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工用水
1.加工用水要求
果品加工廠用水量很大,而且對水質要求嚴格。果品加工用水包括鍋爐用水、清洗容器設備、廠房及個人衛生的清潔衛生用水和原料燙漂、浸漬、配制糖液、殺菌及冷卻等直接加工用水。水質的好壞、供水量、供水衛生等在加工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否則將嚴重影響到加工制品的質量。
凡是與果品原料及其制品接觸的水,均應符合《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無色透明、澄清、無懸浮物、無沉淀物;無臭無異味,不含有硫化氫、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類,不應含有過多的鐵鹽和錳鹽類;無致病細菌,無耐熱性微生物及寄生病蟲卵;不含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1升水中細菌總數不超過100個,大腸桿菌不得檢出。水中鐵、錳等鹽類多時,不僅能引起金屬臭味,而且能與單寧類物質作用引起變色,同時促進維生素的分解。水中含有硫化氫、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時,不僅產生臭味,而且也表明水中曾有腐敗作用發生或水被污染。如果水中致病菌及耐熱性細菌含量太多,則影響殺菌效果。
水的硬度與加工品質量關系很大。水的硬度決定于水中鈣、鎂鹽的含量,我國常用德國度即CaO含量表示水的硬度的大小,硬度1°相當于1升水中含10mg CaO。凡是硬度在8°以下為軟水,硬度在8°~16°為中度硬水,硬度在16°以上為高度硬水。水的硬度過大,鈣、鎂能與蛋白質一類的物質結合,使罐頭汁液或果汁發生混濁或沉淀;還能與果品中的果膠酸結合生成果膠酸鈣,使果肉表面粗糙,加工制品發硬;鎂鹽如果含量過高,加工產品有苦味。不同的加工品對水的硬度有不同的要求,制作果脯蜜餞的保存應以硬水為好,以增進制品的脆度和硬度,以防止煮爛和軟爛;脫水干制品加工可用中度硬水,使組織不致軟化;罐頭制品、速凍制品、果汁、果酒等加工品均要求使用軟水。而鍋爐用水硬度高,容易造成水垢,不僅影響鍋爐的傳熱,嚴重時還易發生爆炸。
2.加工用水處理
加工用水的水源包括江河、湖泊、水庫中的水,深井水或自來水、海水等。一般加工廠均使用深井水或自來水,這些水源符合加工用水的水質要求,可以直接使用,但不符合要求的,需進行一定的處理。江河、湖泊、水庫中的水必須經過澄清、過濾、消毒、軟化等處理后才能使用。海水必須經過脫鹽和凈化處理。鍋爐用水必須經過軟化方可使用。
(1)澄清過濾 通過澄清過濾除去水中的懸浮雜質和膠體物質。采用最新的過濾技術,還能除去水中引起異味、顏色的物質及鐵、錳鹽類和微生物,從而獲得品質優良的水。
對于濁度較大的水,常加混凝劑使水澄清。自然水中的懸浮物表面一般帶負電荷,當加入混凝劑后,混凝劑可在水中水解生成帶正電荷的陽離子,便與懸浮物發生電荷中和而聚集下沉,常用的混凝劑為鋁鹽和鐵鹽。
常用的過濾設備有砂石過濾器和沙棒過濾器。砂石過濾是以砂石、木炭作濾層,以除去水中的懸浮物、泥沙及大量的微生物。過濾介質有砂、石英砂、無煙煤、磁鐵礦等,一般濾層從上至下的填充料為小石、粗沙、無煙煤、石英砂、磁鐵礦等,濾層厚度在70~100cm,過濾速度為5~10m/h。沙棒過濾器是采用細微顆粒的硅藻土和骨灰,經成型后在高溫下焙燒而形成的一種帶有極多毛細孔隙的中空濾筒。沙濾棒在使用前需用75%酒精或0.25%新潔爾滅或10%漂白粉消毒處理,安裝時凡是與凈水接觸的部分都要消毒。以上兩種過濾器都需定期清洗,清洗時,借助于泵壓將清潔水反向輸入過濾設備中,利用水流的沖力將雜質沖洗下來。
(2)軟化 軟化的目的是降低水的硬度,以適合加工用水要求。目前常用的軟化方法有離子交換法、電滲析、反滲透等。
①離子交換法。當硬水通過離子交換器內的離子交換樹脂時,水中的陰陽離子可以和樹脂上的離子進行交換,使水得到軟化。離子交換樹脂有陽離子交換樹脂和陰離子交換樹脂兩種,用來軟化硬水的為陽離子交換樹脂。陽離子交換樹脂常用鈉離子交換劑和氫離子交換劑。用來制造去離子水的為陽離子交換樹脂和陰離子交換樹脂。
離子交換法脫鹽率高,也比較經濟。但在脫鹽中要消耗大量的食鹽或硫酸再生離子交換劑,排出的酸、堿等廢液對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
②電滲析技術。電滲析是一種膜分離技術,常用于海水和咸水的淡化,或用自來水制備初級純水。其原理是通過具有選擇透過性和良好導電性的離子交換膜,在外加直流電場的作用下,根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使水中的陰、陽離子分別通過陰離子交換膜和陽離子交換膜而達到水的凈化。
電滲析技術能連續化自動化,不需外加任何化學藥劑,不帶任何危害水質的因素,對鹽類的除去量也容易控制。同時具有投資少、耗電省、操作簡單、檢修方便、占地面積小等優點,因此近年來在食品工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③反滲透技術。反滲透也是一種膜分離技術。其原理是在一定壓力下,通過反滲透膜,將溶液中的水分離出去,使溶液被濃縮或水被淡化。這種技術廣泛用于果汁、牛奶、咖啡等的濃縮,也可用于海水的淡化和加工用水的軟化除鹽。反滲透器的主要工作部件是一種半透膜,它將容器分隔成兩部分。若分別倒入凈水和鹽水,兩邊液位相等,在正常情況下,凈水會經過薄膜進入鹽水中,使鹽水濃度降低。如果在鹽水側施加壓力,水分子便會在壓力作用下從鹽水側穿過薄膜進入凈水中,鹽水中的各種雜質便被阻留下來,鹽水得到凈化,從而達到排除各種離子的目的。
反滲透技術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反滲透膜。反滲透膜要有很高的選擇性、透水性,有足夠的機械強度,且化學性能穩定。常用的反滲透膜有醋酸纖維素膜、芳香聚酰胺纖維膜等。反滲透法可除去90%~95%的內溶物、產生硬度的各種離子、氯化物和硫酸鹽;可100%地除去相對分子質量大于100的可溶性有機物;并能有效地除去細菌、病毒等;在操作時能直接從含有各種離子的水中得到凈水,沒有相變及因相變帶來的能量消耗,故能量消耗少;在常溫下操作,腐蝕性小、工作條件好,設備體積小,操作簡便。但是,反滲透設備投資大。
(3)消毒 在水的前處理過程中,大部分微生物隨同懸浮物、膠體物質等被除去,但仍然有部分微生物存在于水中,為確保加工品的衛生應對水進行消毒處理。水的消毒是指殺滅水中的病原菌及其他有害微生物,防止因水中的致病菌導致消費者產生疾病,并非將所有微生物全部殺滅。普遍使用的消毒方法有氯化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線消毒。
①氯化消毒。氯化消毒是目前廣泛使用的簡單而有效的消毒方法。常用氯氣或其他含有效氯的化合物,如漂白粉、氯胺、次氯酸鈉、二氧化氯等藥物,藥物在水中能生成次氯酸(HOCl),HOCl是弱酸,可以分解生成次氯酸根(OCl-)。
一般認為氯氣殺菌作用在于生成的HOCl, HOCl是一個中性分子,可以擴散到帶負電荷的細菌表面,穿透細菌的細胞膜并進入細菌體內,由于氯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壞細菌的某種酶系統,使細菌無法吸收養分而死亡。OCl-雖然也帶有一個氯原子,但由于和細菌表面同樣帶負電荷,很難擴散到菌體表面,不能穿過細胞壁進入細胞內部,因而其殺菌作用遠遠不如HOCl。
氯的殺菌效果以游離余氯為主,游離余氯在水溫20~25℃、pH值為7時,能很快地殺滅全部微生物,結合型余氮殺菌時用量約為游離型氯的25倍。同一濃度氯殺菌所需的時間,結合型氯為游離型氯的100倍,但結合型氯的持續性比游離型氯長,經過一定時間后,殺菌效果與游離型相同。氯殺菌時還應考慮作用氯和余氯兩個方面,作用氯是和水中微生物、有機物以及有還原作用的鹽類起作用的部分,余氯是為了保持水在加氯后有持久的殺菌能力、防止水中微生物生長繁殖的一部分氯。我國水質標準規定,管網末端自由余氯應保持在0.1~0.3mg/L,小于0.1mg/L時不安全,大于0.3mg/L時水有明顯的氯臭。為了使管網末端保持0.1mg/L的余氯,同時綜合考慮微生物種類、氯濃度、水溫和pH等因素的影響,一般總投氯量為4~12mg/L,作用時間在2小時以上。但加工用水必須盡可能將殘留的余氯除去。否則會氧化香料和色素,還影響成品的風味。
②臭氧消毒。臭氧(O3)是由3個氧原子組成,很不穩定,在水中極易分解成氧氣和氧原子。氧原子性質極為活潑,有強烈的氧化性,能使水中的微生物失去活性,不僅可殺滅水中的細菌,也可消滅細菌的孢子。臭氧的殺菌作用優越于氯,比氯的作用快15~30倍。同時可以除去水臭、水色以及鐵和錳等。臭氧通常隨時制取隨時使用,由臭氧發生器通過高頻高壓電極放電產生臭氧,將臭氧泵入氧化塔,通過布氣系統與需要進行處理的水充分接觸、混合,當達到一定濃度后,即可起到消毒作用。
③紫外線消毒。紫外線是一種波長在136~390nm的不可見光線,波長為250~260nm時具有很強的殺菌效果。微生物在受紫外線照射后,體內蛋白質和核酸會吸收紫外光譜的能量而發生變性,引起微生物死亡。目前使用的紫外線殺菌裝置多為低壓汞燈。應根據殺菌裝置的種類和目的來選擇燈管,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燈管使用一段時間后,其紫外線的發射能力會降低,當降到原功率的70%時,應更換燈管。
用紫外線殺菌,操作簡單,殺菌速度快,效率高,不會帶來異味;紫外線殺菌器成本較低,投資少。因此,紫外線殺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紫外線殺菌對水質的要求較高,待處理的水應無色、無混濁、含氣體量少。
(4)除鐵、錳 含鐵量偏高的地下水,可在過濾前采用曝氣的方法,使空氣氧化二價鐵變成高價的氫氧化鐵沉淀,然后通過過濾加以除去。當原水中含錳量達0.5 mg/L時,會產生異味,影響飲料的口感,所以必須除去。可以先用氯氧化或者添加氧化劑(KMnO4)使錳快速氧化,形成二氧化錳沉淀。如果水中含錳量不太高時,可在濾層上面覆蓋一層一定厚度的錳砂(即軟錳礦砂)過濾,可獲得良好的除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