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科技創新平臺
  • 徐頑強 張紅方
  • 3354字
  • 2019-11-22 09:32:29

第二節 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能力

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的目的,是推動本地區或國家的原始創新能力,因而,要避免走入為建設平臺而建設平臺的誤區,就要緊緊把握創新能力的形成這一核心。

一、創新能力

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是最早涉及企業技術創新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了“經濟創新”概念。他認為,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的新的組合。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產能力,以獲取潛在利潤。隨后,創新能力概念成為國內外學者探討的熱點問題。盡管不同的學者對創新能力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所揭示的內容實質卻大致上類似,他們幾乎一致地把技術創新能力理解為“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是對生產要素創造性集成的一種能力”。

創新能力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整體性。創新能力是一個能力組合的概念,它由眾多能力要素組合而成的系統。一般可分為技術創新能力和制度創新能力兩大類,其中技術創新能力是創新能力結構系統中的核心和表現;而制度創新能力是創新能力形成的保證,可以促進各項創新要素形成最有效的組合方式。因此,制度創新能力是創新能力結構系統中的基礎要素。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是一種相互支持的關系。技術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集成創新能力,但技術創新能力最大的推動力是一個有效的制度安排。只有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融合,優勢互補,才能最有效地提高創新能力。第二,層次性。創新能力一般可以劃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微觀上是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中觀主要指產業、集群和區域的創新能力,宏觀上指國家創新能力。對不同層次、不同研究對象創新能力的定義,可以從創新能力是對生產要素創造性集成的能力這一最本質的定義出發,依據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的不同特點作出相應的界定和說明。第三,累積性與漸進性。任何層次的創新能力都是一種存量,一種具有體現和非體現特性的資源,把創新能力理解成一種存量和資源便抓住了創新能力的本質。與此同時,創新能力還具有累積性、漸進性的特點。現有創新能力是過去積累的結果,反映的是一種存量水平,創新能力的每一點提高,都是在增加現有的創新能力,同時又是再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礎。周立軍.區域創新網絡的結構與創新能力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本書將創新能力定義為創新主體利用創新資源進行創新的能力,即將創新資源(主要指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等)運用于研究與發展、營銷等過程轉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服務,開拓新市場、新品牌的綜合能力。公共科技創新平臺是由若干家跨單位、跨領域、跨地區的高校、科研單位、中介機構和相關企業等組成的科技創新載體,通過吸納、集聚和整合區域內外知識、信息、技術等相關創新資源,促進它們流動、擴散,最終為各個創新主體提供公共創新服務和產業技術支撐。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政府三方共同構成了創新的部門,在創新鏈的各個階段,三者之間的分工合作構成了抱成一團又相互影響進而螺旋上升的關系,并最終形成了知識的“洪流”,實現三方信息、資源和人才的雙向流動與循環,加快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的擴散速度,縮短研發時間,提升新技術商業化速度,實現知識溢出效應的最大化。許強,楊艷.公共科技創新平臺運行機理研究[J].天津: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2):56-61.

二、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

有學者給出了自主創新的系統框架,指出自主創新能力由自主創新投入能力、自主創新產出能力、自主創新運行能力和自主創新環境支撐力四部分構成。萬君康,李華威.自主創新及自主創新能力的辨識[J].北京:科學學研究,2008(1):205-209.結合科技創新平臺的構成與環境,我們認為影響其創新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幾點劉敏.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3-14.

(一)科技資源

科技資源是決定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的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首先取決于平臺所擁有的資源的要素集合,包括科技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組織資源等組成的系統。科技人力資源包括專業技術人員、科技活動人員。科技財力資源主要是指科技經費。科技物力資源主要指用于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的實驗室、科研儀器、設備等。科技信息資源主要指為科研活動提供信息情報的圖書資料、信息(數據)庫以及中介咨詢機構等。科技組織資源是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機構。

(二)科技資源配合程度

科技資源的配合程度決定了創新能力的發揮。目前關于創新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各種形式的指標體系的方式進行,包括知識生產能力、知識擴散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環境的創新效益等方面。因此創新能力由科技資源要素之間的配合程度決定。比如,作為科技創新能力要素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但缺乏相應的開發與深加工的技術和能力,那么這種自然資源就無法得到高效的利用,因此也就無法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相反,有些資源匱乏的區域,卻可以利用科技和教育資源乃至管理水平等其它要素來彌補資源方面的不足,具備更高的科技創新能力。

(三)創新平臺外部環境

科技創新平臺的運行離不開來自各個方面的社會影響,包括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系統的運行狀況,區域內產業結構狀況以及相關的政治、政策、法律體系等諸多因素。這些影響因素的總和就構成了決定創新能力高低的社會環境或社會生態,從而影響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能力。

三、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的形成機制

科技創新能力并不是各種科技創新平臺內部要素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在各種要素之間尋求一種配合。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的核心內容是創新鏈的形成,即對于科技創新平臺而言,構成其活動能力的核心就是由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諸多科技創新主體在協同作用中構成的創新網絡。諸多創新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協作而形成創新鏈,這種配合的過程就是科技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而構成這一配合過程的機制就是科技創新平臺創新能力的形成機制。

科技創新平臺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一部分,是一種耗散結構,具有三個特征:一是開放性,必須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二是非平衡性;三是非線性,指區域創新系統各經濟元素的共同作用不等于各經濟元素單獨作用的機械疊加。這三個特征是科技創新平臺創新主體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機制。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將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鏈融入全球創新鏈,才能與世界各地進行知識、技術、人才和信息的交換,才能在全球共享資源,才能有效利用發達國家已有的技術平臺,實現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突破。陳玉川.區域創新能力形成機理研究[D].南京:江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因此,平臺內的創新能力形成機制構成如下:

(一)平臺內創新主體間對話與合作的促進

打造創新鏈需要特別注重促進平臺內行為主體間的對話與合作,培植他們的本地根植性。地方政府可以借鑒國外經紀人的政策來實現這一目標,如設立網絡經紀人代理機構,將企業、研究機構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組織到一起,舉行一些關于產業標準和創意等問題的講座和座談會,以增強聯系和交流;由政府建立或是幫助行業成立專業的信息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一般信息或是為特定集群內的企業提供特殊的信息;聯合企業、大學開展人才培訓項目,為區域創新提供專業化人才;支持內部企業和相關企業成立行會和商會,加強企業間的垂直聯系(供應商、顧客聯系)和水平聯系(同行企業間的聯系)。同時要特別注意推動內部企業的技術交流合作與活動。

(二)資源協同網絡的建立

基于科技創新能力的總體規劃是將政策設計的著眼點從增加資源的投入轉向對現有的資源運用能力進行整合,通過與科技創新活動相關的各種組織之間的協調,產生系統協同效應,從而提高整個平臺的科技創新能力,這也正是科技創新機制的根本精髓之所在。在一個以網絡為基礎的系統中,平臺間的組織邊界是可以相互交融的,這給資源的共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專業化知識、品牌等無形資產、人力資源、采購、技術、生產和銷售等都可以納入協同網絡的范疇。

(三)多種形式產學研合作的開展

推動技術交流與合作,完善區域創新鏈。鼓勵大學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直接參與區域技術創新活動,鼓勵大學教師、研究生到公司兼職,知名教授兼任公司顧問或者董事會成員。建立和完善技術入股制度、科技人員持股經營制度、技術開發獎勵制度等符合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分配形式,鼓勵科研院所承接區域內企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對科研成果的所有權、技術轉讓及使用之計費方式等作出明確規定;鼓勵企業主動尋求科研院所的支持,為科研院所的項目提供經費援助,以達成產學研相互支撐的有機聯合體。在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內部企業的技術交流合作與活動中,要注重構建起一個有效的通達國際核心競爭智力資源所在的外部網絡關系,該網絡關系對科技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格县| 梅河口市| 缙云县| 田阳县| 曲松县| 南开区| 安陆市| 宜黄县| 望谟县| 临邑县| 元江| 平昌县| 潢川县| 同心县| 鸡东县| 漯河市| 贺州市| 汉阴县| 灌南县| 辽中县| 卓资县| 浠水县| 长寿区| 汉川市| 东乌珠穆沁旗| 墨江| 翁源县| 砚山县| 威海市| 佳木斯市| 洛扎县| 将乐县| 永城市| 泾川县| 和田市| 蒲江县| 林周县| 义乌市| 大名县| 瓮安县| 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