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基礎養生

人身三寶精氣神

原文賞析

《西游記》第二回“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中寫道:菩提祖師教孫悟空學長生不老之術后,祖師叮囑道:“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這里的精、氣、神可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人身三寶。

中醫觀點

精,是構成生命之體的始基,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靈樞·經脈》有“人始生,先成精”之說,《素問·金匱真言論》也有“精者,身之本也”之說。從廣義而講,精、血、津液皆為之精,分布于人體各個部分,但狹義之精,則專指藏于腎中之精。精原于先天而充養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稱“元精”,藏之于腎,后天之精則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貯藏于五臟六腑。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充養人體的一種無形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動力和功能,故《難經·八難》有“氣者,人之根本也”之說,《莊子·知北游》也有“人之生,氣之聚也”之說。人的生命活動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氣的升降出人就是生命運動的基本形式。氣源于先天而養于后天。先天之氣稱為“元氣”,存于丹田;后天之氣則指呼吸之氣與水谷之氣,兩者相傳于胸中而稱為“宗氣”。元氣啟動了生命活動,為后天之氣的攝入奠定了基礎,而后天之氣又不斷培補先天元氣,故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除元氣、宗氣外,根據氣在人體內分布的部位、作用、性質不同,還有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名。

神,是生命活動現象的總括,《素問·移精變氣論》言“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故神在體外則成為生命的象征,在體內則成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訓》說:“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動是十分復雜的,其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都是在神的主宰下進行的。而狹義之神又專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言。神藏心中,故《靈樞·邪客》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之說,后世又發展有“腦為元神之府”說。從氣功學角度,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別,先天之神稱為“元神”,與生俱來,為人之先天元神。后天之神則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逐漸發展形成,又稱為識神。兩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識支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動,識神則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兩者對立統一、相互為用,共同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

養生提示

古人提出,精氣神三者合和,百病就會不治而愈。精、氣、神在傳統養生理論中是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出現的。三者之間具有內在聯系:精充氣足則神全,神躁不安則傷精耗氣;精氣不足,神也易浮躁不寧;只有精、氣、神充盈,機體的生命活動才可能在健康狀態中運行。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正常的生命活動除了有賴于作為生命物質基礎的精氣充盈之外,同時還要力求精氣處于有規則的流通狀態之中。《呂氏春秋·達郁》篇指出:“血脈欲其通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傳統的養生方法,如氣功、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以及按摩針灸等等,其主要機理也都在于促進精氣流通,以使病體康復。精氣流通作為傳統養生理論指導原則之一,其本質要義不外乎協調陰陽氣血,使機體各種功能處在最佳狀態,從而有益于養生長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黎川县| 鹤庆县| 韩城市| 瑞金市| 大余县| 沈阳市| 虎林市| 汾西县| 抚顺县| 凌海市| 玉田县| 金寨县| 仪征市| 海宁市| 吕梁市| 巩留县| 潮安县| 漳平市| 墨玉县| 策勒县| 荔波县| 兰考县| 新昌县| 襄城县| 方正县| 西藏| 民权县| 英吉沙县| 宽甸| 南溪县| 辛集市| 夏河县| 阿城市| 南召县| 乐昌市| 凯里市| 木兰县| 上杭县| 娄烦县| 安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