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常見優良草種名錄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1513字
- 2019-11-27 11:48:31
(五)葦狀羊茅
學名: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英文名:Tall Fescue
別名:葦狀狐茅、高羊茅
1.起源與分布
原產西歐,在北美從西部干旱區到東部濕潤區廣泛栽培。我國20世紀70年代從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美國引進,在黑龍江、山東、北京、江蘇、江西、湖北等地都能適應,特別在溫暖濕潤地區,生長旺盛,中國新疆有野生種。
2.植物學特征
葦狀羊茅是禾本科羊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疏叢型,上繁草,株高80~150厘米。根系發達、致密,主要分布在10~15厘米的土層中。葉條形,長30~50厘米,寬6~10毫米。圓錐花序開展,長20~30厘米,著生多個小穗;小穗卵形,常淡綠色。穎果內外稃貼生,不分離,深灰或棕褐色,千粒重2.51克。
3.生物學特性
葦狀羊茅能在多種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中生長,適應性廣。抗寒耐熱,冬季-15℃的條件下也可安全越冬,夏季38℃的高溫仍可生長。在湖北鐘祥的試驗表明,在高溫干旱條件下連續5年,葦狀羊茅越夏率都達100%,居所有供試材料之首。除沙土和輕質土壤外,葦狀羊茅可在多種類型的土壤上生長,有一定的耐鹽能力。但葦狀羊茅最適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溫暖濕潤地區生長,尤其在肥沃、潮濕、黏重的土壤上生長茂盛。
4.栽培技術
較易建植,播前精細整地,清除雜草,為獲高產,每畝可施過磷酸鈣30千克,碳酸氫銨15千克。在春季或秋季均可播種,以秋播為宜,但時間不宜過遲,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時達到分蘗期即可,以利越冬。單播每畝用種0.75~1.25千克,條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如與白三葉混播,用種0.5~1千克。在湖北低山丘陵地區9~10月播種,12~19天出苗,一個月左右出現分蘗,第二年4月中旬到5月下旬抽穗,5月下旬到6月上旬種子成熟。種子成熟后植株仍保持青綠,僅于8、9月份出現部分枯死現象,10月初恢復生長,全年青綠期10個月左右。苗期生長緩慢,應注意中耕除草,有條件可在越冬前追施磷肥。
5.營養價值和利用方式
葦狀羊茅植株高大,枝葉茂盛,生長迅速,再生性強,營養價值高,為多種家畜喜食。每年可刈割3~4次,畝產鮮草4000~5000千克。為確保品質,刈割應在抽穗期進行,據湖北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抽穗期采樣分析,干物質含量為18.5%。也適宜放牧利用,如可利用頭茬草刈割曬制干草,再生草進行放牧。如以收獲種子為目的,則應在種子將成熟時及時收割脫粒,每畝產種子35~50千克。
6.品種與品系
葦狀羊茅屬溫帶型牧草,自1980年以來,湖北省從美國、荷蘭引進近20種葦狀羊茅品種,有阿隆德(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Aronde)、拉巴(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Raba)、巴塞爾(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Barcel)、法恩(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Fawn)等,其中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申報的法恩葦狀羊茅于1987年通過全國牧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葦狀羊茅在湖北中低山丘陵區人工草地的建植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湖北省多年生草種區劃圖中,葦狀羊茅在江漢平原、鄂中北、鄂東北、鄂東南、鄂西北均適宜種植。
(1)法恩葦狀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Faen):引進品種,長壽多年生牧草。植株較高大,分蘗多。侵占性較草地羊茅強。生活力強,適應性廣。在長江中下游低海拔的丘陵、山地、平原地區,因夏季有高溫伏旱,土壤酸瘠,一般草種難以建植和持久利用,該品種在上述地區是改良天然草地、建植人工草地的良好當家草種。耐牧、耐踐踏,適宜春季放牧利用。產草量較其他葦狀羊茅品種高。每畝產干草600~800千克,種子60~800千克。
(2)鹽城牛尾草(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 cv. Yancheng):地方品種,稈粗硬,分蘗多,一般有30~40株,株高80~110厘米,耐鹽堿,在pH值為9.5的土壤上生長良好。利用年限長,每畝產鮮草1500千克左右。
(3)長江1號葦狀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cv. Changjiang No.1):育成品種,疏叢型,株高80~130厘米,葉量豐富。耐熱,在夏季伏旱高溫42℃以上仍生長良好,越夏性好,全年無明顯枯黃期。在四川洪雅、廣元等地年干物質產量為1000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