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烹飪與貯藏
食物的烹飪方法正確,既可以使味道更美、減油,又可以降低致癌物,使人健康長壽。食品的存放和制作是否科學也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因此,人們在日常的飲食方面要講究科學烹飪,掌握“廚藝”,消除烹飪誤區,做到科學制作,講究存放食品。
①烹飪方法正確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蒸、煮、燉等用水來制作食物的烹飪方法可能更有益人體健康和長壽。這些烹飪方法會減少人們所吃食物中的晚期糖化終產物的含量。因為健康人攝入越多的晚期糖化終產物,則體內出現炎癥的程度就越嚴重。而炎癥是引發早老性癡呆、糖尿病和心臟病等大量與衰老有關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烹飪方法正確可以健康長壽。
(1)烹飪焯水技法:開水鍋焯水是將鍋內的水加熱至滾開,然后將原料下鍋;當原料下鍋后要及時翻動,時間要短,不要過火,以保證食品的色、脆、嫩。這種焯水法多用于芹菜、菠菜、萵筍等植物性原料。要特別注意火候,時間稍長,顏色便會變淡,而且不脆、嫩。因此,原料入鍋后,水微開時即可撈出晾涼。不要用冷水沖,以免造成新的污染;冷水鍋焯水,是將原料與冷水同時下鍋。水要沒過原料,然后燒開,目的是使原料熟,以便進一步加工,如白肉、牛百葉、牛肚等,都是冷水下鍋加熱使熟后用于進一步加工。
(2)食物烹飪技巧:①先裹面糊再煎炸。為使食物中的蛋白質在高溫煎炸時,不產生大量的雜環胺和多環芳烴類等強致癌物。可先在原料外裹一層厚度適中的用淀粉、蛋清混合組成的面糊,然后再下油鍋煎炸。煎炸時,用中火加熱,將油溫控制在200℃以下,煎炸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分鐘,以減少致癌物的產生。②炒菜時加醋。既可保護食物中的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下更加穩定,又可促進維生素C在消化道中被吸收。③出鍋前勾芡。勾芡應在菜肴九成熟時進行,因為過早會使芡汁發焦,過遲則使菜受熱時間長,容易失去脆嫩的口感。④ 烹飪時保水分。例如,炒“青椒肉絲”,可向250克肉絲中加入二錢(10克)酒、一錢(5克)鹽、半錢(2.5克)味精、一個雞蛋、四錢(20克)淀粉進行攪拌。然后將鍋中的油溫升到120℃左右(油剛冒小泡),就將拌好的肉絲放入,迅速攪散。濾干油后煸炒青椒絲,再加作料后勾芡,倒入肉絲翻拌,即成;炒牛肉片,先將半斤(250克)精牛肉切片,加入蘇打粉一錢(5克),然后分多次加水二兩半(125毫升),讓水滲入牛肉,再加淀粉包裹表面,封住水的出路,在油鍋中滑熬后,牛肉片內仍含有大量水分,所以非常滑嫩;油氽花生米,是因花生米內部含有植物膠素和水分,經油鍋炸制后,膠素軟化,水分蒸發,所以花生米就變得香脆;炸魚塊,可在250克魚塊,用淀粉一兩二錢(60克),將魚塊包上糊漿后,在油鍋中炸,因水分迅速汽化,結殼發脆,而內部的水分受糊殼保護未受損失,所以就變得外脆里嫩了。⑤烹飪時加酒。在做菜時少放油,加少許味道清淡的酒,既可提味,又可減輕苦瓜、蘿卜、菠菜等的苦澀味;炒肉、燉肉時加點黃酒,既可除腥,又可以減少肉本身的油脂。因為酒與肉會產生酯化反應,幫助脂肪溶解。同時,生成一種具有特殊香氣的酯,使菜肴香而不膩。⑥食物巧加熱。在向煎鍋或平底鍋倒入橄欖油前,先用中溫加熱。當煎鍋熱了之后,再倒入橄欖油,將油加熱至僅低于煙點的溫度,然后加入食物,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0~90秒鐘,火候大小不同,煎鍋材質不同,加熱的時間也不同。油炸之前,要去除食物表面的水分,否則食物和油之間會形成一層蒸氣,使食物的表面很難煎至焦脆。在烤肉或蔬菜時,在食物表面刷上橄欖油可以提升食物的味道,使食物松脆多汁。在炸、炒和深度油炸時,可用品質較低的橄欖油,雖味道差點,但耐熱性高。
(3)分子美食:在歐洲現熱捧“分子美食”。大廚們用針管燒杯取代煎炒烹炸,采用低溫慢煮泡沫液氮等物理、化學手段對食物進行處理,彌補一些食材口感上的不足,使菜肴在外形上和口味上都有新的突破。分子美食屬于低碳飲食,無煙烹調。德國美食研究中心專家布蘭科教授認為,“分子菜”的味道“驚奇”,未吃以前就勾起食客食欲,是多重味道巧妙結合;能夠調動人的所有感官,使人心情愉悅;在制作過程中,其顆粒通常被機器粉碎得更加細小,故營養更容易被吸收。分子美食是一種新廚藝,但價格較高,一個套餐至少得花80歐元(約人民幣800元)。分子美食徹底顛覆了人們的視覺和味覺,打亂了食物原有的形態,讓液體以固體的方式呈現,讓固體以氣體的方式呈現。如看起來是魚子醬,吃起來卻有荔枝的味道,看起來是一些泡沫,原材料卻是土豆;看到的是酸奶,放進嘴里卻是葡萄酒等等。
(4)如何防“油爆”:熟肉下油鍋后常會發生“油爆”,既費油費事,又可能燙著人。為防“油爆”,可將豬肉煮熟后,盡量把熟肉外表的水分瀝干后再下鍋,切忌將水淋淋的熟肉放進油鍋里;熟肉在油溫接近沸點時入鍋,才不易粘鍋底;熟肉入油鍋后,用鍋鏟輕輕地將其不停地“移位”,不讓其與鍋底粘連。當肉中水分基本炸干后,就不用再“移位”;用文火慢炸,以稍能保持油的沸騰狀態為度。總之,只要肉不粘鍋,就不會發生“油爆”了。
(5)烹飪豆腐不碎:要做到烹飪豆腐不碎,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入鍋蒸。要想內酯豆腐不碎,烹飪前可先去其包裝,放鍋內蒸20分鐘,待其冷卻后再根據做菜需要切成各種形狀烹飪。
②熱油煎。北豆腐雖韌性強不易碎,但烹飪時也應小心,可在熱油中煎1~2分鐘,待表面變硬后再翻另一面煎。
③勿動鏟。無論炒何種豆腐,都不要用鍋鏟鏟,而要用鍋鏟輕推,讓豆腐和配料混合均勻,防止鏟碎豆腐。
煎豆腐時,一是動鍋不動鏟,二是以中火最好。當豆腐煎出焦皮了,才可翻面,如果沒有把握,可以用鏟背輕輕推一推豆腐片的邊緣,若感覺可以輕松晃動了,那就可以翻面了。如果底部連在鍋上,就不要再動,繼續煎一會,多做幾次,就能夠掌握好時間和火候了。
②掌握哪些“廚藝”
如果能夠掌握一些“廚藝”,則做的菜,營養會更高,主要是掌握下列“廚藝”。
(1)善用鐵鍋:用鐵鍋或平底煎鍋加熱番茄、蘋果、檸檬等,能夠提高鐵被人體吸收的量達20多倍。另外,把富含鐵質的食物和酸性食物一起煮,能把吸收鐵的量提升10倍。
(2)大蒜慢下鍋:大蒜中所含的蒜氨酸是重要的抗癌、提升免疫力的酵素,但在高溫下會被破壞,故專家建議,先把壓碎的大蒜放置10~15分鐘后再煮。
(3)微波爐炒花耶菜:研究發現,綠花椰菜經水煮或蒸會使維生素C損失34%左右。而用微波爐炒,則可保留超過九成的維生素C。
(4)紅蘿卜要先煮再切:英國研究發現,紅蘿卜將整個水煮后再切,所含的抗癌復合物“鐮葉芹醇”比先切再煮多了1/4。故紅蘿卜切后再煮,會增加營養素的流失,而煮后再切,能保住營養素,還會使味道更好。
(5)番茄煮熟吃: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發現,不管用什么方式料理番茄30分鐘,煮過后的番茄釋出的番茄紅素量都比生番茄的釋出量高很多。番茄紅素、胡蘿卜素等植物性色素在植物的細胞壁,加了油脂烹調后,有提升釋出營養素的效果,且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所以,番茄煮熟吃能護心。
(6)煲湯時加點檸檬汁:在煮雞湯、肉湯、骨頭湯時,向湯里加點檸檬汁、醋或番茄,會讓湯里鈣質增加64%,提高湯的補鈣作用。
(7)不急著削果蔬皮:如果經常把茄子、蘋果、土豆的皮削掉,就掉失了食物的營養素。因為皮本身就是防止營養素流失的天然屏障,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就藏在食物的表皮或表皮底下。只要食物的外皮在料理后能被人體消化,能吃的就要盡量吃。
(8)冬瓜皮、西瓜皮利尿消炎:在煮冬瓜湯時,不要削掉皮,只需將皮刷洗干凈,再連皮帶肉一起煮,則利尿和解熱的效果更佳。西瓜皮也具藥性,把皮洗刷干凈,皮下那層白色果肉也保留,將兩者一起煮湯,冷卻后飲用,有消炎、排膿、利尿的功效。
(9)花生衣別仍掉:花生紅衣是一種非常好的止血藥。人喝酒后會使血管擴張,胃黏膜、胃壁比較脆弱,而喝酒以后血管會持續擴張,很容易造成胃出血,花生紅衣的止血作用,能預防胃出血,因此,吃花生時不要把花生紅衣捻掉。
(10)快炒肉絲營養高:烹飪時間的長短也會改變食物的營養。肉類炒得太久,質地會變老,不利于咀嚼和消化,而長時間燉煮,雖可使肉質變軟,但肉類所含的B族維生素則會損失不少。所以把肉切成絲或小塊,短時間快炒,更能保留營養素,則快速炒肉絲就比燉肉營養高。
③飲食烹飪誤區
人們對飲食烹飪有下列誤區。
誤區一,用過熱的油脂炒菜。油脂燒得過熱時,容易生成一種硬脂化合物,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人們如果經常吃用過熱的油脂炒的菜,就易患低酸性胃炎和胃潰瘍,若不及時治療,還可以誘發胃癌。正確的烹飪方法,應該用溫油烹炒菜肴。
誤區二,長期食用植物油。由于植物油營養素單一,長期食用容易導致人體營養素缺乏。因此,正確的食用油比例,應是1份植物油搭配0.3份動物油。
誤區三,蝦米直接煮湯。由于蝦米或蝦皮在加工過程中容易沾染上一些致癌物,因此,直接煮湯不利于人體健康。專家建議,可將蝦米煮數分鐘后再換水煮湯,或在湯中加1~2片維生素C,就能阻斷致癌物的合成。
誤區四,過多食用豆制品。實驗證明,過量攝入黃豆蛋白質可抑制人體鐵吸收量的90%,從而出現缺鐵性貧血,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倦怠等。豆制品還含有豐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會轉變為同型半胱氨酸損傷動脈血管的內壁細胞,促進血管硬化,所以,應適量食用,一般每周吃兩次左右的豆制品為宜。
誤區五,用砂糖拌涼菜。有一種喜甜的粉螨蟲常生活在砂糖、綿白糖里。如果被污染的糖未經加熱處理,則螨蟲隨食物進入人體并寄生在胃腸道中,可能刺激腸壁而發生痙攣出現腹痛,所以砂糖拌涼菜對人體有害。
④食品正確制法
對食品的制作方法正確,人攝入后則有利于人體健康,而制作方法不正確會損害人體健康。
(1)不正確制作:例如:土豆燒牛肉,由于這兩種食物所需的胃酸濃度不同,會延長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從而引起胃消化吸收時間的延長,因此,這種制作的菜肴,是一種不科學的制作;小蔥拌豆腐,因豆腐中的鈣與蔥中的草酸相結合而成草酸鈣,造成人體對鈣的吸收困難。所以,傳統的小蔥拌豆腐是一種不科學的制作;豆漿沖雞蛋,由于雞蛋中的黏液性蛋白能與豆漿中的胰蛋白酶結合,從而失去應有的營養價值。因此,豆漿沖雞蛋也是一種不科學的制作;茶葉煮蛋時,因茶葉中的酸性物質,會與雞蛋中的鐵質結合,對胃造成刺激,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傳統的茶葉煮蛋是一種不科學的制作;炒雞蛋放味精,由于雞蛋中含有許多與味精成分相同的谷氨酸,炒雞蛋時就不必再放味精,否則也是一種不科學的制作;酒醉蝦蟹,在江蘇、上海等地,有些人喜歡將活蝦、活蟹用白酒醉著吃,其實,這種制作是不科學的,因為活蝦、活蟹很可能帶有病菌、寄生蟲等,用白酒醉后都不能殺死。所以,食用后對人體健康極為不利;熱水淘米,由于大米的營養主要在表層,若用流水、熱水淘米,或使勁搓揉或攪拌米或長時間浸泡等,都會使大米中的核黃素、蛋白質和脂肪等人體必需的營養大量丟失。因此,用熱水淘米等也是一種不科學操作,等等。
(2)科學的加工:如果大白菜用了甲醛保鮮,可將白菜外面的葉片扒掉,再用清水多沖洗幾遍或用水浸泡10分鐘以上,即可完全去除甲醛;在20~25℃時,黃豆泡12小時即可制作豆漿,再延長泡豆時間也不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夏天最好將黃豆放在冰箱冷藏室浸泡,泡24小時的黃豆打出的豆漿口感最好,營養最佳。將黃豆(大豆)1/5杯、黑豆1/5杯、紅豆1/5杯、綠豆1/5杯和白蕓豆1/5杯用自來水洗凈,然后在室溫(20~25℃)下浸泡10~12小時后,放入全自動家用豆漿機中,加水到上下水位線之間,接通電源,選擇五谷豆漿鍵,十幾分鐘后既營養又美味的五彩豆漿就做好了;為去小魚的魚鱗,可在一塊木板上反釘一個啤酒瓶蓋,然后去刮魚鱗,不一會兒,魚鱗就被刮干凈了。為去大魚的魚鱗,可用一塊小木板,將4個啤酒瓶蓋反釘在木板上,即可用來刮鯉魚、青魚等大魚的魚鱗,既方便,又不會傷到魚肉,魚鱗也不會亂飛。還能用來刮姜、土豆、紅薯、蘿卜等的皮。將干蠶豆放于陶瓷或搪瓷器皿內,加入適量的堿,再倒入開水燜一刻鐘。蠶豆泡軟后,就很容易將其皮剝掉,但剝出的豆瓣要用水沖洗;將桃子浸入滾開的水中1分鐘,再浸入冷水中片刻,取出后用手很容易剝去桃子皮;把核桃仁放在沸水中燙4分鐘,然后用手輕輕捻一捻,皮就能很容易被剝下來;先用刀在番茄的頂部畫個“十”字,要深入番茄肉內。將水燒開,把番茄放在開水中浸泡10~30秒鐘。把有洞的漏勺放入開水中,一旦發現番茄皮呈現松開狀,就立即撈出番茄,最后把番茄浸泡在涼水中片刻,就可很快將其皮剝去;當老年人攝取的食物顆粒太大和消化酶不足時,則使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非常低,被吸收利用的營養較少。大多數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將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從而增加大腸中的宿便。因此,應將食物用食品料理機、專用粉碎器或者石磨,把食物磨碎。將磨好的食物放入有蓋的盆里,把蓋子蓋好,避免水蒸汽進入。再將盆放入大鍋內,隔水蒸。先用大火蒸15分鐘,再用小火蒸2~3小時,完全熟透即可。放涼后,裝入潔凈、干燥的密封瓶中放在冰箱里冷藏。每天食用20~30克。這種磨碎蒸熟的方式,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口感糯嫩細膩,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適宜年老體弱消化功能差的人食用。常見的食物研磨組合有以下幾種。
將山楂50克,蕎麥、大棗(去核)、葛根、燕麥各200克,核桃仁、黑芝麻各150克。黑芝麻需先炒熟再與其他食物一起磨碎,蒸熟后,適宜血脂高者食用。
將山藥、蕎麥、燕麥、黑芝麻、茯苓各100克,先刮去山藥粗皮,切片,蒸熟,曬干,再與其他食物一起研末蒸熟后,適宜血糖高者食用。
將銀杏、桂圓、蓮子(去心)、蕎麥、黑芝麻各100克。桂圓先去掉果皮果核,一起磨碎蒸熟,適宜冠心病患者食用。
將薏苡仁200克,蓮子、芡實各150克,杏仁100克。一起磨研后蒸熟,適宜痛風患者食用。
將百合100克,杏仁50克,藕100克,一起磨碎蒸熟,吃時每次加入蜂蜜5克左右,適宜哮喘患者食用。
將酸棗仁、百合、枸杞各50克,大棗100克(去核),一起磨碎蒸熟,適宜更年期患者食用。
將黑芝麻、核桃仁、大棗、阿膠各50克,桂圓30克。大棗去核,桂圓去殼、去核。阿膠先用黃酒浸泡3天,晾干后與其他食物一起磨碎蒸熟,可補血,適宜貧血患者食用。
⑤食品存放學問
食品存放很有學問,正確放置,可防止營養流失,放錯地方有損營養,有些食物不宜放在一起,有些食物不宜放在冰箱內,有些食物應室溫保存等等。
(1)牛奶:研究表明,牛奶直接暴露在陽光下4分鐘就會酸化、變質。在冷藏柜的燈光下,牛奶的“最佳保鮮期”也只有4小時。牛奶中的維生素B2對光線非常敏感,在燈光下會急速流失,光線還會讓牛奶中的脂質氧化,導致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其他營養素慢慢受損,尤其是用玻璃罐或塑料罐裝的牛奶最易受影響。因此,牛奶存放一定要避光;買牛奶時最好挑藏在貨架最后排的;牛奶放在杯子里,最好在4分鐘內喝完;最好選紙盒包裝的,回家后馬上放在2~6℃的冰箱冷藏室中。
(2)米面:大米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很易被光線破壞,當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照射就會損失。大米中的葉酸也易被光線和氧化破壞,因此,盡量不吃陳大米,平時不要一次買太多大米。因為大米在家中存放半年左右,其中的維生素就會被氧化。保存大米應放在不透明的容器或米袋里密封保存,一次買15~30天即可。面粉最容易生蟲或發霉,因此應該用密封塑料袋保存面粉。短期內不食用的面粉,還可以放在冰箱冷凍室里保存。面粉中的葉酸也易被光線和氧氣破壞也要避光保存。將花椒、小茴香兩把,用紗布包好放在米缸里,蓋緊缸蓋,則米面就不易生蟲;按100∶1的比例取大料,包成若干紗布包,一層大米放2~3包,加蓋密封;將干透的檀香木,劈成小條,插在米缸內,加蓋密封;將大米打成塑料小包,放冰柜中冷凍,取出后就不會生蟲。
沒有煮過的白菜餡餃子,最易變質,應放在冰箱冷凍室保存。否則要煮熟殺菌,再冷藏保存。儲存的白菜餡餃子吃時,一定要再蒸或煎炸進行高溫殺菌。要凍的餃子放在比較平的托盤上,餃子之間留一點空隙;再把餃子放在冷凍室里冷凍1小時以速凍;把凍透的餃子從冰箱里拿出來,裝入保鮮袋里,盡量把保鮮袋中的空氣都擠出去,密封起來與空氣隔絕;再在保鮮袋外面套上一個塑料袋,放在冰箱里保存,這樣放在冰箱里一個月,餃子皮也不會裂開。白菜餡的餃子不要久存,以免產生亞硝酸鹽。
(3)五谷雜糧:研究發現,谷物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2,易被光線破壞,胚芽米受到日光、紫外線照射,其中的維生素E就氧化。通心粉只要暴露在光線下一天,其中的維生素B2就會損失50%,甚至是微弱光線都可能使其在3個月內減少近八成。谷物最好放在不透明的容器或米袋里保存。芝麻、堅果因含有油脂,在室溫環境中易變質、有哈喇味,所以要冷藏,甚至冷凍保存。將煮熟的玉米裝入保鮮袋,封緊袋口,放入冰箱冷凍室,可保存一周。生玉米應先剝去玉米外層的厚皮,只留下兩三層內皮,不用清洗,直接放入保鮮袋封好口,放入冰箱冷凍室可儲存半年不變質。
(4)食用油:食用油不能放在爐灶旁,否則,因高溫會讓油脂的氧化反應加快,更容易酸敗變質。油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還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氧化,使其營養價值降低,甚至產生對人體有害的醛、酮類物質。即使不放在過熱處,大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更不穩定。因此,食用油應儲存于10~25℃的環境中,遠離熱源;桶裝油可用小瓶分裝,避免因不斷開關瓶蓋,使油接觸空氣而氧化產生哈喇味。用深色不透明的玻璃瓶子裝油;可按照40∶1的比例往食用油中放入加熱后的鹽,鹽能吸收水分,保持油脂色清、味香;也可在油中加入1~2粒維生素E,增強油脂的抗氧化能力。
(5)果蔬:不同的果蔬,保存的方法有別。例如:未成熟的水果(木瓜、香蕉、菠蘿等),一般是室溫存放,放在室內陰涼處,一兩天后便可食用。已成熟水果可用紙包起來,放進冰箱的冷藏室保存,以延長保存時間。
番茄、辣椒、冬瓜、南瓜等外皮較厚的蔬菜,水分不易丟失,可存放較長時間,包菜也可存放較長時間;將土豆裝入紙箱,蓋上箱蓋,存放半年,即使長芽,也不會變色。土豆應放在黑暗、8~12℃環境下保存,或用黑色、褐色塑料袋敞口存放,也不會變綠(變綠的土豆不能吃);將萵筍去掉葉片,放入盛有涼水的盆中,水淹至萵筍體的1/3處,放在室內陰涼處,可存放4~5天仍新鮮如初;將去掉老莖、老葉的香椿洗凈,在沸水中焯2~3分鐘,撈出后用涼水洗一遍,按50~100克一份,用塑料袋包好,放入冰箱冷凍。可長期保存,隨吃隨取。吃時把香椿從冰箱取出后,解凍、切碎即可炒食;將藕放在5~10℃,相對濕度85%的陰涼處,避免光線直射。最好不放在冰箱里,因易使藕體軟化,而不能食用;要長期儲存的大白菜,應買松散點的,因為包心緊的,貯藏時容易腐爛,而買回家馬上吃的則買心實的(即心裹得越緊越好);豆芽可以用水浸泡保存,但長時間用水浸泡易導致營養物質流失,黏腐。如果將豆芽掐掉根須,丟棄褐變的豆芽,用清水洗凈,控干水后裝進保鮮袋中,盡量排出袋內的空氣,打好結,再將另一保鮮袋套上,再打上結,放入冰箱冷藏保存。黃豆芽保存時間較長,綠豆芽較短,但都不宜超過兩天;韭菜、菠菜等綠葉蔬菜燒好后再溫熱,損失約20%的維生素C,熟后存放過久,表面上雖未變質,但食后對人體有害,因此,綠葉蔬菜既不要長時間烹飪,也不能做好后存放過久,最好馬上食用。把青菜洗凈后切成段,裝入保鮮盒里,放入冰箱冷凍,開始凍時最好經常晃晃,不讓凍成塊。做菜時,拿出直接使用。
保存豆腐時,可將食鹽化水煮沸,冷卻后,將豆腐全部浸入,再放入冰箱;豆腐干要放在冰箱最靠近內壁的位置;豆漿直接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夜,如果采用“密封法”,則可保存一周。具體方法是:①把豆漿燒開,迅速倒入能密閉的容器(容器應使用沸水燙過),留1/5的空隙。②蓋上蓋子,停留十幾秒鐘,再把蓋子擰到最緊。③冷卻到室溫后,再放進冰箱。
(6)調味品:研究證實,辣椒、茴香、肉桂等有抗癌、抗感冒功效,但其功效不會長期維持,如辣椒粉中的辣椒素有效期只能維持9個月左右。其他調味品若保存不當,會變質,如大蒜變空、大蔥變干、生姜長毛。專家建議,將錫紙剪成大小合適的尺寸,緊緊包裹住未清洗的蔥姜蒜,至少能將其保質期延長到1個月以上。為使大蒜保鮮,可用透氣紗網袋裝著,掛在通風處;大蒜放進冰箱冷藏,至少能保存半個月不生芽、不腐爛;把蒜剝皮,放入干凈的盒子內,在上面倒上一層植物油,就可延緩其生芽或腐爛等。生姜塊或絲也可冷凍保存。
(7)蛋、魚、蝦:將雞蛋從冰箱里拿出來放到室溫后(或在溫水里放一會兒),再敲開蛋殼開始攪打,以免影響打雞蛋的效果。雞蛋不能橫著放,以免變成黏殼蛋。將魚冷凍前,把魚剖腹,清洗干凈,以防止魚蛋白質冷凍變性。整條魚冷凍前,去除內臟、鰓,清洗干凈,在腹內抹少許鹽,放在盤上,蓋上保鮮膜,放冰箱冷凍,最后用密封袋保存起來。也可用鋁鉑紙包起來,以延長保存期,但應在1個月內食用完。食用時,取出適量,放到冷藏室或用流水解凍;將鮭魚、鮪魚等切成片,放在鋪了保鮮膜的盤上,撒上一點兒鹽,再放到冷凍室里冷凍,結凍后放入密封袋里,吸出空氣保存。解凍時,放在冷藏室自然解凍,若在室溫下解凍,要用布或紙巾包起來,以免流出的水把魚肉弄濕,到半解凍狀態,就可以直接煎熟或用微波爐、烤箱烤熟;烤魚冷凍可先用鹽抹一下,再用烤箱烤過,待冷后用鋁箔紙包起來,直接放到全封閉袋里冷凍。解凍時,不必去掉鋁箔紙,直接放到烤箱中烤一下,就可以食用了;蝦應先去掉腸泥,頭部、尾端也要稍微切掉些,放在盤上,等結凍后放到密封袋里保存。解凍時,放冷藏室自然解凍,炒之前,把蝦沾滿太白粉,多放一點油,一尾一尾放下去,再加點米酒、鹽、辣椒,快炒一下就可以了。
干魚、干蝦、干貝、海帶等為防止發霉、生蟲,在高溫季節進行晾曬或用其他方法烘干,然后裝入可密封的罐中,在罐底部和四周加一些去皮大蒜瓣,蓋緊罐蓋,或裝入不透氣的塑料袋中放冰箱里低溫保存,均可貯存較長時間不發霉、不生蟲;鮮魚,在高溫季節不能馬上吃完,可在洗凈的魚身上放上幾根干凈的蔥段,以驅避蒼蠅。也可裝入塑料袋中放進冰箱保存。
(8)葡萄酒:對葡萄酒的存放可采用以下方法。①葡萄酒應存放在13℃左右的溫度保存,溫度最好保持恒定。②濕度一般在60%~70%比較合適,濕度太低使軟木塞干燥,影響密封效果,導致酒品質下降。濕度過高,使軟木塞發霉,也會破壞酒的品質。③葡萄酒要長期保存,一定要放在避光的地方。④應放在遠離振動的地方,而且不要經常搬動。⑤葡萄酒要橫放,也可瓶口向上傾斜15度。
此外,還要選擇好的葡萄酒。如白葡萄酒應呈麥稈黃色、晶亮,不能有淺棕褐色;干白葡萄酒有清新、爽、利、愉、雅感。甜白葡萄酒中的“利”則改為“甘”。紅葡萄酒應呈近似紅寶石色,不應呈深棕褐色,應晶亮;干紅葡萄酒應具有清、爽、愉、醇、幽感;甜紅葡萄酒應具有爽、酸、馥、甜感,各味應和諧統一。無論是白葡萄酒,還是紅葡萄酒,倒入杯中泡沫應很快升起,泡沫細致、持久;有清香和酒香,不應有醋酸氣味和其他異常氣味;滋味應該輕快、爽口、舒暢潔凈、豐滿和諧;甜型酒應醇厚爽口,酸、澀、甘、馥各味和諧,爽而不薄,醇而不烈,甜而不膩,馥而不艷(不飄)等。
(9)茶葉:綠茶在常溫下放置6個月后,其兒茶素含量減少32%,故專家建議,綠茶可放在冰箱冷藏室5℃左右保存。未開封的綠茶,如果想保存1年以上,則應放入冷凍室,最好用錫罐密封;或分成多個小包裝存放;減少打開包裝的次數;可用干燥箱貯存或陶罐存放,盡量裝滿不留空隙;罐內底部放雙層綿紙,罐口放置兩層棉布,然后蓋上蓋子。如果有雙層蓋子的罐子最好,但仍須在罐內放一層綿紙或牛皮紙;綠茶適宜在-5℃以下保存,或將綠茶貯存在一般冰箱的冷凍室里,但同一格內不能再貯存其他東西;也可將綠茶倒入干燥的熱水瓶內,塞緊蓋子存放。
烏龍茶、紅茶、茉莉花茶不用存放在冰箱里,只要放在干燥、密封、避光、避異味的容器中,就可較長時間保存。
(10)不宜放一起食物:蘋果、杏仁、紅椒、桃子、哈密瓜、番茄等,同其他蔬果放在一起時,會釋放乙烯氣體,使后者快速成熟、變質。另外,以上蔬果與十字花科蔬菜及綠色葉菜放在一起,也會讓后者的葉子很快變黃變爛。專家建議,綠葉蔬菜最好在冰箱里保存,并盡快吃完。蘿卜、胡蘿卜、白菜、土豆、洋蔥、蘋果、梨等,都屬于耐儲食物,適合放在陽臺。土豆等根莖類蔬菜,個頭越小,維生素C含量越高。可用紙袋儲存,防止過度的光與氧氣損傷其中的維生素C。
糧食與水果不要放在一起,因為糧食易發熱,水果受熱后會變干癟,而糧食吸收水分后容易發生霉變。
面包與餅干不要放在一起,否則,面包會變硬、發霉,餅干變得不酥脆。
生姜、洋蔥不要和蛋放在一起,因為生姜、洋蔥的氣味特別強烈,而蛋殼上有許多小氣孔,容易透進氣味使蛋變質。
紅薯不要與土豆放在一起,因為紅薯適宜溫度為15℃以上,而土豆適宜的溫度為4℃,如果兩者放在一起,不是土豆發芽就是紅薯僵硬。
(11)放在冰箱不同部位的食物:適合放在冰箱保險盒里的有排酸冷藏肉、半化凍的魚、海蝦等海產品;適合放在冰箱下層后壁處的有沒有烹調熟,但需要低溫保存的食物,如水豆腐、鹽漬海帶絲、有嚴密包裝、不怕交叉污染的食品,以及等著慢慢化凍的食品;適合放在冰箱下層靠門處的有各種蔬菜、蘋果、梨等,要用保鮮袋裝好,以免因溫度過低而導致凍壞;適合放在冰箱上層后壁處的有剩飯菜、剩豆漿、包裝豆制品等;適合放在冰箱上層靠門處的有直接入口的熟食、酸奶、甜點等。適合放在冰箱門架上的有包裝開了封、本身不會在1~2天內變質的食品,如番茄醬、沙拉醬、芝麻醬、海鮮醬、奶酪、黃油、果醬、果汁、雞蛋、咸鴨蛋等。
(12)不能放進冰箱食物:主要有香蕉、面包、鮮荔枝、蛋黃醬、土豆、胡蘿卜、豆腐、番茄、火腿、巧克力、餅干、糖果、蜂蜜、咸菜、果脯、粉狀食品、干制食品、茶葉、奶粉、咖啡、芒果、饅頭、花卷等。而各種飲料、啤酒等非必須冰箱保存,只是為了降低溫度,使口感更為涼爽而已。
(13)不宜冰箱儲存的食物:黃瓜、青椒在冰箱中久存,會變黑、變軟、變味,黃瓜還會長毛發黏。黃瓜貯存的適宜溫度為10~12℃,青椒為7~8℃。檸檬、南瓜等的適宜溫度為13~15℃。低溫儲存易變黑、變質。肉類食品、熟食品、速凍食品冷藏別超過4天。白菜、菠菜、芹菜、胡蘿卜、桃、葡萄、蘋果等需要擱置一天再放入冰箱,因為低溫會抑制果蔬的酵素活動,使殘毒無法分解。
(14)不要“二次冷凍”:食品冷凍時應改成小包裝以便解凍后就吃完。因為食品從-18℃,升到室溫,給細菌迎來了春天一樣的蘇醒,而進行第二次冷凍,并不會讓它們死上“第二次”,反而會讓它們“活得更好”。
(15)室溫保存的食物:大餅、面包、米飯等淀粉食物,放在室溫下即可。如果放進冰箱里,容易使淀粉老化、發干、發硬,不易消化。要長期存放的饅頭,可放入冷凍室里;咸菜因咸度高,不必放入冰箱,若咸度偏低可放入冰箱里;其他不能放進冰箱和不宜在冰箱儲存的食物,均可在室溫下保存。
(16)高壓鍋保存食物:剩飯菜易餿,可將食物放進高壓鍋內,燒至限壓閥噓氣時將鍋離火即可。這樣食物存放兩三天也不會變質。
此外,食物要蒸熟煮透,即使真空包裝的食物也要煮透,以免發生食物中毒。食品開封后應在最佳食用期內吃完。例如:酸奶開蓋后,兩天內吃完;豆腐乳開蓋后可常溫貯存,最佳食用期兩三個月;豆瓣醬開蓋后0~4℃冷藏,食用期限三四個月;果蔬汁,開蓋后5℃以下冷藏,最佳食用期兩天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