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病藥方大全:速查白話版 現代家庭健康生活中醫手冊
- 趙國東主編
- 1096字
- 2019-11-26 18:31:28
行氣越鞠丸(王維方)
【藥物組成】川芎、香附、蒼術、梔子、神曲各6~13g。
【用法用量】研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現代用法:水丸,每服8g,溫開水送服。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主治】行氣解郁。適用于六郁證。癥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曖腐吞酸,飲食不消,惡心嘔吐等。
【方解方義】行氣越鞠丸方中香附性辛溫芳香,解郁行氣,適用于氣郁,使氣行則血行,氣暢則痰、火、濕、食諸郁自解,為君藥。川芎祛瘀活血以治血郁,又能行血中之氣,以助香附行氣解郁之功;山梔清熱瀉火以治火郁蒼術燥濕運脾以治濕郁;神曲導滯消食以治食郁,共為佐藥。五藥合用,各具特性,行氣為先,統治六郁。方中未用治痰之品,乃因痰之所生,多因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而痰郁自除。未用治痰之藥,而治痰之法已寓于其中,蘊治病求本之意。
【加減應用】六郁之中常有偏重,臨床運用時,須隨諸郁輕重之不同,以變更其用量及君藥,并適當加味用之,方能切合病情。如氣郁偏勝,可重用香附,酌加陳皮、枳殼、厚樸等以行氣解郁;血郁偏勝,重用川芎,宜加桃仁、紅花、益母草、丹參以活血祛瘀;火郁偏勝,重用山梔,酌加黃連、通草、黃芩以清熱瀉火;濕郁偏重,重用蒼術,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濕;食郁偏勝,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麥芽以消食導滯;痰郁偏勝,加半夏、瓜蔞以祛痰。
本方為治六郁證的名方。臨床以脘腹脹痛,胸膈痞悶,飲食不消為證治要點。
【病例詳解】唐某,女,58歲,退休人員。有心氣痛病史15年。素體虛弱,經常感冒,稍一不慎,即引發胃痛舊疾。半月以來,因氣痛發作,曾請中醫診治,內服高良姜湯、理中湯,并吞服礞石桂枝末、沉香末均無效。繼改就西醫診療,服復方氫氧化鋁(即胃舒平)而痛益加劇,乃邀予治之。中醫檢查:六脈沉澀微弦,舌苔薄白。腹脹,噯腐吞酸,胸脘痛拒按,惡心嘔吐,不能飲食,日輕夜重,陣陣發作。辨證:脈證合參,為食積郁久化熱,非胃寒虛證。中醫治法:痛非虛證,古無補法,故用理中非宜。其為熱痛而非寒痛,故用高良姜湯溫寒理氣亦非其治。詳詢其病因,病起于食糯米團,復與鄰家吵架生氣,證屬氣郁食滯所致。擬越鞠丸加味治之。處方:制香附11g蒼術、川芎、焦梔、炒建曲、楂肉各7g,小酒曲4g,三劑,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藥后胃痛大減,能進稀粥一碗。復診囑吞服越鞠丸成藥150g以善后,不另處方。
【專家按語】中醫所治之六郁,乃氣、血、痰、火、濕、食郁結之證。或因寒溫不適,或因情志所傷,或因飲食不節,以致肝、脾(胃)氣機郁結,升降失常,運化失常,而致血、火、濕、食、痰相因而郁。故氣郁為諸郁之首,而血、火、濕、食、痰郁結,則使氣機更為不暢。中醫治當行氣解郁為主,兼以活血、燥濕、瀉火、消食諸法。
【藥方引自】《方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