量的多寡,耐受輸血、輸液速度和容量的程度,亦可用于危重病人靜脈輸入營養和提供靜脈通路等。

(1)備好用物,清醒患者在操作前需向患者解釋監測中心靜脈壓的目的、體位,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恐懼,并協助患者擺好體位。

(2)保持病室內清潔,盡量避免人員走動,減少人員數量,做好三查七對。

(3)操作者戴口罩帽子,操作前檢查中心靜脈位置,是否通暢有無回血及血栓,保證管路的通暢和系統的緊密性。

(4)測壓時壓力傳感器置于與右心房同一水平處(第四肋腋中線),另一人協助校準壓力零點后,開始測壓,待數值保持穩定即完成測壓過程。

(5)測量時應選擇病人呼氣末讀數,注意觀察CVP波形有無異常,若暢通管路后波形仍異常,立即通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

(6)測量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并防止空氣進入。

(7)測量完畢后及時記錄測量結果,并妥善固定,避免牽拉保證測壓管路的安全,再次測量時須重新校對零點。

(8)處理用物,整理病人床單位,洗手。

第七節 右心監測護理常規

S-G導管用于對血流動力學指標、肺臟和機體組織氧合功能的監測。對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及氧合功能改變,或存在可能引起這些改變的危險因素的情況,都有指征應用S-G導管。

(1)留置S-G導管為有創性操作,在留置過程中,護士應協助醫生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變化,尤其是心率,心律的變化,備好搶救藥品。

(2)S-G導管置入到適當深度時應與其外鞘緊密鎖定,避免位置的變化。

(3)將導管的肺動脈腔、右心房腔用三通共同連接至壓力傳感器,在一般狀況下,將三通旋轉并保持在肺動脈腔與壓力傳感器連接的狀態。

(4)留取混合動靜脈血時,應從肺動脈腔抽取,過程要緩慢,抽取后立用肝素鹽水以脈沖方式沖洗干凈,防止凝血,保證管路通暢。

(5)在測量肺動脈嵌壓時,需將S-G導管的氣囊充氣,在測得準確數值后,應在第一時間內將氣囊放氣;護士應隨時檢查氣囊狀態,保證氣囊處于放氣狀態。

(6)導管外沖洗測壓裝置應連接緊密,連接測壓裝置,維持管路通暢。

(7)護士應嚴密監測監護儀上所顯示的肺動脈毛細血管壓力波形及數值,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給與相應的處理。

(8)導管各管腔一般情況下不輸液、推藥及抽血用。如必須經此操作,操作后應將管腔沖洗干凈。

(9)嚴格各項無菌操作技術,按要求更換導管輔料,注意觀察穿刺點周圍有無紅、腫、滲血,S-G導管外露部分用無菌治療巾包裹,每12h更換一次,遇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預防導管相關性感染。

(10)一般情況下,漂浮導管留置時間3~5天。若患者出現高熱、寒戰,穿刺點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等表現,應立即拔除導管,并做導管培養及血液培養(導管血及外周血),導管尖端的培養。

第八節 血液濾過護理常規

血液濾過(hemofiltration, HF)是一項以模擬正常腎小球的濾過作用為原理,以對流為基礎的血液凈化技術。它通過將血液引入中空纖維結構濾器,主要利用膜兩側的壓力梯度差使得體內廢物及過多水分得以清除,并補充與細胞外液成分相似的電解質溶液,從而達到血液凈化的臨床技術。其主要適應證有:急慢性腎功能不全,嚴重酸堿及電解質紊亂,高血容量性心功能不全,膿毒血癥,中毒等。

(1)操作前清潔機身,協助醫生預沖血濾管路,遵醫囑配置置換液。備好各類液體及用物。

(2)操作過程中戴口罩帽子,嚴格無菌技術。

(3)確認深靜脈管路通暢,連接好血濾管路,并妥善固定,檢查各連接處連接是否牢固,防止漏血。

(4)準確記錄血濾開始時間,及各項設定參數。檢查血路管路動靜脈端壓力,跨膜壓有無異常,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處理。

(5)嚴密監測病人生命體征及CVP,尤其是開始血濾半小時內的血壓變化。

(6)保證血濾過程中血泵的正常運轉,確保管路的通暢避免打折。及時抽吸集氣小壺內的氣體,避免空氣進入管路。及時正確處理血濾過程中的報警。

(7)在整個血濾過程中,盡可能保證入液勻速。每12h準確總結記錄出入量。

(8)正確留取血標本,監測電解質水平,防止發生電解質紊亂。如需使用肝素抗凝,定時監測凝血功能,注意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

(9)血濾結束后,先用生理鹽水沖洗深靜脈置管動脈端后,沖洗血濾管路,盡可能將管路內血液沖洗干凈,以保證血液回輸;若不能則放棄回輸血液,避免血栓進入患者體內。

(10)用生理鹽水20ml脈沖式沖洗深靜脈置管雙腔,并確認有無回血,之后常規使用肝素鹽水正壓封閉管腔。

(11)準確記錄血濾結束時間,及置換液和濾出液量。

(12)整理病人床單位,收拾用物。

(13)清潔消毒血濾機,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第九節 PICCO護理常規

經外周動脈連續心排血量(PulseIndicatorContinuousCardiacOutput, PiCCO)監測技術在臨床上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以及對醫護人員維護需求少等特點,可連續監測CO、肺水含量等指標,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前景。

(1)所有相關操作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技術原則。

(2)妥善固定動脈插管,防止導管脫出。

(3)觀察穿刺處皮膚情況有無紅腫,有無液體滲出,24h更換敷料一次,如有污染、潮濕、脫落應及時更換。

(4)生理鹽水連接測壓裝置,應用加壓輸液袋,保持管路通暢,預防管路堵塞。測壓前要校零點。

(5)生理鹽水每24h更換一次,壓力裝置每96h更換整套裝置(包括沖洗用生理鹽水及測壓管路)。

(6)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病情變化時及時通知醫生。

(7)病情穩定后每8h測定校正一次CO。

(8)密切監測動脈脈搏波形,保證管路通暢,測得數據準確。

(9)做好穿刺肢體的護理,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10)準確記錄各項數值并及時通知醫生。

第十節 PICC護理常規

PICC是一種由外周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的導管。可以通過放射顯影,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至長期的靜脈輸液治療(7天~1年)。

(1)置管前備好用物,向清醒患者解釋置入PICC導管的必要性及操作過程,介紹PICC管的特點及置管的優點以取得患者配合。

(2)置管時的體位,患者取平臥位,穿刺側上肢外展90°。

(3)置管成功后需拍攝X光片確定PICC導管位置后再使用,并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上肢有無疼痛、腫脹等不適。置管后妥善固定PICC導管,防止導管脫出,脫出的導管嚴禁再送入。

(4)每班床頭交接班時,交接PICC插管的深度,測量穿刺點至后固定點尖端距離。

(5)置管24h后予換藥一次,若滲血較多及時更換。以后每周換藥兩次,如敷料有潮濕、脫落,被污染應及時更換,并注明更換敷料時間。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

(6)留置PICC的一側上肢禁測血壓,每12h測臂圍一次,若臂圍周長增長2cm或以上,高度懷疑是血栓的早期表現,應予以相應的檢查及處理。

(7)若置管后發生機械性靜脈炎,應抬高患肢,避免劇烈運動,冷/熱濕敷。若發生化學性靜脈炎、細菌性靜脈炎、血栓性靜脈炎均應立即拔除。

(8)輸液前檢查管道的通暢性,觀察輸液速度,輸入高濃度及特殊藥物后要沖管,輸注完畢要脈沖式正壓封管。

(9)任何情況下的拔除均要做培養(皮膚及導管尖端),并保持導管的完整性,與插入時長度進行比較。

第十一節 留置動脈插管護理常規

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是將穿刺管直接插入動脈內,通過測壓管連接換能器,利用監護儀進行直接測壓的監測方法。能連續、準確地提供動脈收縮壓舒張壓、以及平均動脈壓的數據,同時能繪制動脈壓力曲線,可隨時發現動脈壓力變化,還可取動脈血做動脈血氣分析,是危重患者監測的重要方法。

(1)妥善固定動脈插管,以預防插管脫出。

(2)嚴格無菌技術操作。

(3)每48h更換敷料一次,如有污染、潮濕、貼膜脫落,穿刺點滲血應及時更換。觀察穿刺處皮膚情況有無紅腫、滲血;更換貼膜時,注意不要將導管帶出體外。

(4)保持管路通暢,應用加壓袋加壓注射,并隨時檢查加壓輸液袋的壓力;如見回血應及時沖洗管腔并檢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動脫開,以預防管路堵塞。

(5)置管側肢體監測遠端動脈搏動及皮溫,當發現有缺血征象如膚色蒼白、發涼及有疼痛感等異常變化,應及時的拔管。

(6)持續有創動脈血壓監測時要嚴密觀察動脈血壓波形變化,如遇波形不準應及時沖洗管腔,調整插管及插管處肢體位置。

(7)動脈采血時嚴格無菌操作,采集血標本后及時沖管,避免導管堵塞。

(8)拔除動脈插管后,按壓穿刺點30min,有出血傾向的患者適當延長按壓時間,如遇出血應繼續按壓或加壓包扎。

第十二節 腸內營養護理常規

胃腸道功能存在(或部分存在),但不能經口正常攝食的重癥病人,應優先考慮給予腸內營養。早期腸內營養能明顯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改善營養攝取,減少住院費用。重癥病人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早使用腸內營養。

(1)準備好置管用物,評估病人,向清醒患者解釋留置鼻飼管及腸內營養的必要性及操作過程,以取得患者配合,消除顧慮。

(2)置管前核對醫囑,置管成功后,檢查鼻飼管放置位置是否正確后,妥善固定。

(3)病人取半坐位或床頭抬高30°~45°,重癥病人往往合并胃腸動力障礙,頭高位可以減少誤吸,及其相關肺部感染的可能性。

(4)腸內營養病人應嚴密檢查胃腔殘留量,避免發生誤吸的危險;持續腸內營養的病人,通常每6h抽吸一次胃腔殘留量,根據潴留量遵醫囑暫時停止輸注或降低輸注速度。

(5)當回抽出血性胃液時,應立即通知醫生,暫停腸內營養。

(6)腸內營養液應現配現用,一次配制量不能超過500ml。鼻飼前后溫開水沖管,鼻飼液溫度38~40℃,冷藏的營養液在鼻飼前要加熱至合適溫度。

(7)鼻飼過程中觀察患者情況,若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胃腸道并發癥發生,應通知醫生,及時給予處理。

(8)危重病人應用腸內營養應遵循由稀到濃,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原則;盡量保證營養液勻速注入,最好應用胃腸營養泵持續勻速泵入。

(9)在輸注胃腸營養液的管路處懸掛標志牌,胃腸營養袋每24h更換,疑有污染隨時更換。鼻飼管暫不用時,應將管路沖洗干凈,并將管路末端用無菌紗布包裹。

(10)腸內營養液內盡量避免加入其他藥物,防止營養液變質,出現凝塊,堵塞管腔。

(11)應用腸內營養時,應密切關注病人血糖的情況,遵醫囑定時檢測血電解質。

(12)不耐受經胃營養或有反流和誤吸高風險的重癥病人,可選擇經空腸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

(13)每次給予腸內營養前,均應確認鼻飼管處于正確位置。

第十三節 發熱病人護理常規

發熱是一種病理過程,即體溫高出正常,是機體防御疾病和適應內外環境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它可引起機體不適的感覺.發熱時機體代謝和各系統的機能發生改變,故產生一系列的癥狀,如頭疼,頭暈,全身肌肉酸痛,疲乏無力,嚴重可致譫妄,驚厥和昏迷。持續高熱可使機體調解功能失常、代謝增加、耗氧量增加、心搏加快、腦皮質過度興奮或高度抑制。因此,除病因治療外,護理人員應采取適當的措施對癥治療,促使體溫逐漸下降,避免產生或減輕并發癥。

(1)采用不同的方法給患者降溫,如物理降溫、藥物降溫等。

(2)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每4h測量體溫1次,必要時隨時測量并記錄,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

(3)發熱伴寒戰、四肢發冷患者,應給予保暖,以改善周圍血循環。發熱病人口唇干燥,應加強口腔護理,每日至少2次,口唇干裂者涂潤滑油。

(4)保持患者皮膚、衣物及床單位的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擦洗。長期臥床患者,每2h協助病人更換體位,以防褥瘡發生。

(5)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減輕頭痛,消除緊張,煩惱,焦慮,恐懼的心理反應。

(6)及時補充患者營養和水分,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飲食,并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不能進食者可鼻飼或靜脈補液。

(7)盡早去除發熱誘因,避免產生或減輕并發癥。

第十四節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配合護理常規

纖維支氣管鏡對肺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纖維支氣管鏡還可以進行肺組織活檢、刷檢、肺泡灌洗、針吸術等,可以明確很多疾病的病因,也可治療很多肺部疾病。

(1)術前對清醒患者做好解釋說明,介紹檢查目的和方法,盡量使患者精神放松,以消除恐懼焦慮心理,取得配合。

(2)了解患者病史,做好藥物和物品準備。

(3)操作時戴口罩帽子,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支氣管鏡。

(4)協助病人取仰臥位,選擇經鼻或經口插管,有人工氣道的病人,可直接從人工氣道內插入。同時告訴患者纖支鏡進入聲門時會有惡心、咳嗽、憋氣感覺,屬正常反應,應精神放松,張口呼吸,不能抬頭或搖頭,有痰可咯出或咽下。及時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上呼吸道通暢。

(5)注意觀察患者神志,有無紫紺、出汗、煩躁、呼吸困難等情況,觀察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變化,隨時向操作醫生匯報。

(6)操作時注意無菌操作,遵醫囑進行間斷氣道沖洗。

(7)操作后及時清潔消毒纖維支氣管鏡。

(李莉 孫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桓台县| 安溪县| 康保县| 大庆市| 蓝山县| 依兰县| 宝鸡市| 泰安市| 丰台区| 新营市| 安福县| 江北区| 健康| 海丰县| 富蕴县| 汾阳市| 庆阳市| 霞浦县| 华宁县| 呼和浩特市| 德惠市| 泰兴市| 温州市| 百色市| 龙门县| 拉孜县| 固始县| 黄平县| 海南省| 阿巴嘎旗| 庐江县| 微博| 彭山县| 来宾市| 潍坊市| 中阳县| 云浮市| 桃园市| 长顺县| 项城市|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