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與資源共享(下冊)
- 萬群華 胡銀仿
- 3474字
- 2019-11-28 12:29:30
以人為本,服務居民
——社區圖書館建設和服務中的基本原則
(武漢市黃陂區圖書館,430300)
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傳統的就業、醫療、養老等方面的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伴隨著住宅商品化及城市化進程,大量的農業人口、外地人口涌入城市的社區,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將逐漸變“單位人”為“社區”人,依賴社區服務的人口不斷增多,因而社區的作用日顯突出。作為社區文化建設核心的社區圖書館,日益受到圖書館界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社區圖書館是社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建立在社區里的基層圖書館。它不僅具有公共圖書館的大部分功能,而且由于直接面對社區居民,使其具有了區域性、全民性、系統性、多樣性和公益性特征。它更貼近讀者,在空間上更方便讀者,在時間上適應了讀者的生活規律,可以更有目的、更有針對性地為讀者服務。因此,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服務更要注重“以人為本,服務居民”這一原則。
一、“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社區圖書館建設
1.社區圖書館的館址建設
社區圖書館館址建設要以貼近居民的生活實際需求、貼近居民的文化實際需求、貼近社會的實際需求、貼近社區建設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要以實現公民文化權利為目標,致力于夯實社區文化基礎,因地制宜地建設社區圖書館。其目的就是讓每一位市民都能夠方便地利用圖書館。因此,社區圖書館的分布要打破區域界限,保證社區圖書館布局合理。是否每一個社區都要有自己的圖書館,還是幾個社區聯合建一個圖書館,這應由居民的需要決定,不應受轄區和“條塊”分割的影響。如青島市根據居民需求,提出“一刻鐘讀書圈”。打破了地域、“條塊”限制,實現了居民出門15分鐘就能到達讀書場所的目標,為社區居民讀書、學習創造了便捷的條件。又如武漢市在實施“社區建設883行動計劃”過程中,始終強調以居民滿意為標準,讓居民群眾始終扮演主角,讓他們成為整個行動的決策者、參與者、評判者和受益者。在深化社區居民自治建設、創新民主形式方面,武漢市根據國家和省里有關法規,在全市社區大力推行社區事務聽證會制度,并出臺了《武漢市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組織工作指導意見》。因此,社區圖書館的建設要充分調動社區和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堅持“自愿建館,自主管理”的原則,條件成熟一個設置一個,避免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的現象產生。
2.社區圖書館的館藏建設
社區圖書館是一個閱讀中心,而非藏書中心。因此,在館藏建設上可遵循“零增長”原則,在創建階段應確定一個目標藏量。按照國際慣例。一所新的社區圖書館在創建階段,至少要有人均1冊的藏書;但根據我國的國情,目前達到這個標準還不現實,一般可確定在3000~8000冊左右。達到目標藏量后,可以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保持一個常量。文獻量既是一個常數,也是一個變量,通過不斷地“推陳出新”,保持文獻的時效性和先進性。除了特色館藏,原則上報刊可以不保存,大部分圖書可根據流通率確定一個更新周期,定期剔除。剔除下來的書刊,可向社區居民免費贈送或打折銷售。遵循“零增長”原則,不僅可有效解決社區圖書館重藏輕用的弊端,還可減輕社區圖書館館舍面積小的壓力;對于本來就人手緊張的社區圖書館來說,其管理人員藏書管理的工作量也得到了相應的減輕。
社區圖書館的館藏還可按照特色化原則進行建設。特色化原則是指社區圖書館在進行文獻資源建設時,努力建立的“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具有本社區特色的藏書體系。特色文獻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本社區的地方文獻,具體包括本社區的歷史、人文、知名景點、社區名人故事、社區居民發表的著作、社區內發生的有意義的事件、有關社區管理的文件等等;有關這些內容的圖書、資料、圖片都是社區圖書館的采集對象。這種文獻資源對于社區居民來說,特別有親切感,自然關注程度就高,也非常容易激發社區成員產生以社區為榮的自豪感,從而對于社區文化建設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于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城市的地方文獻收藏也起到了補充作用。
二、“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社區圖書館服務
社區圖書館只有服務百姓,融入生活,才能得到民眾的支持。有了民眾的需要與參與,才會有社區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
1.辦證方式上的改變
社區是城市的基本單元,家庭是社區的文化細胞,家庭讀者是社區圖書館讀者隊伍的基礎。社區圖書館一定要服務好家庭這支潛在的基本讀者隊伍,要改變過去一人辦證一人用的規定,以家庭為服務單元,一個家庭辦一個借書證,使家庭每個成員都可以到社區圖書館借書,滿足家庭讀者的知識信息需求,營造濃厚的家庭讀書氛圍,在最大程度上給予社區居民借閱圖書的便利。
2.借閱形式上的改變
傳統的閉架借閱,人為地造成了讀者與工作人員的矛盾,降低了圖書流通率,增加了拒借率,給讀者閱讀帶來了諸多不便。這是社區圖書館服務中必須引以為戒的問題之一。社區圖書館應要實行開架借閱;開架借閱可以充分展示館藏,吸引更多讀者。全方位開架是社區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必要手段之一。
3.開館時間上的改變
社區圖書館應合理確定開館時間。由于社區圖書館大多位于城市的周邊地區,同時人們白天又忙于工作,這就決定了社區圖書館不能采用“朝九晚五”的作息時間。為滿足社區讀者的需求,社區圖書館在開放時間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到居民早出晚歸的特色加以合理確定,采用“倒作息”制度來取代一般圖書館所通常采用的作息制度,尤其要保證傍晚與雙休日開放,這樣才能確保社區居民在休息時間利用圖書館。
4.服務內容上的改變
(1)滿足休閑娛樂的需求,將社區圖書館辦成居民的“第二起居室”。“第二起居室”的提法由來已久。在實現這個目標的今天,社區圖書館將承擔起越來越重的責任與義務。因為它離居民最近,能夠最直接、最方便地滿足讀者休閑需求。圖書館不僅向讀者提供清靜安逸的閱讀環境,使人們盡情享受閱讀的快樂,還要盡量為讀者創造一個溫馨而又易于親近的環境,人們愿意到這里自由地交談和溝通;圖書館不僅向讀者提供各種文獻服務,如文化體育、影視娛樂、業余愛好、生活保健方面等深受居民歡迎的書刊資料,還要利用各種文化活動設施舉辦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使圖書館成為公眾休閑娛樂的最理想的場所。如可以利用“五一”長假、“圖書館宣傳服務周”、春節期間等時段,以家庭為單位,組織家庭成員參加各類讀者活動。如“愛我家園”社區文化活動、“小區建設成果展”、“家庭手工作品展”、“評選模范讀書家庭”、“納涼晚會”等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使圖書館在社區產生影響力和吸引力,使社區居民越來越關注圖書館會舉辦哪些活動,自己能參加其中的哪些活動,使社區圖書館逐漸成為小區居民業余文化生活的舞臺和中心。
(2)滿足終身學習的需求,成為居民身邊的學校。學校與圖書館是社會教育的兩個“輪子”。學校注重的是系統教育,而圖書館是為人們提供可選擇的自我教育場所,是人們終身教育的社會大課堂。社區圖書館貼近社區居民生活,方便小社區居民利用,它是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是居民身邊“沒有圍墻的大學”。圖書館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輔導班、培訓班、知識講座等,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特別在當今倡導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形勢下,社區圖書館更應肩負起時代重任,充分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職能。
(3)滿足信息需求,成為居民生活的好助手。信息時代,人們對信息有著迫切的需求和依賴,開展社區信息服務成為圖書館亟待研究的一大課題。社區圖書館在社區信息服務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是社區信息網絡中心,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最基層部分,承擔著重要的社區信息服務功能。其服務領域相當廣泛,如旅游、稅務、市政、法律、電話查詢、醫療衛生、社會保險、房地產交易、職業介紹等等,只要是與百姓息息相關的信息,都可以成為圖書館開發和提供的服務項目。
在社區文化建設較發達的城市——上海,實現計算機管理的街鎮圖書館數量從原來的10%提高到目前的52%,有的館已經實現了免費為讀者提供上網服務,有的還創建了網站,為居民提供服務信息、活動信息、好書推薦、讀者園地及小區圖書室介紹等。總之,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社區信息服務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和領域,為圖書館之間信息資源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持。隨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進一步發展,社區圖書館網絡建設將使社區居民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圖書館也會像汽車、電腦一樣逐漸成為百姓生活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李阿梅.社區圖書館功能與發展模式芻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4)
[2]王惠君.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J].圖書館論壇,2006(1)
[3]劉敏.社區圖書館的工作重點[J].西南地區城市公共圖書館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