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章 感染科疾病護理常規

第一節 感染疾病一般護理常規

一、護理措施

(1)入院護理接診護士熱情接待病人,做好入院介紹,講明消毒隔離意義,取得病人配合。

(2)消毒隔離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履行疫情報告職責。根據疾病傳播途徑,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交叉感染,防止傳染病播散。

(3)飲食護理根據不同疾病給予治療飲食,做好飲食護理。

(4)病情觀察嚴密觀察病人病情變化及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處理。

(5)及時送檢準確及時留送化驗標本。

(6)心理護理鼓勵,安慰病人,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二、健康指導

(1)講解傳染病的預防,傳播途徑等知識,保護易感者,做好一級預防。

(2)做好出院后休息,飲食,服藥,復診等指導。

第二節 結核病護理常規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是單一致病菌導致死亡最多的疾病。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人總數僅低于印度而居世界第2位,也是全球耐多藥結核病(MDR-TB)高發國家之一。結核分枝桿菌多經呼吸道侵入人體,可侵及各臟器、各系統。臨床以肺結核最為多見。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感染致病菌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慢性疾病消耗有關。

(3)活動無耐力:與疾病致體力下降有關。

(4)知識缺乏:與缺乏結核病預防相關知識有關。

二、護理措施

(1)結核病是慢性傳染病,治療時間長,恢復慢,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會對病人乃至整個家庭產生不良影響,家人要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對病人不能嫌棄,要給病人以心理上支持,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安心休息,積極配合治療,最后達到真正治愈。

(2)結核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傳染的,其次是通過被結核菌污染的食物或食具而引起腸道感染,因此要做好肺結核病人的消毒與隔離。

(3)結核病人進展期應臥床休息,尤其是有發熱、咯血和肺代償功能不全者;沒有明顯中毒癥狀的可進行一般活動,但需限制活動量,保證充分休息時間;好轉期過渡到穩定期,應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可參與一定的勞務,不宜過度勞累,減少復發。

(4)結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進展期病人往往十分虛弱,飲食上要增加營養,增加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的攝入,增強體質,增加其免疫系統功能。

(5)結核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其原則是早期、規律、全程、聯用和適量用藥,治療時間較長,一般為1~2年,治療成功的關鍵在于規定時間內有規律地用藥,避免遺漏與中斷。因此病人堅持按規定的方案進行治療十分重要,家人應起協助和督促作用,同時要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異煙肼易造成周圍神經炎,可服維生素B1、維生素B6預防;鏈霉素易產生聽力和腎損害,應注意病人聽力有無變化,定期復查腎功能;利福平會引起胃腸反應;乙胺丁醇會產生球后視神經炎。此外,幾乎所有的抗結核藥物對肝臟均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在治療期間應定時復診復查肝功能,向醫生詳細匯報服藥后的反應,以及時調整用藥,提高治療效果。

(6)結核病人機體抵抗力較差,應保持愉快的心情,循序漸進地進行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注意個人防護,避免呼吸道感染。

(7)心理健康指導,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科學養病,身體及精神充分休息,二者缺一不可。

三、健康指導

患者出院以后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療養和門診繼續治療,患者合理用藥,根據醫生制定的化療方案,規律的遵醫囑服藥,自己不能輕易更換化療方案。指導患者做好家庭的消毒隔離,合理安排工作勞動和學習。并注意飲食的合理性。

第三節 發熱待查護理常規

發熱待查是指發熱持續2~3周以上,體溫超過38.5度,經過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以及常規的實驗室檢查暫時不能明確診斷者。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感染致病菌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慢性發熱有關。

二、護理措施

(1)因發熱待查患者長時間不明原因發熱,在心里和經濟上有很大的負擔,與患者與心理疏導,增加治療疾病的信心。

(2)體溫上升期由于皮膚血管收縮,皮溫下降表現皮膚蒼白,無汗,畏寒,體溫升高后,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熱時因大量出汗,皮膚溫度降低。高熱可出現譫妄、驚厥、錯迷及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

(3)絕對臥床,因高熱時,新陳代謝率增快,消耗多,進食少;體弱,此時應減少活動。

(4)疑為傳染病者,應先行隔離,以防交叉感染。

(5)對患者行宣教,發熱時及寒戰時及時抽取血培養。

(6)飲食: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可消化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發熱時鼓勵病人每日飲水3000ml以上;對不能進食可按醫囑靜脈補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昏迷病人給予鼻飼流質飲食。

(7)定期監測生命體征。

(8)體溫達38℃以上時行頭部冷敷,體溫達39.5℃時給予物理降溫,行溫水或酒精擦浴,降溫后30min測量并記錄于體溫單上。體溫驟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過多而導致虛脫。

(9)口腔護理,因發熱致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干燥,口內食物殘渣易發酵致口腔潰瘍。故對不能進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護理日三次。

(10)皮膚護理,對出汗較多的病人應勤換內衣褲,加強皮膚護理,防褥瘡發生。

(11)高熱出現譫妄,應及時用床檔防墜床,出現昏迷時,按昏迷病人護理常規護理。

三、健康指導

定時監測體溫,對自己的發熱規律進行評估及記錄,發熱的情況下使用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

第四節 流行性感冒護理常規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常見疾病,臨床特征為全身中毒癥狀較重而呼吸道癥狀較輕,老年、幼兒或原有較重基礎疾病與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者易發生流感病毒性肺炎,病程可自限。流感病毒經常發生抗原性變異引起流感反復流行。按呼吸道隔離。隔離期限:退熱后兩日。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病毒感染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繼發細菌性肺炎表現有關。

二、護理措施

(1)高熱護理:發熱期間患者臥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營養豐富的富含維生素的清淡流食或半流食,如果入食過少,應遵醫囑給予靜脈補液,并幫助做好心理護理。

(2)監測體溫,高于39℃要給予頭部物理降溫或遵醫囑給予退熱劑。

San監測生命體征并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現有胸悶,咳嗽,氣急發紺等肺炎癥狀,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3)病室注意通風,定時進行空氣消毒保持適當溫度及濕度,避免受涼。

(4)本病預防主要做好病人的隔離及治療,公共場所加強通風及疫苗的應用。

(5)高危病人觀察有無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繼發細菌性肺炎表現。

三、健康指導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

(2)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等,避免飛沫傳播。

(3)經常徹底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

(4)流行期間如出現流感樣癥狀及時就醫,并減少接觸他人,盡量居家休息。

(5)正確和適時接種流感疫苗。

(6)服用抗病毒藥物進行預防。

第五節 流行性乙型腦炎護理常規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乙腦病毒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急性傳染病。主要臨床特征有高熱、驚厥、呼吸衰竭、意識障礙及腦膜刺激征。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病毒血癥及神經系統炎癥有關。

(2)潛在并發癥:驚厥;呼吸衰竭;意識障礙。

(3)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嘔吐,昏迷不能進食有關。

二、護理措施

(1)采取蟲媒隔離,室內徹底滅蚊、降溫設備,應保持室內安靜并定期進行消毒。

(2)患者臥床休息至恢復期,協助做好生活護理,狂躁不安者加床欄,用約束帶固定肢體,防止發生意外。

(3)初期給予流質飲食,待體溫稍退進入恢復期后,逐漸增加營養。昏迷及吞咽障礙者給予鼻飼飲食。

(4)乙腦患者高熱屬中樞性高熱,因此,應積極使用物理降溫法,將體溫控制在38℃以下,降溫時要防凍傷,每2h測體溫1次,將室溫控制在25~27℃,可床下放置冰塊、使用空調等。

(5)驚厥處理:觀察驚厥征兆,及早采取措施,患者靜臥,頭偏向一側,松開領口、褲帶,取下義齒、眼鏡,用纏有紗布的壓舌板或開口器置于患者上下臼齒之間,防止咬傷舌、唇。如有舌根后墜、堵塞呼吸道應立即應舌鉗拉出。腦水腫或腦疝引起的驚厥以脫水、給氧為主,高熱引起的驚厥應快速降溫,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引起的驚厥應及時吸痰給氧,腦實質病變引起的驚厥給予鎮靜劑。

(6)保持呼吸道通暢,采取吸痰、翻身拍背等方法協助排痰,痰液黏稠者可給予霧化吸入。

(7)重癥病例常有明顯的顱內壓增高,表現為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意識障礙加重增高、瞳孔不等大。護士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匯報醫師處理。

(8)保持排便通暢,防止腸內毒素積存,刺激腦細胞產生毒性反應,加重腦損傷。

(9)恢復期患者,幫助其進行智力、吞咽、語言和肢體功能鍛煉,促進康復。

三、健康指導

(1)對適齡兒童在每年乙腦流行開始前1~2月進行乙腦疫苗的接種。

(2)做好滅蚊,防蚊工作。

(3)采取提高易感染人群免疫力為主的綜合預防措施。

第六節 麻疹護理常規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癥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征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病毒感染有關。

(2)心功能不全:與心肌炎有關。

(3)皮膚粘膜完整性受損:與皮疹,麻疹黏膜斑有關。

(4)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厭食,消耗過多有關。

(5)潛在并發癥:肺炎,與繼發感染有關。

二、護理措施

(1)呼吸道隔離至出診后5日,并發肺炎者延長至出診后10日。工作人員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及探視制度。

(2)良好的休息環境患者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病室環境安靜,光線不宜過強,空氣新鮮濕潤,每日通風3~4次,每次不少于15min。注意保暖,避免涼風直吹患者。常用溫熱水擦浴,及時更衣,保持皮膚清潔。

(3)進食與飲水提供清淡,富有營養的飲食,要多飲水,以利于體內毒素排出,增加和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降溫和出疹。

(4)發熱的護理出疹前期和出疹期體溫升高,一般不予以降溫,否則可因體溫下降,而使出疹困難,對煩躁不安或有高熱抽搐史的嬰幼兒,可給予異丙秦等鎮靜藥。體溫超過40℃,酌情應用小劑量退熱藥使高熱稍降,以防止抽搐。

(5)口、鼻、眼的護理口腔用淡鹽水漱口、清洗,口腔黏膜表面有真菌感染者,使用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局部可涂抹制真菌粉劑。麻疹患者鼻分泌物多,應及時清除,以免分泌物積存,形成鼻痂堵塞鼻腔,切忌用指甲強行摳除鼻痂,以免損傷黏膜造成出血或感染,眼睛清潔可用生理鹽水、溫開水清洗。角膜炎、角膜潰瘍及結膜炎較重者,于清潔后交替涂抗生素藥液、藥膏,每日4~6次。

(6)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皮疹的變化。并發喉炎、肺炎或心力衰竭的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盡量少搬動,保持安靜。

三、健康指導

(1)按時預防接種麻疹疫苗.

(2)麻疹發病的季節,不到患兒聚集的地方停留。

(3)居住的房間每日通風,被褥等經常暴曬,室內空氣清新,注意眼,耳,口鼻衛生,注意手衛生。

(4)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鼓勵患者多飲水,

第七節 傷寒護理常規

傷寒、副傷寒是由傷寒和副傷寒甲、乙、丙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好發于夏秋季。傷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病菌隨糞便排出,污染水、食物或其他生活用品,再經口食入而傳播,不良的衛生習慣是感染和傳播的重要因素。病人或傷寒、副傷寒的帶菌者是傳染源。臨床表現以持續性高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為主要特征。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毒血癥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高熱有關。

(3)便秘:與長期臥床,無渣飲食有關。

(4)潛在并發癥:腸出血,腸穿孔,與潰瘍有關。

二、護理措施

(1)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消化道隔離。患者用物,居室環境及排泄物進行徹底消毒。隔離期限為患者體溫正常后,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向患者和家屬耐心講解隔離消毒的重要性及具體方法,以取得合作。

(2)傷寒者應忌食多渣、多纖維食物,忌食過硬難消化的事物,忌食過飽,少食用產氣多的甜食和乳品。患者宜進食高營養、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并應控制每次食量,宜少食多餐。

(3)便秘者禁用瀉藥及高壓灌腸,腹脹不宜用新斯的明,宜用肛管排氣,松節油腹部熱敷,但應注意不要燙傷。

(4)高熱時不宜用退熱發汗藥,體溫持續39.5℃以上,可適當用溫水,酒精擦浴或頭部冰敷。

(5)嚴密觀察腸出血、腸穿孔。在病程第2~4周,應密切觀察監測生命體征,及早識別腸道并發癥的征象,如血壓下降、脈搏增快、便血、腹部壓痛、腹肌緊張等,發現異常時,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處理。

(6)患者隨意活動和過度用力,易誘發腸出血、腸穿孔。患者必須臥床休息至病程第5周,才能逐漸下地活動。做好生活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防止壓瘡發生。意識障礙者應注意安全,防止摔傷及其他意外的發生。

三、健康指導

(1)解除隔離:病人體溫正常2周或血培養、糞便培養陰性方可解除隔離。

(2)休息:出院后仍應休息1~2周,若有發熱等不適,應及時就診,防止復發。

(3)自我防護: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個人衛生習慣。

第八節 病毒性肝炎護理常規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炎癥和壞死病變為主的一組傳染病。臨床上以疲乏,食欲減退,肝腫大,肝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可出現黃疸,無癥狀感染者常見,目前已發現的病毒性肝炎按病原分類,有甲、乙、丙、丁、戊五型。

一、主要護理問題

(1)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厭食,嘔吐腹脹有關。

(2)焦慮:與感染性疾病的威脅有關。

(3)潛在并發癥:腎功能不全,腹水,出血。

二、護理措施

(1)甲、戊型肝炎按消化道隔離,乙、丙、丁型肝炎按血液/體液隔離。有條件時,按病原學分型分室收治。

(2)患者使用的食具,大小便器和排泄物,均按規定消毒。接觸乙、丙、丁型肝炎患者的血液/體液后要立即洗手;工作中注意避免碰傷皮膚。

(3)病情觀察注意患者的精神、食欲及疲乏程度,有無意識障礙及其程度;皮膚、鞏膜黃染情況;尿、便的顏色;黃疸消退情況;皮膚、黏膜有無出血點,消化道有無出血等。

(4)急性肝炎和重癥肝炎需臥床休息,慢性肝炎注意勞逸結合,要避免過度勞累。

(5)合理營養進高蛋白質、低脂肪、適量糖類和熱能的飲食,適當補充維生素。

(6)預防并發癥注意觀察牙齦出血、皮膚淤血、淤斑等早期出血征象,通知醫師作相應處理。注意觀察尿量,準確記錄出入量,定期測量腹圍、體重。保持室內清潔,定時通風,重癥患者做好病房內物體表面和空氣定期消毒,加強口腔護理,可用3%碳酸氫鈉溶液漱口,防止皮膚、肺部感染。

三、健康指導

(1)急性肝炎應給予適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飲食,流質或半流質,食欲好轉后給予營養豐富食物。鼓勵多飲水,以促進代謝產物及毒素的排泄,多吃水果與新鮮蔬菜,供給足量的維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如糖食、谷類、面包、水果、豆類),極易消化飲食。慢性肝炎應適當進食較多的蛋白質,避免過高熱量的飲食,以防肝臟脂肪變性。不宜食過量的糖,以免導致糖尿病。可服用酵母、多酶片及山楂片等有助于消化的食物,減輕腹脹。禁忌煙酒,因酒精中的代謝產物乙醇直接損害肝臟。重癥肝炎有肝昏迷前驅癥狀者,應限制蛋白質攝入,以減少腸道內氨的來源。有腹水者應限制鈉鹽、水分的攝入,少食易產氣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

(2)急性肝炎應強調早期臥床休息,待癥狀和肝功能明顯好轉或黃疸消退約1個月左右,可逐漸增加活動,但應避免勞累。患者臥床休息,可使肝臟血流量增加40%,有利于肝臟的恢復。慢性肝炎宜采用動靜結合的原則,活動期以臥床休息為主,靜止期可從事力所能及的輕工作,適當進行體育活動。重癥肝炎更應強調絕對臥床休息,囑患者盡量減少體力消耗。

(3)強調肝炎徹底治愈的重要性,宣傳肝炎遷延不愈對人體的危害,囑患者按時復查,以便能對復發做到早期發現。避免復發的誘因,如酗酒、勞累、不合理用藥、不良情緒等。在病情穩定期,適當加強體格鍛煉,增強體質。

(4)如出現厭食、疲乏、鞏膜黃染,小便濃茶樣等癥狀,及時就診。

第九節 艾滋病護理常規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傳染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和血液-體液途徑傳播。HIV特異性侵犯并破壞人體輔助性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使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受損,最后并發各種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

一、主要護理問題

(1)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艾滋病期并發各種機會感染和腫瘤有關。

(2)有感染的危險:與艾滋病期常并發機會性感染有關。

(3)恐懼:與艾滋病預后不良、疾病折磨、擔心受到歧視有關。

(4)活動無耐力:與長期發熱、消耗過多、體質虛弱等有關。

(5)組織完整性受損: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或機會性感染和卡氏肉瘤有關。

(6)腹瀉:與并發胃腸道機會性感染和腫瘤有關。

(7)社交孤立:與實施強制性管理或缺乏社會支持及易被他人歧視有關。

二、護理措施

1.隔離

艾滋病患者應執行血液-體液隔離,艾滋病期的患者須同時實施保護性隔離,遵醫囑予預防性治療,防止各種機會性感染。

2.營養支持的護理

(1)飲食以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為宜,鼓勵患者多飲水。

(2)有嘔吐者,注意清淡飲食,并少食多餐,遵醫囑在飯前30min給予止吐藥。

(3)有腹瀉者,給予低纖維素、低脂肪飲食,限制麩皮型、干炸食物及生冷飲食。

(4)不能進食、吞咽困難者予鼻飼。必要時靜脈補充所需營養和水分。

(5)定時監測病人體重、血紅蛋白的變化。

3.病情觀察

(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精神狀態、生命體征等。

(2)觀察患者有無肺部、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皮膚粘膜等感染的相應臨床表現,以便及早發現并發癥,及時治療。

4.加強生活護理

加強口腔護理和皮膚清潔,減輕口腔、外陰真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不適。

5.用藥護理

服藥前進行服藥依從性鍛煉;服藥時注意藥物毒副反應。

(1)用AZT治療,注意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引起貧血、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狀常發生在治療的前4個月。

(2)用d4T治療,警惕外周神經炎、乳酸中毒、胰腺炎以及代謝綜合征等毒性反應的發生。

(3)用3TC治療,觀察有無頭痛、惡心、腹痛、腹瀉等,給予對癥治療。

(4)用NVP治療,主要不良反應是皮疹,常發生在患者治療的前3個月。

(5)用EFV治療,其主要不良反應是中樞神經毒性。通常在患者治療的前2周出現,要求患者睡前服用該藥較好。

(6)用LPV/r治療,主要的不良反應是惡心、嘔吐、腹瀉、高脂血癥、肝功能損害、乳房增大等。該藥不能和利福平同時服用。

(7)應按時抽血查血型、血常規、肝腎功、血糖、血脂及血氣檢查。

6.心理護理

多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給予正向信息,減少恐懼,增加治療信心。注意患者隱私保密。

7.職業防護

增強醫護人員防護意識;病房合理配置防護用物;操作房間寬敞、明亮;操作時采取標準防護措施;熟悉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流程。

三、健康指導

(1)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定期到門診復查。

(2)合理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清淡飲食。

(3)戒酒、限煙。戒除不良嗜好。

(4)預防并發癥。

(5)節制性生活,性行為時正確使用安全套。

(6)避孕。

(7)生活中皮膚破損時注意傷口包扎及血漬的消毒。

(8)免疫力低時盡量避免到公共場所。

(9)禁止獻血、供精子、供組織和器官。

(10)按醫囑規律服藥。

第十節 細菌性痢疾護理常規

細菌性痢疾是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以結腸化膿性炎癥為主要病變,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有發熱及全身毒血癥狀。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痢疾桿菌釋放內毒素,作用于體溫中樞導致體溫升高有關。

(2)腹瀉:與胃腸道炎癥、廣泛淺表性潰瘍形成導致胃腸蠕動增強、腸痙攣有關。

(3)組織灌注量改變:與內毒素導致微循環障礙有關。

二、護理措施

1.隔離措施

(1)同病種病人可住一室。

(2)接觸病人污物時戴手套。接觸病人或污染物后及護理下一個病人之前要洗手。

(3)病人餐具用一次性飯盒。

(4)嚴格執行消化道隔離,尤其糞便、嘔吐物必須用0.5%健之素嚴格消毒后再處理。消化道隔離至癥狀消失,糞便持續培養2次陰性或糞便正常后1周。

2.高熱的護理

發熱時臥床休息。保持室內通風涼爽。每天監測體溫,注意熱型、發熱持續時間、伴隨癥狀。遵醫囑補充營養及液體,及時采用物理降溫及藥物降溫。協助患者做好口腔、皮膚護理,增加患者舒適,防止感染。

3.病情觀察

(1)密切觀察排便次數、量、性狀、伴隨癥狀,生命體征、脫水體征、出入量、飲食情況、體重、治療效果。

(2)休克型病人每0.5~1h測量生命體征、神志、尿量,如發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下降、脈細速、尿少煩躁等休克征象,通知醫生,配合搶救。

4.抗休克護理

(1)迅速建立靜脈通路以便及時用藥,必要時開放兩條通路。

(2)記錄24h出入量,有利于判斷病情和調整補液速度。

(3)遵醫囑、根據病情需要進行擴容、糾正酸中毒等抗休克治療。

(4)嚴密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咳泡沫痰及肺底濕啰音,防止肺水腫及左心衰竭的發生。

(5)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適當的濃度和速度。

(6)觀察藥物的療效和副作用。

5.肛周護理

(1)每次便后清洗肛周,并涂以凡士林,減少刺激。

(2)排便后應徹底洗手,防止經手傳播。

(3)健康宣教病人排便時不要過度用力,坐便器時間不宜太長。

(4)發生脫肛者,戴橡膠手套涂以潤滑油,用手輕揉局部,助納回。

(5)每日協助病人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以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

6.用藥護理

(1)遵醫囑使用有效抗生素藥物。

(2)注意觀察胃腸道反應、腎毒性、過敏、粒細胞減少等副作用。

(3)患病早期禁用止瀉藥。

7.標本采集

采集含有膿血、黏液部分的新鮮糞便作為標本,及時送檢,以提高陽性率。

8.飲食護理

(1)嚴重腹瀉伴嘔吐者暫時禁食,靜脈補充所需營養。

(2)能進食者,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少渣、少纖維素,易消化清淡流食或半流飲食。

(3)宣教避免生冷、多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

(4)病情好轉者飲食逐漸過渡至普食。

三、健康指導

注意衛生防范疾病。要做到不吃腐爛變質及被蒼蠅、蟑螂污染過的食物。堅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用流水多清洗幾遍,或削皮后再吃。

第十一節 流行性腮腺炎護理常規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腮腺增大,疼痛為特征。主要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各種唾液腺體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系非化膿性炎癥。

一、主要護理問題

(1)疼痛:頭疼與病毒感染有關。

(2)體溫過高:與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癥有關。

(3)有傳播感染的危險:抵抗力低下有關。

二、護理措施

(1)按感染性疾病科一般護理。

(2)休息:急性期病人不論有無并發癥均應臥床休息至腮腫完全消退,并發腦膜炎應絕對臥床休息。

(3)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用溫鹽水漱口,多飲水,防止繼發感染。

(4)飲食護理:給予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5)病情觀察: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有無持續高熱,劇烈頭痛,嘔吐,嗜睡等腦膜炎的表現,睪丸有無腫大,觸痛和陰囊皮膚水腫的表現。

(6)藥物應用:腮腺局部可用青黛或食醋敷患處,并保持藥物濕潤。

三、健康指導

指導家長做好隔離,用藥,飲食等護理。呼吸道隔離至腮腺腫脹消退后3天,指導家長觀察病情,如有異常表現立即就診。

(李芳 劉艷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丰县| 德钦县| 玛沁县| 冀州市| 南丹县| 崇义县| 响水县| 肃北| 彭阳县| 衢州市| 石棉县| 勃利县| 绥棱县| 龙口市| 西平县| 庆云县| 嘉鱼县| 安国市| 赤城县| 绵阳市| 威远县| 二连浩特市| 正蓝旗| 洮南市| 西峡县| 山阴县| 长寿区| 姚安县| 安达市| 龙游县| 义马市| 雅安市| 汉源县| 南木林县| 双辽市| 瓦房店市| 遂平县| 明光市| 磴口县| 大荔县|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