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治療方法介紹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以解決病人的最大痛苦為目的,把以人為本作為指導,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局部與整體相結合,動靜結合以動為主,筋骨并重以筋為先的原則。通過科學系統的治療,目的是從根本上解決病人疼痛和關節功能障礙,可以使股骨頭合理全面的修復,以達到“無痛苦修復、無創傷修復、無功能障礙修復、無心理障礙修復、無后遺癥修復”。具體的治療方法體現了“改善血循,避免負重”的兩大核心原則。

具體修復過程包括:①骨細胞生物學修復,重建骨內循環,使骨細胞和骨髓細胞的分化再生,骨內再血管化,骨循環逐步建立,使舊骨代謝,新骨生成;②骨生物力學修復,恢復應力功能,使骨小梁重建,骨微小單位再生,骨密度增加,股骨頭再骨化修復,達到功能上的修復,逐步恢復應力承載功能;③骨關節炎癥修復,控制炎性組織,使股骨頭無菌性炎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及滑膜炎的炎癥得到控制,肌腱和韌帶等軟組織粘連、僵直、痙攣得到松解,關節軟骨萎縮、變形的得到恢復。

1.中藥辨證

總結中國歷代醫家對骨蝕的認識,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認為骨蝕辨證關鍵在于“氣血淤滯、肝腎虧虛、痰濕內蘊”,施治以“三補三瀉二化”之法為主,南方多濕,佐以健脾化濕、養陰;北方多寒,佐以溫陽、通陽?!叭a”即補肝脾腎,“三瀉”即瀉肝脾腎,“二化”即“化淤、化痰”。體現了中醫“氣血流通即是補”、“難病多痰,久病多淤”、“肝主筋,腎主骨”、“陽明實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關節”等治病求本的思想。臨床采用中醫辨證施治,“補不留邪,瀉不傷正,化解痰淤,以通為用”,中藥湯劑內服,整體調節陰陽平衡,氣血沖和,局部促使骨壯筋舒,關節通利。

常用中藥有:黃芪、當歸、生地黃、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炒白術、炒蒼術、骨碎補、川斷、丹參等幾十味中藥。

骨壞死和骨修復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骨修復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直接影響股骨頭的壞死塌陷概率。我們采用中醫辨證施治內服,“保髖”治療大量病人過程中研究發現:中藥內服在股骨頭的修復過程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可以促使骨壯筋舒,氣血通利,營衛調和,修復骨結構,再生微循環。配合其他的綜合療法,在早、中期有效阻止股骨頭塌陷,晚期使得股骨頭壞死后修復、重建,實現髖關節功能再現,疼痛消失。

骨蝕方制成的成藥制劑為:骨蝕丸、骨蝕膏。

一旦診斷為股骨頭壞死,就需要長期服藥,建議把它當成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壓病一樣,須終身服藥。早期中藥湯劑配合丸劑一起服用,待病情穩定后,堅持服用丸劑或膏劑。

骨蝕丸的服法:口服,每次10克(約為1瓶蓋),2次/日。一個療程的劑量為一料(30瓶),每瓶大約可以服用4天,1療程可以服用4個月。

骨蝕膏服法:每天2次,每次一湯匙(約20克),溫水沖服,每料2瓶,保鮮存放,2瓶可以服用約3個月。

在“3+X”系統治療下可使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骨修復達到:無痛苦修復,無創傷修復,無功能障礙修復,無心理障礙修復,無后遺癥修復。讓病人在漫長的康復過程中,最大程度降低修復時創傷反應和疼痛感覺,保護股骨頭的形態,清除癥狀,減少后遺癥發生,獲得良好的髖關節活動功能,并且在人性化、無損傷的治療措施中不斷增強病人戰勝疾病信心和勇氣。

臨床上,在股骨頭壞死的基本方——骨蝕方的基礎上,結合病人的自身的癥狀、體質,進行中藥加減,辨證施治,臨床常見的可分為五型: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氣滯血淤型、痰淤互結型、濕熱蘊結型。具體辨證方案如下。

(1)肝腎陰虛型

特點:髖部隱隱作痛,時有向下放散,動則尤甚,伴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補骨生髓。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味。

(2)脾腎陽虛型

特點:髖部酸痛,喜溫喜按,肢體痿軟,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則:益氣健脾,補腎填精。

經驗方:黃芪、當歸、細辛、全蟲、骨碎補、川斷等。

(3)氣滯血淤型

特點:髖部脹痛或刺痛,痛有定處,患肢筋脈拘急,關節屈伸不利,舌質紫暗或見淤斑,脈細澀。

治則:行氣活血,祛淤止痛。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味。

(4)痰淤互結型

特點:髖部隱痛,時有加重,關節屈伸困難,舌黯,苔厚或膩,脈弦滑或緊。

治則:化痰祛淤,生髓填精。

經驗方:牛膝、苡仁、炒二術(白術、蒼術)、皂角刺、白芥子、法夏等。

(5)濕熱蘊結型

特點:髖部疼痛遇熱加重,患肢重著,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或數。

治則:清熱利濕,強筋壯骨。

方藥:四妙散加味。

臨床常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證型,各證型均可在基本方上進行加減。另外,目前中醫藥全面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還沒有重大突破,只能在某個環節上予以干預。在SLE使用激素期間進行股骨頭壞死的治療存在很大的難度。臨床上在治療使用激素而伴發股骨頭壞死的病例中,經中醫藥干預,辨證施治,使病人病情穩定,激素作用發揮良好,而且未見明顯副反應,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2.針刀止痛

運用動態平衡理論及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理論,發揮針刀治療特色。針刀是由金屬材料做成的在形狀上似針又似刀的一種針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鈹針、鋒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是與軟組織松解手術有機結合的產物,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并為世人所重視(圖16)。針刀醫學實現了疾病治療的五大轉變:將大量疾病從不治變為可治;將難治變為速愈;將開放性手術變為閉合性微創治療;將復雜治療變為簡單治療;將損傷型、痛苦型治療變為近于無損傷、無痛苦治療。針刀醫學具有四大特點如下。簡:操作簡單,沒有切口,少量流血,病人痛苦小。便:應用方便,一枚針刀、一副手套,常規消毒,即可施術。廉:費用低廉,治療成本低,治療費低,花時間少。驗:療效明顯,1次見效,2~3次顯效。一般1次/5天。

圖16 針刀松解示意圖

針刀療法將中醫整體觀念及西醫外科手術治療有機結合,通過針刀對髖關節囊、關節囊韌帶、股骨頸的骨膜和髖關節周圍痛點,切割分離、鏟撥松解,以松解軟組織粘連,緩解肌肉痙攣、切開瘢痕組織,消除關節腔處高應力點,從而減輕它們對髖關節活動的束縛,恢復髖關節局部的力學平衡。

治療過程會產生輕微創傷出血,局部組織釋放創傷因子,創傷出血可以促進炎性物質與周圍環境交換,加快它的吸收,減輕其對周圍軟組織的刺激,消除疼痛,有“放血療法”的作用;針刀將關節囊切開,減輕了關節內的壓力,同樣有減輕疼痛的作用;針刀對軟組織的松解還可以激發人體自我修復、重建反應,激活成骨細胞造骨功能,促進新血管和神經終端組織再生與重建,改善股骨頭血液供應和神經營養狀況,阻止壞死進一步發展,為壞死組織吸收和新骨再生爬行替代過程創造條件。

針刀松解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一個新途徑:在彩超和C臂機定位下,通過針刀松解髖關節內側關節囊,排出積液降低壓,解除神經刺激緩解疼痛,松弛痙攣韌帶,最終恢復髖關節外展功能,解除疼痛。

髖關節內側關節囊位于股骨頭下方的頭頸交界處,是整個髖關節最低處,當ANFH伴骨髓水腫及關節積液時,由于重力因素,積液多匯集于此處且難以排除,關節積液中含有的致痛物質在此處濃度也最高且難以充分清除;髂股韌帶呈倒置“V”形,髂股韌帶內歧能限制大腿的外展,外歧能限制大腿的外展和外旋,恥骨韌帶能限制髖關節外展及外旋。髖關節內側支配的神經為閉孔神經,由于致痛物質的長期濃聚,刺激閉孔神經出現劇烈而持久的髖關節疼痛,劇烈的疼痛使限制髖關節外展的髂股韌帶及恥股韌帶出現疼痛性痙攣,造成髖關節外展功能受限。針刀松解髖關節內側關節囊是微創的,有效的。

在充分理解針刀醫學技術治療股骨頭壞死機理后,根據病人實際綜合情況設計治療方案。對于早、中、晚期均能減輕痛苦、降低致殘等級和提高生活質量。對于無針刀全身和局部禁忌證的病人均可行針刀軟組織松解和股骨頭骨內減壓術治療。在使用激素的病人行針刀治療時,需特別注意無菌操作。

3.手法松解

手法松解包括“阻抗運動”、“松髖運動”、“按摩放松”;手法松解治療貴在堅持,少量多次,局部活動結合全身運動,以剛剛勞累為度。

(1)阻抗運動 阻抗運動時肌纖維本身收縮和舒張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和肌肉組織的營養,避免肌肉的萎縮,增強肌肉的力量,減輕關節內外組織的粘連和攣縮,從而改善和避免關節僵硬,擴大關節活動范圍。包括如下幾種情況。

1)阻抗雙髖外展、內收、屈曲運動。鍛煉的肌肉:臀大、中、小肌,闊筋膜張肌、髂腰肌、股直肌、縫匠肌等。

2)阻抗雙膝伸直、屈曲運動。鍛煉的肌肉:股四頭肌、股二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等。

3)阻抗踝關節背伸、跖曲、內旋、外旋運動。鍛煉的肌肉:踝關節諸肌、股四頭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脛骨前肌、腓骨長肌等。

阻抗運動的具體操作詳見第三章《功能鍛煉》圖示。阻抗運動,每組10次,每天3組,30天為一療程。此法適合于各期股骨頭壞死病人。

(2)松髖運動 臨床經驗結合人體髖關節的生物力學特點,總結出經典的髖關節松解手法——“松髖運動”,使患髖在力作用下,逐步克服自身關節功能障礙,減輕關節內外組織的粘連和攣縮,從而改善和避免關節僵硬,恢復軟骨的正常代謝,使關節恢復正常活動,減少股骨頭壞死后遺癥的發生。具體松髖運動包括:外展下肢運動;踩車、蹬腿運動;屈髖抱膝運動;“蛙式分腿”運動;股四頭肌收縮運動。松髖運動的具體操作詳見第三章《功能鍛煉》圖示。此法適合于各期股骨頭壞死病人。

(3)按摩放松 按摩手法動作相對輕柔,適合股骨頭壞死各期的,堅持按摩手法,可加速全身機能代謝,促進髖關節和下肢的血液循環,能改善股骨頭缺血、缺氧狀況以及代謝產物的排泄,緩解疼痛癥狀,擴大關節活動度,加速病情恢復,具體操作如下。

1)病人俯臥位。病人外展位,術者先點按環跳、居髎、承扶、秩邊,每穴約半分鐘;再一手全掌指著力,由輕到重,揉髖后側及外側,然后沿股二頭肌向上至臀大肌行推法,再折返,順闊筋膜張肌-髂脛束方向至膝關節,行推法,彈撥法,點按壓法,反復施術3分鐘。

2)病人仰臥位。病人髖外展,術者先點按府舍、橫骨、髀關、梁丘,每穴半分鐘;再一手全掌指著力,由輕到重,先揉髖前側及外側,再順髖收肌肌腱方向至恥骨,行推法,彈撥法,點按壓法,反復施術3分鐘。

4.中藥熏蒸

中藥熏蒸療法又稱中藥汽浴療法、熱霧療法,是利用煎煮中草藥產生的藥汽來熏蒸肌體,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祛風除濕的作用,從而緩解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髖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等癥狀。它是以熱藥蒸汽為治療因子的化學、物理綜合療法。

熏蒸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作用機理:中藥熏蒸氣的熱效應及藥物作用,可使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增加局部血液灌注,溫通靜脈淤滯,降低骨內壓力,改善微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清除淤積的酸性分泌物;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能滲透到關節組織內,達到溫經散寒、理氣通絡、活血化淤、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

熏洗常用設備是熏蒸床(圖17),病人平躺床上,外罩塑料薄膜或布單,頭部外露,熏蒸時注意蓋好薄膜,避免受風,著涼。

圖17 中藥熏蒸床

以下病人要禁止進行熏蒸治療。重癥高血壓、心臟病、急性腦血管意外、重度貧血、動脈硬化癥、急性傳染?。伙埱帮埡?0分鐘內、饑餓、過度疲勞;婦女妊娠、月經期;有開放性創口、感染病灶、年齡過大、體質特別虛弱的人;對中藥過敏者。

5.電磁治療

磁療又稱“骨傷治療儀”,是利用人造磁場(外加磁場)施加于人體的經絡、穴位和病變部位治療某些疾病的方法,它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科學方法。磁場影響人體電流分布、荷電微粒的運動、膜系統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使組織細胞的生理、生化過程改變,改善骨傷部位的微循環,促進血流和淋巴循環,有利鎮痛物質的排除,減輕炎性水腫和組織缺氧,促進滲出物的吸收,達到鎮痛、消腫、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等作用。對股骨頭壞死的修復、骨細胞的再生、骨結構的重塑均有良好的效果。特別是對于各期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髖關節疼痛,關節僵直、活動障礙的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6.中頻脈沖

中頻脈沖在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即時疼痛和后續疼痛癥狀方面顯得十分優越,而且對于因股骨頭及周圍組織缺血所致的臀部和大腿肌肉萎縮、痙攣、粘連、循環障礙的病人,有很強的針對性,加上該療法給人一種舒適的振動感,因此,電腦中頻電療機深受病人的青睞。

它的治療作用如下。

(1)鎮痛作用 中頻電療作用的局部,皮膚痛閾明顯增高,臨床上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其鎮痛作用分即時止痛及后續止痛。

即時止痛作用的體液機制,中頻電流刺激可激活腦內的內源性嗎啡樣多肽能神經原,引起OLS(多肽)釋放,達到鎮痛效果。這些物質鎮痛效果較嗎啡強3~4倍,又無嗎啡之副作用。

后續止痛(間接止痛)作用機制,中頻電流治療后的止痛作用主要與這種電流作用后,改變了局部的血液循環,使組織間、神經纖維間水腫減輕,組織內張力下降,使因缺血所致的肌肉痙攣緩解,缺氧狀態改善,促進鉀離子、激肽、胺類等病理致痛化學物質清除,以達到間接止痛效果。

(2)促進血液循環 中頻電流刺激感覺神經,使神經釋出小量的“P”物質和乙酰膽堿等血管活性物質,引起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反應,使皮膚溫度上升。

(3)鍛煉骨骼肌 能使骨骼肌收縮,常用于鍛煉骨骼肌,且比低頻電流優越。

(4)軟化瘢痕和松解粘連的作用 等幅中頻電流(音頻電)有軟化瘢痕和松解粘連的作用,臨床上廣為應用,其作用機制尚研究不夠。

7.激光治療

氦氖激光治療是根據現代激光醫學、仿生學、中醫學以及臨床實踐而研制開發的集治療、保健為一體的新一代治療儀。在醫療上氦氖激光主要用于照射人體經絡穴位和病變組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病變部位受損組織的修復、再生。一般用氦氖激光治療儀(圖18)。

圖18 氦氖激光治療儀

氦氖激光可對人體產生熱效應、電磁效應、光化學效應,具有活血化淤,疏調經絡的功效。照射人體血液,可降低血液黏度,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和垃圾,保護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預防血栓形成;恢復紅細胞正常形態,提高紅細胞攜氧能力,保證機體組織供氧,促使機體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有利于受損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對有創口的骨折筋傷有很好的促進愈合作用。對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微血管重建,改善血液循環,營養骨細胞,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和垃圾,消炎止痛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它廣泛用于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骨折術后、頸椎病、肩周炎、腱鞘炎等,亦對皮膚潰瘍、皮膚創傷、中耳炎、鼻炎等有很好效果。

8.紅外照射

紅外照射即紅外線療法,又稱神燈、熱療。作用機理為,紅外線照射有明顯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促使物質代謝增強,組織細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

紅外線治療慢性炎癥時,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細胞吞噬功能,消除腫脹,促進炎癥消散;紅外線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鎮痛、解除橫紋肌、平滑肌痙攣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等作用。

紅外線可以運用于無菌性炎癥引起的粘連、瘢痕、攣縮,組織腫脹等,經常用于治療扭挫傷、術后、股骨頭壞死等,可促進組織腫脹消散,減輕炎癥粘連,促進瘢痕軟化,減輕瘢痕攣縮等。尤其對股骨頭壞死癥狀起到止痛、消腫,加強骨質代謝,促進骨細胞再生的作用,常常配合中藥外敷,有利于藥物的局部吸收,使局部癥狀更快的改善。

9.中藥敷貼

中藥敷貼又稱貼敷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貼敷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較內治法更為簡便、實用,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同疾病作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作用功效:中藥敷貼是將中藥末加輔形劑調勻成糊狀,敷于患處或穴位,我們自制的截血散、消炎膏、傷痛膏等藥膏,具有舒筋活絡、祛淤生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對骨傷科各種疼痛、麻木、關節僵硬均有明顯的治療作用。因而也常用于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目前家喻戶曉的“冬病夏治”三伏貼就是穴位貼敷法。

10.間斷牽引

間斷牽引療法(圖19)是應用外力對身體某一部位或關節施加牽拉力,使其發生一定的分離,周圍軟組織得到適當的牽伸,關節腔壓力得到減輕,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股骨頭壞死病人對于髖關節的牽引目的是造成髖關節負壓,減少股骨頭、關節軟骨及關節腔壓力,從而增加股骨頭及其周圍組織的血流灌注,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骨質修復再生。

圖19 間斷牽引療法

間斷牽引技術要領:5個“3”。

牽引的重量:3千克左右。

牽引的時間:一日3次,每次30分鐘。

牽引的體位:平臥位下肢外展30°,膝關節下墊一軟枕使屈髖屈膝30°。

根據髖關節的僵硬程度,牽引的重量、時間和角度可適當調整。

牽引一般要配合拄拐。拄拐能夠降低股骨頭的負重強度,減少股骨頭的壓力,保證股骨頭內循環達到相當水平;降低髖關節的疼痛反應,防止股骨頭的塌陷,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與牽引作用相輔相成。

科學合理拄拐要做到如下幾點。

(1)拄拐時間 在發病0~1.5年內避免負重,必須拄拐,防塌陷;發病1.5~3年內,可拄單拐,“松髖運動”鍛煉;3年后,經影像學檢查,股骨頭承載區結構穩定,就可以棄拐了。若因股骨頭出現塌陷引發跛行,行走障礙可能會伴隨終身,需要拄拐來調整行走姿勢。

(2)拐杖的方法 原則上用雙拐(圖20、圖21),用上肢和手控制拐杖,拐杖適宜的高度為腋下2~3橫指至足低,拄拐時病人直立,肩部放松,扶手應調節至病人緊握時肘部呈彎曲狀態。根據實際情況,選用二點步行(右足和左拐,左足和右拐相互交替行走),三點步行(兩拐和患側足三點步行,患足不負重,健側足負重獨立行走),四點步行(足和拐杖交替步行)。

圖20 雙拐單腿

圖21 雙拐雙腿

(3)拄拐過程配合 要堅持每天非負重下功能鍛煉,或牽引,否則易造成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甚至影響生活工作。

(4)拄拐要克服心理障礙 不要因為面子原因而堅決不拄拐,慢慢學會拄拐的方法,保護髖關節,拄拐行走以舒適為度。

(5)特別要注意 在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病人癥狀不明顯,行走無明顯疼痛和功能障礙,但MRI顯示股骨頭內部已經有斷裂帶。雖然X片顯示無塌陷,為了防止股骨頭塌陷,早期拄拐以保住股骨頭形態是十分必要的。

11.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疾病,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針灸的方法,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以明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病性和病情的標本緩急,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依方施術,以通經絡、調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的衍生療法很多,如溫針(針上加灸)、電針(針刺通電)、火針(針加熱)、水針(穴位注射)等(圖22)。

圖22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的作用如下。

(1)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淤斑等癥狀。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股骨頭壞死的病人容易出現髖關節的僵直,活動受限,實為局部經絡阻滯不通、氣血不和,肌肉、韌帶等生物力學平衡失調。針灸通過疏通氣血經絡,調和陰陽平衡作用,達到扶正祛邪,舒筋止痛的目的。

12.液體療法

液體療法即液體內循環治療方法,是從名貴中藥提取的促骨細胞再生的有效成分,靜脈給藥直達壞死的股骨頭及其周圍組織,起到活血化淤、活絡通脈,促進骨細胞再生,減輕骨內壓,清除股骨頭及其周圍組織的炎癥因子的作用,治療作用快,效果好。

液體療法的作用機理:有許多中藥對促進血管的再生和改善微循環,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時,補充骨所需成分的藥物是液體循環應用的前提,從物質供給上保證了骨性修復和血管再生的需要。

三七、丹參、紅花、川芎等是我國名貴中藥,其提取物——單體的純度較高,有很強的藥物效應,通過“活血祛淤,通脈活絡”的作用,針對股骨頭缺血壞死的病因,改善股骨頭局部的微循環,為骨壞死的修復創造環境,達到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目的。

13.臭氧療法

臭氧進入組織后,與組織內水分形成雙氧水(H2O2)。另外,臭氧還可以引起脂超氧化,生成LOP和 H2O2, LOP和H2O2可以作為化學信使,迅速進入組織細胞內液,觸發幾種生化通路。首先,可以誘導抗氧化酶過度表達,從而清除炎癥及過多活性氧,還能刺激拮抗炎癥的細胞因子產生,抑制細胞表達炎性因子,臭氧還可以增加體內 NO水平, NO可以促進病區血管擴張,增加病區供養,從而促進炎癥吸收。

臭氧可以明顯減輕急性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對慢性軟組織損傷也有很好的療效。臭氧的強氧化性可以改變軟骨和基質合成代謝平衡,臭氧的抗炎作用和鎮痛作用可以明顯緩解關節的疼痛。同時,O2-O3混合氣體有更強的抗炎、鎮痛作用。

對股骨頭壞死病人臨床常用30微克/毫升的O2-O3混合氣體5~10毫升注射髖關節疼痛原點,以對抗無菌性炎癥,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同時可以促進肌肉組織的新陳代謝,減輕肌肉痙攣,明顯改善股骨頭壞死病人的髖部癥狀。

14.手術療法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階段,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阻止骨質繼續壞死,促進骨再生,改善股骨頭內的血液循環,恢復股骨頭的解剖和組織結構,防止塌陷,保存關節功能。對于青壯年治療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只有晚期繼發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可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或關節融合術。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股骨頭壞死的范圍、部位、分期、致病因素是否還存在。在其早期階段,髓芯減壓的療效已得到肯定,結合骨移植、電刺激等措施可以提高療效。

手術方法如下。

(1)髓芯減壓術 髓芯減壓(圖23)是根據骨壞死骨內壓增高理論,在股骨大轉子下方部位向股骨頭鉆1~3個孔,使之成為減壓道,來增加骨頭內血流,刺激減壓道血管生長,從而促進骨修復的一種手術方式。在髓芯減壓的基礎上,可進行自體骨髓移植、血管束植入、脫鈣骨基質的植入,以促進骨內新血管生成,誘導骨細胞再生,治療股骨頭壞死。髓芯減壓術主要適用于ARCO1期、2期,且病變范圍小于30%的病例。

圖23 髓芯減壓

值得一提的是,“髓芯減壓+牙基質植入術”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國內首創,擴大了牙基質的治療范圍,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保頭治療開辟了新途徑。使用的骨誘導成骨材料是采用廢棄人牙齒經一系列化學處理所得到的能誘導間充質細胞向骨細胞和軟骨細胞分化的特殊物質,其所含的骨形態發生蛋白(BMP)在重新植入股骨頭內囊性區后,能誘導機體內源性間質細胞產生定向分化,產生誘導成骨的作用,引發新的骨組織形成,從而達到修復股骨頭內囊性區的目的。目前已開展“牙基質填充治療股骨頭壞死實驗研究”,運用本法結合微創技術治療股骨頭壞死,其治療費用只有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四分之一,保證了病人的生活質量,減輕了病人痛苦,降低了醫療費用。

(2)植骨術 植骨術具有誘導成骨的作用,促進壞死股骨頭的修復,皮質骨在股骨頭修復過程中對壞死區域的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起支撐作用。植骨術可以用于ARCO2期、3期的病例及髓芯減壓失敗者。這一療法近期療效較為肯定,遠期療效尚有爭議。帶血液供應的骨移植方法很多,與普通骨移植比較,可以增加股骨頭血液供應,加速骨愈合。文獻報道,近期療效較好,遠期隨訪仍有一部分病人需要行關節置換術。

帶血液供應的骨移植方法有:帶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移位術、帶旋股外側血管升支髂骨瓣移位術、帶臀上血管深上支髂骨瓣移位術、帶旋股內側血管深支大轉子骨瓣移位術、臀下血管吻合支大轉子骨瓣移位術、旋股外側血管支大轉子骨瓣和升支髂骨膜瓣移位術、帶旋股外側血管橫支蒂的大轉子骨瓣修補和重建股骨頭術、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術、血管束及骨松質植入術等。

(3)截骨術 截骨術的目的是改變股骨頭主要負重區,將正常骨代替壞死骨成為主要負載區。主要用于ARCO2期、3期的病例,缺點是病人再次行髖關節置換術時,增加了手術難度。截骨術有髖骨切骨術、經轉子切骨術、轉子下切骨術。

(4)髖關節融合術 髖關節融合術是通過關節融合術,清除股骨頭內的死骨,修整股骨頭,或將截取骨嵌入骨槽,將髖關節內固定的一種方法。用于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或頑固的關節疼痛者,可以改善癥狀。該方法的主要缺點是術后髖關節失去大部分功能。方法有髖關節內外融合術、帶肌蒂骨瓣髖關節融合術等。

(5)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髖關節置換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機械性能良好的金屬材料制成的一種類似人體骨關節的假體,利用手術方法將人工關節置換被疾病或損傷所破壞的關節面(圖24)。分為全髖置換和人工股骨頭置換。全髖假體有骨水泥固定型及非骨水泥固定型兩種假體,各有優缺點,今年來選用骨水泥型股骨柄假體與非骨水泥型髖臼假體雜交式固定逐漸流行起來。

圖24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后對比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經過30多年的臨床實踐,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較為可靠的治療手段。它的主要目的是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首選適應證,其他依次為股骨頭壞死、某些髖部骨折等,并且病人符合做手術的條件,就可以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證如下。

1)ARCO3期、4期中的股骨頭壞死范圍大,塌陷明顯,髖臼嚴重破壞者。

2)髖關節疼痛持續劇烈,活動明顯受限,長期非手術治療癥狀仍不能緩解。

3)一般55歲以上。

髖關節置換手術禁忌證:

1)ARCO0期、1期,部分2期。

2)合并有血友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及其他嚴重心、腦疾患。

3)凝血功能異常;局部或全身活動性感染。

4)體質較差,不能耐受麻醉者。

5)髖部骨質破壞嚴重,重度骨質疏松,過度肥胖。

6)職業要求較高:強體力勞動者,運動員。

7)小于55歲者(慎重選擇)。

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后注意事項如下。

1)術后當天,應將髖關節至于輕度外展位,雙膝間置枕,防止髖關節內收內旋。

2)術后1~2天,可以進行床上適當的鍛煉和活動:進行深呼吸、咳嗽;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股四頭肌、臀肌等長收縮;不提倡進行直腿抬高鍛煉。

3)術后3~8天,可以進行床上適當的鍛煉和活動;在輔助下行下床鍛煉。

4)術后1~2周,可練習行走,或上下樓梯運動,上下樓梯應遵循“上用健肢,下用患肢”的原則。

5)術后3~8周內,病人日常生活以躺、站或行走為主;坐的時間每次不應超過30分鐘,每天可坐4~5次,但應避免坐過低的椅子或沙發,避免交叉腿;避免蹲著上廁所,應使用坐便器;盡量不要側臥,如果需要,可于健側臥位,雙膝間夾枕;盡量使用雙拐,只有在疼痛、跛行消失后,才可扶單拐或棄杖行走。

15.治療方法的選擇

如何抉擇是保守療法還是手術療法,須從多方面綜合考慮病人實際情況,從而選擇合適治療方法?!叭A梯治療理念”的選擇須結合病人的需求,對于病程發展的不同時期,對于股骨頭的不同形態,對于干部、群眾的不同身份形象,對于年輕人和老年人的不同身體基礎,對于貧富病人的不同承受能力,我們要進行綜合評估,有時候考慮快速提高生活質量為主,有時考慮延長生命為主,有時考慮減輕痛苦為主,還要考慮個人形象、就業要求、婚姻、年齡、身體素質、病人期望值及要求,從而合理選擇合適療法,使得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極具有個性化和人文性。

股骨頭壞死各期、各類型,均可以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在促進骨質修復的前提下,保護股骨頭的形態,清除癥狀,減少后遺癥發生。它注重:①動靜結合,在運動中修復,在修復中運動,科學合理的運動不損傷髖關節,而是最大范圍的恢復關節功能。改善髖臼與股骨頭間的平衡關系,從而延長髖關節的使用壽命。②筋骨并用,在骨質修復的同時,注重軟組織的康復,筋骨是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兼顧并治,缺一不可。③局部與整體的結合,疾病的局部與整體的關聯,確定了治療上在整體調理的基礎上注重局部的治療。

保守治療具有創傷小,費用低,不會感染,并發癥少,不受年齡和身體狀況限制的優點;但見效緩,病程漫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仁怀市| 定襄县| 陆河县| 灌阳县| 平阳县| 蒙自县| 右玉县| 栖霞市| 灵石县| 宜黄县| 平江县| 衡阳市| 仁寿县| 卢龙县| 西青区| 江陵县| 湘阴县| 罗山县| 塔河县| 宁武县| 塔城市| 龙里县| 措美县| 黄冈市| 牙克石市| 永年县| 郑州市| 泰宁县| 新源县| 凤城市| 平南县| 商洛市| 凤庆县| 芷江| 兴山县| 蓬安县| 仁怀市| 东兴市| 当雄县|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