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競環學術思想及腎病輯要
- 薛莎 朱宏斌
- 16321字
- 2019-11-27 11:36:38
第一章 中藥四性與元素
四性又稱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中藥寒、熱、溫、涼四種特性,是傳統中醫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賴以處方遣藥的依據。中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即指出“藥有寒熱溫涼四氣(性),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則指出了以病證寒熱作為用藥依據的基本治療原則。然而,中藥四性的客觀而有效的判別標準和方法是什么?中藥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質基礎是什么?如何科學地表述四性?這一系列問題一直為大家所關注,至今仍存有很大爭議。
一、四性理論的淵源及歷史沿革
四性理論作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前人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各種藥物的性質及其療效不斷深化認識的基礎上,結合藥物作用于人體的不同表現進行概括和總結而來。四性的具體所指,歷代醫家有不同看法,而且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對四性的具體描述也各不相同《神農本草經》中指寒、熱、溫、涼四氣,但在具體藥物的四氣中,卻未提到涼,而是有平,該書所載藥物的四性可歸納為寒、微寒、平、微溫、溫五類。之后各醫家又有多種稱謂,如甚寒、頗寒、甚寒涼、暖、冷、大冷、至冷等。然而中藥的四性總歸不過寒、熱兩種與陰陽相對應,其余便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另外雖然多提寒熱溫涼,平性也是重要的一種四性描述,不過平性是相對而言,藥物仍有偏性。歷代醫家所列四性中,平性藥物均占有相當的比例。因此,四性現在一般有“寒、熱、溫、涼、平”五種描述,稱為四性四氣是沿用古人的一種說法。
1.四性理論的初步建立和理論基礎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化氣,陰成形”,“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這些論述為四氣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也成為后世醫家“四氣稟受于天”之說的主要依據。
《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昂邿嶂?,熱者寒之”中的熱與寒是指藥物的寒熱之性而言,為以后研究中藥四性對臨床用藥的指導作用也提供了理論基礎?!渡褶r本草經》提出四氣時,便指出“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其理論即源于此?!端貑枴の宄U笳摗分兄赋觥皻夂畾鉀?,治以寒涼,行水漬之。氣溫氣熱,治以溫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假者反之”,也是在四性及四性對治療的指導作用方面進行的論述。在《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于平”,其中“本草石之寒溫”是對“經方”第一內涵的表達,只有“致水火之齊”即得到具備寒涼與溫熱性質的藥劑,“經方”才能夠“通閉解結,反之于平”。
《神農本草經》正式提出“四氣”之說,曰:“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明確指出了四氣的概念?!隘熀詿崴?,療熱以寒藥”指出了四性(即四氣)理論對臨床治療的指導作用。四性被應用于收載的藥物之中,但對應性不足?!渡褶r本草經》所載藥物首列性味,內容上有四性,在文字表達中卻只提及味,例如:“玉泉,味甘平;丹參,味甘微寒”等。而且《神農本草經》提“寒熱溫涼四氣”,但在其所收藥物的四性中,卻未提到涼,而是有平,其所收四性可歸納為寒、微寒、平、微溫、溫五類。因此,該書中四性是一種提綱式的說法。這一時期是四性學說的形成時期,為后世的四性理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四性理論的細化
以第五版《中藥學》所收中藥為例,《名醫別錄》較《神農本草經》補充四性五味,修正藥物四性77味(不包括新增五味),新增四性大寒、大溫、大熱三類。《本草拾遺》中冷、涼的四性描述均出現?!度杖A子本草》對其所載藥物四性的描述,不拘于古人,有冷、暖等描述。四性的分化更趨向于多元與細化?!逗K幈静荨分杏涊d的藥物,大多數來自海外,對這些外來藥物,本書同樣依照藥性理論標以四性等。反映了四性及藥性理論這時已經相對成熟,并得到廣泛的應用。《新修本草》多是對《神農本草經》與《名醫別錄》的總結,其中關于藥物四性的記載,多見一藥多性,且多數為《神農本草經》與《名醫別錄》的綜合。說明了官修本草具有大而全的特點,同時也說明對四性理論的重視。《本草經集注》更是對這兩部著作的總結與繼承,同時也有自己的評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藥對》曰,古之善為醫者,皆自采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今之為醫不自采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只共采取,用以為藥,又不知冷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心,永葳蕤”,說明了藥性稟受于天的理論。
3.四性理論成為重要的藥性理論
宋金元時期,醫學理論包括四性理論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時期,四性理論已經在四性、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中占有重要位置,這種重要性主要有以下體現。
(1)“四性”之說的正式提出。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卷一中說“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熱、溫、涼配之……其序列中“氣”字,恐后世誤書,當改為“性”字,則于義方允,對“四氣”與“四性”各自的內涵加以界定,認為寒熱溫涼應是指中藥的四性而言。
(2)對四氣稟受于天理論的討論?!秷D經本草》:“凡采藥,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津潤歸流于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具此文意,采根者,須晚秋以后,初春以前,欲其苗??萋?,至未萌芽時,氣味正完,乃可采耳”,蘊含著取類比象和四性稟受于天的理論?!侗静菅芰x》中“兔,有白毛者,全得金之氣也,入藥尤功。余兔至秋深時則可食,金氣全也。才至春夏,其味變”,“櫻桃……此果在三月末四月初間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故性熱”,將四氣稟受于天的理論用于對具體中藥四性的分析。金元醫家多引用《素問》來說明四氣稟受于天的理論。張元素在《醫學啟源·用藥備旨》中有“氣為陽,氣厚為純陽,氣薄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是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內容的發揮,也是同樣的道理。
(3)醫家對四性理論的重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藥分三品七情,性有溫平冷熱,凡于行用,不得差殊,庶欲立方,便須憑據,療之合理,病無不痊”的論述。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還說:“凡藥之所用者,皆以氣、味為主”。李東垣《脾胃論》中說:“一物之內,氣味兼有,一藥之中,理性具焉,主對治療,由是而出”,表明了四性理論在指導臨床用藥中的主導作用。
由以上可以看出,宋金元時期,四性理論蓬勃發展,在理論上有所突破,在應用上更加廣泛,且成為藥性中的重要內容。
4.四性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與補充
四性理論的深化與完善主要是在明清時期。
(1)更多的醫家強調四性的重要性,并且在其著作中表達出來。李中梓在《醫宗必讀》卷一中指出:“寒熱溫涼,一匕之謬,覆水難收”。張志聰又指出:“不知其性而用之,則用之無本,窒礙難通”,強調了四性理論對臨床用藥的重要性?!毒霸廊珪な畣柶分虚_篇便指出“藥物眾多,各一其性,宜否成殊,難以盡識。用者不得其要,未免多誤”,還講到“用藥之道無他也,惟在精其氣味,識其陰陽,則藥味雖多,可得其要矣”,也是強調掌握四性理論的重要性。
(2)四性分類的進一步研究。早在宋·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就曾有“在藥則有收斂、干焦、甜緩、斂澀、滋滑者,百藥之性也”的論述,但在之后的本草著作具體藥物條下未見記載。到了明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品匯精要》,所載中藥的四性部分用“寒、熱、溫、涼、收、散、緩、堅、軟”來表示。清·石壽棠《醫原》中又進一步闡述:“草木雖微,其氣味有陰陽之分,體質有剛柔之別……古人論藥性,多言氣味,少言體質。蓋以地之剛柔,即天之陰陽所化,言陰陽而剛柔即在其中”。此處陰陽即四性,就是說原來的論述中四性中已包含有剛柔緩散等藥物體質的內容,只是后人“不悟此理”。
(3)醫家對四性產生原理的探討。明清是中藥四性理論的完善時期。四性稟受于天之說,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十問篇》中說:“氣本乎天,氣有四,曰寒熱溫涼是也……溫熱者,天之陽,寒涼者,天之陰也”,明確表明了四性稟受于天的觀點。李中梓《醫宗必讀》:“四時者,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而已,藥性之溫者,于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藥性之熱者,于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藥性之涼者,于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藥性之寒者,于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侗静莩缭?“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溫病條辨》:“古來著本草者,皆逐論其氣味性情,未嘗總論夫形體之大綱,生長化收藏之運用,茲特補之。蓋蘆主生,干與枝葉主長,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則收藏皆在子”,說明藥物不同部位與生長化收藏相對以應不同功用。清·高世栻在《醫學真傳》中說:“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以藥物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這些都是對四氣稟受于天的闡述。藥物入口味先知,藥物入腹后四性生:明代,王履在《醫經溯洄集》中解釋,為何藥下獨冠味而無氣性等字,“然經于諸藥名下不著氣性等字,獨以味字冠之者,由藥入口惟味為先故也”。清代徐大椿又在《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丹砂條下指出“性”入腹后才發生,“丹砂,味甘,微寒。甘言味,寒言性,何以不言色與氣?蓋入口則知其味,入腹則知其性,若色與氣則在下文主治之中可推而知之也”。
藥物的四性與所作用的機體有關。清代王學權在《重慶堂隨筆》中討論淫羊藿寒熱后指出“蓋體臟既殊,不能以一例論之,如礬石之為物也,蠶食之肥,鼠食之死。可見藥有定性而體臟不同,則性亦隨之而變矣”。
5.小結
《黃帝內經》為中藥四性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神農本草經》正式提出“四氣”之說,隨后四性理論逐步細化,到了宋金元時期,四性理論有了突破性的發展,至明清時期,四性理論漸趨完善。四性理論的發展,從最初提綱式的提出,到四性表達的細化與多元化,以及其后的四性產生原理的探討、四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中藥四性理論從單純的理論形式發展成為臨床所用、指導臨床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中藥四性的研究現狀
中藥四性理論的研究已列為國家中醫藥基礎研究優先資助的課題之一。中藥四性的認識可分為兩個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四性的研究進展緩慢,主要是臨床中醫醫師在長期的用藥治病過程中,憑直覺、直觀、判斷進行研究,得到樸素、現象般的描述性研究結果,研究只停滯在臨床經驗總結方式上。但在此階段中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藥性現象,這為以后的現代研究提供了前提。進入60年代以后,特別是近幾年中醫藥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各種新技術革命和科學技術在生物領域的廣泛深入,研究中藥四性進入了現代科學研究階段。
1.國際研究概況
中藥四性的研究在國外主要集中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日本是除我國以外研究應用中藥歷史最久、范圍最廣、水平較高、從業人數最多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桑木崇秀探討了熱性藥與寒性藥原植物產生的熱量差別,對身體的影響(如對體溫、口渴、炎癥等),從對大鼠直腸溫度、水的攝取量及離體回腸中乙酰膽堿的反應率等方面探索了研究方法和客觀標準。對寒性和熱性藥物比較實驗研究作了有意義的探索,桑木崇秀還用四逆湯和黃連解毒湯分別飼喂大鼠,發現寒藥組肛溫降低,熱藥組變化不大。同時熱藥組飲水量增多,代謝也升高,說明熱藥有使炎癥惡化的作用,寒藥能消炎,抑制代謝機能。
2.國內研究概況
中藥四性的近代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而且實驗研究開展不多。20世紀60年代,侯燦對72味中藥分別進行過抗菌、退熱、抑制、興奮作用和是否含有揮發油兩個項目的實驗,結果與各藥藥性加以比較,發現大多數“寒性”(包括涼性)藥多具有退熱、抗菌、抑制作用,“熱性”(包括溫性)藥大多有興奮、刺激作用,而且多含有揮發油。且認為“寒性藥”就是能最終改善機體熱量過剩的反應狀態或適合這種狀態的藥物,“熱性藥”則是能最終改善機體熱量不足的反應狀態或適合于這種狀態的藥物。20世紀70年代,梁月華等人通過對20例熱癥和12例寒癥患者治療前后植物神經平衡狀態的測量與尿中兒茶酚胺類等物質測定,提出抑制交感神經遞質的合成和釋放可能是寒涼藥的基本作用之一。20世紀80年代,沈連生分析了解表藥、清熱藥、溫里藥及作用于心血管、內分泌系統的部分藥物的藥理資料,認為溫熱藥與寒涼藥對機體的機能活動存在興奮和抑制的對應關系,即溫熱藥對機體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興奮作用,寒涼藥對機體功能的病理性亢進起抑制作用。宋智明的“創立生物物理藥學學科研究的構想”一文更明確地勾畫了中藥藥性理論研究現代科學基本屬性范疇,這為中藥四性的現代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思路。
近十年來,中藥四性研究方法有所變化。黎曉敏等把368種中藥分為寒涼、平性和溫熱三類,均檢測了銅、鋅、鐵、鉀、錳等11種無機元素含量,結果表明,溫熱藥含錳量顯著高于寒涼藥,但鐵含量顯著低于寒涼藥;寒涼藥和溫熱藥鉀含量均顯著高于平性藥,其余元素三類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并由中藥元素含量得出鐵主寒、錳主熱、鉀主平的推論。盛良認為,化學成分的四性是由元素原子外層電子的給出或吸收數量所決定的,金屬元素易失去電子為寒,非金屬元素易接受電子為熱,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之性有強弱不同,電子得失有難易區別,故元素有寒涼溫熱四性。一般而言,給出電子而吸收能量的元素為寒,接受電子而放出能量的元素為熱;給出電子為堿為寒涼,接受電子為酸為溫熱,酸堿有強弱之分,故有四性,酸堿平衡者為平性。元素性質具有周期性,元素四性也具有周期性,由元素組成的單質及化合物的中藥四性也同樣具有周期性。鑒此,考察分析了多種中藥所含主要成分與藥性的關系,認為中藥四性完全可與現代化學相統一。這是四性物質基礎的研究狀況。
建立中藥寒溫屬性客觀描述和評價方法,極富探索性。余惠旻和周韶華等認為,溫熱藥作用于機體一般表現為功能亢奮,消耗較多能量,產生較多熱量;寒涼藥一般表現為功能抑制,消耗能量較少或抑制產熱。機體生理功能狀態的變化,在組織細胞能量轉化上必有反應,故采用微量熱法,測定大腸桿菌在中藥提取物作用下的生長熱譜曲線,得到生物熱動力學參數,如生長速率常數、抑制率、半抑制率和熱焓,借以客觀描述中藥或復方的寒熱溫涼屬性,對歷史上中藥四性有歧義者重新分類。倘能如此,本項研究便具有一定的方法學意義。在中藥四性藥效研究方面,張明發等考察了附子、肉桂等8種溫里藥溫經止痛除痹的藥效和作用機制,確認鎮痛、抗炎、抗變態反應是其藥效,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促進糖皮質激素釋放以及局部麻醉作用是可能機制。另一研究把四性與歸經結合起來,對辛溫歸脾胃經、非辛溫歸脾胃經、辛溫非脾胃經和非辛溫非脾胃經中藥同時進行利膽、抗潰瘍、抗腹瀉、抗炎、鎮痛、抗血栓等8項藥效學比較研究,確認利膽、抗潰瘍、抗番瀉葉性腹瀉、抗炎和鎮痛5項構成了辛溫歸脾胃經中藥的共同藥效譜。王米渠等則以寒熱兩首傳統復方(知母石膏湯和附子干姜湯)對SD大鼠實施干預,評價寒熱性中藥的作用。結果發現,大鼠持續喂飼寒熱性中藥可影響其生長發育,生理上出現代謝、消化功能改變;行為上分別出現寒證或熱證特征;并可影響機體紅細胞免疫功能;寒熱性中藥對內分泌、生化酶也有一定影響。其研究特點是所用寒熱屬性中藥是復方而不是單藥;實驗結果是借助正常大鼠獲取的。此后,該課題組對寒證和虛寒證患者以溫熱藥復方干預,發現熱藥療寒的相關7類基因;認為溫熱藥主要影響代謝基因表達,療效與癥候的基因表達譜存在明顯差異,推測溫熱藥可能通過基因網絡發揮治療作用。此項研究在寒證或虛寒證患者身上從基因水平考察了四性的作用機制。
三、中藥四性研究存在的問題
1.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與生物效應研究脫節
通常,中藥四性物質基礎與生物效應研究均獨自進行。對部分藥物按四性分類后探討各類藥物共同的物質屬性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找到某種(或某些)相同或相似物質,也難以確認就是四性的物質基礎。由中藥元素含量推定鐵主寒、錳主熱、鉀主平,即把中藥四性簡單歸結為3種元素體現的物質屬性。顯然,這3種元素不可能是藥物主要(更不要說全部)功能或生物活性的承擔者。而對寒性或熱性中藥進行藥效學研究,因未能明確所選指標是否與疾病寒熱屬性有關,同時未能明確各藥多種功能或生物活性具體的物質承擔者,同樣不能得出確定的研究結論。
2.重視群體中藥四性分類屬性考察,忽視復方寒溫屬性研究
選擇有代表性的寒性或熱性中藥進行研究,符合以單藥確定四性的歷史事實,但與臨床實際大不相同。眾所周知,中醫臨床主要用復方調節疾病寒熱屬性。例如,六味地黃丸主腎陰虛(虛熱),加入附子、肉桂兩種熱藥便用于腎陽虛(虛寒),這種改變寒熱屬性藥物構成導致適應證變化的原因何在,復方總體寒溫屬性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另如交泰丸中黃連和肉桂寒熱分明,用量為10:1,兩藥的劑量關系與心腎不交證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根據適應證調配寒溫藥物劑量?諸如此類,許多復方用于寒熱屬性的疾病均未得到科學、合理的闡述??梢源_信,復方藥性應當成為四性研究的側重點,這是中藥四性主要來自臨床,四性研究應基于臨床的理性選擇。
3.相關研究未能限定和考察影響單藥四性的因素
單藥四性屬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變化。早在《名醫別錄》中即有巴豆、秦椒生溫熟寒,半夏生微寒熟溫,礜石生溫熟熱的記載,提示生品與熟品的藥性是不同的。此外,中藥四性還受炮制、提取工藝、劑量等因素的影響,限定并考察這些因素對四性研究非常重要,現實研究通常未能予以顧及。
4.由寒熱兩性研究中藥四性的局限性
把中藥四性簡化為寒熱兩大基本屬性,對微寒、平和微溫忽略不計,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研究方法。這一研究思路背離了四性內涵的傳統約定,也與臨床實際不符。在臨床上,疾病寒熱屬性有實熱、虛熱、實寒、虛寒之別,又有陽虛、陰虛、外感、內傷之異。故而《本草經》把四性具體確定為寒、微寒、平、微溫、溫五類(尚有礜石大熱),《名醫別錄》補充大寒和大熱兩類。藥物四性的精細劃分不會是古代醫家的憑空想象,理應是醫療經驗的概括與總結,亦即藥物寒熱兩性之間的微寒、平和微溫是客觀存在的藥性類別,是基于疾病寒熱屬性程度不同而對藥物四性作出的對應規定。當前,四性研究均在寒溫屬性明確的藥物中進行,并稱微寒可歸寒性,微溫當歸溫性,平性也可根據偏溫偏寒而納入寒熱兩性藥物中,這樣就把問題簡單化和絕對化了,恐不會得出客觀的研究結論。
5.重視單類藥性的藥效學評價,未能開展四性比較
藥理學研究迄今為止,對寒性或熱性藥物功能的考察均在實驗動物中進行,以鎮痛、抗炎、花生四烯酸等為指標,考察溫里藥的藥效和作用機制即屬此例。所選指標都是通用指標,并不是寒證的專屬性指標。由于未能排除寒涼藥對本組指標是否具有調節作用,故而得出的任何結論都不可能揭示四性的本質。因此,溫熱藥與寒涼藥在這些指標上的本質性差異就不能確定。解決這個問題,只能在相同指標生物效應的比較中,判斷溫熱藥物與寒涼藥物的差別。而現實的研究均從寒熱兩類藥物分頭進行,不作兩類間生物效應的比較,因而難以得出令人折服的結論。
6.四性的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脫節
由于動物模型證的寒溫屬性難以判定,考察指標是否為寒溫屬性的標志指標尚不清楚,故難以通過動物實驗對四性的生物效應作出準確的判斷。中醫辨證診斷借助四診獲取臨床信息,借以抽象出證的寒溫屬性,故將四性的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結合起來,建立以臨床研究為基礎的互相印證的四性評價方法非常重要。時下,此項研究亟待抓緊運作。
7.中藥四性傳統確定方法的多元性
當前,學術界普遍遵從中藥四性來源的一元說,即藥物干預疾病寒溫屬性后發揮了確切的調節作用、借以推斷藥物的寒溫屬性。凡能改善熱證者為寒性藥,可調節寒證者為溫性藥。即中藥寒溫屬性是基于這一原則確定的。不過,管老早期的研究證明,在藥效反推法之外,至少包括口嘗確定法、物性確定法和生理反應法等。例如,干姜、肉桂口嘗即知性屬溫熱,薄荷、石膏口嘗便有清涼之感。而礜石和凝水石等傳統藥性的確定原則更為不同。陶弘景認為:“生礜石內水中,令水不冰,如此生亦大熱”(《證類本草》);而凝水石藥性為寒,是因“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證類本草》)。這是由物性推知藥性的典型例證。另有借助服藥后出現的其他反應推定藥性的方法,如陶弘景云:蒺藜子“久服不冷而壅熱,則其溫也”(《證類本草》),丹參“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證類本草》)。
由這些判定方法可知,中藥寒溫屬性的傳統確定方法原本就是多元的。不同方式確定的藥物寒溫屬性,與其功能和功能承擔者的關系就會存在不同的關聯形式。因此,僅基于四性來源的一元說開展現代研究,不可能得出正確的認識。可以注意到,中藥四性的多種來源并未得到學術界的重視。
四、中藥四性的研究方法與展望
可以預見,中藥四性研究將發生本質性變化,學術界應調整思路和方法轉移到客觀科學的研究軌道上來。似可預見,在全面廓清傳統四性認定的多元性,明確古今常用藥物寒溫屬性的確定方式,據此重新進行歸類的基礎上,把四性的現代研究適時轉移到以藥物四性臨床有效性為中心的思路上來,從中醫臟腑功能失調或外感六淫等所致的疾病寒熱屬性比較典型的疾病入手,把具有確定寒熱屬性的單味中藥和復方的干預效應的綜合評價結合起來,兼顧臨床、藥效學和藥學研究,動態、多層面、綜合性評價寒熱屬性疾病與熱寒性中藥相互作用的本質,闡明其臨床療效、藥效和作用機制,以及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從個別到一般地揭示中藥四性的科學內涵,將成為四性研究的主流。
1.確立以中醫藥學基本理論為指導并貫穿始終的研究思路
目前,在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上要想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創新理論將是必然選擇。因此構建現代中藥藥性理論體系,從而達到中藥藥性基本理論的科學闡述和微觀化表征,讓世人了解中藥、使中藥走向世界方有可能。而確立起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并貫穿研究過程始終的研究思想,是這一研究正確開展的前提和保證。只有這樣,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研究才能很好地保持中醫藥學理論與臨床應用的特和優勢,體現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思想,實現對傳統的超越。也只有堅持以中醫藥學理論為指導,才能使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的最終成果,既能實現現代語言的表述和現代科學的闡述,具有時代特征,又能在確定自我主體的前提下,進行傳統與現代的滲透與融合,從而為現代中醫學理論體系提供新的理論思想和認知系統。
2.確立采取文獻研究、實驗研究、臨床研究相結合的三段式研究模式
中醫科研從其發展歷程和方法論上說,有其獨特的研究模式。進行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研究,必須遵循先文獻研究、再實驗研究、再臨床研究的三段式研究模式,而且三方面缺一不可。對于中藥四性理論現代研究來說,文獻研究是基礎,實驗研究是手段,臨床應用是目的。缺少文獻研究,將會削弱實驗研究的合理性和客觀性,架空臨床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同樣,缺少實驗研究,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研究又難以走向定量化和科學化;缺少臨床研究,四性的物質基礎研究更是失去其根本的實踐意義,而在這種三段式的研究模式中,文獻研究又是首要的和基礎性的研究階段?!爸嗅t文獻研究工作永遠給中醫學研究提供不朽的平臺”。只有在大量的文獻研究工作基礎之上,正本清源,科學界定中藥四性理論思想體系和中藥科學合理的四性屬性,才能托舉起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的尖端科研。
3.確立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進行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時,要十分重視宏觀整體性研究和微觀分析性研究的有效結合,將宏觀整體性研究放到與微觀分析性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器官水平、整體水平等多個層面開展工作,并將不同層面的研究結果進行整合。在研究中藥基礎物質成分、實驗藥理作用之后,還須研究兩者與中藥藥性理論之間的關系。探索出物質成分、實驗藥理作用與中藥藥性及其相關的理論之間有無規律、有何規律力求從宏觀和微觀兩種角度客觀表述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從科學研究的立場來看,四性研究中的宏觀研究只能保證對藥物整體認識的準確性;而微觀研究可以保證對藥物局部認識的精確性。所以,只有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才能客觀、準確地全面認識中藥四性理論的全貌。同時,中藥基礎物質成分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有機結合同樣是十分重要的。當前,醫學界對許多中藥有效物質成分的研究,從其藥理作用到產生作用的物質基礎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定性定量的有機結合性研究尚未盡人意。定性方法目前還主要停留在運用古代陰陽理論和根據自然界氣候、地理等因素對中藥性味可能產生影響的邏輯推理上以及與其所含部分物質成分的相關性上。定量研究仍較為粗略和模糊。因此,根據藥物有效物質成分對機體產生的影響及影響程度的不同,應該可以做到對其屬性進行更符合現代醫學認知模式、更精確和更具說服力的定性定量分析。在采取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過程中,要著重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所謂的“無效成分”只是針對某一種或某幾種藥理模型而言的并不能因此忽視它們的作用;二是含量較低的成分,對應的藥效作用不一定就小,要對這類成分有足夠的重視。
4.取開放式、多學科協同攻關的指導思想
中藥本身是一個復雜體系,對它的分析研究要求很高。而當今蓬勃興起的世界新技術革命,使科學技術空前廣泛地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新的分析方法已將人們的視見能力拓展到難以想象的微小空間,現代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發展為傳統中醫藥學的現代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在這種大的科學背景環境下,中藥四性的物質基礎研究應當是也必須是開放性的、全方位的、多學科協同攻關的系統研究,只有這樣,我們的研究工作才能不斷地發展、完善,獲得有價值的成果,從而產生質的飛躍,形成新的理論和學術思想,更有效地指導中藥藥性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和發展。
5.注重開展中藥基礎成分的體內代謝生態學研究
歸根結底,中藥寒熱藥性是由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總結而來的。中藥本身固有的有效物質成分研究當然是進行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的最基礎性工作,對中藥基礎成分在體內的代謝轉化過程的研究,如血清藥物化學研究、腸道菌群對藥物代謝的影響、肝臟代謝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影響等,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某種程度上講是更重要的?;瘜W成分間的水解轉化可促使某些成分發生質或量的變化,另外,一些化學成分可形成復合物,導致新成分的生成。因此,可以明確地是,中藥在進入體內后,經過體內物質如消化酶、腸內菌等的作用和代謝,許多成分發生了變化,真正發揮藥物療效作用、體現藥物四性本質特征的并不一定是藥物中的原形成分。近年來的研究也表明,中藥經口服后,許多成分并不能被吸收,真正起藥效作用的是吸收后進入血液中的其他次生代謝形成的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有的是其胃腸道代謝的產物,有的是組織器官中的代謝產物。所以,采用血清藥物化學或血清藥理學等研究方法進行中藥基礎物質成分的體內代謝生態學研究是進行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必須進行的一環。
6.既要注重單一成分的藥效作用,也要注重多種成分的群體效應
總體而言,可以認為中藥寒涼、溫熱藥性的物質基礎可能有共性,既有反映同一藥性的類似結構化合物或成分,也可能反映同一藥性的有效成分不是一種,而是多種成分綜合作用的結果或不同成分表現同一藥性。故研究四性與中藥基礎物質成分關系時,既要注意單一成分的藥效作用,也要注意多種成分的群體效應。中藥藥效既有物理性作用,又有化學性作用,還有生物性作用。因此,如何從紛繁復雜的中藥物質成分組群中分析出具體的有效物質成分群進行研究,然后再演繹到復雜成分體系中進行關聯,是中藥四性物質基礎研究的一個難點和切入點。
五、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的建立
1.105味植物類中藥及產地見表1
表1 105味植物類中藥及產地

2.105味中藥42種元素含量檢測
(1)藥物篩選及處理。委托武漢市藥材公司從產地購買道地藥材,由武漢市藥品檢驗所鑒別生藥的真偽、品種。
用新軟刷刷去表面的浮土,浸泡于雙蒸水中溶脹片刻,表皮折皺處用軟刷及雙蒸水迅速刷洗并沖洗2次,50~60℃排風干燥箱中干燥2天。取干燥生藥500g,用不銹鋼刀斬成片,再經瑪瑙罐無污染行星式粉碎機上碾碎,過40~60網目尼龍篩,分裝于2個磨口玻璃瓶中備用。
(2)105味植物類中藥42種元素的檢測分析。
1)JOBIN-YVON 48(法)ICP光量計,ICP-AES法,單色儀,固定道,全息光柵2400條/mm,一級色散率倒數0.4nm/mm, HEP-1500型射頻發生器1.5kW,入射功率1kW,反射功率小于5kW,冷卻氬氣流量12L/min,進樣氬氣壓強165kPa,垂直觀察位置鋼管線圈上方16mm處,測量積分時間7~10s,酸分解,計算機控制多元素同時測定Zn、Cu、Be、Cd、V、Ni、Co、Ba、Sr、Fe等元素。
2)JOBIN-YVON 38(法)ICP光量計,ICP -AES法,測量條件同YOBIN -YVON 48 ICP,堿分解經分離富集后,計算機控制單元素自動掃描測定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Y等稀土元素。
3)WFY-3型(國產)無色散原子熒光儀,AFS法,WB微波發生器,管式無極放電燈,開放式氫化物發生器,測定As、Sb、Bi、Hg等元素。
4)JPIA-2型(國產)示波極譜儀,POL法,三電極為滴汞電極、參比電極(小型飽和甘汞電極)、輔助電極(鉑電極),測定Se元素。
5)PERKIN-ELMER 3110(美國)原子吸收光譜儀,高溫灰化,酸溶測定Ca、Mg、Mn、K、Na等元素。
6)ELKO-II(德)比色計,COL法,高溫灰化,堿溶測定Si、Al、P元素。
7)PXJ-1B(國產)數字式離子計,ISE法,堿分解測定F、Cl、Br、I等元素。
(3)結果及統計分析。
1)105味中藥42種元素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為中藥黃連的42種元素結果。
表2 黃連42種元素檢測值(μg/g)

其他藥物元素含量略。
2)元素含量值的正態性檢驗。經檢驗,42種元素在105味中藥中的含量數據均不符合正態分布,Kolmogorov-Smirnov Test(改良的K-S檢驗)結果均為p<0.001; Shapiro -Wilk Test結果也均為p<0.001(表3)。
表3 正態性檢驗

說明在所檢測的42種元素在植物類中藥中的分布是呈偏態分布的,在進行數據轉換后才能用常用的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3.元素含量區間尺的建立
所檢測的42種元素中,既有宏量元素,也有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這些元素的絕對含量有很大的差異。如中藥黃連,其鐵元素含量為223.80μg/g,鋅元素含量為121.00μg/g,僅從數值上看,黃連中的鐵元素高于鋅元素,但實際上,在105味植物類中藥中,鐵元素的含量均值為307.70μg/g,鋅元素的含量均值為21.90μg/g;黃連中鐵元素的含量低于其均值水平,實際應該為含量偏低的元素;而鋅元素的含量卻高出其均值水平很多,因此鋅元素才是黃連中富含的元素。為了正確比較藥物中的元素含量水平,必須統一量綱。只有統一了量綱才能夠做到比較客觀、準確地評價藥物中各種元素的含量狀況。
在醫學統計學中,通常的統一量綱的方法有標準正態差變換、極差變換、對數轉換等。在進行一些統計運算之前,應對觀察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但現成的標準化方法,不能適應我們的需要,因此,在檢測了105味植物類中藥42種元素含量的基礎上,首次提出并且初步制定了“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
運用統計學中聚類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根據元素在105味植物類中藥中各含量值間貼近度(相似性)的大小,運用“有序樣品最優分割法”,將每種元素的105個含量值從大到小排序后,通過運算統一劃分成10級區間段,在統計學意義上,這每一級區間段中的所有含量值相對于其總體分布而言都是處在同一個含量水平上。我們將劃分出的這些區間級別稱作“元素含量區間尺”。以鉀元素區間尺為例,105個鉀元素的值由大到小排列,最大的值為52220μg/g,最小值為523μg/g,其間即是鉀元素的含量區間。再用“有序樣品最優分割法”把該區間分為10級,其分割點在52220,33914,26898,23329……8518,4865。第一級從0~4865,第二級從4865~8518……第九級從33914~52220,52220以上為第十級。第一級最小,第十級最大,這就是鉀元素的區間尺,見表4。
表4 105味中藥鉀元素(由大到小排列)含量區間分級表(μg/g)

有了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就有了一個能客觀度量中藥中各種元素含量相對高低水平的參考標尺,區間尺中第1級區間的含量水平最低,第10級區間的含量水平最高。根據這一標尺,可以清楚地知道中藥中各元素的含量水平究竟誰高誰低,高是高多少,低是低多少。舉例說明,中藥黃連,其鐵元素含量為223.80μg/g,處于區間尺第2級,而鋅元素含量為121.00μg/g,處于區間尺第10級,見表5(2),顯而易見,黃連中鋅元素的含量水平遠高于鐵元素的含量水平。使用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來衡量藥物中元素與元素間的相對含量水平具有簡便、快捷、準確的優點。
表5(1) 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表(μg/g)

表5(2) 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表(μg/g)

表5(3) 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表(μg/g)

表5(4) 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表(μg/g)

注:查對區間尺表時,凡藥物元素含量值與表中值相同時,算上不算下。例如某中藥鐵元素含量值為174.9μg/g,其區間尺為2。當鐵元素含量值等于或大于4966μg/g時,其區間尺為10,見表5(2)。
4.建立元素含量區間尺的意義
根據元素含量區間尺,可以繪制出藥物的元素含量區間譜,如黃連、細辛元素含量區間譜圖見圖1~2。

圖1 黃連元素含量區間圖譜
建立“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尺”,進一步為每一味中藥繪制了元素含量的區間圖譜,可以直觀地比較不同中藥的元素含量高低(如圖1、圖2所示),為研究中藥、方劑四性五味量化以及臨床優化組方奠定了基礎。

圖2 細辛元素含量區間圖譜
六、中藥寒涼、溫熱藥性的F值定量分析
仔細研究中藥元素含量區間圖譜,發現多數性寒、性涼的中藥元素含量偏低,如黃連(圖1);性溫、性熱的中藥元素含量偏高,如細辛(圖2)。元素含量與中藥寒涼溫熱四性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為進一步驗證這一假設,我們用F值定量分析之。
1.藥性確定
根據全國大中專院校教材《中藥學》,查詢所檢測的105味藥物中可以確定四性的藥物有89味,其他16味藥根據《中藥大辭典》確定其寒涼溫熱藥性,分別為土茯苓,涼;郁李仁,溫;火麻仁,溫;天麻,溫;秦艽,溫;桃仁,涼;柏子仁,涼;覆盆子。溫;金櫻子,溫;白木耳,涼;菟絲子,溫;黨參,溫;虎杖,涼;茯苓,溫;葛根,涼;桔梗,溫。綜合統計為寒性藥物25味,涼性藥物21味,溫性藥物56味,熱性藥物3味。
2.F值定量分析
F值是用來表示數據相對于均值的偏移度,在此用來表示根據元素含量計算藥物寒涼溫熱的藥性與寒涼、溫熱分界線的距離,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F——代表中藥元素區間譜與元素均值區間譜的偏移度;
——某元素的中位數均值;
Xi——某元素的含量值;
n——元素的總數。
105味中藥的F值計算后,由大至小排列見表6,經分析凡F值大于0.1,判為溫熱藥;F值小于0.1,判為寒涼藥。所謂“傳統藥性”,是以《中藥大詞典》藥性為準。F值判別與“傳統藥性”相符的有72味藥,符合率達到68.6%。從總的趨勢上看,中藥元素均值區間譜,是寒涼藥與溫熱藥的陰陽分界線。由于研究中被檢測的藥物和元素數量有限,所以寒藥與涼藥、溫藥與熱藥的F值界線尚不能確定。
表6 105味中藥的F值量化定性與《中藥大辭典》傳統藥性的比較

注:凡平性藥的藥性以F值定性為準。
3.藥性F值量化定性與傳統經驗定性的一致性
柴胡藥性自古素有爭議,如《中藥大辭典》中有關柴胡的記載:“藥性:涼。功用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肋痛,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侗窘洝?“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別錄》:“微寒,無毒”、“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藥性論》:“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度杖A子本草》:“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滇南本草》:“傷寒發汗解表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痹痿”。宜忌: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
以上藥性明確指出柴胡性涼、微寒。然而從功用主治和宜忌分析,柴胡理應屬溫熱藥無疑,自相矛盾?!安窈俑侮帯敝f,又為歷代醫家著書立說所引用的內容,說明柴胡藥性當為溫熱。我們通過計算柴胡的F值等于4.455(大于0.1),定量分析藥性屬陽,與其功用主治、宜忌相吻合。(由于柴胡F值量化定性與《中藥大辭典》定性不符,我們仍將柴胡放在“不符合”之中),柴胡F值較大,推測其藥性應屬熱藥之列。
丹參在《中藥大辭典》中記載:“藥性:微溫。功用主治:活血化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經閉,血崩帶下,癥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瘀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各家論述中,陶弘景:“丹參,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本草經疏》:“丹參,《本經》味苦微寒;陶云性熱無毒,觀其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癥除瘕,則似非寒藥;止煩滿,益氣,及《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又決非熱藥;當是味苦平微溫”?!侗静菡x》:“丹參,《本草》謂之微寒,陶弘景已疑其誤,繆仲醇亦疑之,至張石頑乃改作微溫”。丹參的藥性,古人經過長期的、反復的臨床實踐,最后才確定為溫性。丹參的F=3.880,屬溫熱藥范圍,F值定量分析與傳統臨床經驗定性一致。
植物類中藥有萬余種,按四性歸類,平均每類藥性約有2千多種藥物,由于同類藥性沒有程度上的客觀差別,很難做到針對病情的輕重緩急,恰如其分地選用藥物。有了F值計算方法,實現了藥性量化,就能把同類藥性的中藥進行藥性程度的級差排列,這樣就能準確地選用藥物,從而達到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目的。
4.藥性F值量化定性與中藥炮制
中藥炮制,是藥材在使用前的加工處理過程,其目的之一,是改變藥性,擴大治療范圍。例如,半夏生用微寒,炮制后性溫;爐甘石經煅燒后氧化鋅大大增加,其收澀作用明顯增強。所以歷代醫家十分重視遵古炮制,但由于歷史條件所限,對這一豐富的祖國醫學遺產,未能全面地加以闡明。從本研究結果推測,用炮制方法改變藥性的過程,實質上是增加或減少藥物中元素含量的過程。藥物炮制后,元素含量增加,藥性就由寒轉涼或由涼轉溫或由溫轉熱;元素含量減少,藥性就由熱轉溫或由溫轉涼或由涼轉寒。
炮制工作,至今仍靠人的感官和經驗來操作,客觀指標較少,炮制質量難以控制。藥物F值量化定性,能較準確地評價炮制前后的藥性改變,提高炮制質量。同時也能總結出自古以來各種炮制方法對藥性變化的影響,從而對不同炮制方法作出科學的評估。這對改變炮制工藝、制定藥物炮制的質量標準、提高臨床療效具有一定意義。
砂仁與砂殼,蔻仁與蔻殼,均為溫熱藥,歷代本草書籍認為,其殼氣淡味清,功效較弱,溫性較仁平和,故臨床上有病重用仁、病輕用殼的傳統習慣。然而通過F值量化定性,砂殼的F值(2.161)大于砂仁(-0.059),蔻殼的F值(2.074)大于蔻仁(0.385)。余氏所測杏仁皮與杏仁元素含量,也是皮的含量大于仁。從本研究結果推測,仁的溫性較殼、皮平和,與傳統經驗正好相反。提示在這類藥物的炮制過程中,可以勿需去掉果殼,既減少了去殼的繁瑣工藝,又可節省人力、財力,還可提高臨床療效。當然,這一推理尚有待臨床實驗研究驗證。
5.藥性F值量化定性與傳統定性不符合原因分析
研究中造成部分藥物誤判的原因有三:其一,藥性陰陽的定量判別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可能一次研究就能徹底解決。在自然界中能檢測到的元素約有90種,我們檢測42種,還有近50種元素未測,用已測的42種元素進行判別時,是假設其他未測元素的影響可以忽略,實際上有些元素很可能是不能被忽略的,這是信息不全引起的誤差。其二,由于中藥四性是古人依賴望聞問切的方法,在醫療實踐中對藥物作用于機體的反應作出歸納而推導出來的,這種感官的判斷,其準確性不可能達到完全正確,而在對F值定量的比較中,我們把傳統藥性看成是完全正確的。傳統論述中的“自相矛盾”也是影響定量分析準確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三,F值計算公式是一個用來簡略描述藥物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水平相對于“均值”的偏移度公式,它本身所包納的信息量很少,計算精度較低,它只考慮了元素的含量水平而沒有考慮元素與元素間的相互關系。F值公式自身的簡略也是影響判別符合率的一個原因。因此,實際符合率應高于我們的研究結果。
105味中藥42種元素含量的測定及F值定量分析,驗證了從中藥元素含量的角度探尋中藥四性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