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公共圖書館的公益化服務價值與社會責任

晏耀全

(湖北省石首市圖書館,434400)

公共圖書館是納稅人出資委托政府興辦的公共物品,圖書館作為公共物品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但現階段,在公共物品不斷推向市場的情況下,圖書館面臨著種種壓力。隨著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高等教育、醫療、歌舞劇團推向了市場,公共圖書館成為少數“避風港”下的事業單位之一。因為市場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市場化運作必將形成一個利潤市場,而損失的則是整個社會效益和社會公信力。盡管無償和公益化服務是公共圖書館的辦館原則,但各階層人士在認識上從來就沒有統一過,在互聯網無處不在的今天,甚至有人開始懷疑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必要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圖書館不僅具有存在的價值,而且更應把社會效益和公益化服務放在首位,決不能從政府組織中分離出去,決不能搞所謂的“半市場化”運作,堅持無償、免費的公益化服務仍是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方向,這一點是庸置疑的。

一、公共圖書館公益化服務走向

1.服務障礙

我國大多數公共圖書館能夠堅持公益化服務方向,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共圖書館已經做到了基礎服務基本免費。但距公共圖書館服務精神的要求尚有一定距離,而且我國公共圖書館之間發展也不盡平衡。目前,在縣級公共圖書館,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縣級公共圖書館界,人們普通感受到一種矛盾現象:公共圖書館是政府興辦的公共事業,其運行經費理應得到公共財政的保證,然而,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公共圖書館界的最大困難之一便是經費緊缺。于是業界出現了三種做法:一是灰心喪氣,不思進取。即滿足于“政府給多少錢就辦多少事”甚至是“政府不給錢就不辦事”;二是等國家有利于公共事業發展的政策、等當地政府“良心發現”增加拔款的同時,堅守清貧、艱難度日、維持開館繼續為讀者服務,但服務項目少,服務質量較差;三是在浮躁心理驅使下,“不等不靠”,另謀經費出路,如出租館舍,開辦“第三產業”搞有償服務,把原來公益化服務的項目變成收費項目等,變全額拔款為差額拔款,變公益服務為半公“半私”服務,甚至有些館舍掛滿各類經營牌匾,看不到一點公益化服務的影子。

2.政府職責

從公共圖書館固有的職能看,就是政府為了保障公民的知識權利而設立的機構。公民的知識權利主要包括知識自由權利,知識平等的權利,知識共享的權利和知識休閑的權利。滿足公民的知識需要,提高公民的知識素養,保障公民的知識權利是任何一個民主政府都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只把公共圖書館單純視為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下屬的二級事業單位,而不是政府保障公民知識權利的代理職能機構,認為事業單位不屬于政府組織,是一種錯誤定性和無知的表現。這樣公共圖書館的公益化服務將無法得到保障,政府保障公民知識權利的職能也將無法得到執行。因此,積極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努力提高圖書館為公民提供公益化服務的能力,必須得到政府的公共權威和公共財政的有力支持,這也是政府不可回避的職責。最近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有條件地區的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文化單位要實行免費開放。這充分說明黨和政府重視廣大民眾的文化權力,相信不久的將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公共圖書館一定會真正走向無償、免費的公益化服務時代。

二、公共圖書館公益化服務的必要性

1.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執政理念,并作為國家戰略決策貫穿于全黨各項工作之中。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解決當前社會矛盾,促進經濟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思想武器和有力的工具。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是漫長的,既不會是一蹴而就,也不僅是某個階層、某個行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他必須經過全社會共同行動、長期努力才能實現。公共圖書館不受任何限制地讓讀者平等、自由地利用是公民在社會中基本權利最好體現。它從一產生開始就致力于將自己融入社會、融入人民群眾之中,強化自己在社會中保障公民基本利益的作用。比較社會其他各類組織,很難找出一個能象公共圖書館這樣,貼近百姓、體系完備、基本免費的機構。因此,對公共圖書館來說,無論是從職能定位、工作范圍,還是從發展方向看,都扮演著不可或缺和舉足輕重的角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的又一重大戰略任務,目前,建設新農村工作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但長期以來,農業信息建設重上輕下,信息傳遞在基層中斷、計算機應用系統發揮不充分、不平衡,加之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和涉農部門各自為政,更加劇了農業信息的部門分割,這些都嚴重阻礙農業信息的傳播。因此,公共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最佳的信息服務。一是資源優勢,公共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廣闊的網絡信息,特別是特有的地方文獻;二是服務優勢,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民眾,沒有專業圖書館的限制,開展農村信息服務是應盡之責;三是專業優勢,開展信息服務本身就是公共圖書館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無論信息搜集、選擇、分析、加工及傳播都是圖書情報專業的重要課程,所有這些都為公共圖書館開展農業信息服務提供了有利條件和質量保證。

3.體現社會平等價值

圖書館是為消除知識貧困,維護知識平等而存在的,知識公平不能像財富公平一樣靠稅收、社會保障的手段來調節,它要求圖書館等社會機構向所有人敝開大門,對知識貧困者進行公益化服務,使知識貧困者變為知識擁有者。任何個人或集體總想將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公共圖書館不能,它必須使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具備自由獲取知識的權利,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用以調節知識或信息分配的制度,以保障社會成員獲取知識或信息的平等。因此,公共圖書館只有真正實現公益化服務,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的使命。

三、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責任

1.關注社會弱勢群體

我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正處于一個動態的調整之中,因而弱勢群體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他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在經濟收入、競爭能力、社會地位、權益維護等均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無保障狀態;政治上處于被動、無社會影響的地位;在生活質量上處于社會的下層,往往在貧困線或以下狀態。因此,援助社會弱勢群體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賦予了圖書館新的歷史任務。圖書館應在以人為本的服務管理模式下,為弱勢群提供個性化服務,要讓他們在圖書館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氛圍,感覺在這里是與智者交流,與圣賢談心,要讓他們把圖書館當成自己的精神樂園。這不僅能夠保障社會文獻、知識、信息利用機會平等,而且從文獻、知識信息獲得的領域維護了社會的公正,更能在人與人中建立、維持和發展融洽的關系,社會才得以和諧發展。

2.推動全民學習型社會的形成

近幾年西方國家的讀書活動盛況空前,1990年由歐洲委員會確定為“歐洲圖書與閱讀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發起了“美國青少年讀書年”,提出“給我們書籍,給我們翅膀”的口號。我國自1989年以后,每年5月的最后一個星期為全國圖書館宣傳周,旨在抓起全民大興勤奮學習之風。學習可以改變個人的命運,也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國家可以通過資金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甚至高端人才,但不能引進全民崇尚知識,以學為東的精神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知識更新節奏的加快,學習將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學習型社會是終身學習的社會,學習時間將從終結式、完善式、階段式向終身式、全程式轉變,終身學習,時時學習變成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容。學習型社會將打破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分界線,而且更加重視非正規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習的方式也將從單線式、灌輸式轉變為互動式、共生式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向公眾提供學習的方式將更開放、更靈活,做到了學習方式與學習型社會的要求相吻合,必將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3.修復公共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老的機制體制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已先后退出管理體系,而新的機制還不夠完善、成熟。因此,在新老機制轉換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受到利益驅使,很多行政事業單位和壟斷行業,利用他們特有的收費,審批和罰沒權違規收費,造成政府形象差、組織威信低,這些行為有嚴重損害社會和諧與穩定。公共圖書館是由政府主辦的非贏利機構,能利用免費無償的公益化服務方式,加強與社會的溝通、協調。協調是萬物生存、發展,并形成各種統一的原因與機制,只有通過溝通協調,才能使主客體之間相互適應,才能不斷解決不平衡與矛盾。盡管公共圖書館在龐大的政府部門中地位顯得微不足道的。但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公益機構,以創造社會效益為主,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它并不孤立和弱小,而是與各方面的利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公共圖書館能夠自運用公關協調的原則,搞好各類公眾的關系,化解矛盾,廣結善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復政府部門一旦失去的社會公共關系。

參考文獻

[1]許麗、王茜.論公共圖書館在創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圖書館,2006(4)

[2]劉崇學.資訊農業與農業信息化探析[J].農村經濟,2004(8)

[3]趙伯純.論加強圖書館的為弱勢群體服務[J].圖書館,20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巴县| 岐山县| 泾川县| 志丹县| 棋牌| 株洲县| 临猗县| 广东省| 仁寿县| 萨迦县| 同仁县| 吉木萨尔县| 焦作市| 海晏县| 通海县| 惠来县| 江安县| 宁陵县| 桂东县| 嘉祥县| 瑞安市| 车险| 鄂托克旗| 高阳县| 同仁县| 诸暨市| 千阳县| 正宁县| 连州市| 桐城市| 黄大仙区| 黄平县| 嘉峪关市| 江山市| 哈巴河县| 宜黄县| 盐津县| 故城县| 常德市| 芜湖县| 嘉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