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服務均等化與資源共享(上冊)
- 萬群華 胡銀仿
- 3500字
- 2019-11-28 12:15:30
信息服務社會化——高校圖書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理念
(湖北經濟學院圖書館,430205)
一、五大優勢
1.豐富的館藏資源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圖書館有普通圖書72551.898萬冊,電子圖書1809.7765萬件(片),超過了所有公共圖書館的藏書總量。而且,它們所藏圖書學科門類齊全,學術性強,文獻信息收藏具有連續性、系統性與完整性,是一座巨大的知識“金礦”。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圖書館所擁有的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等電子信息資源也日益豐富,信息服務網絡化使信息的獲取更加方便。高校教師除了教學外,多數還承擔科研的任務,也生產出了大量的知識信息,還有博士、碩士論文這些涉及各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這是其他信息服務機構無法比擬的。高校圖書館應充分發揮信息資源優勢,將這些寶貴的知識財富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必將受到社會的歡迎,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人才優勢
按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要求:“高等學校圖書館的專業人員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其中本科以上學歷者應逐步達到60%以上。”高校圖書館背靠高等學府,得益于高校的發展,也積蓄了各學科專業人才。特別是近幾年,由于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不少優秀畢業生包括碩士生也紛紛把目光瞄準圖書館,以至于出現了上百人競聘一個圖書館崗位的情況。因此在用人上,圖書館可以優中選優,人才結構逐漸趨于合理。
3.資金保障優勢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化,高校圖書館在現代信息技術與設備方面加大了資金投入;特別是“211”工程的實施,更進一步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2003年,我國圖書館IT投入共計6.09億元,其中高等院校圖書館為2.45億元,占全部投入的40.2%。強大的資金保障,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開發的前提,是引進高質量數字資源的保證,是信息參考人員素質提高的源泉,也是高校圖書館開展信息社會化服務備受吸引的磁場。
4.技術優勢
高校往往是新技術的研發地和傳播地。現代高校圖書館更注重先進的信息技術在管理中的應用。隨著網絡化、自動化、數字化的建設的深入,高校圖書館不斷更新服務設備,安裝先進的集成管理軟件,由手工借閱到電腦掃描,由手工目錄到網上智能檢索,讀者完全可以通過聯網微機進入圖書館,實現網上預約、借閱、續借、咨詢等作業。現在,高校圖書館藏、借、閱一體,數字資源豐富,網絡鏈接方便、快捷,可以較快地滿足讀者的要求,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
5.地域優勢
高等院校大多數坐落在大中城市和經濟中心城市,這些城市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重要集散地,也是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對各種信息有著巨大的需求。有資料顯示:我國每生產1美元的產品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為發達國家的29倍;由于信息不靈,決策失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建國以來至少達1300億元,而所利用的信息量卻只有世界水平的1/10。由此說明:信息是脫貧致富的新途徑,是創造效益的最佳保證。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不僅可以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同時也可以使高校圖書館自身的事業得到發展。
二、方法和措施
1.轉變觀念
向社會開放,高校圖書館要轉變觀念,變封閉式管理為開放式管理,樹立“以人為本,以用為本”的服務理念。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教學輔助機構,在長期為教學、科研服務中,人們逐漸形成了這種觀念:高校圖書館僅為本校的師生服務。這種本位主義的思想,必將阻礙高校圖書館服務的社會化。要轉變觀念,樹立沒有“圍墻”的圖書館理念,面向全社會開放,擴大高校圖書館服務職能,改“以用為主”的服務模式為“以送為主”,為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
2.多途經宣傳高校圖書館的社會信息服務功能
社會公眾對高校圖書館可以說知之甚少。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加大宣傳力度,讓普通市民了解高校圖書館,宣傳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服務方式、服務功能、服務項目、信息資源及如何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培養公眾信息意識及信息素質。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如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在網上制作圖書館主頁、BBS公告板等形式;非網絡形式可謂靈活多樣,設立宣傳欄,發放圖書館利用指南、新書通報等宣傳資訊;開辦專題講座;舉辦各種讀書活動,演講比賽,成立讀書社;組織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到社區,開展宣傳教育和科技知識的傳播等;接納社會團體、家庭以及個人來館參觀,增強圖書館在社會公眾中的份量,為圖書館的信息服務社會化獲取支持。
3.加快信息服務網絡化步伐
網絡信息服務是未來信息服務的必然趨勢,是高校圖書館擴展信息服務空間的必要手段和工具。由于網絡信息傳遞是通過圖文信息服務,發行電子出版物,電子郵件,聯機檢索,光盤遠程檢索等方式進行;因此高校圖書館必須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搞好網絡設施建設。組織信息專業人員開展網絡導航或網上信息檢索服務,為讀者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提供幫助。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還可以引進外援,如清華大學圖書館聘用專業人員為學科館員,提高信息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質量,主動為教學科研服務。積極謀求與社會信息機構、電信企業、計算機中心合作,形成一個新型的、綜合型的信息服務集團,從而加快信息服務網絡化步伐,使“無墻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盡快成為現實。
4.加強信息資源建設
知識經濟時代的高校圖書館已不再是單純的藏書樓,知識內容的組織管理和服務才是主題,這就需要整合信息內容。內容的整合意味著增加內容的智能價值,即把同一主題的相關內容全部聚集在一起,而不僅僅是目錄層面的揭示和聚類。現代圖書館服務模式是需求——資源——服務,即以社會需求為目標,推動信息資源建設,服務于社會。信息資源包括網絡信息資源和實體信息資源。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網絡時代所提供的信息資源,建立一批有特色的信息庫,向全社會開放。抓市場信息,如產品市場、科技市場等方面的信息搜集、加工處理和傳遞,滿足用戶對不同信息的需求。加大開發信息產品的力度,為他們提供形式多樣,有質有量的文獻綜述、市場調研分析、索引、書目文獻等。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的優勢,設計好自己的主頁,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發展;還可以在圖書館的主頁上設立一個為本地區政府和企業提供各類信息的欄目,為企業提供競爭情報。積極開展代查、代譯、代檢、代借資料的工作,為它們提供SDI服務,搜集處理相關信息,并對網上有關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下載經過甄別的信息,每過一段時間提供一份成果報告。傳統信息資源如圖書、期刊、報紙等的采購也要更具實用性。采購時一定要把本地區支柱產業、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等因素考慮進去,提高實體信息資源的針對性與流通率。
5針對企業的特性,開設“專科門診”
定題跟蹤服務具有提供文獻信息的全面性、專指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是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如在企業產品開發和技術更新服務方面,高校圖書館應走出校門,主動與當地企業集團聯合,以企業財力為后盾,收集、整理企業所需的有關技術信息、經濟決策信息、管理信息、市場供求信息、政策措施、實踐經驗、熱點問題、同行企業的發展態勢、經營管理、科技發展、新產品開發和市場占有率等等信息,為企業生產和決策服務。同時,將科技成果在企業中的應用情況及時反饋給科研部門,以備他們完善和改進研究工作。例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廣東中山圖書館的剪報中心,主動與大中型企業聯系,了解信息需求,編輯專題剪報,提供信息服務,收到較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6.開展用戶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傾向于“自我服務”的模式,即利用網絡終端自行查找和使用信息。但是,由于讀者對網絡知識了解甚少,以及網絡信息資源的龐雜無序,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快、準、精”地獲取信息。因此,高校圖書館在保證本校師生員工信息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向校外人員辦理圖書借閱證,并針對社會用戶的現實問題,積極開展用戶培訓工作。如組織科普活動專題講座、學術報告會、舉辦學習班和計算機檢索培訓班等形式,使其掌握通過網絡有效利用圖書館的方法和技能,吸引更多用戶利用網絡獲取信息資料。這樣既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社會影響,樹立公眾形象,又能建立充滿活力的管理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總之,高校圖書館是公共文化資源的一部分,向社會開放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由于受各方面條件的束縛,高校圖書館一直沒能充分發揮信息服務社會化職能,造成了文獻資源閑置和浪費。高校圖書館只有對外開放,走社會化服務的道路,才能全面實現自身存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勝生.高校圖書館社會化若干問題討論[J].圖書館,2007(5)
[2]馮冬梅.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服務的探索[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17)
[3]王彩云.高校圖書館服務向社區延伸是時代發展的要求[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