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好新時代的答卷人:領導干部克服本領恐慌八項修煉
- 于立志
- 1403字
- 2019-01-03 11:54:48
經典故事
半部魯論治天下
人之初并沒有聰明與愚昧之分(即使有差別也很小),只因后天是否勤奮學習,提高素質;處世、為官并沒有成敗之說,只因在實踐中是否及時悟出經驗教訓,增長才干。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多為混亂無序,但也蘊含一些變革,造就了若干揮舞長槍大戟的戰士,造就了一批讀書不多但卻富于政治才干的文臣。
趙普(公元922-992年),字則平,原籍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是宋太祖的主要謀士,北宋的開國元勛,第一位宰相,宋太祖、宋太宗兩朝重臣,擔任兩朝宰相達12年之久,參與制訂重大方針政策。
趙普沒有什么家族背景,又缺少知識底蘊,然而他能夠出將入相,干出一番事業。趙普原本與趙匡胤同為后周世宗柴榮的部下,深諳趙匡胤的為人。在平定天下前后,有兩大突出貢獻:他在幕后策劃、發動“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兵不血刃地黃袍加身;建議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加強君權,從而使宋朝在開國之后避免走上歷代殺功臣、奪兵權的老路,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北宋王朝。因此,宋太祖很信任趙普,視為“左右手”,讓他掌握軍機大權,朝中無論大小事都要問過他。
“片言契合千秋業,兩部平章半部書。”趙普并非讀書人出身,年輕時沒有打下厚實的學問功底,學識不深,缺少做宰相的知識水平,還鬧出過笑話,被趙匡胤奚落。有一次,趙匡胤突然問趙普:“禮節為何規定男人跪拜,而婦人卻不跪呢?”趙普回答不上來,很難堪。趙匡胤多次勸勉趙普多讀書。趙普每次回家就關起房門,取出書籍認真誦讀,論年齡,他傾心向學時已過不惑之年;論工作節拍,他長期身居要職日理萬機。盡管如此,趙普卻能做到下功夫精讀《論語》,持之以恒,“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并能活學活用,“每日臨朝,處決如流”。
后來,家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論語》20篇。于是民間流傳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不能不令人為之擊節贊嘆。《宋史·趙普傳》記載了宰相趙普晚年手不釋卷,不忘時刻充實自己,其治國能力與日俱增。
趙普并非聲名顯赫的宰相,沉厚寡言,出現在前臺少,在幕后出謀劃策多。他富于權變,剛毅果斷,能斷大事,盡忠國家,冰心傲骨,是一位難得的社稷之臣,在政治舞臺上活躍了30多年,身居要津,三度入相,參與制定各種方針政策,對于結束長期政治動亂、實現中原統一、鞏固中央集權、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自為政,做出獨特的貢獻,影響著宋朝300年的統治狀況。歷史上“陳橋兵變”,進而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及“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趙普作為趙匡胤的幕僚,起了出謀劃策的特殊作用,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官的最高追求莫過于當宰相了。趙普曾任太祖、太宗的宰相,心胸坦蕩,以天下事為己任,始終把為朝廷薦舉人才作為履職盡責的重中之重。趙普對趙匡胤忠心耿耿,敢于在武夫出身的宋太祖面前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是很不容易的。有一天,趙普推薦某人可以提升,宋太祖不同意。趙普第二天又推薦,他還是不肯錄用。第三天趙普仍然上奏,將推薦那個人的理由說了一遍,宋太祖大怒,搶過趙普的奏折,撕碎扔到地上。趙普臉不變色,跪下拾了起來。帶回家后,把奏折貼起來。
過了數日,趙普繼續推薦那個人。宋太祖鑒于他忠耿不輟,終于打消了對那人的成見,采納了趙普的意見。這個人到任后果然稱職。
還有一次,宋太祖聽信了讒言,懷疑曹彬圖謀不軌。趙普為曹彬分高辯,仗義執言。太祖弄清事實真相后,感嘆地說:“我誤聽不明,差點誤了大事。”當天就放逐了那個進讒的人,對曹彬信任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