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醫學與哲學

思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學家采取什么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于,他們是愿意受某種壞的時髦哲學的支配,還是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哲學是概括自然、社會和思維中最一般的共同規律的科學。哲學產生于自然科學,同時又是自然科學的指南。人類有了意識活動,開始支配自然時便產生了哲學萌芽。最初哲學與自然科學是結合在一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哲學也得到了發展,并不斷從自然科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哲學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與自然科學不斷相互滲透,自然科學的發展又將豐富和發展哲學理論。哲學同各門具體科學相分離的過程,同時又是更深一層次相結合的過程;哲學范疇是舍棄事物或具體概念的個性、特殊性的過程,同時又是更高一層次的回到具體的過程,這兩個過程犬牙交錯,相成相濟,而構成一個整體系統。如先秦元氣、陰陽、五行范疇是舍棄了具體而升華為哲學范疇,秦漢時期又被運用到具體學科如醫學、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等領域。在具體運用中又得以豐富和發展,這樣往復循環,不斷上升。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這些自然哲學思想成為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思想方法,也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在古代,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善于從直覺出發,在總體上觀察自然界和認識事物。因此,他們“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的無限多樣性的統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辈ⅰ坝美硐氲摹⒒孟氲穆撓祦泶嫖粗赖默F實的聯系,用臆想來補充缺少的事實,用純粹的想象來填補現實的空白?!?/p>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爭鳴十分活躍,哲學不同學派應運而生,并不斷向醫學滲透,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對醫學影響較大,應用較多的有元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些學說后來被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和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從而奠定了中醫學理論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一)古代自然哲學在中醫學的運用

1.元氣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運用

·元氣和元氣學說

何謂元氣,《說文解字》曰:“元,始也”(見《爾雅·釋詁》)。《九家易》曰:“元者,氣之始也”??梢?,元氣即原始的最初的氣。元氣是怎么產生的呢?古人已認識到“宇宙生氣”(《淮南子·天文訓》),即宇宙大爆炸出現的“混沌”狀態為氣。并認為這種氣不停運動變化,氣中“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淮南子·天文訓》)?!氨竞跆煺邽樘鞖猓竞醯卣邽榈貧狻保ā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元氣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所化生。如王充《論衡·言毒》中說:“萬物之生,全稟元氣”?!洞呵铩し甭丁芬仓赋觯骸霸?,萬物之本”。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如《管子·心術下》說:“氣者,身之充也”,《管子·樞言》也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也”。

毛澤東指出:人類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之外,世界上什么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必取一定的形式。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形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凡物質皆運動,沒有無運動的物質,也沒有無物質的運動。氣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一般肉眼是不能見到的,只有通過它的運動形式表現,才能顯現出“氣”的存在。物質和運動是統一的,如《莊子·至樂篇》說:“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

氣是運動變化的,其運動的形式是升降出入。氣的升降出入形式稱“氣機”,氣的運動變化為“氣化”。氣的運動停止,氣化也隨之停止。氣的運動是氣化的前提,沒有氣的運動,就沒有氣化,因此也沒有世界上的一切變化。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己;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p>

所謂元氣學說,就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總結出元氣的物質性、運動性及功能性等特性,并用以解釋物質世界萬物運動變化規律的學說,是古代最具影響的哲學思想之一??梢哉f,元氣學說是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自發辯證法的代表。元氣學說古代又稱為精氣學說、氣一元論。

元氣學說對中醫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醫學家用以闡明人體生理、病理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并用于指導診斷和治療疾病。有人說氣學思想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石、核心,這話不無道理?!秲冉洝肥侵嗅t學理論形成的標志,醫學與哲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故從《內經》中“氣”的理論,可以反映氣一元論在醫學中運用的概貌。王明輝對《內經》162篇內容進行詳細的統計,其中單純提“氣”者近8000處,以氣組成的氣名,多至近2000處,以氣名分類凡270處。這說明“氣”在《內經》理論中占重要地位(見書后《元氣的產生及其演化示意圖》)。

·元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元氣和天人相應:中醫學認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元氣是構成人體的基礎物質。《管子·心術下》曰:“氣者,身之充也”?!叭松诘?,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古代哲學認為氣將天地人聯為一體。人生活在天地(自然環境)之間,“與天地相參”(《靈樞·歲露》)。自然環境的變化必定影響人體健康。自然界的天氣(即空氣)、地氣(人類生活的物質和環境)及風、寒、暑、濕、燥、火(熱)氣候之氣(正常稱“六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外部條件。天氣、地氣、六氣正常,則人體健康;天氣、地氣、六氣異常,則會成為致病因素,使人發病。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疤焓橙艘晕鍤?,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

(2)元氣與生理功能:古人已認識到人是宇宙中最為可貴的物種,人體之氣區別于其他物種之氣。如《荀子·王制》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生命),草木有生而無知(知覺),禽獸有知而無義(倫理道德),人有生有知亦有義,故為天下之貴也”?!痘茨献印分赋觯骸盁鉃橄x,精氣(氣之精者)為人。”

人體元氣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出于腦。人的生命是由父(精子)母(卵子)結合而成,胚胎形成之后首先生腦,“腦為真氣之所聚”(《類經》)。真氣即元氣,所以先天之精構筑的腦就是“原氣之所系”(《難經》)?!鹅`樞·天年》:“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循”?!叭耸忌?,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靈樞·經脈》)。《素問·刺法論》明確指出“氣生于腦”。

元氣由后天水谷精氣和清氣(氧氣)不斷補充而形成正氣。正氣有物質之氣和功能之氣。人體正氣的盛衰影響人體健康和生命壽夭。如《醫權初稿》所說:“人之生死,全賴此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

人體的物質之氣,指血、精、津、液等物質,是人體新陳代謝產物和所需能量,具有滋養濡潤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等功能,是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和精神思維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如《素問·六節臟象論》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叭擞形迮K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人體功能之氣有宗氣、衛氣、營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具有推動、激發、溫煦、固攝、防御、蒸騰等功能。如積于胸中的宗氣有司呼吸,貫心脈,助血運等作用;行于脈外的衛氣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御外邪等作用;布于臟腑的臟腑之氣,有維持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心主血脈,脾主運化,肺主宣降,肝主疏泄,腎主骨生髓藏精,胃主和降,小腸主泌別清濁,大腸主傳導,三焦主決瀆,膀胱主氣化排小便)的作用;達于經絡的經氣有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等作用。

人體之氣是運動變化的。運動形式稱“氣機”,運動中的變化稱“氣化”(具體見《中醫氣名考辨》)。人體之氣還周而復始地運行周身,以發揮其作用?!鹅`樞·脈度》篇說:“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之無端,莫如其紀,終而復始”。

氣是可以轉化的,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說明氣的運動轉化,是由臟腑氣化功能決定的。臟腑氣化功能正常,五味水谷不斷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物質之氣,以充實形體和滿足生命活動的需要。而臟腑之氣充盛,則臟腑氣化功能正常。此即“形可化氣,氣可生形”的形氣轉化觀。

(3)元氣與病理變化:《內經》提出“百病生于氣”的病因學說。認為,氣使人發病有內外氣之別。外氣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六氣太過,超過人體適應能力,則成為致病之“六淫”,六淫侵犯人體則發病。內氣使人發病有四種表現:其一是物質不足,氣化失常。如脾氣虛則表現為運化和統血功能衰弱,心氣虛表現為心主血功能衰弱,腎氣虛表現為藏精、生髓、生殖及司二便功能衰弱等;其二為氣機失常。《內經》說:“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張景岳也說:“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比缜橹井惓#谷梭w之氣發生的病變是“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寒熱不適及勞役過度,也可出現氣的病變。如“寒則氣收”,“炅則氣泄”,“勞則氣耗”等;其三為氣滯,即氣行不暢,進而可異致血瘀;其四為氣逆,即氣不下行而上逆,或氣不順達而橫逆。如肺氣不降而上逆出現咳喘,胃氣不降而上逆出現呃逆、惡心、嘔吐,肝失條達而橫逆出現脅痛,若橫逆犯胃則出現呃逆、吐血等證。

(4)元氣與診斷:氣在“四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體正氣的盛衰及運行異常均會導致疾病發生,并在不同部位有所反映,所以通過望、聞、問、切能察明人體之氣的盛衰和運行狀況。如觀察面部色澤可以了解人體內臟盛衰,氣血的虛實,邪氣的深淺?!熬魑迳?,氣之華也”(《素問·脈要精微論》)。通過聽呼吸之聲,可以判斷氣之虛實。問診中,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痿厥心悗”(《靈樞·口問》)。脈診切氣口,是因為手太陰肺經是脈之大會,肺朝百脈。因此,氣口主要反映人體氣血陰陽,臟腑經絡虛實。在辨證中,以氣命證名者較多,氣虛證如肺氣虛、脾氣虛、中氣下陷等;氣逆證如胃氣上逆、肺氣上逆、肝氣橫逆等,氣滯證如氣滯胃腑、氣滯大腸等。

(5)元氣與治療:按中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在治療中。“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靈樞·本神》)?!靶尾蛔阏?,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氣虛者宜補氣,如補脾益氣、補益肺氣等;氣逆者宜降氣,如和胃降逆、降氣平喘等;氣陷者宜升提,如益氣升陷等;氣滯者宜行氣,如通腑順氣等(見書后《元氣的產生及其演化示意圖》)。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1,3(2):5~6.

·中醫“氣”名考辨

筆者在參閱大量古今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認識,對中醫“氣”名考辨如下。

(1)哲學意義之氣:哲學意義之氣有三層意思:其一,認為“氣”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都是“氣”構成的。戰國后期管子等稷下道家學派稱“精氣”,東漢哲學家王充稱“元氣”。如《易傳·系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論衡·談天》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洞呵锓甭丁ぶ卣?“元氣者為萬物之本”?!肚f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耳”等,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其二,認為“氣”具陰陽兩種屬性,陰氣指有形之物質,陽氣指無形之功能。“氣”即表物質又表功能?!墩摵狻ぷ匀弧氛f:“天地合氣,萬物之生?!闭J為自然界有天氣與地氣之分,宇宙萬物皆二氣所化生。此處的的天氣即陽氣,具有陽的屬性,地氣即陰氣,具有陰氣的特質。陰陽二氣對立統一?!墩伞伞访鞔_指出:“一物二體,氣也?!爆F代研究表明,物質和能量在量子水平成為“混沌”狀態的一元之“氣”。同時,它具有陰(粒子)、陽(波)兩種特性。幾乎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都有正負兩種類型,這就是最細微、最流動、其小無內、化生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的“氣”,這些為中醫學理論“氣”的物質、功能二重本質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三,認為“氣”是不斷運動變化的,其形式有升降、出入、循環、轉化等。這種運動形式是“氣”之功能的體現。如《素問·六微旨大論》:“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闭軐W產生于自然科學,同時又是自然科學的指南?!皻狻钡倪@些特性(物質性、功能性、運動性)形成了“元氣學說”。中醫學運用元氣學說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治療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中醫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2)自然環境之氣:自然環境之氣,有天氣即空氣(含氧氣—清氣)、地氣(居住條件及飲食物質)及風、暑、濕、燥、火(熱)六種氣候之氣,正常時稱“六氣”(滿足人們四季生活的外界環境需要)。《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比松钤谧匀画h境之中,天氣、地氣、六氣是人類賴以生成和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天氣、地氣不足,或六氣異常將成為致病因素,引起疾病發生。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臟象論》)。

(3)人體之氣:人體之氣,不外生理之氣與病理之氣,亦即正氣與邪氣?!皻狻保ㄗ畛醯模┦菢嫵扇梭w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元氣: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氣”,稱為“元氣”。

人身元氣又分陰陽二氣。陰氣為物質,即精、血、津、液等,為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對機體起著滋養和濡潤作用。陽氣為功能,“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包括宗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帥血之氣等,對機體起作推動、激發、溫煦、固攝、防御、蒸騰作用。這種功能稱為“氣化”、“氣機”。

正氣:元氣(真氣)與后天水谷精氣和清氣(氧氣)結合形成“正氣”,具有抵御外邪侵犯,維持身體健康的功能。如《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也?!薄端貑栠z篇·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平熱病論》)?!夺t權初稿》指出:“人之生死,全賴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正氣遍布全身,包括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無處不到,因其所在部位、功能不同,而“氣”名各異,如宗氣、營氣、衛氣、經脈(絡)之氣、臟腑之氣、帥血之氣等。

營氣: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在脈內運行,具有滋養濡潤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功能?!鹅`樞·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奔丛诿}內流動的血液稱營氣。《靈樞·營衛生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以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遂,命曰營氣?!鹅`樞·營衛生會》詳述了營氣的生成及循行路線。

衛氣: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循行脈外,其性剽悍,運動迅速流利,具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靈樞·本臟》)等功能?!鹅`樞·衛氣》:“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衛氣者,出其悍氣之疾者,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不休者也……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鹅`樞·衛氣行》詳述了衛氣的循行路線。

宗氣:為積于胸中之氣,由水谷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與吸入自然界清氣總合而成,具有司呼吸,貫心脈,助血運等功能。如《靈樞·邪客》:“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p>

經脈之氣: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核心,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具有運行全身氣血,營養臟腑組織,聯絡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等功能?!鹅`樞·衛氣》:“雍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薄端貑枴っ}要精微論》:“夫脈者,血之府也。

臟腑之氣:臟腑之氣由水谷精氣化生。“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藏別論》)。五臟的功能分別是:心主血脈,主藏神,“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靈樞·脈度》)。肺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宣散衛氣,朝百脈,主治節,“肺氣通了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靈樞·脈度》)。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主升清,主統血,“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靈樞·脈度》)。腎主藏精,主水,主納氣,主生殖,“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樞·脈度》)。六腑中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小腸主泌別清濁,大腸主傳導,三焦主決瀆,膀胱主氣化,總之六腑以通為順。

氣化:指氣的運動變化,是人體生理功能(質能的轉化形式)的表現,如有形之物質可轉化為無形之功能,無形之功能亦能轉化為有形之物質的形氣轉化?!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氣化也指臟腑的功能,如三焦對液體的調節功能稱“三焦氣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稱“膀胱氣化”等。

氣機: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形式,是臟腑經絡功能表現。升降形式,如臟腑中的脾、肝、腎臟之氣主升,心、肺二臟之氣主降,六腑以降為順。十二經脈中的手三陽和足三陰經主升,手三陰經足三陽經主降。出入形式,如鼻吸入自然界清氣(氧氣),口攝入水谷為入,大小便及汗液排泄為出。氣機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亦就停止,俗稱“斷氣”。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p>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邪氣又有內外邪之分,自然界“六氣”異常變為“六淫”,侵犯人體時,稱為外邪;人體之氣不相和順時,稱為內邪。如《素問·五行行大論》:“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睆埦霸酪舱f:“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相和為邪氣。”情志不遂、寒熱不適及勞役過度,均可導致氣機失常,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炅則氣泄”、“勞則氣耗”等(見書后《元氣的產生及其演化示意圖》)。

中國基礎醫學雜志,2001,7(10):65~67.

·用現代科學認識中醫元氣

元氣,自提出至今,幾千年來研究探索者不乏其人,但到目前為止,對元氣實質的認識,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代科學,是指20世紀以來創立的新科學理論和科學體系?,F代科學的發展是人類對現實世界認識上的一項大革命,取得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成果:一是從宏觀世界進入宇觀世界,直到200億光年的整個宇宙,對宇宙的起源、演化、運動規律給予揭示和說明;二是從宏觀進入微觀,攻破了原子、基本粒子層次,對生命的認識已進入基因水平;三是從簡單進入復雜,揭示了世界復雜的面紗?,F代科學理論和成果,為揭示中醫“元氣”的實質提供了理論依據。筆者用現代宇宙論、現代物理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知識對中醫元氣進行討論,以拋磚引玉。

(1)宇宙的誕生與元氣的生成:什么是元氣?《說文解字》云:“元,始也”,“氣,云氣也?!薄毒偶乙住?“元,氣之始也,”。由此可見古人所謂元氣,即最初的、最基本的如云一樣的物質。古人還認為元氣是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構成;元氣在運動中發生變化;元氣是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元氣的這些特質逐漸形成了元氣學說。元氣學說為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并成為中醫學的一部分。關于元氣的產生,古人認為“宇宙生氣”(《淮南子·天文訓》)?!妒印分赋觯骸疤斓厮姆皆挥?,往古今來曰宙”。《現代漢語詞典》云:“宇指無限時間,宙指無限的空間。”宇宙是怎么產生的呢?現代宇宙學告訴我們,200億年前一個既無時間,也無空間,超高密的“宇宙蛋”突然發生大爆炸,從而宣告宇宙誕生。大爆炸最初至10 -44秒期間,中心溫度高達1032K度(1K為絕對溫度-273.16℃),產生了質子和反質子。到10 -6秒時,溫度下降到1013K度(即10萬億度),這時宇宙處于質子、中子的十分強烈的相互作用狀態。到10 -2秒時,電子、中微子和μ粒子開始生成,隨后正、負電子相互碰撞而湮滅成光子。到1秒時,宇宙溫度降至1010K度(100億度)原始物質開始向外大量放射光子,1秒至3分鐘期間,質子開始與中子結合成較小的原子核,首先形成氫和氦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結合形成的元素(原子),在宇宙中占主導地位,于是進入“氣狀物質”時代。基本粒子、原子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條件下,一步一步產生出來的?,F代宇宙學對化學元素、天體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已經或正在作出科學的說明,也將為元氣的產生和實質給予說明。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元素形成“氣狀物質”,為宇宙中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質,這與元氣的含義及生成不謀而合。所以宇宙爆炸產生的“氣狀物質”即為“元氣”。

(2)現代物理學本原論與元氣學說本原論相似:元氣學說認為,元氣為物質世界的本原,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構成化生。如《春秋繁露·重政》:“元者,萬物之本也?!薄墩摵狻ぱ远尽?“萬物之生,全稟元氣”?,F代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學研究證實,基本粒子(組成原子的最小微粒)結合成的原子(組成分子的最小微粒)為物質世界的物質要素,宇宙萬物皆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和原子組成的分子構成?,F已查明,天然化學元素(同一類原子的統稱)有92種,加上人工合成者,共107種。相同元素的原子組成單質,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組成“化合物”,所以宇宙萬物由原子構成。故“宇宙萬物皆由原子構成”的概念與“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構成”的認識是一致的。

(3)現代物理學的質能公式、波粒二象性與元氣說的質能統一說相似:元氣學說認為,元氣為陰陽二氣的統一體,如《辭?!?“元氣指陰陽二氣混沌未分的實體?!薄墩摵狻ふ勌臁?“元氣未分,渾沌為一。”《正蒙·參兩篇》:“一物二體,氣也”。

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可以相互轉化,并以此解釋人體物質和功能的關系?!掇o海》指出:“元氣,亦稱原氣,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爆F代宇宙論證明,宇宙大爆炸至10 -2秒時,唯一有意義的物理量是能量,此后能量轉化為輻射和粒子;量子場論證明粒子是能量的聚集,場態與粒子態的轉化對應著能量的基態與激發態的變換與激發態的變換。量子力學證明微觀粒子普遍具有波粒二象性,現代物理學認識到,物質和能量的最小單位(粒子)是有形和無形的統一。它們既有有形的“粒子”性,又具有無形的“波動”性;既有分離物質一面,又具有連續性的一面。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提出的質能關系式:E=mc2,把物質和能量用等號聯系起來。物質被看成能量的表現形式,是能量的一種具體表現,即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從而揭示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按此關系式相互轉化,也揭示了能量(及其輻射、基態、激發態等形式)與粒子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只承認粒子形態的物質性,否認能量運動的物質性是錯誤的。這些為元氣學說提供了證據,即無形的能量(陽氣)可以生成有形的物質(陰氣);反之,有形的物質(陰氣)亦可生成無形的功能(陽氣)。物質和能量在量子水平成為“混沌”狀態的一元之“氣”。同時,它又具有陰(粒子)和陽(波)的兩種屬性。另外,幾乎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都有正負兩種類型,這就是最細微、最流動、其小無內、化生萬物、具有陰陽兩種屬性的“氣”。

(4)現代分子生物學對生命的解釋與元氣學說的解釋相似:中醫學認為,元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峨y經》:“氣者,身之根本也”?,F代分子生物學從分子水平證明了生命的物質基礎是分子組成的蛋白質和核酸,揭示了生命的內在統一性。這與中醫所說的氣是生命的本質相一致,即宇宙中微粒子和基本元素碳、氫、氧、氮等,逐漸形成生命前沿大分子結構有氧核糖核酸(RNA),以后形成脫氧核糖核酸(DNA),由DNA生成蛋白質。由于DNA具有復制(考貝)自己的功能,于是單細胞生物逐漸向多細胞生物過渡,以后便出現高級的人類社會。萬物雖都由原子組成分子所構成,但由于原子組合的種類及結構不同,故又有區別。古人已認識到無機物質、植物、動物與人的區別。如《荀子·王制》云:“水火(無機物質)有氣而無生(生命),草木(植物)有生而無知(知覺),禽獸(動物)有知而無義(倫理道理和精神思維活動),人有氣有生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之貴”。

人體之元氣是由先天之精氣結合而產生的。元氣與自然清氣和水谷之精氣結合形成陰氣(精、血、津、液)及陽氣(衛氣、宗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各自發揮作用,以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如《醫權初稿》指出:“人之生死,全賴此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現代醫學及分子生物學研究證實,人體是由原子組成的分子、分子組成的細胞構成的。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有位博士曾對人血做過元素分析,并與石頭、灰塵、魚等做的同樣分析相對照,結果發現人血與自然界的元素構成有相似之處。研究證實,人體有60余種元素,而且各元素的含量、分布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多者達數千克,少則不到1毫克。宏量元素有氧、碳、氫、氮、鈣、磷、硫、鉀、鈉、氯、鎂等,而14種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占人體重不足萬分之一)分別有鐵、氟、鋅、銅、碘、錫、錳、硒、鎳、鉻、銅、鈷、釩、硅。這些元素組成分子和細胞,并參與新陳代謝生化反應以維持生命活動。

生命的本質即新陳代謝。中醫學中的氣化、氣機,即現代醫學所謂新陳代謝。有研究指出:“從氣的實質方面講,人體的氣就是生命”?!皻饣巧镔|的代謝過程與相互之間的轉化,……這種氣化過程中離與散,與現代化學中的‘分解反應’或新陳代謝中的‘異化’作用也有近似之處……氣化作用使機體外界環境中的精微元氣聚合轉化為形體本身與生命物質。另一方面,對這個過程中獲取生命運動所必需的能量,這就是生命過程的氣化本質”。化學中的分解反應和生命過程中的新陳代謝中的異化作用,都是分子發生變化,即元素的組合發生變化?!靶玛惔x……是物質和能量在特殊的、活的生命體系中,有序、有度、受控的運動轉化過程,中醫學對氣的描述與此類似或一致”(見書后《元氣的產生及其演化示意圖》)。

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2,4(1):10~11.

·談古論今話元氣

元氣的含義及產生、元氣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運用前已論及,此處只論元氣學說的現代研究。

(1)元氣—元素說:該說從元氣的含義、產生、特質等方面論證元氣與元素的相似或一致性。指出現代宇宙學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后產生元素(原子),并形成“氣狀物質”,宣告宇宙進入物質時代,元素形成的“氣狀物質”即元氣。宇宙萬物皆由原子組成的分子構成,現已查明天然化學元素(同一類原子的統稱)92種,加上人工合成者共107種,原子是組成單質和化合物的最小粒子。所以宇宙萬物皆由原子構成,與宇宙萬物皆由元氣構成是相似或一致的。元素(原子)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這與元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相似或一致的。

(2)元氣—活細胞說:該說從“元氣”的合理內核、物質個性、特定的運動形式和物質世界發展的特殊階段,論證了“元氣”與活細胞的相似和一致性。認為“元氣”的本質,相當于活細胞,又在于細胞生命。把這些認識概括起來,可稱為元氣—活細胞說。包括著許多基本物質形成(分子、粒子)、基本運動形式(物理、化學),但是它們又按照一定的規律組成復雜而有序的物質體系。元氣—活細胞,又是生物體結構形成和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物質,組成組織—器官—系統,構成有機生物體。元氣說以樸素的唯物辯證思維反映出這種認識,細胞學以明晰的實驗研究觀察證明了這種認識。

林功靜.論“元氣”的本質在于細胞生命.遼寧中醫雜志,1980,(7):6~7.

(3)元氣—神經說:該說認為在人體活動中“氣”無所不在,并貫穿于生命的始終。人體各臟腑經絡的功能,全靠氣的掌握、統攝、主持和氣的升降出入有序的運動,才能實現協調統一的活動。而生命機體所以能達到“運動和平穩的活的統一”,有賴于人體復雜的調節機構,其中神經系統起著主導的調節作用。并從氣機(氣的機能表現)、免疫機能、氣功(煉意與煉氣)、針刺止痛、內分泌與體液調節、機體的信息調控、“氣”是生命能等多方面論證了氣與神經的統一。

王明輝.中醫氣學理論與臨床應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

(4)元氣—代謝說:該說認為氣的本質為人體的新陳代謝,是指整個人體的全部生理過程而言,并不僅僅局限于物質的分解合成。還包括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神經系統對代謝的調節作用,腺體的分泌激素對代謝的作用及其反饋調節,以及免疫、排泄、循環、呼吸、運動、生殖等各系統的機能活動。

張永忠.論中醫學人體之氣的實質是新陳代謝.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0,6(5):5~10.

現代研究認為:“氣化,就是指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皻饣巧镔|的代謝過程中的離與散,與現代化學中的‘分解反應’或代謝中的‘異化’作用有相似之處,氣化作用使機體把外界環境中的精微之氣聚合轉化為異濁之物而排出,并從這個過程中獲取生命運動所必需的能量,這就是生命過程中的氣化本質?!薄皻獾拇x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飲食物與自然清氣納入開始,到經肺脾二藏共同作用形成人體生命活動所需之氣;第二階段,是氣與臟腑相互作用;第三階段,是代謝產物的排泄和輸出能量信息?!?/p>

陳利國.對氣學理論有關問題的討論.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 21(3):7~10.

(5)元氣與生命科學:中醫氣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科學內核,它和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等學說一樣,具有系統性、完善性、實用性等特點,古今實踐證明,它對人類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也具有明顯的啟示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并從人體藏氣的多功能性運動的時間和相對平衡性,以及氣機、氣化作用;益氣藥、針治得氣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改善循環及臟腑機能;氣與氣功能的因果和辯證統一的關系;臟氣與機體局部或整體反映的相關信息過程和調控作用;脈氣、臟氣、經氣有關物理學定性定量;氣功導引時,運內氣發外氣;氣的多樣化調控系統和原理;生命可感知“氣”與“場”的存在;臟氣、經氣、脈氣、時氣等生物節律及現代生命波涵數;氣和天人相應;內氣與外氣、形氣與神氣、天氣與人氣等相應聯系和調整的氣學理論;陰陽氣化、五運六氣和天人相應等氣學理論;三氣(三因)致病的病機;氣的時相性;氣的變向調節作用、周期性節律、針治得氣的麻醉鎮痛和氣功導引;七情六氣致病的精神心理療法等方面的研究均為生命科學提供了新的思路、新方法、新探索、新理論。

王明輝.中醫氣學理論與臨床應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1.

中國特色醫藥雜志,2001,3(5),56~58.

2.陰陽學說及其在中醫學的運用

·陰陽和陰陽學說

陰陽概念起源很早,在原始社會已經有了,最初陰陽僅指陽光向背而言,既朝南向陽的地方稱陽;朝北背陽的地方稱陰?!墩f文》:“陰,暗也;陽,明也”可證。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备吆嘧ⅲ骸氨狈胶帤馑?;南方暖,陽氣所在,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梢娎献铀Q陰陽亦是指陽光向背寒暖之意?!对娊洝分小洞笱拧す珓⑵?“既景乃崗,相其陰陽?!笔钦f在山崗上觀察日影,以定山之陰陽,說的是古人根據山陰山陽寒暖,從事農牧活動。此時陰陽雖無哲學含義,但已認識到陰陽的屬性及其用陰陽屬性區別事物的萌芽。后來人們用陰陽解釋一些自然現象,才開始具有哲學意義。如公元前8世紀西周末年伯陽父曾用陰陽解釋地震,他說:“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國語·周語》)。《左傳》昭公元年(公元前540年)記載,秦國著名醫家醫和用陰陽闡述疾病發生的原因。其曰:“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過則為菑。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管子》一書用陰陽說明四季和晝夜的變化。其曰:“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時之長短,陰陽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陰陽之化也?!睉饑砥诖笳軐W家荀況用陰陽解釋物質世界運動變化,認為陰陽作用是引起自然變化的主要根據之一。他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荀子·天論》)?!疤斓睾隙f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梢姽湃藢﹃庩柕恼J識不斷在深化。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的古代哲學著作《周易》認為,事物變化是由于陰陽對立面相互作用引起的?!兑住は缔o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薄吨芤住へ詯倐鳌氛f:“觀變于陰陽,發揮于剛柔立爻?!贝送?,《周易》還認為陰陽是處于相對動態平衡狀態等??傊?,殷周之際陰陽之義極簡,只不過指光暖屬陽,暗冷屬陰。其后加以衍化,春秋時期陰陽已由對立之義轉向哲學。到戰國時期大有發展,形成對立統一觀,并不斷向醫學滲透與醫學結合。當陰陽學說被用于醫學領域后,不僅成了為中醫重要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方法,同時也豐富和發展陰陽學說理論。

陰陽學說的特點:第一,陰陽對立統一是宇宙的普遍規律,是概括世界萬物的總鋼,是一切變化的源泉,是生殺予奪的根本,是各種現象變化莫測的內在原因。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亦是陰陽變化的結果。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鋼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睆埦霸酪嗾f:“陰陽為天地之道。”第二,陰陽是無限可分的。如張景岳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第三,以水火特征概括陰陽特征。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钡谒?,陰陽對立,相互制約。如《類經翼·醫易》說:“動極者鎮之以靜,陽亢者勝之以陰?!钡谖?,陰陽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如《類經·陰陽類》說:“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薄盁o陽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長?!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钡诹?,陰陽之間通過對立斗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說明人體組織結構:陰陽對立統一觀認為,人體組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保把匀酥庩枺瑒t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素問·金匱真言論》)?!笆枪蕛扔嘘庩?,外亦有陰陽。在內者,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在外者,筋骨為陰,皮膚為陽”(《靈樞·壽夭剛柔》)。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陰陽學說認為,人體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系的結果。人體保持內外動態平衡是正常生理,健康狀態?!端貑枴ふ{經論》說:“陰陽勻乎,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個?!薄捌饺苏卟徊。徊≌撸}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來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人體的物質與功能之間存在著不停的陰陽消長運動變化,保持著正常生理活動。人體的物質屬陰,功能屬陽。陰是功能活動的基礎,陽是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消長轉化的關系。如《黃帝內經》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薄瓣枮闅?,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瓣幵趦?,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素問·生氣通天論》)?!瓣幤疥柮?,精神乃治”。如果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疾病。陰陽離決,人的生命就會終止。如《內經》所說:“陰陽離決,精神乃絕”。所以《黃帝內經》中反復指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

(3)說明人體病理變化:陰陽學說認為,人體陰陽平衡遭到破壞,就會出現各種病理變化?!瓣庩柟造?,疾病乃起?!标庩柶珓?,便會出現“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偏衰,便會出現“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素問·調經論》)?!瓣幉粍倨潢杽t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素問·生氣通天論》)。由于陰陽的互根和依存關系,故陰損可及陽,陽損可及陰,最終導致“陰陽兩虛”。陰陽學說還認為,人體陰陽不調出現的病理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可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陰證可以轉化變為陽證,陽證可以轉化變為陰證。虛證可以轉化變為實證,實證可以轉化變為虛證。寒證可以轉化變為熱證,熱證可以轉化變為寒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爸睾畡t熱,重熱則寒。”

(4)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的發生是陰陽失調的結果。所以診斷疾病,必須首先分清陰陽,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質?!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分赋觯骸吧圃\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币话闵珴甚r明,語聲高亢宏亮,脈象浮大洪滑屬陽;色澤晦暗,語聲低微無力,脈象沉小細澀屬陰。八綱辨證中,陰陽為總綱。即表、實、熱證屬陽;里、虛、寒證屬陰。故《景岳全書·傳忠錄》指出:“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鋼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道雖玄,思過半矣”。

(5)用于疾病的治療:陰陽學說認為,恢復陰陽動態平衡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指出:“謹察陰陽所在調之,以平為期。”陰陽偏盛的實證,用損其有余的方法加以治療。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等。陰陽偏衰的虛證,用補其不足的辦法。如陰虛陽亢的虛熱證,用滋陰壯水法;陽虛陰盛的虛寒證,用扶陽益火法。即《內經》所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王冰釋為:“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睆埦霸栏鶕庩柣ジ脑?,還提出了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冶法。并指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化生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岳全·新方八陣·補略》)。

(6)用于歸納藥物的性能:用中藥治療疾病是中醫的主要治療手段。疾病的本質是陰陽失調,因此,歸納出藥物的陰陽屬性作為臨床用藥的依據,則更有針對性。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有升降浮沉四個特點。藥性中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五味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素問·至真要大論》)。升降浮沉特點中,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3.五行學說及其在醫學中的運用

·五行和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濫觴于殷商時代的五方觀念。據甲骨文卜辭所載,殷人把商朝的領域稱為“中商”,而與“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稱為五方。繼五方說之后,又出現了五材說。西周末年,史伯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金、木、水、火、土是五種原始物質,亦是人們生活必需物。故《尚書·大傳》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是為人用?!贝呵飼r宋國子罕也指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逗榉丁愤M一步說明五行各行的特性并與五味相連。其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而使五行的意義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再代表五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而代表五種功能的屬性。《洪范》把五種功能屬性抽象出來,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認為除了五材,五味之外,其他一些事物的內部也可按照這種組合形式分成五個方面,如“五紀”、“五事”、“五?!钡?。這時五行開始具有哲學意義。戰國末期,《呂氏春秋》中的“十二紀”沿著《洪范》的方向繼續前進,肯定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具有五行屬性,并對它作了五行分析。這樣,五行作為一種功能屬性的組合,帶有了一定的普遍性(表1)。

表1 《呂氏春秋》五行歸類表

《左傳》等書談到了五行之間相勝相生的關系。如《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和哀公九年分別記載著史墨所說:“火勝金,故弗克”;“水勝火,伐姜則可”等語。直到戰國晚期,五行相勝相生的次序才固定下來,并為一般學者所承認。五行相生的關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勝的關系是: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贝藭r,人們已能用五行屬性及相互間的關系來認識世界,形成了五行學說。

這時五行學說理論不斷向醫學滲透,與醫學結合,并成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五行學說和醫學結合的過程中又不斷豐富和完善了自己。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鹅`樞·陰陽二十五人》篇指出:“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闭f明了世界上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按五行的法則運動變化?!饵S帝內經》還對五行屬性、五行生克乘侮規律及其在醫學中的運用作了詳細論述(表2)。

表2 《內經》人與自然五行歸類表

五行特性及生克規律

(1)五行特性:五行特性雖來自木、火、土、金、水,但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的本身,而具有更廣泛的涵義。結合醫學,五行有以下特性。

水具寒涼,向下,滋潤,閉藏等特性。

火具有炎上,溫熱,紅亮,化物等特性。

木具有曲直,易動,喜伸展等特性。

金具有發聲,肅殺等特性。

土具有載物,化生等特性。

(2)五行相生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關系?!吧艺摺睘椤澳浮保拔疑摺睘椤白印保晕逍邢嗌P系又稱“母子”關系。

(3)五行相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中,每行都有克我和我克的關系?!翱宋摇狈Q“所不勝”,“我克”稱“所勝”。

相生相克是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化制約關系。事物之間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生化不息,才能不斷維持事物之間的動態平衡。故《類經圖翼》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蔽逍兄械娜魏我恍械倪^勝或不及都會導致生克的異常變化。其變化的條件和規律,正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氣有余,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惫湃瞬⒂靡越忉屪匀唤鐨夂虻淖冞w和自然界的生態變化及人體生理、病理變化。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內經》人與自然五行歸類表”可知,人與自然是密切相關的。而且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五體、情志、五聲與自然中的五色、五味、五氣、五方、五季、五化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人體只有不斷地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與自然界的統一,才能保持自身健康。

(2)說明人體生理功能:①根據五行歸類,用五行特性解釋五臟的某些功能。如用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發的特性。解釋肝喜條達惡抑郁,有疏泄的功能;用火性溫熱,其性炎上,來解釋心陽有溫煦之功;用土性敦厚,生化萬物,來解釋脾主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物質營養到全身的功能;用金性收斂,清肅之性,來解釋肺主肅降的功能;用水性潤下,閉藏之性,來解釋腎主水、藏精的功能等。②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解釋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五臟的資生關系是:肝生心,如肝藏血以濟心血;心生脾,如心陽溫脾陽;脾生肺,如脾生精以養肺;肺生腎,如肺氣肅降下行助腎水;腎生肝,如腎藏精以養肝血等等。五臟的制約關系是:腎克制心,如腎水上抑心火過亢;心克制肺,如心氣升抑肺氣過降;肺克制肝,如肺主降抑肝陽過亢;肝克制脾,如肝主疏泄抑脾土壅滯;脾克制腎,如脾主運化抑制腎水泛濫等等。③用五行歸類法,說明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聯系。如腎在體為骨,在志為恐,在聲為呻,在竅為耳,在變動為栗;心在體為脈,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在竅為舌,在變動為憂;肝在體為筋,在志為怒,在聲為呼,在竅為目,在變動為握;肺在體為皮毛,在志為悲,在聲為哭,在竅為鼻,在變動為咳;脾在體為肉,在志為思,在聲為歌,在竅為口,在變動為噦等等。

(3)說明人體病理變化:五行學說用五行生克乘侮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主要揭示疾病的傳變規律。相生關系中有母子傳變,具體有“母病傳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母病傳子”,如腎屬水,肝屬木,腎水為肝木之母。若腎水不足,導致肝血不足,稱“水不涵木”。“子病犯母”,如心屬火,肝屬木,心火為肝木之子。若心血不足致肝血不足,形成心肝血虛者,屬子病犯母。

相克關系中有相乘(克之太過)和相侮(反克)兩種關系的傳變。相乘關系的傳變,是由所不勝之臟過盛,產生對所勝之臟克伐太過,或所勝之臟太弱,不能任受所不勝之臟克伐,都可出現克伐太過的病理表現。如“木乘土”屬肝木太過克伐脾土;“土虛木乘”則屬脾土虛弱不能任受肝木克伐的病變。相侮(反克)關系的傳變,即所勝之臟過盛,或所不勝之臟虛弱而導致的傳變。如肝屬木,肺屬金,正常相克關系是金克木,當肝木過盛,或肺金不足時,均可出現“肝火犯肺”的病變。

由于疾病受邪性質有別,患者的稟賦有強弱差異,疾病所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不同,疾病本身發生發展規律又有差異,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五行生克乘侮的規律以次相傳。臨證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把握疾病傳變規律,有效防治疾病。

(4)用于疾病的診斷:從“《內經》人與自然的五行歸類表”中可以看出,臟腑與體表的五官、形體等有一定的生理聯系,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即體內臟腑有病,可以反映到與其相關的體表部位。《靈樞·本臟》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如面色青,口味酸,脈見弦象者,可診斷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脈洪者,可診斷為心火亢盛等。

(5)用于治療:五行學說用于疾病的治療主要是用五行生克規律確定一些治療原則和方法,防止疾病傳變。如《難經·第七十七難》說:“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對虛實病證確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治療原則。根據生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瀉南(心)補北(腎)等等。

(二)中醫學哲學思想的現代研究

研究中醫學哲學思想,已為中醫界所重視。近期出版了不少專著,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了李今庸教授主編的《中醫學辯證法簡論》、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劉汝琛主編的《中醫學辯證法概論》、科學出版社1982年出版有劉長林主編的《內經的哲學和中醫學的方法》。錢學森教授提出了用現代哲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首先建立“唯象醫學”的設想。報刊雜志上也發表了不少有關中醫哲學思想研究的論文。充分肯定了元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樸素的唯物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其對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并成為中醫學理論的基礎。中醫學理論的發展又豐富了哲學思想。同時也指出了中醫學中古代哲學思想的局限性。

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發現,中醫學的哲學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1.唯物觀

中醫學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并用“氣”來解釋世界物質存在及其運動變化。如《黃帝內經》指出:“善言氣者,必彰于物。”認為氣是世界上基本物質,世界萬物是由天地之氣而化生,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本乎天者,天之氣也;本乎地者,地之氣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生矣?!薄端貑枴毭握摗菲f:“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敝嗅t把人看成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質性,這種物質便是氣的存在形式。

中醫學認為精(氣)是生命的本原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生命本原之精(氣)稟受于先天父母,父母之精結合,形成新的生命。如《黃帝內經》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新的生命又需要母體供應營養而生長。人出生之后,要生長發育,維持生命活動就需要氣這種基本物質的不斷補充?!熬?、氣、津、液、血,”皆屬氣。這些物質是臟腑氣化功能化生,只有臟腑氣化功能正常,不斷化生精、氣、津、液、血,才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生命活動。如《黃帝內經》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者,水谷之精氣也”?!熬珓t氣全,氣全則神全”。若臟腑氣化功能失常,人體所需之氣化生不足,則影響人體生長和生命活動。若氣化停止,則人體所需之氣竭絕,生命也將停止。

中醫學還認為,人體生病是物質能量及運動形式改變的結果,是氣的能量及運動形式改變而造成的。故《黃帝內經》指出:“百病生于氣也”。因此疾病是可以認識和治療的。中醫唯物論的疾病觀,有力的批駁了當時唯心論的疾病觀。從而維護了唯物論的認識論,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隨著新的科學技術不斷在中醫學理論研究中的運用,中醫學對人體的物質基礎的認識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的領域。自古德伯提出環核苷酸可能是中醫陰陽學說的物質基礎以來,我國學者進行一些有關于環核苷酸與機體陰陽消長及中醫辨證關系的研究,初步發現環核苷酸的變化和人體陰陽消長有一定的關系。對中醫臟象學說實質的研究,也是從探求物質基礎開始的。例如腎陽虛患者多尿17羥值低下;脾虛患者多有唾液淀粉酶活性和木醣排泄率差;心陽虛患者多有血膽堿酯酶活性降低。此外,研究針麻原理發現了腦啡呔;對“氣”實質的研究發現有多種物質效應。這些研究成果,將進一步證實和豐富中醫唯物觀。

2.整體觀

整體是相互聯系的,是由各個局部組成的。認識事物時,把握住各個局部之間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就是整體觀。中醫學認為,人體是自身及與自然環境統一的有機整體。這種整體觀體現在人體結構、生理、病理及辨證論治等方面。

·人體整體觀

人體是由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九竅通過經絡系統連屬成的一個整體。臟腑、組織、器官都是人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臟腑之間,臟腑與組織、器官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體。組成人體的各個局部生理上相互聯系,病理上相互影響。

人體是個開放系統,在人的生命活動中,不斷地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而能量傳遞和物質的轉換是人與自然環境的本質聯系。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無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故《內經》指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人體的生理活動是通過組成人體各個局部的生理活動來實現的,同時也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在人體生理功能上,各臟腑、組織、器官都有各自的特殊的生理功能。它們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相互聯系協調活動,不斷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糟粕的排泄及氣、血、精、津、液的化生、運行等功能。人體的機能活動是受自然環境影響的。自然界季節氣候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寒,生物四季生長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亦應之。如人體的脈象亦隨四季氣候及生化規律變化而變化?!端貑枴っ}要精微論》篇說:“春日浮,如魚上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比梭w氣血的運行也與自然氣候變化的風雨晦明有關。如《素問·八正神明論》篇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比梭w在一晝夜間的陰陽變化也隨自然界陰陽的變化而變化。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氛f:“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p>

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如巧妙的利用自然環境,能動地改造自然,創造條件,維護自身健康。當自然環境發生急劇變化,超越了人體適應能力,打破了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將產生疾病。

·疾病整體觀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與人體整體及外界環境密切相關,只有從整體出發,才能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疾病的發生一是正氣虛,內環境發生變化;二是自然環境、社會因素外環境的變化。外環境的變化如因四季氣候不同,常??梢园l生一些季節性的多發病和時令性的流行病?!饵S帝內經》已有:“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證,冬善病痹厥”的記載。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生活習慣不同,所病患疾病各異。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說:“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之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p>

病情的變化亦受一日晝夜陰陽盛衰變化的影響。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p>

疾病的整體觀,還體現在局部病變可影響全身和疾病的表里、臟腑傳變等方面。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外整體觀,對疾病的診斷及辨證論治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社會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自然因素而致病,如勞動和生活條件的惡化,及由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而引起的公害,都可產生一些疾病。社會因素通過心理因素而致病,如精神病、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等,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

·診斷整體觀

診斷的整體觀,主要體現在局部能反映整體的全息診法、四診合參及自然環境對疾病的影響等方面。中醫學早對局部與整體、內臟與體表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深刻的認識。如診寸口之脈、望面色、望眼五輪、望舌部位、按壓耳穴能診察五臟等病證,這種全息診法,反映了整體觀思想。望聞問切四診,各從不同方面搜集病情資料。每一種診法都有獨特的作用,所搜集的病情資料,都有一定的對象、范圍、內容和特征,各自從不同方面反映著疾病的本質,不能相互取代,而且相互聯系不以分割。只有四診合參,綜合分析,才能全面深刻地揭示疾病本質,得出正確的診斷。這種四診合參,綜合分析的辨證方法亦是整體的體現。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自然環境必然對疾病的發展變化產生影響。所以,診斷疾?。ū孀C)時,就不可忽視四時氣候、地理環境及個人嗜好等對疾病的影響。

·治療整體觀

治療的整體觀,是指治療疾病既看到人體相互聯系的各個部位的病理影響,又看到自然環境、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從而確定治療方法。如根據臟腑表里關系,有些疾病采用臟病治腑,腑病治臟的辦法;根據五臟五行的生克傳變規律確立的“培土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等法;根據五官與五臟分別有特殊關系,五官有病而治相應內臟的辦法;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發病季節、不同的地域,制定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治療法則;心身同治等等,都是從整體觀出發的。

3.辯證觀

中醫學不僅認為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還認識到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還存在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關系,即人體自身及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體現在以下方面。

·人體辯證觀

人體辯證觀,包括人與自然、局部與整體、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

人生活在自然界,其生命活動的全過程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統一的本原和屬性,良好的適宜的自然環境和充足的物質條件有益于人體健康;惡劣的或污染的自然環境或人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不足,又將損害人體健康,進而發生疾病。正如《金匱要略》所說,“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彼裕祟惒粌H要適應自然環境而生存。而且要能動的改造自然,變不利為有利,保護自身健康。

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對立統一的。從人體結構上講,局部是組成整體的部分,沒有局部就沒有整體;整體包括了局部,沒有整體也無所謂局部。人體總的機能活動是臟腑、組織、器官等局部機能活動分工合作、協調完成的,心神是機體整體機能活動的主宰。局部的機能活動是整體的一部分,又對整體機能活動產生影響;整體機能活動是局部機能活動的總和,又制約著局部機能活動。如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血液化生不足,則心血虛少,進而影響主宰全身機能活動的心神功能。心神統帥失常,反過來又影響脾胃生化功能。故《黃帝內經》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p>

人體的精神與物質是對立統一的。物質指人的軀體,精神指情志(心理)活動。物質是情志活動的基礎,情志活動對物質亦發生反作用。中醫學認為五臟的精氣是產生情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外界的刺激必須通過機體(五臟),才能產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內經》有“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的觀點。并指出五臟與情志的特殊關系“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因此,五臟的精氣盛衰影響情志的變化,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等。情志活動對人體健康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良好的情志刺激,可使人的心理生理維持最佳狀態,有利于臟腑組織正常活動;不良的情志刺激,如突然、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生理活動范圍,則可造成氣機紊亂,氣血失調,產生疾病?!秲冉洝吩缬小芭瓌t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亂”、“思則氣結”及“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記載。這種心身對立統一觀,對臨床辨證論治有十分重要意義。中醫心理學已成為一門新的學科,主要研究人體正常心理、心理與發病、心理診斷及心理治療等問題。雖曰心理學,實乃是探討心身辯證關系的學科。

·疾病辯證觀

疾病辯證觀,包括正氣與邪氣、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

疾病在發生發展變化中,正氣與邪氣是對立統一的。中醫學將危害人體健康,導致人體發病的因素統稱為邪氣;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稱正氣。哲學又將邪氣稱外因,正氣稱內因。發病學中正氣與邪氣的關系,就是哲學上的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從發病學講,邪氣是客觀存在的,但能否使人發病又是相對的,中醫學十分強調正氣的強弱在發病中的地位。認為正氣旺盛,抵抗力強則不會發?。徽龤馑ト?,抵抗力下降,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如《黃帝內經》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同時,亦不否認外因在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并認為在特殊條件下,外因致病的決定作用。這種思想對預防醫學具有重要意義,中醫強調無病先防的思想就由此而來。中醫學還認為疾病的性質,疾病的發展演變,疾病的轉歸預后都與正邪盛衰有關。從疾病性質講,“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從疾病發展演變預后講,邪盛正虛則病進,預后欠佳;正盛邪微則病退,預后良好。扶正祛邪法則就是根據正邪雙方力量強弱制訂的?!秱摗芬粫褪怯谜c邪的對立統一關系,闡明疾病發生發展及辨證論治規律的。

疾病的原因與結果是對立統一的。導致疾病發生的因素稱原因,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生病理變化稱結果。凡有疾病都有原因,沒有無原因的結果,也不存在沒結果的原因。所以,中醫學認為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原因,都是可認識和治療的。在發病過程中,可出現一種原因導致多種結果(如同一寒邪,襲表可出現表寒證;直中臟腑,可出現里寒證)和多種原因導致一種結果(如風寒濕邪雜而為痹)的情況。中醫學還認為疾病過程中,因果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原因可變為結果,結果可為變為原因。如氣滯、寒凝(原因)可致血瘀(結果);瘀血阻滯,影響氣血正常運行(原因),導致臟腑經絡的功能失調,發生的疾病(結果)。這種因果轉化關系,醫學術語叫“因果交替”,它構成的病理過程的發展變化叫“病理螺旋”。中醫辨證論治,就是不斷認識這種“病理螺旋”中不同階段的病理變化,針對病變施治的方法。辨證論治把疾病視為運動變化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

疾病的現象指疾病的臨床表現(癥狀和體征),疾病的本質指機體發生的病理變化。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現象與本質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是對立統一的。講疾病現象與本質一致,是說現象可以反映本質,人體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整體,內臟發生病變,可以反映到體表,即所謂“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內臟有病,可從形態、面色、舌象、脈象、口味、聲音及大小便反映出來,而且各自從不同方面反映著疾病的本質。故中醫用望面色,察舌脈,聽聲音,問所苦的辦法診察疾病,再通過綜合分析辨證,達到認識疾病本質的目的。講疾病現象與本質不一致,是說現象與本質是有區別的,現象往往曲折的反映本質,有時會出現假象。如常見的“脈證不符,必有一假”、“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真熱現假寒”、“真寒現假熱”等等。在診斷中,若有假象出現時,就要對臨床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鑒別,去偽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質。

·治療辯證觀

治療辯證觀,體現在治分標本、正治反治、病治異同等方面。

標本是用來概括疾病中兩個矛盾或同一矛盾主次方面的代名詞。如正氣與邪氣、先病與后病、病情的輕重緩急等。標本各有其比較固定的內涵,如張介賓說:“標,末也;本,原也?!奔丛诩膊∶苓\動中,本代表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標代表疾病的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標本是對立統一的。

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對其他矛盾起著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解決問題必須首先抓住主要矛盾和解決主要矛盾。中醫學的“治病必求于本”就體現了這種思想。求本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如在正氣與邪氣矛盾中,邪氣盛的實證,邪氣盛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氣奪的虛證,正氣虛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病發先后這兩個矛盾中,先病為主要矛盾,后病為次要矛盾。病情輕重緩急矛盾中,病情重急者為主要矛盾,病情輕緩者為次要矛盾。一般情況下先治其本,本病解決了,標病也易愈。在疾病發展變化中,有時候標病會發展為危及生命的情況,這時就要“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在疾病的發展變化中,標本的主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標可以變化為本,本可以變為標。即所謂“標本相移”,這時原來為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轉變成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轉變成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地位轉化了,治療必須隨之而變,采用“病在本求之于標”的辦法。由于標本地位轉化,此仍屬求本之法。

正治是逆著疾病征象而治的方法,故又稱“逆治”。如寒病見寒象,熱病見熱象,虛病見虛象,實病見實象,分別采用“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辦法治療。反治是順著疾病征象而治的方法,故又稱“從治”。即在疾病的征象與疾病的本質不一致,出現假象時采用的治法。如寒病見熱象,熱病見寒象,虛證見實象,實病見虛象時,分別采用“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治療。正治反治,一是逆疾病征象而治,一是順疾病征象而治,但實質上,它們又都是針對疾病本質而采取的治療方法,其目的是一致的。治療學中,二者是相反相成的兩種治法。

病治異同,包括“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兩個方面。“同病異治”指同一疾病,因其病因、年齡、性別、體質、時間、地域不同和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不同證候時,采用不同治法?!爱惒⊥巍敝覆煌膊?,出現相同的證候時用相同的治法。病治異同體現了中醫學綜合的、變動的認識和治療疾病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

·方藥辯證觀

方藥辯證觀,包括中藥、方劑、方與藥的對立統一。

中藥的對立統一,如藥性的寒涼與溫熱、升浮與沉降;藥味中的酸苦咸屬陰與辛甘淡屬陽;功能中的發散與收斂、補益與瀉下、固澀與疏泄等等。一味藥可具有相反氣味,升降反向的藥性和相反的功能,體現了物質自身固有矛盾的對立統一。如白術、茯苓等藥,既有健脾益氣扶正的作用,又有化濕利水退腫等祛除病邪之功。三七、茜草等藥既有活血祛瘀之功,又有止血之效。元代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提到“一物三味”、“一物二氣”、“寒熱各半”,就說明藥物自身矛盾的對立統一?,F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細辛的揮發油成分和水煎劑成分對血壓的影響完全相反。大黃的瀉下成分主要為結合性大黃蒽醌,其中番瀉甙A為主要成分,但大黃中又含與瀉下相反的鞣質及沒食子酸等收斂成分。同一種藥物由于用量不同作用相反,體現了量變到質變的辯證關系。紅花小劑用養血,重用破血;黃連少用開胃,重用敗胃等。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了這一點,如紅花的藥理作用,小劑量煎劑對蟾蜍心臟有輕度興奮作用,大劑量則有抑制作用;麝香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小劑量則興奮,大劑量則抑制;黃芪小量可利尿降壓,量大可升壓和抗利尿;銀花小劑量可興奮網狀內皮系統,大量時反有抑制作用。同一種藥物經加工炮制后可使藥物具有相反的作用,也體現了中藥的對立統一。如蒲黃生用活血祛痰,炒用凝血止血;木香生用理氣,煨用止瀉;荊芥生用入氣分,有發散作用,炒用入血分,有止血之功等?,F代藥理研究已證實了藥物炮制前后的雙向作用。如附子的主要成分是烏頭堿,生附子能抑制心跳,有麻痹呼吸中樞及心肌的毒性,其機制是先興奮后麻痹;熟附子則無毒而反有強心作用,其有效成分為消旋去甲基烏藥堿,能興呼吸、搶救心衰。正因為中藥有這種雙向作用,所以,在某種情況下,同一味藥可以治療性質相反的病證。

方劑的對立統一,體現在方劑的組成方面。在方劑的組成上,有時具有補與瀉、寒與熱、升與降、散與收、利與澀等兼施,并有雙向作用的特點。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其中既有桂枝、生姜的辛溫通陽,增強衛陽的升散功性;又用白芍斂陰,兼顧陰陽,調和營衛,具雙向性增效,相反相成。另如表里雙解的大柴胡湯、防風通圣散;寒熱并用的黃連湯、烏梅丸;攻補兼施的陶氏黃龍湯、枳實消痞丸;陰陽互調的炙甘草湯、芍藥甘草附子湯;斂散合用的小青龍湯;潤燥互協的當歸貝母苦參丸;升降兩行的升陽益胃湯等等,都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這種雙向作用的組方原則是針對疾病寒熱虛實于一體的復雜病情而設的,亦是中醫特色之一。

方與藥的對立統一,體現在藥物配伍及藥量變化方面。組成方的每味藥物的性味、用量、功效決定著方的性質和功效,方中藥物的更換或用量的改變,則方劑的性質和功能必然隨之而變。如麻黃湯中有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為辛溫解表峻劑,主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證。若將石膏易方中桂枝,就變成了治療肺熱咳喘的辛涼之劑,僅一藥之變,方劑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質變。方劑中藥物用量的變化,也能導致方劑的性質和功能的變化。如桂枝加桂湯就是桂枝湯原方中桂枝用量增加二兩(漢制)而成。桂枝湯為辛溫解表之劑,主治風寒感冒有汗證;桂枝加桂湯為溫里劑,主治心陽不足,陰寒上逆的奔豚氣病。一個調和營衛治表,一個溫陽祛寒治里。再如小承氣湯、枳實厚樸三物湯、厚樸大黃湯,三方同為大黃、枳實、厚樸三味藥物組成,但因其用量不同而作用有別。小承氣湯用大黃四兩為君藥,枳實三枚為臣藥,厚樸二兩為佐藥,其作用是攻下腑實;枳實厚樸三物湯,用厚樸八兩為君藥,枳實五枚為臣藥,大黃四兩為佐藥,其作用是行氣除滿;厚樸大黃湯,用厚樸一斤,大黃六兩為君藥,枳實四枚為臣使藥,其作用為開胸泄飲。

(三)中醫學哲學思想研究展望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是產生于先進的生產力和現代科學基礎上的科學理論,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醫只有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加以研究,才能辨明是非,從而剔除其糟粕,克服歷史造成的局限性,保留和發揚其精華,最終脫離“自然哲學”的束縛。

中醫學哲學思想的局限性是中醫學理論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氣”理論認為,氣是一切物質的存在形式,這就忽視了世界物質多樣性?!皻狻崩碚撜J為,形氣轉化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唯一形式,這又否定了物質運動千變萬化的復雜形式。由于陰陽概念具有具體屬性,陰陽學說只能在特定范圍、直觀的基礎上解釋事物或現象的對立統一性,不能解釋和概括一切復雜事物的矛盾運動,這是陰陽對立統一與馬克思主義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的根本區別。陰陽學中的陰陽概念,有時因地而變,容易造成邏輯混亂,也是其局限性。五行學說用五行特定的屬性和特屬的關系解釋所有事物的屬性和相互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世界事物的不同屬性和事物之間復雜關系,在認識論上違反了特殊與一般的辯證關系。用五行屬性歸類萬物,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五行生克關系,有時把平衡絕對化,把事物運動的周期性看作原封的不動的封閉圓圈,忽視了運動的螺旋式上升的規律,用五行的生克規律解釋事物的變化,有時甚至會滑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歧途。如用解釋病理現象和疾病的轉歸預后中,有時得出荒謬的結論?!端貑枴り栮幟}解》用五行解釋病人“聞木音惕然而驚”時說:“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病在肝,愈在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等,就是其例。這些局限性,將隨著辯證唯物論在研究中醫學的運用中,逐漸被克服。

中醫學哲學思想中的唯物觀、整體觀、辯證觀將得到發揚,自發的樸素的哲學思想將提高到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高度。中醫學將逐漸擺脫過去用哲學語言和規律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現象。醫學工作者將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總結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的成果,結合中醫基本理論,從微觀到宏觀,物質到運動,結構與功能等各個方面和層次上,將生理、病理的辯證過程如實地揭示出來,作出新的、科學的理論概括,這是歷史的必然。中醫理論將有一個突破性的發展,一部新的《中醫學辯證法》亦將隨之產生。

關于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研究中醫理論問題,錢學森指出:對中醫理論的研究,“不能只闡述,還要把中醫理論加以總結,或說整理。但不論總結、整理,不論闡述,困難在于總結、整理、闡述的對象不是現代意義的科學,而是‘自然哲學’,里面有大量的珍寶,‘天才思想’,但也有‘十分荒唐的見解’,怎樣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怎樣區別?而鑒別的具體科學根據還很不夠,人體科學待于開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依賴最可靠的,但用時又是最概括原則了,也就是依賴馬克思主義哲學,全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在這里說直接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中醫理論的總結、闡述工作。這是因為中醫理論本身就是哲學,我們用正確的哲學去鑒別一種‘自然哲學’。我們希望這樣做的結果能使中醫理論脫離自然哲學,變成一部人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唯象科學,作為建立人體科學基礎理論的第一步,為下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人體科學基礎理論做準備。”探討中醫學哲學思想,正是為全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整理中醫理論作準備。我們相信,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整理中醫理論中的廣泛運用,一套新的中醫學基礎理論將誕生,中醫學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以上內容除發表在雜志上的論文外,均摘自《中醫與多學科》本人執筆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池市| 缙云县| 陵水| 修水县| 嘉义县| 双牌县| 芷江| 横山县| 长兴县| 雷山县| 洛宁县| 城步| 茌平县| 阿拉善右旗| 嘉禾县| 高雄县| 法库县| 孟州市| 蓝山县| 琼结县| 南投市| 河源市| 靖边县| 斗六市| 吐鲁番市| 建始县| 仲巴县| 泸州市| 九寨沟县| 福贡县| 察雅县| 泸溪县| 广昌县| 确山县| 开封县| 汤原县| 乳山市| 临泉县| 四子王旗| 鄯善县|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