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郵集需要哪些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善的準備,做起事來才會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郵集制作也是如此。當我們在平時的集郵過程中,收集到了足夠的可供組編郵集用的素材,便可按照國際集郵聯合會制定的各類展品參展規則開始制作郵集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收集興趣,制作供欣賞、研究用的郵集。但無論編組的是哪種類型的郵集,都應當對郵集制作過程中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有一個必要的了解。
下面介紹一些制作郵集時常用的工具。
(一)貼片
貼片是郵集素材及其相關介紹文字的載體。一部郵集就是通過一張張貼片,向人們展示作者的研究成果的。按照FIP的參展要求,一個標準展框應放置16張貼片。作者可根據郵集所屬類別,制作出相應數量的、滿足參展要求的貼片。
貼片又稱貼頁,一般為活頁形式,是采用平整且厚薄適中的紙張制作而成,有帶淺色坐標格和光面兩種形式。帶淺色坐標格的貼片,便于制作者掌握郵品的擺放位置,對初學者編組郵集較為合適,但現在的各類大型郵展和FIP贊助的郵展上已基本不采用。光面貼片整潔度較好,能更加突出郵品自身。一張標準貼片的規格為230mm×290mm。目前,國際郵展上的郵集都是以標準貼片的形式出現,郵集的計數也是以標準貼片的頁數來計算的。在標準貼片上擺放郵品,需要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技巧,可借助一些定位工具或電腦排版軟件進行制作。初學郵集制作的郵友,可先在帶坐標格的貼片上進行實驗,積累了一些經驗之后,再用光面貼片制作。
20世紀80年代,我國郵集作者制作的貼片,介紹文字基本上采用手寫。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率和擁有量的提高,利用電腦進行郵集貼片的文字打印、郵品布置,已成為郵集制作的主流。郵集作者可根據自己的構想,利用電腦技術,將掃描后的素材圖樣按與原件等大的尺寸插入到已編輯有相關介紹文字的各類文檔中,然后裁剪出與貼片規格尺寸相同的空白紙張打印效果圖,滿意后即可轉制貼片。這樣,既可以保存資料,又能使郵集制作更加美觀精致。

圖1-29
(二)護郵袋
護郵袋(圖1-29)是保護郵品不受污損,用透明材料制成的集郵用品。在制作郵集時,它同時起著固定素材的作用。目前市場上常見的護郵袋有兩種,一種為PVC薄膜和黑色襯紙制成的夾片式護郵袋;一種是近年來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的袋式護郵袋,由正面和底面兩部分黏合而成。正面透明,底面有透明和深色之分,按高度分成不同的規格。夾片式護郵袋背面刷膠,使用時可按郵品規格略大一點的尺寸裁下,裝入郵品后即可黏貼到貼片上。袋式護郵袋由于制作精度并不太高,郵品裝入適合規格的護郵袋后,會留出一些間隙,不利于郵品的固定和展示時的美觀。現在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先將郵品裝入護郵袋,然后將其平放在玻璃板上;接著用鋼尺壓實裝有郵品的一側,并在護郵袋上下或左右各留出0.5~1mm的距離;最后用小功率的尖頭電烙鐵(南方地區選用15W即可;北方地區冬季可選用20W電烙鐵)沿鋼尺邊緣輕快劃過護郵袋,多余部分即被裁去,裝有郵品的部分則自行封口。經過如此處理,郵品就可根據郵集作者的意愿,進行下一步的黏貼工作了。
(三)襯紙
襯紙是為使郵品醒目而襯在郵票或郵品背面的彩色紙張,多為半透明上蠟紙或魚油紙,可襯在單枚郵票的后面,也可襯在整張郵票之間。襯紙顏色以不影響郵品外觀為宜,一般不用大紅、深綠、深藍、明黃等鮮艷的顏色。郵展中通常使用的貼片,其襯紙一般寬于裝入護郵袋的郵品四周1mm左右。以前,珍罕度較高的郵品常采用紅色襯紙來突出素材的珍罕性,現在則采取合理安排郵品在郵集中的貼片位置、加紅色箭頭指示的方式進行處理,以滿足郵集在外觀上的整體美觀。
(四)膠水紙
膠水紙又稱郵票膠紙,是早期集郵者為滿足郵票安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種集郵用品,為單面刷膠的小薄紙條。圖1-30是用于貼片制作、黏貼于郵票背面的膠水紙。使用方法是:剪下一段膠水紙,把它1/3用水沾濕,貼到郵票背面靠近齒孔的地方;2/3端也用水沾濕,貼到貼片或郵冊的預定位置上。膠水紙多為自制,系用干凈毛筆沾調好的膠水均勻涂抹到半透明的蠟紙上,待晾干后裁成5mm× 10mm的小條,隨用隨取。帶背膠的護郵袋出現后,膠水紙則被取代。現在,大家普遍采用雙面膠帶進行黏貼,效果較好。

圖1-30
(五)放大鏡
放大鏡(圖1-31)是以凸透鏡為主要部件,用于觀察郵品細部的光學工具。有握柄式、折疊式、架臺式、印章式等多種樣式,有的還裝有量尺或光源。集郵用放大鏡,通常為3~5倍;鑒定用放大鏡則倍數更大,甚至還會用上顯微鏡。

圖1-31
(六)郵票鑷子
郵票鑷子(圖1-32)是為了防止在拿取郵票過程中,手上的污漬損害郵票品相而使用的集郵用具。鑷子應當光潔、耐蝕、彈性適中,前端扁平且薄,邊緣不能太鈍。常見的由不銹鋼、鍍鎳、銅、鍍金、竹等材料制成。這里要提醒初集郵者,千萬別用醫用鑷子來夾郵票。在集郵過程中應提倡使用郵票鑷子,特別是青少年集郵愛好者,更應該養成使用郵票鑷子的好習慣。

圖1-32
(七)齒度計
齒度計(圖1-33)又稱量齒尺,是度量郵票齒孔的工具,由紙、金屬、塑料等材料制成。齒度計在垂直方向印有一系列直線,在水平方向印有一系列平行線,并注有2 cm內射線交點的個數(即齒度)作為標尺,用于測定齒度,量程一般為7~16度,精度為0.1度。

圖1-33
這里所說的齒度,即齒孔度數,是郵票齒孔密度的計量單位。我們將一枚郵票在20mm內的齒和孔的個數,稱為齒度。比如,郵票在20mm內有10個齒和10個孔,其齒度為10度;有11個齒、12個孔或12個齒、10個孔,齒度為11.5度。
齒孔可用兩種方法進行測量:一是將郵票的齒孔對準齒度計上的黑點,二是把郵票齒孔放在齒度計的直線上,將票從一個齒孔處向下一個齒孔處移動,只要看到與郵票的齒孔完全吻合即可得出齒度的數值。
隨著郵票印制技術和防偽功能的提高,近些年來,一些異型齒孔(如星形、橢圓形、紡錘形等)出現在郵票上,這給傳統的齒度計測量帶來了挑戰。但就傳統集郵而言,齒度計仍然是集郵愛好者從事郵票研究、鑒別郵票真偽時,不可缺少的工具。
(八)郵票目錄
郵票目錄是郵集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類書籍。在浩繁的郵票和郵品面前,我們要想弄清它們所涵蓋的各種信息,必須借助于郵票目錄來加以確定。特別是自己不熟悉的郵票、郵品,郵票目錄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世界上第一本郵票目錄是1861年9月編印出版的《郵票》,收錄了當時各國發行的500多種郵票。其編輯、發行者是法國早期集郵家雷維爾特(Oscar Levrault)。目前,世界著名的郵票目錄有《吉本斯郵票目錄》(英國發行)、《斯科特郵票目錄》(美國發行,圖1-34)、《米歇爾郵票目錄》(德國發行)、《香檳郵票目錄》(法國發行)。中國最早出現的郵票目錄為1926年出版的《中國郵票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最初于1957年出版,1981年開始出版帶彩圖的郵票目錄,現在每年都會出版新版的郵票目錄。此外,還有專門類型的郵票目錄,如郵政用品目錄、專題郵票目錄等,可供集郵者和郵集作者參考。

圖1-34
(九)集郵文獻
集郵文獻,也稱集郵書刊、郵學書刊,是與集郵有關的專門出版物。形式上可分為書籍(郵書)、雜志(郵刊)、報紙、郵票目錄、圖鑒等,也包括專用貼票冊、郵商售品目錄及其他文章(剪報)以及若干郵政出版物。隨著社會的發展,集郵文獻的范圍也在擴大,比如以詩歌、小說、漫畫、報告文學、電影劇本等形式來反映集郵內容的集郵文藝作品,以電影、電視、幻燈、錄像、影碟、磁盤、光盤等形式來反映集郵內容的音像出版物,都可劃入集郵文獻的范疇。
集郵文獻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僅能夠為集郵和郵集制作提供指導,而且它們本身也是一種參展的專門類別展品——集郵文獻類展品。首屆國際集郵文獻展覽于1982年10月22-25日在意大利米蘭舉行。早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就有人開始從事集郵文獻的收藏、研究活動。近20多年來,大眾化集郵文獻的收集日益興盛。目前,我國已擁有了相當規模的集郵文獻收集隊伍。一些集郵文獻還在國際集郵展覽上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如《中國集郵大辭典》(圖1-35)曾榮獲中國1996年第九屆亞洲國際郵展大鍍金獎和特別獎,為我國集郵事業和集郵文化的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

圖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