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王勃與豆豉

歷史溯源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王勃的《滕王閣序》古今流傳,享譽文壇。傳說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與豆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上元二年間,南昌都督閻某,于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這天,“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年少氣盛的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閻都督不由為其拍案稱絕。翌日,他又為王勃專門設宴。連日宴請,閻都督貪杯又感外邪,只覺得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處尋醫問藥,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主張以麻黃為君藥。

誰知,這個閻都督最忌麻黃,他說:“麻黃峻利之藥,豈能亂用,況且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藥,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醫生們你看著我,我瞪著你,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癥候難解,藥效不佳,這可怎么辦呢?

正在這時,王勃前來告辭,他聽說此事后,不覺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見的情景:

“你曬這大豆干啥?”在沙灘上,王勃見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便問。

“做菜”。老人頭也不抬。

王勃望著一大片豆豆,抓了一把細細觀看,奇怪地問:“這么多,如何做菜?”

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兩口大缸。王勃邁前幾步,見一口缸里浸泡著藥汁。他在長安跟名醫學過草藥,能認出是辣蓼、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老人見他識藥,指著另一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藥汁相混,用以泡浸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老人告訴他:“當地老表可愛吃啦,放點蔥頭、辣椒、大蒜一炒,又辣又咸,香中帶甜,下飯好極了”。王勃抓了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沖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

今天,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無法勉強。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藥,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于是,他把想法說了出來。別說眾名醫訕笑,連閻都督都直搖頭:“當地土民小菜,焉能為藥”?!安环烈辉?,況且豆豉不過食物,無妨身體”,王勃相勸,閻都督連服三天,果真見效: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后痊愈。不日,閻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取重金相謝。王勃固辭不受:“河旁老翁獨家經營豆豉,深受百姓喜愛。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

從此,豆豉不僅在洪州流傳,而且行銷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中醫觀點

豆豉,又名淡豆豉,是用豆科植物黃豆或黑豆做原料,經過蒸煮,冷卻后加入曲菌發酵,鹽漬,最后曬干而成,按加鹽或不加鹽分為咸、淡二種。豆豉醇香、味美,可口,是許多人愛吃的調味品之一。豆豉在我國自古入藥,歷代醫書均有記載,處方名淡豆豉、香豆豉、炒豆豉。

中醫認為,豆豉性味辛、甘、微苦、寒,入肺、胃經,有解表除煩,透疹解毒之功,《本草綱目》言“黑豆性平,作豉則溫,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韭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則又能止汗”?!侗静輳男隆费云洹鞍l汗解肌,調中下氣,治傷寒寒熱頭痛,煩躁郁悶,懊忱不眠”?!侗静菔斑z》言其“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發汗,通關節,殺腥氣,傷寒鼻塞”。《名醫別錄》言其“主傷寒頭痛,寒熱”。

本品發汗力弱,有健脾胃,助消化作用,故用于發汗解表時,配伍荊芥、薄荷、生姜、蔥白等同用,療效更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井冈山市| 荣昌县| 涞源县| 亚东县| 鄯善县| 类乌齐县| 济南市| 汾西县| 慈利县| 英德市| 扎兰屯市| 锦州市| 余姚市| 紫阳县| 鹤岗市| 日喀则市| 内江市| 乌兰浩特市| 平昌县| 新余市| 临颍县| 商丘市| 大连市| 卫辉市| 嘉善县| 华容县| 广东省| 石嘴山市| 遵化市| 互助| 砀山县| 永州市| 苍溪县| 汤阴县| 祁阳县| 新蔡县| 玛多县| 洛川县| 阿勒泰市| 锦屏县| 岗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