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從收集郵票到組編郵集
一張小畫不算大,四邊鋸齒密麻麻。山南海北它走遍,千里傳話全靠它。
或許,你已經看出了這段話的含義。在這條謎語里,小小的畫幅、密密的齒邊、長途的旅行、異地的通訊,使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通信時使用的郵票。
自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誕生以來,我們的生活就被這小小的、花花綠綠的紙片所改變。即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它依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目光。方寸小天地,郵票大舞臺。大千世界的歷史事件、杰出人物、地域風情、人文風貌、天文物候、環境生態等等,這些過去、現在、將來都影響到我們生活的人、事、物,都濃縮到一枚枚小小的郵票之中。通過它們,我們不僅可以了解人類的發展歷史、世界的風云變幻、文化的傳承流變、風物的曼妙絢彩,更能在收集、欣賞、研究的過程中,品味出人生的種種快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最初人們被郵票所吸引,其實就是源自內心里對美好事物的原始追求。當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在英國誕生后不久,當地的一些婦女就用收集到的郵票裝飾自家的門簾、窗戶、糖果盒。眼光獨到的教師則讓他們的學生用收集到的郵票查對地圖,并按區域劃分進行粘貼,來激發孩子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再滿足于孤芳自賞式的集郵,各種活動、組織、展覽紛紛出現。1852年9月,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一次萬國博覽會上,比利時地理學家菲利普·溫地美倫(Phillip Vandermaelen)在布魯塞爾用鏡框展示了他收集的88枚郵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個人郵票展覽。1861年,倫敦的柏青巷出現了一處露天交換郵票的地方,成為當時郵票收藏者的聚會地。1865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集郵團體。1869年4月10日,世界上第一個集郵組織——倫敦集郵協會成立(1907年3月1日改名為英國皇家集郵學會)。1873年,奧地利在首都維也納舉辦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全國集郵展覽。1881年11月13~20日,第一次國際郵展在維也納舉行。在隨后的40多年里,集郵的組織建設、郵集的制作展示等,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集郵也從最初簡單的收集郵票,發展成集收藏、研究、欣賞為一體的文化活動。1926年6月18日,國際集郵聯合會(以下均簡稱FIP)在巴黎創建,并在瑞士蘇黎世注冊,成為促進世界集郵發展的國際性專業組織。這個組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制訂國際郵展規則、指導各類別郵集制作、贊助各類國際郵展,它成為推動和發展集郵文化的重要力量。
我國集郵活動的興起,源于中國第一套郵票的誕生。1878年(光緒四年),清代海關郵政發行了一套大龍郵票。第二年6月13日,上海《申報》刊登了一則“收買信封老人頭”的征購廣告(“老人頭”即郵票),使當時的人們大感驚奇。1880年,上海清心書館《花圖新報》刊登了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印圖”即郵票)的文章,向人們介紹了收集郵票對于青少年學習的好處。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介紹集郵相關知識的文章。1912年,居留在上海的外僑組建了中國第一個集郵組織——上海郵票會。1915年,五洲郵票社在蘇州閶門外開業。1922年,由中國人自己創建的神州郵票研究會在上海成立,第二年開始出版會刊。19世紀20~40年代,中華郵票會、新光郵票會、甲戌郵票會相繼成立,成為當時我國最有影響力的三大集郵組織。許多郵會自辦會刊,推廣和傳播集郵文化。這些早期的集郵文獻,為后來的集郵者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1926年10月,上海的周今覺以個人名義送展的4冊《郵乘》雜志,在美國第二屆國際郵展上榮獲文獻類特別銅獎,開啟了中國集郵者參加國際郵展的先河。1933年,湖南姜治方制作的《中國首航封集》,在比利時首屆航空郵展上榮獲航空類銀獎,為我國專門類別的郵集走向世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集郵活動得到新的發展(圖1-1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套紀念郵票)。1955年1月10日,中國集郵公司成立。同年1月29日,《集郵》雜志創刊。1957年7月,我國選送了11部郵集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國際青年郵展,姜治方制作的郵集《中國早期實寄封》榮獲郵政歷史類金獎,成為我國在國際郵展上獲得金獎的第一部郵集,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拔母铩逼陂g,集郵活動受到限制,但許多集郵愛好者利用各種方式堅持集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集郵活動開始復蘇,在短短數年內,各地集郵協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80年1月,《集郵》復刊,標志著群眾性集郵活動的再度興起。經國務院批準,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以下均簡稱ACPF)于1982年1月30日成立。20多年來,我國集郵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快速發展,不斷壯大,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圖1-1
進入21世紀,新興產業文化的發展,使傳統的集郵活動受到影響,但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依然不斷釋放出迷人的光彩,越發顯現出鮮明的文化特性與魅力。毫無疑問,集郵活動的過去、現在乃至將來都一樣,魅力無窮,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