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
- 李光
- 3966字
- 2019-11-27 11:40:39
1.1 技術創新與科技經濟一體化
自從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一方面愈來愈具有自己的獨立形態,另一方面它與經濟的關系也愈來愈呈現某種統一性,表現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化進程。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與經濟日益顯示出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一體化特征。毫無疑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是對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所作的最好注腳。科技經濟一體化主要表現為:科技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能夠突破制約人類經濟發展的若干因素,實現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
1.1.1 創新與技術創新
創新的概念來源于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他在書中指出,現代經濟發展根源于創新,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存函數”,也就是實現生產要素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熊彼特提出創新包括五種情況:采用一種新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開辟一個新市場;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熊彼特的創新定義已成為得到廣泛認可的經典定義,其后的多數研究不過是將他的創新定義在具體側面上的擴展而已。
技術創新在更多語境下被認為是“創新”的代名詞,盡管兩者的內涵大不相同。索羅(Solo)首次提出技術創新的兩個條件,即新思想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他的“兩步論”被認為是技術創新在概念界定上的里程碑。曼斯菲爾德(Mansfield)認為,“技術創新是一種新產品或新工藝被首次引進市場或為社會所使用的活動,并將產品創新視為從企業對新產品的構思開始,以新產品銷售和交貨為終結的探索性活動”。他指出技術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當發明被首次應用時,就可以稱為技術創新。弗里曼(Freeman)明確指出“技術創新是指第一次引進某項新產品、新工藝過程所包含的技術、設計、生產、管理和市場活動的諸多步驟”,并稱技術創新成功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實現商業盈利,二是建立市場或在市場中滲透,獲取或擴大市場份額。斯通曼(Stoneman)則認為,技術創新是首次將科學發明輸入生產系統并通過研究開發努力形成商業交易的完整過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2年的《技術創新統計手冊》(Oslo Manual)中指出:“技術創新主要包括新產品和新工藝,以及產品和工藝顯著的技術變化”。1997年修訂版將技術創新的定義和測度從制造業擴大到服務業。我國在1996年發布的《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中對技術創新作出如下表述:“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
由此可見,技術創新與創新是兩個不同概念,前者特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后者除了包括技術創新還包含科學發現與創造,以及科學技術的商業化或社會價值實現等一系列活動。技術創新是國家創新系統具有的最重要特點,也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國家繁榮與民族進步的源泉。
1.1.2 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內涵
“一體化”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用來概括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特征和走向的概念。馬爾庫塞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是個“一體化社會”,即在國家壟斷下,社會日益集體化、一致化、整體化。20世紀50年代,當國家之間的經濟聯合開始出現時,“一體化”被用來描述世界經濟的相互融合現象。20世紀末,“一體化”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大眾名詞而被廣泛應用到經濟、科技、社會等眾多領域。
在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經濟三者密不可分。首先,是把科學和技術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科學主要表現為知識形態,科學研究是人類通過認識自然現象、揭示自然規律而創造知識的過程。技術則是科學知識的物化形態,是綜合利用知識于需要的研究。科學的評價標準主要是科學知識的創造性與真理性,技術的評價標準則主要是是技術的可行性與經濟社會效益。盡管科學與技術二者的任務、目的和實現過程不同,但是并不影響二者在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中相對獨立地發展。在當代語境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常常表現為密不可分的辯證統一,在多數情況下幾乎被看做是同一范疇。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真正進入了“大科學時代”。
科技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加速融合的過程,表現為“以社會需要為發展動力,以科學的突破和技術的創新為關鍵著力點,來實現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由于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更直接更深入,因而科技經濟一體化更多的是科學技術一體化基礎上的技術經濟一體化。
科技經濟一體化要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和根本任務。一方面,要根據經濟發展需要確定科技發展的目標和計劃;另一方面,發展經濟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和載體。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成為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第一生產力。技術對經濟的促進速度由慢到快,范圍由小到大,程度由淺到深,成為經濟發展的倍增器。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經濟一體化在當今世界獲得了廣泛而深入的發展,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推動作用日益明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需求和科技發展的內在動力,將進一步加速技術創新的突破。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加速了產業創新和變革的步伐。新能源、移動互聯網、半導體照明、電動機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引領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要力量。為此,要加快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只有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經濟的迅猛發展。技術創新也只有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為發展經濟服務,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體現它的價值。
科技經濟一體化最重要的連接體當屬企業。因此,深入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關鍵,是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營造全社會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與環境。通過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增加社會的技術儲備。
1.1.3 技術創新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也是人類成功應對各類經濟社會發展危機的關鍵因素。實踐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往往帶來科學技術的新突破,孕育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后,依靠技術創新加快工業化進程,迅速擺脫經濟衰退。20世紀70年代,經歷石油危機后的日本突破關鍵技術,使新興的節能環保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新的經濟支柱。1997年面對亞洲金融危機,韓國政府通過頒布實施《技術創新特別法》,集中發展28個知識型產業,僅用3年左右的時間就使經濟率先復蘇。這些事實充分表明了知識和科技在應對危機中的力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系列新技術蓬勃興起,新材料、計算機、通信、機器人、空間開發、生命科學與醫學等領域加速發展。這些新興技術不僅影響了整個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也廣泛影響了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科技進步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先后將振興科學技術、建設創新型社會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大幅增加了對本國科技創新的投入,超前部署和發展了若干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例如,美國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將眾多軍用互聯網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使互聯網應用不僅真正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一舉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網絡經濟”。
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與經濟社會的結合更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更加迅速,不斷驅動社會生產力產生新的跨越。可以說,誰擁有了科技優勢與人才優勢,并善于把它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誰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避免地要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美國陸續推出了新材料領域的“國家納米技術計劃”和新能源領域的“跨產業技術革命”。特別是在2009年2月,美國頒布的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中有約1200億美元投向科技領域用以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培育領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同時,美國還把GDP的3%投入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成倍地增加美國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學辦公室等主要國有科研機構的經費。歐盟陸續推出了“第七框架路線圖”和“伽利略計劃”,要求到2020年將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韓國提出到2025年研發經費占GDP比重要提高到4%,并啟動了先導技術研發計劃和替代能源計劃等。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世紀初的5%—10%,上升為50、60年代的50%,到20世紀末達到70%—80%。創新已經成為推動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與核心驅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發展史的奇跡。這既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又意味著我國要保持高速增長具有相當的難度。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量相對較少的國家,人均水資源、人均耕地資源、人均森林資源分別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25%、30%和20%,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可開采儲量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55%、42%、18%、7%。資源和能源的結構性短缺、綜合利用效率低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幾十年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給我國帶來了能源消耗高、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我國的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民健康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要在“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基本國情下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與現代化,決定了我國不能沿襲舊有的發展方式,而必須依靠技術創新突破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的制約,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這從全局和戰略高度為科技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國夢”,同樣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經濟發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