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臨床護理常規實用手冊
- 李莉等
- 8819字
- 2019-11-22 09:48:08
第六章 心臟內科疾病護理常規
第一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護理常規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狹窄、阻塞、和(或)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統稱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也稱缺血性心臟病。
冠心病主要包括五種分型: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型、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
一、主要護理問題
(1)疼痛:胸痛與心肌缺血、缺氧有關。
(2)潛在并發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與心肌缺血、缺氧有關。
(3)潛在并發癥:出血,與長期抗凝治療有關。
(4)活動無耐力:與心肌氧的供需失調有關。
(5)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與限制活動或長時間輸液有關。
(6)焦慮/恐懼:與心絞痛頻繁發作、擔心預后、害怕死亡有關。
(7)知識缺乏:與特定信息來源受限有關。
二、護理措施
(1)活動和休息:根據患者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動,充分保證足夠的睡眠。心絞痛發作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就地休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限制探視。
(2)鎮靜和止痛:癥狀發作時患者多感到緊張、焦慮,甚至瀕死感;護士應主動及時聽取患者主訴,給予安撫和心理支持,指導患者放松、緩解和消除緊張情緒;必要時遵醫囑予鎮靜止痛劑。
(3)吸氧:患者憋喘或呼吸困難時可給予氧氣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緩解疼痛。
(4)使用硝酸酯制劑時注意:避光,嚴密監測患者血壓、心率等變化,控制靜脈輸液速度,防止不良反應(面部潮紅、頭暈、搏動性頭疼、心動過速、低血壓、暈厥)的發生。
(5)抗凝治療:堅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拜阿司匹林、波立維等);使用前注意病人有無出血病史、消化性潰瘍或肝功能不全等;使用過程中注意監測凝血指標,定期采血化驗;教會病人自我觀察有無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黑便、血尿等出血傾向;聽取患者主訴,并根據情況給予相應處理。
(6)保持大便通暢,避免排便用力,可適當使用緩瀉劑。
三、健康指導
(1)調整生活節奏,減輕身心壓力。
(2)避免勞累、情緒波動、精神緊張、飽餐、感冒等誘發因素。
(3)低鹽、低脂、高纖維飲食:少食多餐,忌煙酒及刺激性食物。
(4)適量運動,以不引起癥狀為宜,如出現胸痛、呼吸困難、脈搏增快等癥狀立即停止活動,并及時就診。
(5)教會病人使用硝酸甘油及其保管方法,熟悉藥物副作用,并告知其隨身攜帶。
(6)積極治療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
(7)規律服藥以及定期門診隨訪。
第二節 心肌梗死護理常規
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的心肌細胞死亡。臨床表現有持久的胸骨后劇烈疼痛、發熱、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壞死標志物增高以及心電圖進行性改變。
一、主要護理問題
(1)疼痛:胸痛:與心肌缺血、缺氧、壞死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心肌氧的供需失調有關。
(3)有便秘的危險:與進食少、活動少、不習慣床上排便有關。
(4)潛在并發癥:猝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5)焦慮:與劇烈疼痛伴瀕死感有關。
(6)自理能力缺陷:與醫療限制,心肌缺血、缺氧有關。
(7)知識缺乏:與特定信息來源受限有關。
二、護理措施
(1)休息:發病12h內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病室環境安靜、整潔,限制探視。臥床期間,做好肢體的活動鍛煉和皮膚護理,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壓瘡等并發癥。
(2)吸氧:吸氧2~5L/min。
(3)監測: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給予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及時、定時檢測心電圖及心肌酶變化。
(4)鎮靜和止痛:心肌梗死患者多發病突然,并伴有劇烈疼痛、壓榨感,要認真觀察疼痛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疼痛時要盡快止痛,同時密切觀察呼吸、面色的變化,以防止藥物對呼吸循環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鎮靜措施不可忽視。
(5)輸液:控制輸液速度和液體總量,準確記錄24hh出入量,防止輸液過量、過速導致心臟負荷過重而引起肺水腫,加重患者的病情。
(6)飲食:起病4~12h給予流質飲食為主,隨病情好轉逐漸過渡到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飲食要清淡、易消化、產氣少、含適量維生素和纖維素,少量多餐。
(7)保持大便通暢:除飲食指導外,無糖尿病者每日給予蜂蜜20ml加溫開水同飲,適當的腹部按摩,遵醫囑用緩泄劑或灌腸。
(8)心理護理:疼痛發作時專人陪護,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堅定戰勝疾病信心,保持樂觀的情緒。提供安靜、安全、整潔、舒心的治療護理環境,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并減少外界環境對患者的不良刺激。
三、健康指導
(1)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過度緊張及激動。根據氣候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感冒。
(2)飲食應低鹽、低脂,少量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同時要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服用緩瀉劑。
(3)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做到循序漸進,以不出現任何不適為限。
(4)按時服藥,定期門診隨診。平時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等藥物,如有不適及時門診就診。
第三節 心律失常護理常規
心律失常是指心臟沖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活動無耐力:與心悸或心排血量減少有關。
(2)潛在并發癥:猝死。
(3)有受傷的危險:與心律失常引起的頭暈、暈厥有關。
(4)焦慮:與心律失常反復發作,對治療缺乏信心有關。
(5)知識缺乏:與特定信息來源受限有關。
二、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心律/心率變化,如有不適,立即處理。
(2)遵醫囑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并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同時注意電解質的平衡,特別是血清鉀的測定。
(3)遵醫囑給予心電監護:對嚴重心律失常者,應持續心電監護,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心律、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變化。發現頻發(每分鐘在5次以上)、多源性、成對的或呈RonT現象的室性期前收縮、室速、預激伴發房顫、竇性停搏、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等,立即報告醫生。安放監護電極前注意清潔皮膚,用乙醇棉球去除油脂,電極放置部位應避開胸骨右緣及心前區,以免影響做心電圖和緊急電復律;1~2天更換電極片1次或電極片松動時隨時更換,觀察有無皮膚發紅、瘙癢等過敏反應。
(4)備好除顫器及搶救藥品:出現心室顫動、心臟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備好心臟起搏器,準備隨時安裝起搏器。
(5)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消除病人焦慮、恐懼情緒。
(6)飲食:要定時定量,不宜過飽,避免情緒波動,戒煙、酒,不宜食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以及飲濃茶、咖啡等。保持大便通暢。
(7)嚴重心律失常病人臥床休息,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并協助做好生活護理。
三、健康指導
(1)積極防治原發疾病,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如:發熱、疼痛、飲食不當等。按時服藥,不可自行減量或撤換藥物,如有不良反應及時就醫。
(2)定期隨訪,檢測心電圖,及早發現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3)教會病人自我監測脈搏和聽心律的方法,每次測量時間不少于1min并記錄。發現異常及時就醫。
(4)適當休息與活動,保持大便通暢,加強鍛煉,預防感染。
(5)正確選擇食譜,應選低脂、易消化、清淡、富營養、少量多餐飲食。
(6)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患者應隨身攜帶診斷卡。
第四節 電生理檢查射頻消融術護理常規
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是指在心臟電生理技術進行心內標測定位的基礎上,將導管電極置于引起心律失常的病灶或異常路徑區域內,通過釋放射頻電能,在導管頭端與局部心肌內膜之間電能轉化為熱能,達到一定溫度(46~90℃)后,促使該區域內心肌細胞脫水,變性、壞死(損傷直徑7~8mm,深度3~5mm),自律性和傳導性能均發生改變,從而根治心律失常的一種心臟介入治療技術。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潛在并發癥:栓塞,與心內膜損傷、股動脈、靜脈創傷導致栓子形成有關。
(2)感染:與有創操作有關。
(3)出血及血腫:與病人自身凝血機制或用抗凝劑有關。
二、護理措施
1.術前護理
(1)向病人及家屬介紹RFCA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消除疑慮緊張心理,告訴患者家屬手術日務必到院。
(2)根據醫囑完善各項檢查:血常規、肝功、腎功、凝血、感染七項、胸片、心臟超聲等。房顫患者于術前須進行食道超聲檢查,以觀察有無血栓形成。
(3)遵醫囑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減少手術中不能誘發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口服胺碘酮者,需要停藥一個月后藥物才能完全排出體外。
(4)手術當天暫停注射抗凝藥一次。
(5)指導患者術前一日晚練習床上排尿,避免術后臥位改變造成排尿困難而出現尿潴留。
(6)備皮:頸部、腹股溝及會陰部。
(7)術前于左上肢建立靜脈通路。
(8)術前6h禁食,可少量飲水。
2.術后護理
(1)監護:通知醫生,遵醫囑進行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行床旁心電圖檢查。發現問題及早處理。
(2)平臥12~24h,患側肢體制動。穿刺靜脈處加壓包扎6~8h;穿刺動脈處加壓包扎12~24h,砂袋壓迫6h。
(3)觀察足背動脈搏動、肢體的溫度、顏色、穿刺部位有無滲血、腫脹等。
(4)嚴密觀察有無心慌、氣短、惡心、胸痛等癥狀以便早期發現心臟壓塞、房室傳導阻滯、氣胸、血胸等術后并發癥。
(5)術后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及抗凝藥。
(6)臥床期間間斷給予手術肢體被動按摩,術側下肢足部間斷主動進行內翻、外翻、背屈等活動,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
(7)臥床期間應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容易引起腹脹的食物如:雞蛋、牛奶、豆制品等,保持大便通暢,以免排便用力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
(8)按時指導并協助患者下地活動,告知患者下地前緩慢坐起,于床上靜坐15min。無頭暈、眼花、大汗等不適癥狀后方可下床,于床旁站立30s后無任何不適后方可行走活動。
三、健康指導
指導患者自行觀察心律及心率變化,如有變化應及時在就近的醫療機構做十二導聯心電圖,以備復診參考。
第五節 原發性高血壓護理常規
原發性高血壓是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通常簡稱高血壓。目前我國將高血壓定義為按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潛在并發癥:高血壓急癥。
(2)有受傷的危險:與頭暈、視物模糊、意識改變或發生直立性低血壓有關。
(3)疼痛:頭痛:與血壓升高有關。
(4)知識缺乏:與缺乏疾病預防、保健知識和高血壓用藥知識有關。
二、護理措施
1.一般護理
(1)血壓的監測:定時測量血壓做好記錄,密切觀察及早發現高血壓危象和心、腦、腎等靶器官受累的現象。
(2)血壓高時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午后控制水分的攝入,以減少夜尿次數。科學地安排治療、檢查的時間,避免干擾休息。
(3)適量運動:堅持體育活動可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從輕度或中等強度的運動開始,逐漸增加運動量。
2.飲食護理
(1)限制鈉鹽攝入:限制鈉鹽攝入,每日鈉鹽量不超過6g。盡可能減少烹調用鹽;減少含鈉鹽調味品。
(2)減少膳食脂肪,補充適量優質蛋白質,多吃蔬菜,增加粗纖維食物攝入。
(3)維持足夠的鉀、鈣攝入。應用利尿劑患者尤為重要。
3.癥狀護理
(1)頭痛,頭暈:除因高血壓疾病本身所致的頭痛外,部分病人在接受擴血管治療后會產生頭痛和直立性低血壓。
1)評估病人頭痛的情況,如頭痛程度、持續時間、是否伴有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等伴隨癥狀。
2)頭痛時臥床休息、抬高床頭,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從臥位到站位前先坐一會兒。
3)血壓不穩定或癥狀加重時必須臥床休息。
4)盡量減少或避免引起或加重頭痛的因素,保證充足的睡眠。
5)監測血壓,發現血壓變化時立即與醫生聯系及時給予處理。
(2)惡心,嘔吐
1)協助病人采取坐位或側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嗆入呼吸道而發生窒息。保持床單位整潔。嘔吐后協助病人清潔口腔。
2)遵醫囑使用止吐藥物。
(3)高血壓急癥
1)絕對臥床休息,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和不必要的活動,保證良好的休息環境。
2)監測血壓、吸氧、盡快應用適宜的降壓藥,防止血壓過度降低引起腎、腦或冠脈缺血。
3)安撫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4)多巡視,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
4.用藥護理
遵醫囑應用降壓藥物,監測血壓變化、藥物療效、不良反應。
(1)利尿劑:可導致水電解質紊亂,常用藥物有氫氯噻嗪、速尿、螺內酯等。
(2)β受體阻滯劑:可致心動過緩,抑制心肌收縮力,增加氣道阻力、誘發支氣管哮喘。常用藥物美托洛爾、比索洛爾、阿替洛爾等。
(3)ACEI類:可引起干咳、皮疹、血細胞減少、血管性水腫。常用藥物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等。
(4)鈣拮抗劑:可引起面紅、頭痛、頭暈、皮膚瘙癢。常用藥物有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不良反應少,常用藥物有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替米沙坦等。
(6)a受體阻滯劑:可引起眩暈、頭痛、直立性低血壓,常用藥物有哌唑嗪、特拉唑嗪等。
三、健康指導
(1)保持規律的生活方式,穩定情緒。提高高血壓病人自我保健能力。
(2)指導患者學會觀察血壓,教會病人或家屬正確使用血壓計測量血壓,測量血壓固定體位,做好記錄,每次就診攜帶作為醫生調整藥量或選擇用藥的依據。
(3)適量運動,常用運動強度指標可用運動時最大心率達到170減去年齡。運動強度、時間、頻度以不出現不適反應為度,避免競技性和力量性運動。
(4)強調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以保持血壓相對穩定;指導病人熟悉降壓藥的治療效果,辨別其副作用;囑病人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能擅自突然停藥;定期復診,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藥。
(5)預防便秘:養成每天解大便的習慣,增加蔬菜、水果、高纖維食物的攝取量。必要時給予通便藥物。
(6)急癥處理:突發血壓升高、出現心前區疼痛或一側肢體麻木、無力、口角歪斜以及夜尿增多、少尿等,均應及時就診。
第六節 經皮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護理常規
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rterialan giography, CAG)是用特形的導管經股動脈、肱動脈或橈動脈送到主動脈根部,分別插入左、右冠狀動脈口,注入少量含碘造影劑,通過影像學方法在不同的投射方位下攝影可使左、右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得到清楚的顯影。可確定冠狀動脈有無病變以及為冠心病的診治和研究提供可靠依據的介入性診斷技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用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一組治療技術;包括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ercutane 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 gioplasty, PTCA)、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術(intracoronary stentim-plantation)、冠狀動脈內旋切術、旋磨術和激光成形術等。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潛在并發癥:出血—與動脈傷口及使用抗凝劑有關。
(2)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與醫療限制有關。
(3)知識缺乏:與特定信息來源受限有關。
二、護理措施
1.術前準備
(1)向患者和家屬進行CAG、PCI術相關宣教,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配合,消除患者緊張情緒。
(2)術前至少4h禁食;不禁水/藥。
(3)術前行心電圖、血常規、血型、凝血、肝腎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標記物等檢查。
(4)術前做碘過敏試驗。
(5)備皮:常規進行會陰部備皮,穿刺部位在橈動脈者要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6)對于腎功能異常者術前12h進行水化。
(7)術前遵醫囑給予鎮靜藥。
(8)協助患者練習床上使用便器。
2.術后護理
(1)監護:通知醫生看病人,遵醫囑進行心電、血壓、血氧監測,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行床旁心電圖檢查。
(2)休息:臥床休息,患側肢體保持伸直,避免彎曲。同時注意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情況、皮膚顏色及溫度的變化,如發現動脈搏動消失、皮膚蒼白、發涼或肢體腫脹時,應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行橈動脈術者,應囑其患肢抬高減少活動,隨時注意患肢皮溫及有無腫脹情況。常規6h撤除壓迫器。
(3)補液1000~1500ml或囑病人多飲水,以加速造影劑代謝。
(4)觀察局部傷口有無滲血、紅腫、疼痛等情況。保持傷口敷料清潔、干燥,敷料污染時應及時更換。留置鞘管時,應注意鞘管周圍有無滲血,術后4~6h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砂袋加壓包扎6h,繃帶包扎12~24h。
(5)下肢股動脈傷口行封堵術或縫合術者,術后患肢制動6h,并遵醫囑砂袋壓迫6h,12~24h拆除繃帶。
(6)持續抗凝、抗血小板治療者,密切觀察有無出血傾向,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7)定時巡視觀察病人,滿足病人的生理需要。
(8)做好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焦慮的情緒。同時滿足患者的需要,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整潔的休養環境。
(9)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半流食為主。盡量不食易脹氣食品如豆漿、牛奶、甜食等。
三、健康指導
(1)堅持藥物治療,不可隨意增減藥物,如抗血小板凝集藥物(阿司匹林、波立維), β受體阻滯劑,ACEI,他汀類藥物等。控制好血壓、血脂、血糖,做好冠心病的二級預防。
(2)飲食以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高纖維素飲食為主,勿暴飲暴食。
(3)嚴格戒煙限酒,起居規律,情緒穩定,勞逸結合;適當進行有氧運動,保持大便通暢。
(4)根據氣候隨時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5)定期門診隨診。
第七節 人工心臟起搏治療護理常規
心臟起搏器(簡稱起搏器),通過發放一定形式的電脈沖刺激心臟,使之激動和收縮,即模擬正常心臟的沖動形成和傳導,以治療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起搏器由脈沖發生器和起搏電極導線組成。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潛在并發癥:感染;出血。
(2)疼痛:與手術有關。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與醫療限制有關。
二、護理措施
(1)絕對臥床1~3天,保持平臥或略向左側臥位,避免右側臥位。必需搬動時應注意平穩,避免患側上肢外展及頸部過度牽拉。
(2)傷口觀察與護理:傷口處沙袋壓迫4~12h,保持切口皮膚清潔干燥,嚴格無菌換藥。觀察傷口有無出血或感染情況。
(3)監護:行心電監護,觀察心率/律變化。如心率低于起搏心率或出現其他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4)監測術后體溫情況,遵醫囑應用抗生素3天,預防感染。
(5)術后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進食時注意保護傷口,避免污染傷口。
(6)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給緩瀉劑或開塞露等藥物,防止因用力排便發生意外。
(7)做好術前心理護理,滿足術后基礎護理。
三、健康指導
(1)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尤其是在安置初期及電池壽命將盡時,如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查明原因。
(2)穿著柔軟寬松的衣服避免對傷口或起搏器造成壓迫。起搏器植入處避免撞擊,洗澡時勿用力揉搓。
(3)患者應遠離高壓電的設備,禁止做核磁檢查。
(4)術后逐漸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6個月內不抬舉大于2.5kg的重物。
(5)隨身攜帶“心臟起搏器的識別片”診斷卡。
(6)按時服藥,定期門診隨診,查心電圖和起搏器的功能。新裝起搏器患者在2個月以內每2~3周門診隨訪1次;2個月至1年內1~2個月隨訪1次,以后每2個月隨訪1次至起搏器電池耗盡前半年,最后半年每月復查1次,直至更換起搏器。
第八節 心包穿刺引流護理常規
經皮穿刺心包留置導管引流術是近幾年臨床上經常采用的一種創傷小、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技術。以檢查心包積液的性質,協助診斷;排除心包積液,解除填塞癥狀。
一、主要護理問題
(1)潛在并發癥:心包填塞;感染。
(2)引流管堵塞或脫出:與引流液的性狀、置管的位置及活動有關。
二、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準確記錄每日引流量及出入量。
(2)術后保持傷口周圍皮膚及敷料清潔、干燥,避免污染傷口,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更換傷口敷料,引流袋,如有異常等應及時更換,防止感染的發生。
(3)防止留置管脫出:患者可適當床上活動,但動作要輕柔,勿用力過猛,以防引流管無意脫出或移位,并做好生活護理。
(4)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頸靜脈充盈度、心尖搏動的強弱。
(5)遵醫囑給予心電、血壓、血氧監測,氧氣吸入。如出現氣急加重、心率增快、血壓下降,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如有發熱,遵醫囑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6)每班嚴密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若有堵塞等情況,及時通知醫生給予相應處理。
(7)做好心理護理,講解引流的目的及意義,緩解緊張情緒。
(8)如引流量連續少于10ml/日,可拔管。拔管前做好解釋工作,拔管后消毒傷口,予無菌敷料覆蓋。
三、健康指導
(1)保持傷口清潔干燥。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2)定期門診隨診,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第九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護理常規
感染性心內膜炎指各種病原微生物經血流侵犯心內膜(心瓣膜)或鄰近的大血管內膜所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炎癥。局部贅生物的形成是其特征之一。以心瓣膜受累最為常見。
一、主要護理問題
(1)體溫過高:與感染有關。
(2)潛在并發癥:栓塞。
(3)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食欲下降、長期發熱導致機體消耗過多有關。
二、護理措施
(1)觀察體溫及皮膚黏膜變化:動態監測體溫變化情況,每4~6h測量體溫1次。
(2)正確采集血標本:告知病人及家屬為提高血培養結果的準確率,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量較多,在必要時甚至需暫停抗生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對于未經治療的亞急性病人,應在第1天每間隔1h采血1次,共3次如次日未見細菌生長,重復采血3次后,開始抗生素治療。用過抗生素者,停藥2~7天后根據體溫情況進行采血。急性病人應在入院后立即安排采血,在3h內每隔1h采血1次,共取3次血標本后,按醫囑開始治療。本病的菌血癥為持續性,無需在體溫升高時采血。每次采血10~20ml,同時作需氧和厭氧培養。
(3)飲食護理:給予清淡、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質或軟食。鼓勵病人多飲水,做好口腔護理。
(4)發熱的護理:高熱時臥床休息,病室的溫度和濕度適宜。可采用冰袋或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并記錄降溫后的體溫變化。出汗較多時可在衣服與皮膚之間墊以柔軟毛巾便于潮濕后及時更換,增加舒適感,并防止因頻繁更衣而導致病人受涼。
(5)抗生素應用的護理:遵醫囑應用抗生素,觀察藥物療效、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并及時報告醫生。注意保護靜脈,可使用靜脈留置針,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病人痛苦。
(6)用藥指導與病情監測:指導病人堅持完成足夠劑量和足夠療程抗生素治療。教會病人自我監測體溫變化,有無栓塞表現,定期門診隨訪。
三、健康指導
向病人和家屬講解本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致病菌侵入途徑。囑病人平時注意防寒保暖,少去公共場所,避免感冒,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合理安排休息。
(黃玉蘭 薛仕珍 劉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