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常見優良草種名錄
-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
- 1479字
- 2019-11-27 11:48:30
(三)鴨茅
學名:Dactylis glomerata L.
英文名:Orchardgrass
別名:果園草、雞腳草
1.起源與分布
原產歐洲西部及中部,1870年北美開始栽培,以后推廣到整個大陸。目前歐洲各國、亞洲、非洲、大洋洲均有種植,在中國,青海、甘肅、陜西、吉林、江蘇、湖北、四川及新疆等地有栽培。鴨茅在中國有野生種,分布于新疆天山山脈森林邊緣地帶、四川的邛崍山脈、涼山及岷山海拔1600~3100米的森林邊緣,灌叢及山坡草地;散見于大興安嶺東南坡地。在湖北的巴東、興山、神農架也有鴨茅的野生群落。
2.植物學特征
鴨茅是禾本科鴨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疏叢型,上繁草,須根系,密布于10~30厘米的土層中,有時根系可達1米以上。植株直立或基部膝曲,株高70~120厘米。葉鞘無毛,通常閉合,達中部以上。幼葉折疊,長大后展開,葉色藍綠,長20~30厘米,寬7~10毫米。圓錐花序,小穗多聚集于分枝的上部。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頂端有約1毫米的短芒。穎果長卵形,黃褐色,千粒重1克左右。
3.生物學特性
喜濕潤溫涼氣候,生長最適宜溫度為晝/夜21℃/12℃,耐熱性差,高于28℃時生長受阻,抗寒性中等,但其耐熱性和耐寒性均較多年生黑麥草強。適宜種植的土壤范圍較廣,以肥沃的壤土或黏土最好,但在貧瘠干燥的土壤上也能得到較高產量。耐陰性強,適合間、混、套作,在果樹、林間或高稈作物下種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略耐酸,不耐鹽堿,對氮肥反應敏感,施用氮肥可提高產量和品質。鴨茅壽命較長,一般可存活5~6年,多者可達15年,以第二、第三年產草量最高。春季萌發早,發育極快。
4.栽培技術
鴨茅種子較小,幼苗期生長較慢,要求精細整地,徹底除草。播種期南方各省區春秋皆可,但以秋播為好。秋播不遲于9月下旬,以防霜寒。播種量單播時每畝0.75~1.0千克。與紅三葉、白三葉,多年生黑麥草等混播時,在有灌溉條件下,每畝用量0.55~0.70千克,旱作區可適當增加播量。單播以條播為好,混播時撒播、條播均可,行距15~30厘米,播種宜淺,一般2~3厘米,較深影響出苗率。幼苗期應適當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每次刈割后都應適當追肥,氮肥尤為重要。
鴨茅以抽穗期刈割為宜,此時莖葉柔嫩,品質較好。收割過遲,纖維增多,品質下降,還會影響再生。割茬高度不能過低,否則將嚴重影響再生。如用于收獲種子,氮肥不宜施用過多,因種子成熟時很易脫落,故應在蠟熟或穗梗變黃時收獲。
5.營養價值和利用方式
鴨茅草質柔嫩,牛、馬、羊、兔等均喜食,柔嫩時還可喂豬。再生草葉多莖少,營養豐富,粗蛋白含量可達18.4%,但其含量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降低,開花期粗蛋白含量可下降到8.53%。
在湖北的草山草坡建植中,鴨茅首當其沖,該草適合放牧,當草層高度達25~30厘米時即可,但連續重牧,植株生長不良;但放牧不充分,則容易形成株叢,葉質變得粗糙而降低適口性,因此建議劃區輪牧。鴨茅與白三葉、紅三葉混播是優良的人工放牧草地。此外,鴨茅較強的耐陰性,經常建植在果園、林地,積累的大量根系殘余物對改良土壤結構,防止雜草滋生,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作用。
6.品種或品系
目前在國家草品種委員會中登記的鴨茅品種不多,適合湖北省種植的品種有安巴鴨茅、寶興鴨茅和川東鴨茅。
(1)安巴鴨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Anba):引進品種,株高70~150厘米,最適生長溫度為晝夜21/12℃,高于28℃時生長受阻,耐陰性強,平均干物質產量10000~12000千克/公頃。
(2)寶興鴨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Baoxing):地方品種,株高150~170厘米,再生性強,年可刈割5~6次,在四川雅安、寶興等地年均干草產量約11000千克/公頃。
(3)川東鴨茅(Dactylis glomerata L. cv. Chuandong):地方品種,株高90~140厘米,耐熱、耐夏季伏旱,在夏季高溫地區仍可越夏,再生性極強,在川中山區、川南丘陵區等地年均干物質產量達13000千克/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