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篇 活血祛瘀藥

一、李世民與牡丹

歷史溯源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率唐軍征戰,至安徽銅陵鳳凰山時,遭受疫氣侵襲,全軍有半數人員患病不起,高熱不退,神昏譫語。隨軍大夫抓耳搔腮,束手無策。李世民仰天長嘆,怨天不助。這時軍中有一老卒前來獻策。此人入伍前是花農出身,懂得牡丹的藥用功能,他見滿山遍野皆生長著牡丹,便囑眾軍士采集牡丹根皮,洗凈后砸碎成泥,然后用山泉水攪拌藥泥為漿給兵卒灌服,使眾兵卒皆轉危為安。全軍重振雄風,所向披靡。后來李世民登基稱帝,為感謝牡丹之功,就御封牡丹為“花中之王”。

《事物記》載:“唐武則天稱帝,為在嚴冬之日游樂上林苑,連夜下詔曰: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第二日早晨,上林苑果然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大怒,便將牡丹貶送洛陽,從此,牡丹便盛開于河南洛陽。現今洛陽仍稱為“牡丹之都”。

中醫觀點

牡丹花不僅觀賞價值高,而且又是一味名貴中藥。

牡丹花,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花蕾。《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言其“調經活血”。《四川中藥志》言其“治婦女月經不調,經行腹痛”。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牡丹花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元苷、芍藥苷、甾醇、生物堿、揮發油等。有降血壓、鎮痛、鎮靜、退熱、催眠等功效。對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牡丹的根皮名牡丹皮,又名丹皮、粉牡丹皮、炒牡丹皮,中醫認為,牡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本品苦寒清瀉,偏走心肝血分,尤善涼解陰血中之伏熱,故為涼血除熱要藥,凡血熱陰虛者皆可選用。本品還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其涼血活血兼備,有涼而不滯,活而不峻的特點,內有瘀血而兼有熱象者尤為適宜。正如《本草綱目》所言:“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對血熱、血瘀等,皆可應用。牡丹作為藥物最早載入典籍的是《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寒熱、中風瘈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于胃腸、安五臟、療癰瘡”。陶弘景《名醫別錄》言其“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頭腰痛、風噤癲疾”。《本草匯言》對牡丹治氣理血的機理作了較為詳細的闡述:“牡丹皮,清心,養腎,和肝,利包絡,并治四經血分伏火,血中氣藥也。善治女人血脈不通及產后惡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撲瘀血、凡一切血為病,統能治之。蓋其氣香,香可利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臨床上,每用以治療熱病吐血、吐衄、血熱斑疹、急性闌尾炎、血瘀痛經、經閉、腹痛、跌打瘀血作痛、高血壓、神經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療效甚佳。一般治療熱性病時宜涼服,治療跌打損傷時可溫服;孕婦、月經過多時不宜選用。

牡丹的葉名牡丹葉。中醫認為,牡丹葉性味微寒、苦、辛,無毒。入心、肝、腎、心包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適用于發熱吐血,衄血,齒齦出血,抽搐發痙,風火牙痛,痛經,經來不暢等。藥理研究表明,牡丹葉含有沒食子酸,牡丹葉煎劑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的抗菌作用。有人用50%的牡丹葉煎劑,治療細菌性痢疾29例,治愈28例,收到良好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都匀市| 新津县| 阳江市| 巴彦县| 玛多县| 安吉县| 汶川县| 东乌珠穆沁旗| 迁西县| 定西市| 遂川县| 洛南县| 安平县| 泗阳县| 抚顺县| 周口市| 九龙坡区| 革吉县| 鸡泽县| 奇台县| 保亭| 花莲县| 师宗县| 南岸区| 临武县| 长阳| 海林市| 玉环县| 肥东县| 霍城县| 黔江区| 潜山县| 加查县| 项城市| 仲巴县| 石台县| 彭阳县| 察哈| 宜州市| 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