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可行好用的說話原則

在與人接觸、聯系、交往的過程中,離不開語言。列寧曾經說過,語言是一種十分重要的人際交往的手段。語言在很多時候可以調節人們的行為,激發內心的情緒。俗話說:“美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由此可見,讓人喜歡聽的話所起的作用有多大。

說話要注重的要領

清代畫家鄭板橋曾經作詩說:“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英國人波普也說:“話猶如樹葉,在樹葉太茂盛的地方,很難見到智慧的果實。”當今的語言大師們說:“言不在多,達意則靈。”由此可見,運用最少的句子,包含最多的內容,是說話水平最好的表現。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固然難得,但是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更是難得。

在2000年前,馬其頓國王率領軍隊進攻印度,當時正好是盛夏時節,將士們因為長途跋涉,口干舌燥。國王無可奈何,只好派人四處找水,結果只找到了一杯水。國王將水杯高高舉起,對將士們高聲呼喊道:“現在已經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為了找到水源,前進吧!”說完,便將那杯珍貴的水灑在了地上。將士們備受鼓舞,激情萬分,頑強地朝著前線沖去,最終取得了戰斗的勝利。

試想,如果國王自己把水喝掉,繼而發布一段冗長的訓示,只怕根本不會起到“群情激奮”的效果。人們在交流思想、介紹情況、陳述觀點、發表見解的時候,為了讓對方更快地了解到自己的意圖,領會要意,通常會使用凝練、概括性的語言,提綱挈領地將問題的本質特征表達出來,起到一語中的、以少勝多的效果。很多領袖性的人物都具有這種能力,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勢,抓住問題的本質,并且用簡單、恰當的語言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其產生的影響非同一般。

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在一次溯江視察的過程中和船員握手的時候,有一位船員卻將手縮了回去,而且十分靦腆地對總統說:“總統,我的手太臟了。”林肯聽到之后笑了起來,說:“把手伸出來吧,你的手是為聯邦加煤才弄黑的。”

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話,聽上去極其平常,但是卻高度概括,深入要領,充滿情感。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有些人說話總是過于含蓄,如果對方可以領會意思還好,如果對方沒有聽懂,不僅達不到交流的目的,反倒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自古以來,因為會錯意而造成的誤會太多了,甚至丟財殞命的比比皆是。

面對如今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想要站穩腳跟,自然是朋友多了路好走,敵人或者對手越少越好。如果說因為利益與人交惡是形勢所逼、現實所需的話,那么因為言辭不當得罪他人就有些得不償失了。我們必須承認,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許多誤會都是因為沒有領會對方的意思造成的。發現問題并不是終點,解決問題才是目的。俗話說得好:“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怎樣才可以避免弦外之音呢?以下方法值得一試。

1.所說的話要精

有什么就說什么,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圍繞你的目的。如果你沒話找話,很容易惹出不必要的麻煩。

2.用詞要盡量準確

不要使用歧義詞或句子,即便有時候需要多說一些話,稍微啰唆一些,也不要用其他的話代替。

3.到外地打工或與外人打交道的時候,說普通話

方言土語外地人不容易聽明白,也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當然,你說的普通話的水平并不一定很高,只需要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可以了。

4.不要因為他人的口誤而追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辦事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如果你總是與他人計較,別人也一定會和你過不去,反之,如果你寬宏大量,別人也會給你方便。

5.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身邊的人如果尊重你、信任你,即便有時候你說了一些帶有弦外之音的話,也不會造成壞的影響,大家通常都會把它往好的地方想。

6.不在背后批評人,說別人的壞話

如果你一直在甲面前說乙的壞話,久而久之,甲很可能認為你在乙的面前也會說他的壞話。更何況,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說話還是謹慎一些為好。

所以,今后我們在與人交流的時候,盡可能言簡意賅、不要制造弦外之音,讓他人會錯意,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正所謂“朋友多了路好走”,多一些朋友,少一些敵人,必定可以讓你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更加順利、平坦。

遣詞造句多運用

詞語是人說話最基本的元素,用對了字眼不但可以打動他人,還可以帶出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是展現出另外一種人生。馬克·吐溫說:“用詞恰當是十分具有威力的,每當我們使用對字眼的時候,我們的精神與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

在歷史上,很多人都是因為用對了字眼,而對他人起到了鼓舞的作用:當帕特里克·亨利站在13個州的代表面前慷慨陳詞:“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是對我來說,不自由還不如一死!”就是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激勵了美國幾代人的心,發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形成了燎原之勢,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美國一位偉人在演講的時候說:“當我們今天可以享受到自由的時候,不要忘記獨立宣言,雖然它沒有幾句話,但是200年來給了我們每一個人保障。同樣,當我們為了種族平等不斷努力的時候,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詞的組合所激發出來的熱情所致,請問,有誰可以忘了美國馬丁·路德·金博士那激動人心的一次演講。他說道:‘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的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下面便是馬丁·路德·金與這一段精彩演講的故事。

在1963年之前的美國人民,一直處于不自由的環境下,再加上暴力運動頻繁上演,終于激起了馬丁·路德·金沉積在內心許久的憤怒,他決定用一次激情四射的演講喚醒沉睡著的民眾,讓他們為了自由而戰。

1963年8月28日,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主持了一次有25萬人參加的集會,之后,他率領著群眾從華盛頓紀念碑下游行到林肯紀念堂。這場集會在數百萬人的矚目下,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同時,該演講文章因為被選入了教科書中,進而讓馬丁·路德·金名聲大噪。

馬丁·路德·金在這次集會上進行了一場令美國人激動不已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他說:“我的這個理想主要來源于美國的夢想。我夢想將來有一天我們這個國家挺身屹立,真正實踐它的這一信條,即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的人生來平等。”“夢想將來在佐治亞州,‘奴隸的兒子與奴隸主的兒子’,如同手足,一道坐在餐桌上;夢想將來在密西西比州自由與正義替代壓迫與剝削;夢想它的人民最終獲得自由,獲得自由,感謝上帝,獲得自由。”

馬丁·路德·金從講壇上慢慢走下來,群眾震驚,竟然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演講結束得如此突然,簡直太令人泄氣。幾秒鐘過去了,失望的心情被喜悅沖散。馬丁·路德·金在走出教堂的時候,鼓掌聲一直跟隨著他,教徒還探著身想觸摸他。可以說,他這一次的演講是成功的。

也正是因為有了馬丁·路德·金的這次演講,美國民眾的思想被喚醒,才獲得了今日的自由。

不僅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有一個人的話讓英國全民抵抗納粹的心堅定下來,結果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隊所向無敵的神話,這個人便是丘吉爾。

在一定程度上,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那些充滿激情的言辭中不斷前行的,但是卻鮮有人知道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的力量也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它可以讓我們的情緒發生改變,可以讓我們的意志得到振奮,讓我們敢于面對一切,挑戰人生。

大多數人在與他人講話的時候往往是謹小慎微的,但是對自己慣用的字眼卻不留意,殊不知,我們習慣引用的字眼會對我們的情緒和感受產生影響。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詞,如果我們不加以掩飾地繼續隨著自己的習慣用詞,很可能會歪曲事實。一個人若是只擁有有限的詞匯,那么,他就只能夠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匯,那么,他的手中就掌握了可以調配很多種顏色的調色板,能夠盡情地揮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是為自己。

說好話要瞅準對象

說話的目的并不是讓別人聽,而是讓別人愿意聽、聽得懂、聽得清,此時,你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說話對象的問題。

每一個人因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而不同的角色在人的心理上、感覺上總會產生一些特點,由此又決定了人們對于語言表達的內容、方式的選擇與接收的某些取向。

就是因為這樣,同樣的意思,不同的人或許會采取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在此我們需要特別強調的就是同一句話,不同的人聽到,會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態度。

這樣,說話的對象就變成了交流過程中必然而又重要的對象了。倘若無視或者忽視這一要求,就一定會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會讓交流無法進行下去。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就口語表達來說,最大的現實差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但是口語交際中的“不看對象”,也表現為以下幾個“不注意”。

1.不注意年齡差異

因為年齡的不同,對于說話者說話對象的反感程度不同。對于老人,最忌諱提及“死”字。

幾個年輕人前去看望一個退休多年的老人……

“您老的身體真的很硬朗,今年高壽啊?”

“79,快80了。”

“好呵,人生七十古來稀,廠子里現在就數您的歲數最大了?”

“哪里,老宋才是冠軍,他活了85歲。但是歲月不饒人,就在前不久這位老人去世了。”

“現在該輪到您了!”

老人一聽到這句話,臉色突然變了。

所以,在與別人進行對話的時候,不但要考慮到對方的性別,還要考慮到對方的年齡。

2.不注意語言差異

世界上的語言種類很多,且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只能掌握和運用本國或者本民族的語言。即使是本國或本民族語言,還存在方言的問題。例如漢語,使用它的人遍布全國各地,但是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這就為交流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地區意思可能就會不同,因此,在交談的時候要注意語言上的差異。

有些人不注意這一點,在不同地區的人面前也使用方言,結果鬧出了大笑話,有時甚至會產生不良后果。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有一位來自廣東的人在北京排隊買東西,他對著站在最后一排的女青年說:“你最美(尾)吧?”中國女孩子并不像西方的女孩子那樣喜歡人們當眾夸贊她漂亮,尤其是素不相識的人,結果,這個人遭到了女青年的白眼。那個廣州男子見她不出聲,就跟了一句說:“我愛(挨)你站著!”這一下子可是將女青年惹火了,劈頭蓋臉就罵:“你這個人有病吧,光天化日還想要耍流氓嗎?我又不認識你,什么‘美’呀!‘愛’呀!信不信我報警啊……”那一個廣東人平白無故挨了罵,卻有口說不清。后來,一位到過廣州的熱心人才為這個女青年解釋清楚。原來那個廣州人說的是:“你排的是最后一個吧?”他把“最后”說成“最尾”,“尾”字和“美”字,廣州人用普通話是表達不清楚的;同樣,“挨”和“.愛”字的音也十分混淆。

我們的幅員遼闊,文字雖然相同,但是語言各異,南人聽不懂北語,北人不明白南話,這不但對社會交往造成了影響,而且還會鬧出很多笑話。上述故事就真切地反映了這種現實。由此可見,進行口語交際時,如果不注意交際對象在語言上的差異必然會對交流造成障礙。

3.不注意文化層次差異

正所謂,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當你與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進行對話的時候,你需要用他所具有的有限的說話水平進行對話。通常,文化程度高的人總是喜歡用一些典雅的詞匯。

4.無論得意還是失意,最好沉默

與得意之人談論你的失意之事,他至多做表面功夫,絕對不可能同情你,有時候還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以為你是在懇求幫助,他會產生戒備之心,讓你沒有辦法久談。所以要訴苦應向“同病”的人去訴苦,同病相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撫慰,可以消除內心的憤恨。你要談得意事,應該向得意的人去談,你捧他,志同道合。如果你含蓄功夫不到家,只要稍微得意就會告知他人,結果讓人罵你小人得志,或許在無意之中還會遭到他人的嫉妒。另外,偶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讓你覺得抑郁牢騷,有如骨鯁在喉,總是想要一吐為快:得意事要放在肚里,失意事也要放到肚子里,不要隨隨便便對別人說。

總之,在說話的時候要看準對象,看清楚他是不是一個愿意和你說話的人。如果不是,還是不說話為妙。這時是不是你說話的時候呢?如果不是時候,最好選擇沉默。說話的成功與失敗和時機有很大關系,多說話未必說明你能干,少說話也未必當你是呆傻。

委婉地指出別人的不足

在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所用的說話方式不正確,對方就會據此誤解你的意思。在出現理解上的歧義的時候,可能會產生不良后果,進而影響正常的交際,違背表述者的初衷。

諷刺、挖苦屬于一種強烈刺激的表達方式。它常常是通過嘲笑的口吻將對方的不足、缺點說出來,讓這個人當眾出丑,難以忍受,輕則導致對方反唇相譏,重則會大打出手,造成十分惡劣的影響。

某主任這樣議論他的下屬:“黃×這個人這輩子算是白活了,雖然是一個大學畢業生,但是找不到媳婦,姑娘們見面就搖頭。他寫的那個文章,就好像是小學生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語,字寫得更是沒有屎殼郎爬得好。我如果是他的話,早就找一棵歪脖子樹吊死了……”

后來,黃×聽到這些議論之后,在工作的時候索性一個字都不寫,利用業余時間寫小說、寫報告文學。

作為工作上的上司或是感情上的朋友,發現下級或朋友身上的缺點之時應該正面指出來,幫助他、引導他、激勵他不斷前行,而不應該是挖苦與嘲笑。那些總是取笑別人的人通常缺乏自信心,對于前途有一定的恐懼感,擔心別人會瞧不起自己,所以借由取笑別人來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維護自身的形象。殊不知,如此一來不但讓自己的形象受損,更會引起他人的反感。

因此,諷刺、挖苦的表達方式不可以隨便使用。粗俗謾罵的說話方式也應該摒棄。說話要講究文明禮貌,這是對一個人最起碼的要求。在日常交流中,粗俗不雅、滿口臟話等不文明談吐,是傷害他人自尊的一種行為,是不被他人接受的。這種說話方式通常會影響他人的情緒,讓交流無法進行下去。

從表達的語氣語調來看,說話的方式還存在強弱軟硬之分。一般,柔言談吐、語氣溫和、用詞恰當,就猶如和風細雨一般,讓人倍感親切,很容易被人接受,產生好感。即使雙方在觀點上存在異議,也不至于當場就將對方得罪。相反,剛烈之言,語氣生硬、高聲大嗓,猶如斥責教訓一般,聽上去十分刺耳,讓人感到不舒服,有時即便說話的內容并沒有問題,但就是因為說話的語氣過于強勢,會讓人發火,甚至得罪人。

對于一個不同意自己觀點的辯論對手,如果說:“這個人簡直不可理喻!”對方一定會做出強烈的反應。

當自己的意見得不到對方的認可時,就生氣地說:“和你說話,簡直是對牛彈琴!”對方必然會感覺不被尊重,而與你對著干。

生硬話、憤怒話,多數是順口而出,并沒有經過推敲,所以有失分寸也在所難免。這種語言又多是“言出怒出”,它就像烈火一般,往往會將對方刺痛。

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在說服他人的時候,為了不傷及對方的自尊心,就應該選擇尊重對方的“自我意識”。但是,我們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經常因為沒有考慮到對方的虛榮心、自尊心而讓對話以失敗告終。尤其是說服自尊心、虛榮心強的人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成為必然。所以,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而需要照顧到對方強烈的“自我意識”,讓他逐漸接受你的建議。

就像故事中那樣,主任在背后的議論嚴重地傷害了黃×的自尊心,雖然黃×并沒有與領導當面爭執,但是他的行為已經表示出嚴重的抗議。這就需要我們進行深刻反省。批評雖然是我們經常做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你扮演領導或長輩的角色時,但是有些人批評起來簡直讓他人無地自容,下不了臺階。其實,這種批評方式不但達不到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還會對你的人際關系造成影響。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選擇這樣激烈的方式指責別人呢?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能沒有批評,但是我們應該學會巧妙地批評,讓他人盡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與此同時,還會理解你善意的提醒,對你心存感激。或者批評之前先總結一下他人的優點,之后再慢慢引出缺點。在他人嘗到苦味之前,先讓他吃點甜味,在嘗這種苦味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接受。

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遠比直接脫口而出來得溫和,而且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不管說話目的是什么,我們都應該采取委婉的方式,這樣的效果會更高。

不要過分夸贊自己

通常,總是喜歡夸贊自己的人是交不到真朋友的,因為他驕傲、自負,不太喜歡聽從他人的意見,只會吹噓。這種人總是找奉承與聽從他的群眾,并非朋友,于是朋友們都唯恐避之不及。他常自以為是最有本領的人,如果他是一個生意人,那么他就會認為沒有人比得過他;如果他是藝術家,他會自以為是一代大師;要是他在政治舞臺上活動,他必然認為只有自己才可以拯救人類。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如果真的有真才實學,那么贊美的話應該是從別人的嘴里說出來,自吹自擂實際上是在丟自己的臉。只要是有修養的人一定不會隨便說到自己,更不會夸耀自己。因為他十分清楚,個人的行為早已經在別人的印象中。

清雍正年間,江水被推薦到朝廷做官。皇上召見他的時候,他十分緊張,渾身哆嗦,不能對答,所以推薦他的學生戴震。戴震口若懸河,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一語中的、言簡意賅。皇上聽到之后龍顏大悅。問戴震:“你和老師相比,誰的能力更強?”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問:“水平高卻不能夠作答,這是什么原因呢?”戴震說:“老師年老,耳朵有些背,但是他的學問,遠不是我可以達到的。”皇上贊賞他的謙讓精神,賜為翰林。

請你不要再自吹自擂了,與其自夸,倒不如謙遜一些,或許你認為自己十分偉大,但是別人不一定認可。自己捧自己,絕對不可能捧得特別高。好夸大自己事業的重要性,間接地為自己吹擂,聽到這句話別人也不會特別高興。世間每一件值得向人夸耀的事情都是這樣的,不自夸的時候,別人還會來稱頌自己,自己夸贊的時候,別人反而會瞧不起自己。

千萬不要和別人故意持相反的意見,有些人專門喜歡表示與別人不同的意見,總是與別人的意見相左,例如,你說這是黑的,在此時他就偏偏說這是白的;后來你改變了看法說這個是白的,他反倒說這個是黑的了。

這種人和那種處處附和別人的人一樣招人厭煩,最后還很有可能會讓別人認為他是一個不真實的人。

好口才幫助你待人處世,沒有一個人不愿意成為好口才、好交際的人。但是,如果你為了展現自己的口才,四處招搖,到處逞能,只會遭到他人的厭煩,所以口才應該靈活、正確地表現。

在談話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分歧,此時如果立刻提出異議,對方一定會認為不受尊重、自己的意見完全被否定了,這樣的結果是令人感到不快的。

如果這種情形真的出現,就需要將情況解釋清楚,要說明哪些地方是自己認可的,哪些地方是自己完全不認同的,之后就某一自己不認同的點說出來。對方在這種情況下也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評或指正,因為此時他知道自己的大部分觀點已經得到對方的認可。

無論怎樣,都要事先將對方觀點中你所認可的說出來,即便它是不重要的一點也要明確說明,這樣的目的是為了緩和一下談話的氣氛。

總之,要盡量避免在陌生人面前夸耀自己的成就與勢力,或者向別人說自己的兒子多有本事之類的話。當然,更不要在一般的公共場合,將朋友的缺點與失敗當作談話的內容發一些無所謂的牢騷,訴苦和發牢騷并不是獲得同情的最好方法。這是做人的基本。

不要隨意指責他人

就像嘮叨是成功說服的礁石一樣,無用而令人心碎的指責同樣成了成功說服的絆腳石。不要總是一味地指責對方,這樣根本沒有辦法讓對方改變。但是,有一些人因為僅有的家庭內部矛盾,而在熟人與朋友面前指責自己的伴侶,殊不知,這樣的指責不但改變不了對方的錯誤,反而會讓雙方的感情受到影響。如果對方確實有錯,那么委婉地指出,并且真誠地幫助,甚至用情感的力量感化對方,相信對方一定會為你所做的一切感動不已。

對別人批評,只會讓別人竭力掩飾自己的錯誤。這不但傷害了被指責者的自尊,更引起被批評者的反感情緒。例如,一家商店的老板,如果他總是在批評店里的伙計怎么不好,那么,伙計一定不會誠心干活,如此,商店也不會有所發展;一個主婦,如果總是批評自己的用人,用人也不會忠心地做事,如此主婦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

一些人十分喜歡指責別人,只要問題出現,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將責任推卸到別人的身上。一些人似乎養成了一種不以為然的習慣,他們總是在批評別人,甚至以此為快。

還有些人,原本他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卻非要惡語中傷別人。這種指責又如何以理服人呢?結果只會是傷害他人,或者被人抵擋,最終讓自己受到傷害。其實,盡量去了解別人,盡可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相信這比批評、責怪要有益得多,如此不但不會傷人,甚至會讓人投以同情、憐憫的目光。“了解就是寬恕”,為什么不溫柔一些呢?所以,當我們批評他人時,先要考慮一下自己:我做得如何?是否應該完全怪罪他人?這樣你或許會完全改變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并且與別人建立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

鮑勃·胡佛是一個著名的試飛駕駛員,常常在空中表演特技。一次,他從圣地亞哥表演完之后準備飛回洛杉磯。根據《飛機作業》雜志的描述,胡佛在距離高低100米的時候,剛好有兩個引擎發生故障。幸虧他反應得當,飛機才可以安全降落。雖然無人傷亡,飛機卻已經燒毀了。

胡佛在緊急降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飛機用油。正如所料,那架螺旋槳飛機用的是噴射機用油。

回到機場,胡佛要求立刻見那一位負責保養的機械工。年輕的機械工早已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懊悔不已,一見到胡佛,眼淚就順著臉頰流下來。他不但毀了一架昂貴的飛機,甚至對3個人的生命構成了威脅,你完全可以想象出胡佛當時的憤怒。但是胡佛并沒有大肆指責那一位機械工,他只是伸出手臂,圍住工人的肩膀說:“為了證明你不會再犯錯誤,我讓你明天幫助我修復我的F-51飛機。”

的確是這樣,一些人在說話的時候,往往只顧著自己痛快,事情過后才知道自己傷害了別人;特別是當別人做錯事情的時候,或者是吃虧的時候,就會倍感委屈,所以要從嘴上圖個痛快,于是一些難聽尖刻的話就不自覺地冒了出來,結果往往爽快了自己傷害了他人。

只要你不是毫無緣由地指責別人,那么在你開口之前,別人就處在被動的心理狀態中,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做錯了事,自責的心理會任由你說出傷人的話,但絕對不是任由你的處置,隨便你發泄。當你的責備已經觸及他們自尊心的時候,那么自責心理就會立即消失,并且產生不快,慢慢地,這種不快會發展成怨恨。服務行業存在忌語,這是因為這些忌語不禮貌,不尊重顧客;而教師的忌語就是那些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作為老師切忌對學生說“你笨得像頭豬”,否則你原本的一些好意也會被這一句話沖得蕩然無存。

而朋友之間不可以在指責對方的時候,老賬新賬一起算,將之前的事情翻出來,或者將之前已經重復的話再說一遍。朋友之間永遠不要重復責備第二次,甚至是指責越少越好。約翰博士說過:“上帝本人是不愿意論斷人的,直到末日審判的來臨。”那么,我們又為什么要如此呢?所以,你要幫助對方認識并改正錯誤,說服對方。從現在起,請記住這樣的原則:不要總是責備他人。

時刻給自己和別人留退路

對于別人的請求,你可以接受,但是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或“我試試看”等話語;對于上級交代的事情,你當然要接受,但是千萬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該說“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等類似的話。這是為了萬一你完成不了目標找退路,而這樣說事實上是為了保留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也會更加信任你,即便到最后事情沒有做好,別人也不會責怪你。

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你與對方的意見出現分歧,一定不可以口出狂言,更不要講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是誰的錯誤,最好的方法就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面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人要留面子,不要過早下定論,如“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

小黃在一家裝潢公司擔任主任,有一次,他們為一家廣告公司制作燈箱。在安裝的這一天,廣告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堅決讓小黃的下屬依照他說的意思進行安裝,結果燈箱安裝到一半的時候,因為操作不得當,竟然摔碎在地上,對此廣告公司要求金錢賠償。小黃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十分生氣,理直氣壯地找那一位負責人理論;“你管的也太多了,安裝燈箱原本就是我們的事情,你在一旁指手畫腳干什么?”負責人見小黃言辭如此犀利,雖然不情愿但還是表示了歉意:“不好意思,是我多說了一句,沒想到造成了這樣嚴重的后果。”小黃還是沒消氣:“難道你說一句不好意思就解決了嗎?這損失算誰的?”

負責人見小黃這樣得理不饒人,心里十分不悅,說道:“雖然是我說了一句,但是你們身為專業人員未免太沒有主見了,我只是隨口建議一下。”小黃聽到這話火冒三丈,說道:“難道你還想賴賬嗎?”負責人更不高興了,說:“你說話怎么這么難聽,最關鍵是分清責任,我們不可能隨意冤枉別人的。”

兩個人越吵越激烈,最后,小黃丟下一句話:“那咱們法庭上見。”就走了。第二天,小黃的上司將他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你做事情能不能動動腦子,為了一個燈箱至于鬧成現在這樣嗎?這樣一來,我們今后還如何合作呢?”訓斥到最后,上司對小黃說:“你把火氣壓一壓,主動給人家認個錯,爭取將損失降到最低!”

小黃只能硬著頭皮去找了負責人。讓小黃感到十分意外的是,負責人真誠地向他認錯,兩個人冰釋前嫌,商定損失各負擔一半。兩個人可以說不打不相識,還成了好朋友,業務上的往來也更加頻繁了。

事實上,負責人并非一個斤斤計較的人,只是小黃在氣頭上,言辭過于激烈,才會讓兩個人的矛盾不斷升級。

說話不留余地等于是不留退路,“要么成功,要么失敗”的簡單邏輯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已經不復存在。而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候是你沒有辦法承受的。與其和自己較勁,倒不如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多用一些模糊的詞語,為自己留條退路。

用不確定的詞語通常可以降低別人的期望值。假如你無法順利完成任務,人們會因為對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候還會因此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將你的成績全部抹殺;假如你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常常會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將話說得太滿,并不可以和自信畫上等號。謙虛是一種人生哲學。從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可以看出一個人是不是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謙卑,并不會將話說得太滿。

總之,說話留有余地,不要將話說得太滿,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種策略。

說話要有自己的個性

每一個人說話都要有自己的特點,展示出自己獨有的個性。

在這個處處崇尚時尚的社會,你所說的話應該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果每一個人說話的風格都是一樣的,那么生活也就失去樂趣了。不過,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人,他們便是“人云亦云”的代表,別人怎樣說話他們就怎樣說話。別人慷慨陳詞,他們也粗聲大氣;別人說話聲情并茂,他們也隨著裝腔作勢。結果只能是“東施效顰”,讓人忍不住發笑。鸚鵡學舌是因為它們是動物,本身就不可以說人話,但是身為人類的我們為什么要當鸚鵡呢?不妨從這時候起,學著用自己的方式說話,形成屬于自己與眾不同的說話方式,只有這樣,你才會給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別人記住。

錫格尼市位于美國的艾奧瓦州,市區的凱歐庫克旅館在當地十分有名,每一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游客慕名而來,原因就是這家店的老板是一個“快樂的韋勒”,不管什么時候都面帶笑容,不管遇到誰都可以說出幾句讓人舒服的話,認識他的人還從來沒有聽到他說過一句難聽的話。

要知道,一個人的語言風格,一個人與他人交談的方式,能夠將這個人的修養與內涵體現出來。假如你對下級講話趾高氣揚,甚至帶著鄙視的語氣,那么下級對你也是敬而遠之;假如你對上級講話太過恭謙,他們或許會認為你沒有能力或是沒有骨氣,進而不敢將重任交付給你。

懂得向他人學習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可以盲目地向別人學習說話的風格或者說話的語氣。在和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有些人試圖向別人傳達友善,有的人卻急功近利,就像電視臺做廣告一樣。它們最大的失敗就是它們所表現出來的都不是最真實的一面,因而別人也不會買它們的賬,甚至對它們的這種行為十分討厭。

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一點:你就是你,你原本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不管別人是喜歡還是討厭,你至少應該讓對方明白你是在真誠地對待他,而不是虛情假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株洲县| 板桥市| 海晏县| 汶上县| 晋江市| 上饶市| 嘉善县| 勃利县| 图木舒克市| 新蔡县| 凭祥市| 古蔺县| 深州市| 且末县| 吴川市| 蓬莱市| 平山县| 鲁甸县| 宣城市| 敦煌市| 大丰市| 正安县| 景德镇市| 英吉沙县| 仪陇县| 北票市| 华池县| 克什克腾旗| 闽清县| 黄冈市| 固原市| 漯河市| 会同县| 宁明县| 田阳县| 武胜县| 华蓥市| 揭西县| 花垣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