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國外科技園區的發展經驗

科技園區誕生在美國,其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效仿,前蘇聯、日本、澳大利亞、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先后創建了科技園區。到20世紀80年代,一些新興經濟體和第三世界國家也開始大力推進科技園區建設,迎來了科技園區發展的熱潮。經過60多年的發展,科技園區已經在世界各地生根開花,數量不斷增加,不少科技園區發展速度快、規模大、有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中,美國“128公路”高技術區鑒于下一個章節中有“中國光谷”和美國“硅谷”的專題比較研究,其內容涉及“硅谷”的發展經驗,本章特意選取了美國“128公路”高技術區作為研究對象。、日本筑波科學城、英國劍橋科學園、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就是當今頗具代表性的知名科技園區,其發展經驗值得研究和借鑒。

2.1.1 美國“128公路”高技術區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郊外“128公路”的兩側地帶,林立著數千家大大小小的科技密集型企業,是美國最早、最重要的高技術產業集聚區之一,其地位和影響力僅次于如日中天的“硅谷”。波士頓地區是美國最古老的工業中心,經濟實力雄厚,文化科技教育事業發達,創新創業氛圍濃郁,毗鄰金融和商業中心紐約,這些都為“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孕育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和無可比擬的優勢。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地區已經成為美國電子工業的中心,一些生產電子元器件的企業和由大學實驗室孵化出來的新技術公司在此落戶。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蘇“冷戰”及軍備競賽為“128公路”高技術區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一大批高技術公司涌現并成長起來,在晶體管、半導體芯片、固態器件、電子計算機等領域的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締造了“馬薩諸塞奇跡”,成為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區域。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軍方訂單的銳減,“128公路”高技術區的發展速度減緩,并一度陷入衰退。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通過明確發展定位,調整經濟結構,推進產業重組,優化創業環境,“128公路”高技術區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轉型升級成為一個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航空航天設備和金融服務等為主導產業的高科技園區,全球知名的高技術公司紛紛將總部遷址于此,或在這里設立分部、研發中心或銷售基地。透視“128公路”高技術區快速成長、由盛轉衰和再度崛起的發展歷程,以下幾點發展經驗尤其值得學習和借鑒。

1.聚焦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需求

以美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為導向是“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源。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28公路”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軍品研制和軍事訂貨需求的不斷增長,帶動了“128公路”地區科技產業的較大發展。二戰后,來自政府長期、龐大、強勁的軍事需求直接造就了“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形成和繁榮。正如美國學者薩克森寧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隨后的冷戰重繪了美國經濟的藍圖。聯邦政府通過引導資源流向大學實驗室,發展軍工技術來刺激新的行業和地區發展。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作為國防和航天合同的主要受益人,成為馬薩諸塞州東部和加利福尼亞北部經濟轉型的先鋒。他們在雷達、固態電子學和計算機方面的開拓性研究,促使技術和供貨在當地集中,這吸引了一些成熟公司,并促進了新企業的形成。”[美]安納利·薩克森寧.曹蓬,楊宇光等譯.地區優勢:硅谷和128公路地區的文化與競爭[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11—12.從1950年到1960年間,“128公路”地區僅從美國國防部就得到了60億美元的訂貨合同。20世紀60年代,來自聯邦政府的研究資助和軍品訂單持續增長,“128公路”地區的創新活動異?;钴S,新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新公司不斷涌現。到1970年,“128公路”地區就聚集了1200多家科技企業,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電子產品創新中心。但是,隨著越戰的結束和軍備競賽的趨緩,聯邦政府資助和國防訂單大幅下降,“128公路”高技術區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陷入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后來憑借微型計算機工業的迅猛發展一度于20世紀80年代東山再起。對國防需求的過度依賴導致“128公路”高技術區的企業發展單一而脆弱,大企業居多的特點也導致產業轉型遲緩。20世紀90年代以來,“128公路”高技術區不斷調整產業方向,充分發掘科技資源優勢,在鞏固傳統軍工產業的同時,積極響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支持中小企業成長,拓展民用市場,逐漸走出低谷。特別是在生物技術領域,“128公路”高技術區無論是學術研究,還是產業發展,都居于全美領先地位,成為業界公認的“基因城”(Genetown)和“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組織上最多樣化的區域集群”袁志彬.波士頓“128公路”歷史及對我國的啟示和政策建議[J].科技促進發展,2012,(5):72.。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中心,以人才為支撐,以創新為驅動,“128公路”高技術區發展的優勢突出,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2.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波士頓地區是美國的高等教育重鎮,有60多所高等院校,僅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就有8所,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塔夫茨大學和東北大學等。這些大學不僅為“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人才隊伍,而且直接孵化了眾多的科技企業,其中麻省理工學院居功至偉??梢院敛豢鋸埖卣f,正是麻省理工學院倡導的產學研高度融合理念和創業文化成就了“128公路”高技術區的發展與繁榮。麻省理工學院以“既學會動腦,也學會動手”為校訓,強調以科學技術服務于地方發展。早在20世紀初,麻省理工學院一批教授就參與了企業的研究和咨詢工作,并首創了“五分之一原則”,即教授一周內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校外咨詢任玥.創業文化體系視角下的大學社會服務創新——以MIT與128公路的興衰、再崛起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8,(9):31.,建立了合同辦公室,推動與企業的深入合作。二戰期間及戰后,麻省理工學院承擔了大量的研究項目,建立了眾多實驗室,大批新技術成果涌現出來,并以此為基礎分化為若干小公司,將最新技術轉化為產品。其中,僅著名的林肯實驗室就分化發展出了50多家科技企業。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帶動下,波士頓地區其他大學也競相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與企業、研究機構等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開發。據統計,波士頓地區的科技發明,2/3是由各大學完成的。大學教授、研究人員,乃至在校學生紛紛走出校園,創辦高科技企業,技術入股、公司兼職蔚然成風,為“128號公路”高技術區提供了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大學對128號公路地區發展的貢獻,除了技術投入和技術支持外,許多企業的內部管理、市場營銷、發展戰略等,也都得益于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的參謀作用,以及優秀畢業生的加盟。”王定華.美波士頓128號公路地區科技發展考察[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65.波士頓地區的大學也從與企業的合作研究中獲益豐厚,大學與企業、區域發展已經建立了良性互動、和諧共生的關系。

3.培育風險資本市場

資金是高科技園區發展的血液,也是高技術企業創建和發展面臨的瓶頸,“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風險資本市場提供的資金支持。早在1946年,麻省理工學院時任校長卡爾·康普頓就聯合哈佛商學院和波士頓地區的商人創立了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為新辦的高技術企業提供風險資金,這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家真正意義的風險投資公司。在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的資助下,一批高技術企業快速成長起來,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高壓電工程公司和數字設備公司等。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的成功帶動了風險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形成,波士頓地區逐漸聚集了數十家風險投資公司,為高科技企業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支持,有力地推動了“128公路”高技術區的發展。金融服務業已經成為波士頓地區的重點產業,占全美金融服務業的27%,其中Fidelity Investment是美國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依托毗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優勢,波士頓地區的風險投資資金充足,市場發育完備,運作規范,風險資本投資總額居全美第二位,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隨著網絡經濟泡沫的幻滅,風險投資公司越來越青睞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高技術實體企業,不少風險投資公司開始將注意力從美國西海岸轉移到“128公路”地區,這對“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崛起是一個福音。

4.優化公共服務體系

在“128公路”高技術區的形成和發展中,市場無疑發揮了主導作用,但政府并非碌碌無為,而是以其“有形之手”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持、引導和服務企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8公路”原來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鄉間小路,馬薩諸塞州政府于1951年對“128公路”進行了擴建,將波士頓地區的知名大學和20多個城鎮連成一線,形成了環繞波士頓的“金色的半圓形”,為方興未艾的研究和工業活動以及高技術的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隨后,“128公路”又經過多次改造和擴建,以滿足高技術區不斷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馬薩諸塞州政府加大了”128公路”及其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完善了當地的公路網,新建擴建了機場,加強了環境保護,投資和居住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馬薩諸塞州政府積極為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經濟發展廳設立“商務發展辦公室”,配備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重點為128號公路地區企業提供各種無償信息服務。波士頓市政當局,每季度組織一次雞尾酒會,請州長、市長、各政府部門、社會各方面、企業負責人與會,建立常態化的交流經驗、促進合作與共謀發展機制。州政府還為科研人員、企業提供研究資助,并協調金融機構建立風險基金,重點支持中小科技企業的建立與發展。州政府對認定的科技企業,還實行一定的稅收減免政策。王定華.美波士頓128號公路地區科技發展考察[J].世界教育信息,2003,(1-2):65-66.交通便捷、環境優美、教育發達、服務完善,“128公路”高技術區如一塊磁石吸引了大批企業入駐和大量科技人員創業就業。

2.1.2 日本筑波科學城

為了適應“技術立國”的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學研究中心,日本政府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距離東京50公里的茨城縣筑波山西南麓建設集產、學、研、住于一體的筑波科學城。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筑波科學城已經成為世界聞名遐邇、日本首屈一指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在2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及其周邊地區聚集了46家國家研究機構(占日本國家研究機構的27%、40%的研究人員和40%的國家研究預算)和250多個民間或企業研究機構,擁有完備的研究設施和科研設備,各類研究人員總數達2萬多名,有筑波大學、圖書館情報大學、短期技術大學等3所高校,研究領域涵蓋多數基礎科學、應用科學及工程技術門類,在新材料、信息工學、宇宙開發、環境科學、資源能源、地球科學、土木建筑和農業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代表了日本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筑波科技城的發展有如下幾點經驗可資借鑒:

1.政府主導建設進程

筑波科學城是日本政府嘗試建立的第一個科學城,其規劃、建設、遷移、管理等完全由政府主導。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有人倡議在東京周邊建設一個衛星城,將位于東京的部分國立教育和科研機構遷移、集中在一起,打造高水平的科學研究中心和知識新城。這一倡議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視,1961年9月,日本政府發布了《關于官廳的遷移》的決定,正式將這種倡議付諸實施。1962年,日本科學技術委員會提交了關于集中遷移國家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必要性的論證報告,得到了政府的認可。1963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處理政府機構集中遷移的問題,并于當年9月確定了選址筑波、建設科學城的計劃。1964年,日本政府在首相辦公室設立了“新學園都市促進建設本部”,正式啟動了筑波科學城的籌建計劃。1968年,筑波科學城正式動工興建,一直到1980年主體建設工程完工,遷入筑波科學城的國立研究機構全面開始運轉。隨后,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周邊開發計劃,以優惠的土地價格、完備的市政設施和優良的環境吸引了一大批民間研究機構和企業進駐。由此可見,筑波科技城是政府決策推動的產物,無論是科學城的選址、遷移機構及人員的確定,還是建設計劃的落實、發展規劃,都是由政府直接包辦。筑波科學城的建設經費及遷移機構的運行經費也主要由政府承擔。到1993年,政府在筑波科學城花費的預算經費已超過2萬億日元,到1998年累計財政預算經費達到2.3868萬億日元。筑波科學城沿用政府管理體制,由首相辦公室下設的“科學城建設促進本部”協同有關政府部門管理??茖W城建設促進本部由國土部負責人擔任首腦,成員包括科技、環境、厚生省、文部省、農林水產部以及郵電、勞工、通產、建設等相關部門的副職組成。此外,還設置了筑波研究機構聯絡會議,下設5個專業委員會負責管理研究業務。筑波科學城的政府主導模式為科學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保證了科學城的高起點和高標準,各項建設一步到位,使筑波科學城短時間內成為環境優美、設施先進、實力雄厚、宜居宜業的智慧之城,并躋身世界五大科技園區行列。

2.強調統一規劃

建設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規劃至關重要,筑波科學城的建設和發展遵循的是理念先行、統一規劃。從科學城建設的設想到付諸實施,歷時5年,日本政府、相關部門和學界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充分討論,在發展理念、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日益清晰、達成共識后才納入審慎的行政決策??茖W城選址確定后,立即著手制訂建設規劃。到1965年,筑波科學城第一設計方案總規劃完成。此后規劃的細節內容經過多次征求意見和修改,四易其稿,到1969年筑波科學城第四設計方案總體規劃獲得通過,并以此為藍本啟動了科學城的大規模建設,奠定了筑波科學城的主體框架。以當前的眼光來審視,筑波科學城的建設規劃都具有國際水準,區域規劃布局合理,功能分區科學,基礎設施先進,建筑和諧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具有國際范兒和知性美。筑波科學城分為兩部分:一是研究學園區,位于筑波市中心,屬于核心區,面積28平方公里;二是核心區外圍的周邊開發區,面積達257多平方公里,主要是民間和企業研究機構在此落戶。研究學園區包括國家研究和教育機構區、都市商務區、住宅區、公園等功能區。根據研究性質的不同,國家研究和教育機構區進一步分為生物研究實驗區、土木建筑研究區、文教研究區、理工科研究區等。筑波科學城原規劃的人口為22萬人,1998年頒布的《新筑波計劃》將其調整為2030年達到35萬人,其中研究學園區10萬人,周邊開發區25萬人,并提出了未來發展的三大目標:“一是建立科技中樞據點城市,開發出具有創造性尖端性的研究成果,并使之成為利用科技聚集效應開創新產業的據點、適于召開國際會議的城市;二是建立廣域自立城市圈核心城市,完善和增強市中心職能,實現高級城市功能的聚集和市內的超級便利性;三是建立生態·生活·示范城市,實現自然、田園與城市的和諧,以及豐富的文化與多樣性的居民交流等?!?img alt="烏蘭圖雅.日本筑波研究學園城市模式的構建及啟示[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44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238C6/11909774303415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73853-6YwiiHGVJgTRQFowGCAASHlj6SeosGnJ-0-f6bb1cdd1814f6000b3f529b0dede204">

3.重視立法保障

日本政壇不穩,政府領導人更迭頻繁,為了保證筑波科學城建設和發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有效性,日本政府將筑波科學城建設和發展納入法制軌道,用立法的形式來保障和推進筑波科學城的建設和發展。為一個科技園區專門立法,所涉法律形式和體系之完備,這在世界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筑波科學城建設發展的一條鮮明而獨到的經驗。立法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專門針對筑波科學城的法律法規;二是相關的國家科技、經濟乃至社會方面的法律法規,其中有筑波科技城的專門條款,或在其保障范圍之內。在筑波科技城籌建前期,日本政府常常是以行政決議的形式來保障和促進科技城的建設。在1966年,《國家首都地區發展法》就明確將茨城縣筑波地區的6個村鎮確定為都市發展區,使科學城選址具備了法律效力。僅1970年以來,日本制訂的與筑波科學城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就包括《筑波科學城建設法》(1970年)、《筑波科學城建設法實施令》(1970年)、《筑波科學城規劃基本條例》(1971年)、《筑波科學城公共設施建設計劃綱要》(1971年)、《高技術工業聚集地區開發促進法》(1983年)、《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科學技術基本法》(1995年)、《大學技術轉移促進法》(1998年)、《產業技術力強化法》(2000年)等。這此法律法規將筑波科學城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以法條的形式固定下來,同時還規定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團體、科研人員在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從而為筑波科技城的建設與發展構筑了完善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

4.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

打造世界一流科學研究中心,必須追蹤學術前沿,加強與國外的合作與交流,善于借用“外腦”和“外智”。筑波科學城從建成起就把國際化作為重要的發展策略,大量的教育和研究機構與國際國內學術界保持著日益密切的聯系,開展卓有成效的合作。早在1985年,筑波科學城就承辦了科學技術世界博覽會,向來此參展的46個國家和37個國際組織展示了筑波科學城的建設成就和科技成果,推動了筑波科學城的國際化,大大提高了筑波科學城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一舉奠定了其作為國際科學交流中心的地位。如今,筑波科技城的國際化色彩更加濃厚,每年在此舉辦的國際會議逐年增多,以“筑波研究支援中心”、“茨城沙龍”、“筑波大學尖端跨學科領域研究中心”和國家研究機構等為載體,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來筑波科學城學習、研究和工作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一項調查表明,2001年在筑波市各科研機構停留2周以上的外國人研究者為3352人,他們來自世界138個國家,其中以來自中國的研究者人數最多,為943人,占總數28.1 %;其次是韓國人為489人,占14.6%;第三位是美國人為150人,占4.5%。白雪潔,龐瑞芝,王迎軍.論日本筑波科學城的再創發展對我國高新區的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9):137.2013年,僅在筑波大學就讀的外國留學生有2500多名,超過筑波大學學生總數的10%,筑波科技城的國際化程度可見一斑。

2.1.3 英國劍橋科學園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劍橋大學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分化發展出了10多家科技企業,在大學周邊地區聚集。1969年,為了響應英國政府關于促進大學與工業界聯合、提升大學對產業發展的貢獻的號召,劍橋大學成立了以莫特教授為首的委員會,發布了《大學和以科學為基礎的產業關系》的研究報告,提出了在劍橋地區設立科學園的建議。1970年,在劍橋大學理事會的推動下,三一學院建立了劍橋科學園,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中小型高技術企業發展。在劍橋科學園的孵化和帶動下,劍橋地區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業高潮,一大批高技術企業在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聚集、發展壯大。經過40多年的發展,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有約1600家高技術公司,雇員達4.5萬人,其中研究人員就達到3.5萬人,年產值達40億英鎊,年平均經濟增長率是全國的2倍以上,締造了令人矚目的“劍橋現象”,成為歐洲當之無愧的高科技中心和高技術企業密集帶,被人稱為英國“硅沼”,其發展經驗也有獨到之處。

1.以劍橋大學為堅強后盾

劍橋大學是劍橋科學園發展的力量之源和堅實保障,為劍橋科學園的興起和發展壯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人力、咨詢及相關服務和政策支持。劍橋大學是世界名校,歷史悠久,聲譽卓越,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研究機構和尖端設備,在多個學科領域都占領了學術制高點,獲得諾貝爾獎的總人數達到89人,位居世界第一。劍橋大學與劍橋科學園的建立和發展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首先,劍橋科學園就是由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創辦并分階段興建的。在1970年,三一學院在其西北角劃出了14英畝土地作為首批建設用地,為中小企業提供研究場所。隨后經過多次擴建,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已達到130英畝,入駐的企業占劍橋地區高技術企業的10%—15%。其次,劍橋大學與企業保持密切聯系,鼓勵和支持高技術企業的創辦和發展。在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多數公司的技術就來源于劍橋大學的實驗室,許多公司是由劍橋大學的教師和畢業生創辦。如激光掃描公司、西普數據公司、分光小系統公司、劍橋作用系統公司等就是從劍橋大學的相關院系和實驗室衍生、分化出來的。劍橋大學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范圍,與眾多企業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如與微軟合作建立了“微軟英國劍橋研究院”,與日立公司成立了“劍橋日立”聯營公司等。第三,劍橋大學是高技術企業的人才生產線,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大量高質量人才。據統計,劍橋地區高技術公司大學生雇員的70%來自劍橋大學。因此,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劍橋大學對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的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

2.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劍橋大學非常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制訂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并成立了專門機構,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劍橋大學調整了人事政策,方便教師和研究人員與企業建立聯系,鼓勵創業。劍橋大學為教研人員制定了短期合同工作方式,待合同期滿,如不想留在學校可進入企業工作;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為教師積累企業管理經驗、了解技術前沿,進而自主創業、開辦公司創造條件;保障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教師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為了推進研究成果的商業化進程,調動院所和教師的積極性,劍橋大學制訂了“抓大放小”的商業收入分配辦法:1萬英鎊以下,研究者、院所和學校的分配比例是90%、5%和5%;1—3萬英鎊,三者的分配比例是70%、15%、5%;3—5萬英鎊,三者的分配比例是50%、25%、25%;超過5萬英鎊,三者的分配比例是33.3%、33.3%、33.3%。劍橋大學成立了沃夫森產業聯絡辦公室,專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它就是企業進入大學的入口,所起的作用就是加強大學和企業的聯系,幫助研究者找到商業應用研究成果的方法”[美]Jeff Saperstein, Dr.Daniel Rouach.金馬工作室譯.區域財富:世界九大高技術園區的經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55.。劍橋大學還成立了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代表劍橋大學同產業界進行商業洽談和簽訂協議,以劍橋大學的科技成果為投入取得股份,利用產業公司的金融優勢,成立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為成果轉化籌集更多資金。大學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直接衍生出了許多高技術公司。目前在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的1000多家高技術公司中,多數與劍橋大學在科技成果方面有著不同形式的合作與聯系。

3.大力扶植中小企業發展

劍橋科學園從建立之日起就確立了扶持中小高技術企業發展的宗旨:(1)將科學研究與工業生產相結合;(2)同租戶公司的研究人員和當地的研究機構磋商確定輕、小、薄的工業產品生產;(3)開展社會活動中心、專利代理人和風險資本家認為適合科學園的一些從屬性活動。鐘堅.世界硅谷模式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442.劍橋科學園的定位是中小高技術企業的研發基地,而非生產制造中心。劍橋科學園對園區房屋租賃和使用范圍作了明確限制,只允許從事與工業生產有關的研究、設在劍橋地區企業的研究開發設計人員所從事的有賴于大學及其研究所定期咨詢活動的小型工業生產以及適合園區的其他輔助活動,并對入駐的高技術企業、研究機構提供比市場價低得多的房租優惠政策,在園區的所有企業都可以使用劍橋大學的數據庫和相關研究成果。科學園還有劍橋企業中心和劍橋網絡公司等,開展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創業系列培訓,鼓勵創意開發和新企業的建立,為當地企業發展提供咨詢意見,促進園區內企業協作,營造學習型文化氛圍等各項服務,成為中小企業孵化和發展的重要平臺。政府和園區管理部門還制訂了諸多向中小企業傾斜的政策,為它們提供資金、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府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可給予以下四類資助:第一,小型項目資助。對于雇員數少于10人的企業,實施期限在12個月以內的低成本開發項目,最多可給予2萬英鎊的資助;第二,創新型研究項目資助。對于雇員數少于50人的企業,實施期限在6—18個月的創新型研究項目,最多可給予7.5萬英鎊的資助;第三,創新型開發項目資助。對于雇員數少于250人的企業,為某一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或流程進行的開發項目,最多可給予20萬英鎊的資助;第四,重大科研項目。對于雇員數少于250人的企業,開展對行業有戰略意義和廣泛經濟效益的重大科研項目,最多可給予50萬英鎊的資助。王偉,吳東興,朱青.劍橋科技園的投融資環境與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17.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稅收也實行減免等優惠政策,英國《企業發展計劃》規定:高科技中小企業可減免60%的投資稅,新創辦的高科技中小企業可減免100%的資本稅;公司稅稅率從38%降為30%,印花稅從20%降為1%,起征點由2.5萬英鎊提高到3萬英鎊;取消了投資收入附加稅。劍橋地區建立了完善的風險投資體系,為園區企業提供風險投資、風險保險、風險擔保業務,并通過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拓展和金融創新以及高效完善的證券市場,為中小高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和充足的資金支持。

4.重點發展優勢產業集群

依托劍橋大學的學術與技術優勢,劍橋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在產業發展上具有明顯的集群特征,特別是在生物技術、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等方面聚集了大批高技術企業。在過去的3年中,有536家信息技術公司和202家生物科學公司在此投資了8.29億英鎊的資金。在生物技術領域,劍橋地區擁有除美國之外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群,以及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包括英國醫療研究委員會、巴布拉漢姆研究所、維康基金會、歐洲生物信息學研究院等,集中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一大批生物科技、制藥和醫療器械公司。在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領域,有大批企業從事計算機軟硬件開發與生產、尖端科學儀器研制以及通信設備制造,一些電子信息產業跨國公司也紛紛在劍橋科技園設立分支機構或研究中心,如諾基亞、甲骨文、日立、施樂、微軟等,劍橋科技園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英國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術中心,成為推動英國和歐盟電子信息產業成長的重要引擎之一。馬蘭,郭勝偉.英國硅沼——劍橋科技園的發展與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4):47.在新技術領域,如納米技術、無線技術(如超寬帶)、3G移動電話技術也成為科學園及其周邊地區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一批國際知名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在此安家落戶并快速成長起來。

2.1.4 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

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位于法國南部風景迷人的地中海之濱,距離素有“藍色海岸”之稱的尼斯市25公里,是法國最大、歐洲最負盛名的科技園區。早在1960年,法國參議員皮埃爾·拉斐特教授就發表了一篇名為《拉丁地區在這些領域的發展》的文章,提出了將企業、大學和研究中心集中在一個地方,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激發創造力的構想。1969年,在皮埃爾·拉斐特的推動和主持下,成立了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協會,開始籌建科學園,并得到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科技人員的響應和支持。1970年,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協會與地區工商聯合會、農業信貸銀行地區金庫、阿爾卑斯一馬里蒂姆工業化辦公室以及國家科研成果推廣署共同成立了具有法人性質的“經濟利益集團”,在距離尼斯市不遠的昂蒂伯地區購買了125公頃土地,正式啟動了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的建設。經過40多年的發展,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占地面積已經拓展到2300公頃,有1300多家高科技企業、50多個研究機構、5所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聚集這里,有300多家全球著名IT公司在此設立了地區總部,60多個國家在此建立了企業和研發機構,科技人員達4萬多人,成為名副其實、國際化程度最高的“智慧”之城。

1.以多種方式匯聚創新資源

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是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山間林地上發展起來的,創建之初沒有工業基礎,沒有大學依托,也沒有研究機構,完全不具備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即便如此,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還是“無中生有”地產生了,其發展之道在于善于爭取政府、銀行、社會團體等方面的支持,借助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入園機構和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和優質服務,從而得到匯聚創新資源、打造智慧之城的目的。首先,在法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一些位于巴黎的教育和研究機構搬遷到園區或設立分支機構、辦事處,例如巴黎礦業學校、電信學校、法國石油研究院、國家科研中心等在建園不久就搬進來了,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陸續有50多個國家研究機構和5所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遷入,使園區很快成為人才和智力密集區;其次,園區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先進的基礎設施和美好的發展前景,向世界各地的大企業展示與眾不同的形象和發展理念,以市場的“無形之手”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園區剛創建不久,美國德州儀器設備公司(TI)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就在此設立了研發中心和實驗室,發揮了重要的示范效應。第三,推進科技創新資源本地化,促進大學和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著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優化創業服務體系,借助大企業的研發平臺和管理實戰訓練,孵化和創立大批立足本地的中小型高技術企業。

2.優化管理與服務體系

為了更好地服務園區企業,優化企業發展環境,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成立了很多機構,從不同層面為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1)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基金會。其宗旨是努力把科技園辦成科研、教育、企業三者結合的高科技中心,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盡快出成果,出人才。具體措施有:舉辦高水平的科技培訓班;組織科技和經濟預測報告討論會;促進研究人員、企業人員和地區人員合作采取新行動;發揮國際智密區俱樂部所在地的作用,加強與其它科學園的聯系。

(2)索菲亞—安蒂波利斯接待中心。負責接待剛剛進入科技園的科研機構或企業公司的籌建人,為他們提供各種行政、設施、咨詢、聯絡等方面的服務。

(3)新興企業培植中心。發揮著科技孵化器的作用,主要是為新興企業提供支持和幫助,協助解決困難,扶植企業發展。具體做法是從技術方面對產品或生產方法進行評價,提供改進意見;從行政、財政和商務方面協助起草企業方案,籌集資金,提供財會、法律顧問等;從不動產方面提供廉價辦公用地。

(4)國際智密區俱樂部。該俱樂部是由世界各地科技園區和智力密集區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組織,現有成員30個,總秘書處設在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俱樂部的宗旨是:發展俱樂部成員國之間的信息交流;向政界和企業界表明科技城和智密區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在國際范圍內,為進入科技城和智密區的機構提供方便。參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政策規劃處.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城[J].世界教育信息,2000,(1):2.

此外,還有技術開發中心、地方記事信息系統等,為研究、教育機構和企業提供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發布、員工招聘等方面的服務。

3.著力培育發展主導產業

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主要有三類產業:一是計算機科學、電信和電子產業為主體的電信產業;二是生命和健康產業;三是地球科學與技術產業。其中,電信產業是主導產業,這類企業占園區企業總數的25%,雇員數量超過園區總量的50%,成為名噪全球的“電信谷”產業集群。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電信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一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當地政府投資在園內修建了先進通信的國際中心智能建筑,大大提高電信基礎設施的水平,并很快成為最適合大企業電信技術試驗、小企業創業的溫床;二借助電信產業布局調整的機遇,推動政府把法國第一大、歐洲第二大的電信運營商“法國電信”遷入園內,并設立相應的電信研發機構和培訓部門,直接帶動了電信產業相關企業的集聚。在法國電信的示范作用和關聯效應的帶動下,電信產業鏈相關環節的國際、國內企業紛至沓來,構成園區的主導力量。參見王小芳、張永慶.法國電信谷創新性產業集群的演進及其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7,(12):138.園區電信企業還發起成立了“電信谷”協會,加強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優勢互補,共享科技與人力資源,聯合制定電信產業標準,從而成為電信技術發展的領跑者。此外,法國電信學校、通信系統工程學校和眾多電信研究機構也位于此地,為電信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了大量科技人才和先進成果。

4.堅持美麗園區建設

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毗鄰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尼斯,園區依山傍海,森林覆蓋率超過2/3,一條條環山公路將掩映在綠樹鮮花中的眾多研發機構聯為一體,規劃布局錯落有致,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十分清凈優美,交通便利,距離法國第二大國際機場尼斯機場僅16公里,是研究和教育機構、高技術企業理想的選擇。之所以在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看不到人潮洶涌、高樓大廈和“水泥森林”,這與皮埃爾·拉斐特關于科學園的構想及園區長期堅持環境保護優先和低密度的發展戰略密不可分。皮埃爾·拉斐特從科學園建立之初,就要求園區面積的三分之二要保持綠化帶的形式,任何建筑物的高度都不能超過周圍山丘的高度,也不允許有任何柵欄和圍墻。拉斐特希望,“在企業建筑物之間應該自由生長著一叢叢的蘑菇,這些蘑菇就像是從來沒有建立過園區那樣一如既往地享受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img alt="[美]Jeff Saperstein, Dr.Daniel Rouach.金馬工作室譯.區域財富:世界九大高技術園區的經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7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0238C6/11909774303415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373853-6YwiiHGVJgTRQFowGCAASHlj6SeosGnJ-0-f6bb1cdd1814f6000b3f529b0dede204">他也反對在園區建立居住區,以避免園區面積無限制性膨脹和人口密度的過度增加,主張在園區周邊建立高科技衛星城。因此,至今在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看不到人山人海、辦公樓林立和交通擁堵的狀況,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這種花園式的高科技園區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優美的環境使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對高技術企業和科技人員產生了莫大的吸引力,其在創造工作機會和發展方面僅次于巴黎,居法國第二位。即便在上世紀末的經濟衰退中,不少外國企業大量裁員,但園區的外籍專家數量還保持穩定。這說明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學園是大家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之所。

2.1.5 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

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創建于1991年,是印度第一家軟件科技園。在剛起步的1991—1992年,班加羅爾的軟件出口僅有150萬美元,毫不起眼。但隨后的發展突飛猛進,每年出口增長率都超過60%以上,到2000—2001年,軟件出口就增至16.3億美元,10年增長了108倍,占全印度軟件出口總額62億美元的26.3%。2008年,印度軟件產業產值達到870億美元,其中出口500億美元,而班加羅爾的軟件出口就超過150億美元。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已經成為全球五大信息技術中心之一,被譽為印度的“硅谷”。在此及其周邊地區聚集了高技術企業5000多家,有外資參與的公司就有1000多家,全球知名的IT企業,包括英特爾、微軟、IBM、通用電器、惠普、甲骨文、摩托羅拉、思科、蘋果、三星、索尼、西門子、飛利浦等都設立了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塔塔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維普羅技術公司、信息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等印度本土的一大批IT企業在此成長起來,成為印度軟件產業的中流砥柱。全球有5000家軟件開發公司,對其評級的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分為1至5等,5等為最高。目前全球IT界大約有75家軟件公司被評為5等資質,其中有45家在印度,而班加羅爾一地就集中了30家。早在1999年,班加羅爾就被美國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科技城市(亞洲僅兩個,另一個是新加坡)。有人說,“如果班加羅爾出點什么事,《財富》雜志500強公司中將有大約200家不得不全盤調整其IT戰略”蓋文啟.集群競爭——中國高新區發展的未來之路[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167.。

1.政府持續引導支持

在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印度政府和卡納塔克邦政府在政策引導、立法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早在20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就將軟件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制定了《計算機軟件出口、發展和培訓政策》,并于90年代初實施軟件科技園計劃。為了加強對軟件產業發展的支持和引導,印度政府于90年代末成立了國家技術與軟件發展委員會,組建了信息技術部,制訂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提出了建設“信息產業超級大國”的目標,鼓勵軟件產業的合資、合作,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按照國際標準生產軟件產品,建立了權威的質量認證系統,設立了軟件實踐基地等。印度政府還十分重視利用法律來保障軟件產業的健康發展,制訂或修改了《版權法》、《信息技術法》等,實行最嚴格軟件產業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和規范信息技術業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嚴懲計算機和網絡領域的各種違法行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印度政府也是不遺余力,在1991年建園之初就投入5000萬盧比的巨資,用于中央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衛星通信系統軟件、核心電腦設備建設,為軟件企業與國內外用戶的聯系提供通暢的數據信息連接服務,超前打造了軟件產業發展的“信息高速公路”??{塔克邦政府自籌資金在園區興建發電廠、供水系統,擴建電信設施,為科研人員提供可與發達國家相媲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林元旦、郭中原.印度硅谷:班加羅爾成功的奧秘——論印度政府對信息產業的扶植[J].中國行政管理,2001,(8):45-46.制訂了“軟件工業園區計劃”,允許外資全資進入,免征公司所得稅,提供數據通訊鏈接服務,提供辦理出口許可證的便利等,對大型IT項目給予適當的特許權等;建立了大量的中介服務機構,為園區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會議、通訊及咨詢、行政服務等。

2.推行出口導向的國際化發展戰略

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充分利用軟件產業國際分工和轉移的機遇,發揮人力資本、語言和時區等優勢,主動融入世界軟件市場,一開始就將自身定位于為國際市場服務的軟件制造商,重點承接軟件外包業務,主要從事代碼編寫、程序開發等較低層次的軟件技術開發工作,甘當軟件產業的“藍領”。實行出口導向戰略、拓展國際軟件市場必須規范國內企業之間的行為,形成相互協作的產業集群。在這方面軟件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印度國家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信息技術產品制造者協會、電子與計算機軟件出口協會等,通過協調內部矛盾、擴大對外宣傳、呼吁政府支持、開展政策研究、制訂行業標準、懲治破壞行業規范的行為等方式,維護軟件業的整體形象和利益,提升軟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軟件企業把質量當作生命線,不斷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嚴格遵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為國外企業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贏得了國外企業的信任和贊譽。軟件集群企業之間也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在技術、市場、價格等方面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共同開拓國際市場。此外,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的發展建立在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基礎之上,幾乎所有的世界著名軟件公司在班加羅爾都有分支機構或合作伙伴。近距離的技術交流與協作使班加羅爾軟件企業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縮小了與國際大企業的差距。近年來,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加大了對海外印度裔科技人才的引進力度,實行了很多有利于海外人才歸國創業的政策,大量在國外大企業或科研機構,特別是在美國硅谷工作的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紛紛回國創業,進一步提高了軟件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

3.健全教育培訓支撐體系

軟件產業是一個技術高度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技術開發、管理和服務人才??萍紙@所在的班加羅爾是印度教育體系最完善、高等學校和培訓機構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云集了印度理工學院、印度管理學院、國家高級研究學院、印度信息技術學院、班加羅爾大學、農業科技大學等10所綜合性大學,以及國家和邦一級的28所科研機構,包括印度科學院、國家軟件科技中心、國家航天實驗室、印度天體物理研究院、區域遙感服務中心等,此外還有292所高等??茖W校和大量的3000多所高等職業學校、培訓機構。陳平.印度班加羅爾信息產業集群研究[J].商業研究,2007,(11):126.在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采取國際、企業、私人并舉、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即依托高等院校設置計算機專業培養、民辦或私營機構培訓以及軟件企業自己設立培訓機構。數量眾多、不同層次的教育、科研和培訓機構為班加羅爾的人才供給提供了強大的“生產線”,每年由這些機構培養輸送的工程技術人員達3萬余名,其中1/3是信息技術類專業人才。在班加羅爾軟件園區1.5公里的核心區內集中了4.5萬個外包工作機會,僅在通用電器公司的印度研發中心內就有1800名博士在從事軟件研究開發工作。作為一個高速發展中的科技新區,班加羅爾蘊含著大量的創業機會和發展機遇,吸引著印度其他地區科技人才,乃至國外印度裔留學生來此就業創業,實現人生理想。

4.加大金融市場體系建設

軟件產業不僅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也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印度政府不斷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設立技術開發和應用基金,出臺《征收研究與開發稅的條例》,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創新開發,促進科研成果商業化、產業化。班加羅爾聚集著眾多的銀行分支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如印度工業發展銀行、印度出口信貸擔保公司、印度進出口銀行、印度工業財務公司、卡納塔克邦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公司、印度工業信貸投資公司等,為軟件企業提供優惠的貸款和融資便利,甚至入股方式參與企業投資。班加羅爾允許信息技術企業注冊后1年內就可公開在本地的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班加羅爾還有發育完善的風險投資市場和充裕的風險投資基金。早在1988年,班加羅爾就出現了印度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印度技術發展和信息有限公司,由印度單位信托公司和印度產業信貸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王偉,張勝暉.印度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投融資環境及模式研究[J].亞太經濟,2011,(1):98.1991年印度經濟自由化改革以來,本土風險投資行業取得了很大發展,1996—1998年間,印度只有8個國內風險投資基金注冊,而2000年一年就增加了20個新的風險投資基金公司,風險投資交易金額從2003年的4.7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75億美元,絕大多數風險投資公司都在班加羅爾設立了分支機構和辦事處。另一方面,班加羅爾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大量的投資機會也引起了跨國風險投資基金的關注,它們也紛紛進入印度“硅谷”,在此尋求投資“富礦”,這些成為班加羅爾軟件科技園發展的“聚寶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西青区| 贵州省| 策勒县| 泗水县| 沽源县| 历史| 临泽县| 灌南县| 宁海县| 河西区| 富川| 樟树市| 右玉县| 黄冈市| 巍山| 营口市| 望城县| 获嘉县| 兴山县| 海阳市| 浏阳市| 苍南县| 通海县| 伊宁市| 临沂市| 义乌市| 镇江市| 肥乡县| 洛阳市| 阿尔山市| 台北市| 重庆市| 株洲县| 买车| 个旧市| 乐昌市| 盐城市| 讷河市| 宕昌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