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古今小說》即《喻世明言》,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最重要的選集之一。與《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纂輯者馮夢龍。

馮夢龍是晚明文學家,生于萬歷二年(1574),卒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猶龍,又字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詞奴等。少有才情,博學多識,曠達不拘名教細行。曾與文震孟、姚希孟、錢謙益等結(jié)社為文友。早年得督學南京之熊廷弼賞識,甄拔為雋才宿學。與兄夢桂、弟夢熊并有文名,世稱“吳下三馮”。但屢舉不中,曾于麻城就館謀生,講授《春秋》。后一度游宦他鄉(xiāng)。天啟六年(1626)周順昌案發(fā),閹黨緹騎橫行,他也受到迫害。崇禎三年(1630)以貢生任丹徒縣訓導;七年(1634)知福建壽寧縣,有政聲;十一年(1638)秩滿歸隱。1644年李自成推翻明室,繼而清兵南下,遂懷故國之情奔走浙閩間,鼓動抗清。1646年春憂憤而死(一說遇害于清兵)。

馮夢龍是李贄文學理論的忠實信奉者和實踐者。李贄倡“童心”、“邇言”;強調(diào)“自然”、“發(fā)憤”;堅決反對文學復古思想,重視一切新的文學樣式,高度評價戲曲、小說的社會意義,從思想內(nèi)容、藝術風格、體裁樣式等主要方面向正統(tǒng)文學觀念宣告決裂,從而建立了與新興的市民文學相適應的理論體系。這就是以李贄、湯顯祖、袁宏道、馮夢龍、凌濛初為代表的明代后期文學。亦即以強烈的反封建理學傳統(tǒng)的“情為理之維”的叛逆精神,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戲曲、小說創(chuàng)作的繁榮為主要標志的歷史時期。

李贄是理論體系的創(chuàng)始者,也是倡贊投身俗文學的第一人。今知署李卓吾(贄號卓吾)評點的戲曲、小說就有《西廂記》、《拜月記》、《紅拂記》、《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多種,并就評點的作品發(fā)表了驚世的言論,為戲曲、小說大張旗幟,并把這些文字收入其主要文集《焚書》中。湯顯祖,則以其“四夢”之一的《還魂記》(《牡丹亭》)為代表,一方面充分表現(xiàn)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文藝觀,并為戲曲(傳奇)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里程碑式的杰作,于元雜劇諸品名作之后,堪稱異峰突起,把戲曲藝術又推向一個新奇的高境界。而馮夢龍更為直截了當,主張“借男女之真情,發(fā)名教之偽藥”。他十分重視通俗文學的社會效應,于《古今小說·敘》中說:“試今說話人當場描寫,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決脰,再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貞,薄者敦,頑鈍者汗下。雖小誦《孝經(jīng)》、《論語》,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從“三言”所以分別名之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字面寓意更不難看出馮夢龍的纂輯遴選工作是有嚴格標準的,其于社會的效益目的也是十分明確的。

馮夢龍一生致力纂輯、整理、創(chuàng)作的文學樣式涉及小說、戲曲、民間歌曲,內(nèi)容與數(shù)量之宏富,為明代文學家之冠。計:短篇小說輯有“三言”;評纂有《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智囊》、《情史》、《太霞新奏》;民間歌曲輯刊有《掛枝兒》、《山歌》;長篇小說則增補了《平妖傳》,改寫了《新列國志》;戲曲方面創(chuàng)作了《雙雄記》、《萬事足》兩部傳奇,還更定他人傳奇數(shù)十種,其可考的十七種中著名的就有湯顯祖的《還魂記》、《邯鄲夢》及李玉的“一、人、永、占”等。此外,他還整理過曲譜,鑒定過志傳,并寫有散曲集《宛轉(zhuǎn)歌》、詩集《七樂齋稿》。可惜后兩種均已佚散,今僅見少量殘存于它書中的作品。

“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卷,每卷一篇。這是馮夢龍從大量家藏古今通俗小說中“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精選出來的。這部《古今小說》是“三言”中《喻世明言》的初版本。傳本《古今小說》扉頁有書鋪天許齋的題識,其中說:“本齋購得古今名人演義一百二十種,先以三之一為初刻云。”且在本書目錄之前,也題“古今小說一刻”。足證“三言”的刊刻是有計劃的工作,全部完成的時間應在最后一書《醒世恒言》刊行的天啟七年(1627)。

“三言”一百二十篇多為宋元明話本中藝術佳構,歷來被讀者(包括研究者)稱譽。與馮夢龍同時代的小說家凌濛初在其《拍案驚奇·序》中明白指出:“獨龍子猶氏所輯《喻世》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guī),一破今時陋習。而宋元舊種,亦被搜括殆盡。肆中人見其行世頗捷,意余當別有秘本,圖出而衡之。不知一二遺者,皆其溝中之斷,蕪略不足陳已。”其評介已很允當,但由于他們是同一代人,距離太近,對“三言”及他自己編著的“二拍”于后世文學的影響估計還很不足。

《古今小說》所收篇什多經(jīng)馮夢龍潤色乃至改寫,有的篇章已被證實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這些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珍品,它們屬于萌發(fā)于唐,盛興于宋的民間藝人講說故事(說話)的底本,是那時代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即文學史上的“話本”。如果比較一下記錄得較為原初(更本色或粗略)的《清平山堂話本》、《大宋宣和遺事》, “三言”所選諸篇已是藝術上完全成熟的通俗白話小說了。因為它們是經(jīng)過文人加工、創(chuàng)作的話本樣式的文學佳作,得到首先是廣大讀者的喜愛;因為它們把文學藝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領文壇風騷,于是文學史家給“三言”類型的作品命名為“擬話本”。馮夢龍以及凌濛初就是擬話本的兩大家,而馮氏成就尚出于凌氏之右。其不可沒的功績就在于對前代通俗小說進行了一次具有總結(jié)性質(zhì)的甄選、整理和潤色加工,并且付梓刊布于世。他把這些原本的璞玉碾琢得更加熠熠生輝、炫人心目;他以市井百姓的人情好惡、倫理是非為標準去演說古今故事,為中國文學的滔滔長河注入了一脈噴涌的清泉。

迄今之研究者于“三言”多從小說歷史和其主題內(nèi)容的社會價值去挖掘闡釋,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對小說之為文學樣式的另一本質(zhì)屬性的藝術的研討,相比之下確乎下力太少了。究其原因之一,恐怕是語言的隔閡了。“三言”用的是明以前的“邇言”(俚語),對于今人當然有許多費解之處。于是就須掃除障礙,下一番校注的功夫。

這部《古今小說》是許政揚先生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后期校注的,至今流傳三十五年,被學界公認為定本,是他對讀書界一大貢獻。

許政揚先生(1925—1966),浙江海寧硤石人。1952年畢業(yè)于燕京大學中文系研究院,后執(zhí)教于南開大學。致力古典小說、戲曲研究,學問功力淵博深湛,遠勝常流。“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害致死,年僅四十一歲。《古今小說》校注之外,遺著編為《許政揚文存》。

朱桂仙

一九九二年二月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宝兴县| 石屏县| 苍溪县| 南丰县| 山丹县| 邳州市| 治多县| 丽水市| 化州市| 漳浦县| 龙门县| 社会| 怀集县| 商南县| 荣昌县| 尚志市| 徐州市| 黄平县| 宜兰市| 正阳县| 桂林市| 保定市| 镇康县| 浦城县| 平罗县| 永定县| 永丰县| 明星| 烟台市| 雅江县| 霍州市| 金塔县| 江山市| 浪卡子县| 南木林县| 上饶县| 辽阳市| 北川| 珲春市|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