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病藥方大全:速查白話版 現代家庭健康生活中醫手冊
- 趙國東主編
- 5字
- 2019-11-26 18:31:25
第四章 呃逆
制酸和胃湯(趙臨浩方)
【藥物組成】青皮、陳皮各7g,香附11g(制),枳實13g(炒),木香6g,丁香7g,吳茱萸4g,黨參7g,旋覆花13g(布包),瓦楞子13g(煅)。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次。早晚各1次。
【功效主治】和胃降逆,疏肝理氣,兼以健脾化濕。
【方解方義】本方用香附、青皮、陳皮、枳實、吳茱萸理氣疏肝;煅瓦楞子鎮肝制酸止痛;旋覆花、丁香、木香降逆和胃,加黨參以化濕健脾。
【病例詳解】田某,女,27歲。來醫院就診:1987年3月13日。主訴:患呃逆癥已15年,最近半加重。自覺有氣上沖,引起呃逆頻頻,胃脘脹滿隱痛,燒心,吐酸水,惡心,口干口苦,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大便兩三天1次,有下墜感。月經后期,白帶多。診查:舌苔薄白膩,脈弦滑。治用上方二診:呃逆、吐酸已減,大便日行1次,白帶減少。胃部仍脹滿,惡心,作痛,口苦,心悸。胃氣上逆之勢已折,脾虛肝旺尚未和調。守原意增損。上方去丁香、吳茱萸,加川楝子11g,白術13g。3劑。三診:胃脹、呃逆大減,惡心、燒心、吐酸水、口苦等癥均除。大便日行2次,已不溏薄。仍頭暈、心悸,后背及兩肩沉重而脹,身體乏力,夜寢多夢。舌紅、舌根苔薄白膩,脈弦滑。肝氣已舒,胃氣漸和,氣陰不足。當再健脾和胃、養血安神。處方:云茯苓11g,白術11g(炒),法半夏13g,陳皮13g,木香6g,丹參16g,當歸11g,白芍11g,酸棗仁18g(炒),炙遠志13g,首烏藤18g。6劑。連服上方藥,呃逆、胃部脹滿已除,心悸、頭暈亦減,自覺身有力,睡眠、精神好轉。
【專家按語】中醫認為呃逆有虛有實,有寒有熱。本病例是虛實夾雜之候。患者自覺有氣上逆,引起呃逆頻作,胃脘脹痛,致使肝氣犯胃,胃氣上逆引起膈氣不利。肝胃不和,則燒心,吐酸水,口干口苦,大便秘結。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是氣血兩虛,根源在脾。脾虛則生痰生濕,因而上為惡心、苔薄白,下為大便下墜、白帶增多。本方采取標本兼顧,著重治標。
【藥方引自】《古今名醫醫案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