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549字
- 2019-01-10 18:39:36
二十四、杜甫與白頭翁
歷史溯源
唐代詩人杜甫困守京華之際,生活異常艱辛,往往是:“殘杯不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兩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嘔吐不止,腹部劇痛難耐。但他蝸居茅屋,身無分文,根本無錢求醫問藥。這時,一位白發老翁剛好路過他家門前,見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詢問完病情后說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藥來為你治療”。過不多久,白發老翁采摘了一把長著白色柔毛的野草,將其煎湯讓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數日后痊愈。因“自憐白頭無人問,憐人乃為白頭翁”,杜甫就將此草起名為“白頭翁”,以表達對那位白發老翁的感激之情。
中醫觀點

白頭翁,為毛莨科植物白頭翁的根。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寒,入大腸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適用于熱毒或濕熱壅盛所致的痢疾。本品苦寒泄降,獨歸大腸,尤善清除大腸熱毒而涼血止痢,為治療熱毒瀉痢要藥。本品既可單用,也可配成復方使用。《本草正義》言其“通治實熱毒火之滯下赤白,日數十次者,頗見奇效”。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等也有明顯抑制作用。臨床用其鮮品180~300克(干品減半),水煎分3~4次服,治療急性菌痢,平均2天痊愈,療效較氯霉素為優。本品苦寒,故脾胃虛寒者慎用;下痢日久者不宜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