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理論及其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
- 袁琳 唐敦雙
- 15394字
- 2019-01-03 11:44:56
第一節 人類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
自從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廣大的勞動人民雖然歷經了幾千年的抗爭和奮斗,仍無法改變自己受剝削被壓迫的命運,起義總是被鎮壓,抗爭總是失敗。為什么會這樣呢?勞動人民的出路在哪里呢?幾千年來,伴隨著勞動人民的不斷探索,東西方思想家們不停地設想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由此形成了人類思想史上豐富的理想社會思想。
一、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中,社會的有識之士和勤勞的中國人民一直在追求一種完美的理想社會。其中“大同社會”、“天人合一”就是中國人一直追求人類理想社會的典型代表。研究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無疑對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會有很多啟示。
(一)中國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主要內容
探索中國理想社會思想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亂頻繁,人們的思想也變得十分活躍,隨之產生了諸如百家學術爭鳴的現象,許多美好社會的方案在這樣的氛圍中產生。比如,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描寫了一幅“大同世界”極其美好的圖景;墨翟及其弟子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尚同”和“兼愛”的理想社會;孟子則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會狀態;老子說過“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莊子描繪的天人合一的美好景象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時代,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強烈表現了對理想社會的不斷追求和向往。如,東漢的何休在《公羊傳》中詳細描繪了一個“太平世”;東晉的大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不知有漢,何論魏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鮑敬言則描繪了一個“無君無臣”的理想世界;宋元時期的思想家鄧牧勾劃出“至德之世”的“烏托邦”理想社會;明末清初的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設計了君臣平等的理想社會……除了這些思想豐富的知識分子對未來社會做出了諸多設想和描繪之外,廣大農民在此起彼伏的武裝起義和與上層權貴的斗爭中也表現出了他們對理想社會的積極追求。諸如東漢末年“黃巾軍”領袖張角的“太平道”、唐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以“天補平均大將軍”自稱、宋代鐘相和王小波的農民起義更是明確提出了“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殺盡不平方太平”的戰斗口號以及明末李自成在起義之初提出“均田免糧”、“割富濟貧”,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對理想社會的強烈向往。
到了近代,中國的國門被西方列強用槍炮打開。隨著外來西方思想的影響和滲透,中國古老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也隨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些思想在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的社會理想學說中得到集中表現: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試圖創建一個普天之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晚晴時期重要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康有為在《大同書》中精心設計了一個體現歷史前進方向的“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理想太平之世;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開拓者、先行者孫中山則希望通過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還政于民和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等措施來建立一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等區別”的“民生主義”理想社會。
從上述歷代思想家對中國理想社會的探索中,我們可以把蘊含于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大致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概括:
第一,沒有剝削、沒有階級、沒有等級的人人勞動、人人平等的社會。墨家對氏族貴族的統治持反對態度,主張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不分親疏、人人勞動、“愛無差等”、沒有等級、沒有階級的“兼愛”世界。公元4世紀的農家學派在提出“神農之教”社會并予以實踐時,他們人人都從事農業生產和打草鞋、織席子等手工業勞動,所有人都靠自己的勞動維持各自的生活而沒有剝削。在晉朝陶淵明和鮑敬言所描繪的世外仙境中,沒有臣民和皇帝之分,沒有剝削、掠奪,沒有徭役、賦稅,人們過著“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安寧生活。在黃宗羲的理想社會中,老百姓才是真正的主人,君王是“無權的客人”并不尊貴,他應該是一個勤勤懇懇為大家謀福利的人,這實際上就是沒有剝削,沒有等級,人人平等。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訓》一文中設計了一個“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智不詐愚,勇不苦怯”,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男子“盡是兄弟之輩”的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相互友愛的理想社會。在《大同書》中康有為描繪了一個民主自治、政治平等、沒有階級的理想社會:“大同之世,全地皆為自治,官即民也,本無大小之分”,“當太平之世,既無帝王、君長,又無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亦不以爵位為榮,所獎勵者惟智秘仁而已”。孫中山主張平等、博愛、自由。
第二,實行財產公有,沒有私有財產。孔子描繪的“天下為公”的社會主張大家共同占有社會財富;墨家設計的是一個“有財相分”的“尚同”平等社會;老子所描繪的是一個沒有人壟斷勞動成果、沒有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太平世界。歷代起義農民的戰斗口號中“均貧富”、“均田免糧”的字眼都不免有體現。在洪秀全領導農民起義建立的太平天國而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提出了“人無私財”的原則,實行平均分配土地,“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分寡,雜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由于當時主要只有農業的收成,故每一家的所有收獲,除留下自家必須的口糧外,一律都要歸入“圣庫”。康有為的改良主義是“天下之田地皆為公有,人無得私有而私買賣之”、“欲致大同,必去人之私產而后可,凡農工商之業,必歸之公”。孫中山主張“耕者有其田”,提出“平均地權”,財產公有,倡導“集種種生產之物產,歸為公有,而收其利”的理念。
第三,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即“天道”與“人道”合一,人與自然界融合為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誰征服誰、誰統治誰,而應該是和諧相處的關系。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人類與自然界密不可分,人離不開大自然,更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天人結合。孟子強烈反對人們濫捕濫獵、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主張種田要尊重農時,即自然氣候,才能有收成;捕魚不能涸澤而漁,否則,就沒有足夠的魚鱉供人食用;要根據季節進山砍柴,否則,就沒有足夠的木材供人使用……老子主張天地人和,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莊子在《天道篇》指出“從天之理”,“以人入天”,“以天為師”,“以天為徒”,“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于天地合者也。”鮑敬言在其理想世界里主張“安土樂業、順天分地”……我們可以從這些文字明顯看出,古代思想家們都主張人應該遵循自然規律,人類不要去破壞自然環境,要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相互共存。
(二)中國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們都一直在為其設計的理想社會成功實現而奮斗不息、勇往直前。他們的思想是積極的、進步的,但是由于其擺脫不了的歷史局限性,使得他們畢生構建的理想社會思想始終只能是一種空想或者是幻想。這種歷史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古代理想社會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唯心史觀。人類社會是一個由低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不斷前進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這是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們所沒有認識到的。他們試圖通過人類自身的活動和努力,根據自身的主觀愿望來規劃設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并希望變成現實。孔子所處的時期正是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發展的時期,新興的封建階級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是,孔子的理想社會維護的是奴隸制度,代表的仍然是封建主。而與孔子同時代的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夢想回到早已逝去的“太上不知有之”的原始社會,是原始的共產主義公社。在當時中國已經有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的時候,洪秀全所希望建立的卻還是一個“農業社會主義”社會,他并沒有想建立一個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先進社會。由此可見,人類社會的歷史永遠是滾滾向前發展的,而這些中國歷代的先哲們雖然對現實社會有著極其不滿的思想,但是他們并沒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相反是試圖倒退歷史的車輪,這顯然違背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然不可能實現,只能陷入空想。誠然也有一些思想家并沒有主張社會倒退,但是也沒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只是以“無為而治”的消極態度,厭世憤世,逃避現實,空想有一個田園般的世外桃源,如鄧牧、陶淵明、鮑敬言等,這始終只能是一種幻想。
第二,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正確道路。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向前發展的直接動力,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也說不出究竟應該怎樣從亂世走向太平、從不同走向大同,沒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去實現其理想社會。有的消極避世,束之高閣自己設計的理想社會藍圖,如老子、鄧牧、康有為等。有的雖然領導農民發動了武裝起義抗爭統治階級,甚至還建立了政權,但是,他們并沒有真正找到通往理想社會的道路。應該說是他們反抗壓迫的本能行為促使了他們的起義,即使在建立政權之后,也無法回避用稱帝的方式,幻想用封建的皇權思想來維持政權、實現所謂的理想,最后終究擺脫不了以失敗告終的現實。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者,如康有為等,從骨子里是看不起工人農民的,他們詛咒工農的革命斗爭,并不希望工人農民真正獲得平等地位。孫中山在晚年雖然也提出了“扶助農工”的思想,但僅僅限于扶助,他并沒有要依靠工農革命的強大力量,反而是對工農運動采取壓制的態度,因此,他的理想社會當然也只能成為一個幻想。
第三,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社會力量。之前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們也沒有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其理想社會得以實現的社會力量。雖然他們已經看到了人民群眾悲慘的命運,也很希望改變這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建立一個人人平等、沒有階級剝削的理想社會,然而他們卻把推行社會變革、建立理想社會的希望寄托在某一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有的寄希望于根本就不存在的“明君”、“圣主”,如孔子希望出現比堯舜還要賢明的君主,墨子希望有“上天”,鄧牧、黃宗羲希望皇帝君王為大家謀福利;有的把自己視為社會的救世主,如王仙芝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洪秀全以“天王”自稱;有的則寄希望于當時的君主統治者,如康有為等的“戊戌變法”寄希望于光緒皇帝。這樣的希望當然會落空,他們的理想只能是一個美麗的泡影。孫中山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雖然他看到了歷史變革中人民群眾的一些作用,也非常注重并希望改善人民的生活,但是他并不相信中國革命的根本動力是工農,而寄希望于天生就具有軟弱性的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始終沒有提出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其倡導的“民生社會主義”當然不可能付諸實現。
綜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中,雖然階級對立一直存在并不斷地激化,社會的基本矛盾一直在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但是人民為什么找不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辦法?這些仁人志士們所設計的美好理想社會為什么只能是空想無法實現?不成熟的生產狀況和階級狀況相應產生不成熟的理論思想。恩格斯說過:“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正是由于這種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等落后的經濟社會條件,最終決定了中國歷代思想家們始終只能從頭腦中去創造辦法,而這種脫離現實生活的創造超越了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所以,在人民沒有掌握科學的思想和方法之前,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前,這種理想社會雖然設計得非常完美,但也只能是一種空想而無法得以實現。
(三)中國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重大意義
雖然中國歷代思想家的理想社會思想沒有真正實現,但他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美好構想和設計,反映了人類反對階級壓迫,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本性。這種敢于斗爭、敢于創造、大膽設想的精神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而且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許多借鑒作用,具有不可否定的重要理論的和現實的意義。
第一,中國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歷史意義。
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雖然是一種空想,雖然歷經幾千年的斗爭依然未能實現,但是它體現了人類反對壓迫、反對剝削的精神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
首先,這些思想為后來追求理想社會的人們提供了思想啟迪。如大多歷代中國農民階層的武裝起義斗爭,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它讓后來人看到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為后世的人追求理想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其次,雖然他們設計的理想社會只是一個美麗的泡影,但是他們畢竟敢于去創造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為后世的人反對剝削、反對壓迫提供了思想上的幫助。
最后,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歷代思想家對未來理想社會的革命斗爭和實驗,雖然最終被反動統治者鎮壓下去,但是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或多或少地會采取一些措施來緩解階級矛盾,使被統治者獲得一些權益。朱元璋說過,百姓足而后國富,百姓逸而后國安;唐太宗說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可以看出,人民在歷史進程中表現出的巨大力量促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人民群眾在統治階級的統治過程中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同情、關心和愛護,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二,中國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現實意義。
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既有積極的因素,又有消極的因素。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因素,都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來源。在中國幾千年人類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并不斷向前發展的中國歷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構想,其中不乏許多天才的思想萌芽,這些寶貴的萌芽思想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許多極為重要的思想材料。例如其中關于未來社會沒有剝削的思想,關于未來社會人人平等、人人勞動的思想,關于未來社會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等等,都為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增添了豐富的內容和素材,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探索和發掘。列寧說過,判斷歷史的功績,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而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所以,應該說中國歷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設計和描繪,其中不乏有許多非常有價值的地方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借鑒的,這些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來源。但是,這僅能限于是理論來源,絕不能說是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我們常常聽見有些人說要以中國儒家的思想為基礎來構建今天的和諧社會,以道家的思想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等,這都是錯誤的。從上面分析的中國思想史中中國歷代思想家們關于理想社會思想的歷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理想社會思想只能是一種空想,它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所以,它只能為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借鑒作用,只能是思想來源,而絕不能作為理論基礎。
其次,研究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的理論作為基礎。只有科學的理論,才能指導正確的行動。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是中國歷代思想家們對理想社會的構想,雖然設計的非常完美,也有非常合理的一些內容,但是由于其本身的歷史局限性,尤其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程度決定了這些思想最終成為美麗的肥皂泡,沒有在現實中得以實現,因此,這些思想只是空想的理論,而不是科學的理論。只有馬克思主義,把自己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為自身的理論基石,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角度出發,從而正確的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由此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科學的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而不是某種空想、虛幻的假說,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只能是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
最后,研究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明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國情。中國歷代思想家在設想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時,脫離了其自身所處的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只是從頭腦中去進行構思、設計。如洪秀全設想在中國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這一設想既不被當時的封建統治者(晚清政府)支持,也不為西方列強所滿意,廣大的農民工人也不接受其軍營式的社會管理;孫中山的民生社會主義理想,既沒有獲得當時中國社會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支持,也不被當時的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所擁護。由此可見,這些思想家的理想社會思想嚴重地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實際,脫離了當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現實,所以,這種理想當然無法實現。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一定要認清社會現實,也就是要認清國情。今天中國的社會現實(即國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和諧社會。只有認清了中國的國情,才能事半功倍的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在研究中國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時,既要看到其合理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合理的一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發掘其中有用的東西,批判地學習其中有用的東西,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
西方社會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樣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奴隸制社會開始的兩千多年歷史中,西方思想家們一直在前仆后繼地設想一種完美的理想社會,甚至為實現這一理想社會而不懈的奮斗,創造出了豐富的理想社會思想。
(一)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主要內容
要探尋西方理想社會思想的源頭,必須回到古希臘時期。公元前12-8世紀的“荷馬時代”,《荷馬史詩》中描繪了充滿正義原則的人類社會和神界的秩序;在《工作與時日》中,赫西俄德認為人類社會由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銅器時代、英雄時代(半人半神時代)、鐵器時代組成,是一個逐漸喪失正義、人類生活越來越痛苦的過程,只有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界社會才有正義與幸福的生活。公元前8-6世紀,斯巴達統治者——來庫古頒布“瑞特拉”,將全國的土地和奴隸平均分配給每個斯巴達人,創建“平等者”公社;梭倫對充滿了富人與窮人沖突的雅典社會進行了改革,主張持中公允,使雅典社會中的平民和貴族處于基本平等的狀態。公元前6世紀之后的古希臘城邦時代,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認為賢人應該來教育公民,使他們追求善,過理性的生活;柏拉圖主張通過教育塑造優良公民,從而建立“正義”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社會是從家庭到村社再到城邦的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過程,實現了“至善”的本性的自由人在城邦社會中可以過上優良的生活,社會與國家的目的是使公民過有德性和幸福的生活,為此,他設計了一個最好的社會,并提出了社會建設的措施。他認為,通過協調富有的階級和貧窮的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建立一個由擁有適度的財產、遵循合理原則的中等階級構成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就不會產生貧富之間的激烈的矛盾,就是最好的社會。
中世紀,被稱為“異教派別”的以反對基督教教會為主的城市平民和農民多次發動武裝起義,試圖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后,新建立一個財產公有的平等社會。1381年,著名的英國農民反封建起義領導人約翰·博爾(參與瓦特·泰勒領導農民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說:“只要一切還不是公有的,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還沒有消滅,莊主仍然還是我們的主人,英國的事情永遠也好不起來。”到了15世紀,捷克胡司運動的“塔波爾派”主張建立一個“不會再有國家、統治者、臣民之分”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一切物品永遠為人人所公有,誰也不應有私人財產”。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薄伽丘認為,人應當是全面發展的人,無論男女都應當全面地發展他們的能力,因此,他指出人類是天生平等的,社會應該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法國的拉伯雷描寫了一個理想社會——特來美修道院,在這個修道院中,無論男女,人人都是全面發展的人,每個人都得到了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各行其是。同為法國的蒙臺涅痛恨社會的不平等,認為理想的社會應該實現了人的自由,只有這樣的社會,才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17世紀,荷蘭偉大的近代西方唯物主義哲學家巴魯赫·德·斯賓諾莎提出要“建立一種適當的社會秩序”,他指出一個國家的“威權”只能屬于整個國家,不能屬于個人,法律的制定要經過全民的同意,這樣的社會應該讓公民享有完全的自由民主權利,且秩序井然。英國的約翰·洛克主張建立一個個人擁有自己財產和“和平、自由、平等”的社會,每個人都天生的享有平等、自由和對財產的占有等“自然權利”。德國的啟蒙哲學家克里斯蒂安·沃爾夫也主張社會成員天生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同樣的權利,擔負同樣的義務。
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們則認為他們經過探索已經發現了“永恒的正義”和“永恒的真理”,要求建立一個繁榮昌盛的法制的“理性王國”。培爾所設想的具有高度文明的社會,是人們熱心公益,和平相處,阻止爭端,公平買賣,婦女兒童的權利得到很好維護。伏爾泰期望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理想王國”,要求實現平等、自由,人民的自然權利有保障。盧梭認為,自從私有制產生以后,社會出現了壓迫和剝削,人類就失去了天賦的平等和自由,因此,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是私有制。他批判了私有制,構想設計了這樣一個社會契約國:“人民作為整體來說是主權者。”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締結契約而獲得同樣的權利,國家的法律法規是由人民制定的,國家代表人民最高的共同意志,如果國家政府違反了這一共同意志,人民完全可以推翻它。同時,國家官吏不是人民的主人,對于不合格的官吏人民有權委任和撤換他們。與盧梭一樣,狄德羅也認為自由是天賜的東西,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只要享有理性,就享有自由和平等,“沒有一個人從自然得到了支配別人的權利。”他同樣設想了一個“人民”與“君主”締結契約的理想社會:權力是屬于人民的,君主的權利來自于人民,人民通過和君主締結契約,把管理社會的權利賦予君主,君主不能任意使用權利,任意處置人民,君主一旦違反契約,人民就可以剝奪君主的權利。政權是一件公共的財產,它在本質上只屬于人民,僅僅為人民所固有,因此,政權決不能離開人民。
分析上述西方歷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探究,我們可以把西方思想史中蘊含的理想社會思想大致概括為兩個方面:
第一,社會和諧。第一次提出和諧的范疇的是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的結論是,和諧源自于音樂的高低、輕重、長短等差別性的統一,認為“聲音的和諧是由數的比例關系所決定的”。該學派在對雕刻、建筑等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黃金分割”理論,即最美的線形是長與寬成一定比例的長方形,進而他們把這種和諧范疇擴大到整個宇宙,他們通過對天象的長期觀察,認為和諧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宇宙是一部和諧的交響樂,所有一切都蘊藏著和諧,而且這種和諧是絕對的,都在按照一定的比例協調一致的運動。“美德乃是一種和諧,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樣,所以一切都是和諧的。”斗爭是丑是惡,和諧是美是善。
愛菲斯學派則與傾向于物體的比例、對稱、協調、宇宙的和諧完美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不同,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認為和諧中實際包含著更多的不和諧,提出了“對立和諧”觀,他認為自然最初的和諧是由聯合對立物造成的,而不是聯合同類的東西,藝術也是由于模仿自然這樣造成和諧的。同時他指出,所有結合物都是協調與非協調、整個與非整個、和諧與不和諧的結合物。事物和諧的原因是事物內部存在著矛盾,矛盾雙方對立和斗爭構成和諧,自然界是從對立的東西中產生和諧的。正如最美的音樂是由不同的音調組成,世界上一切的最美的和諧都是在相互排斥、對立的東西的斗爭中產生的。他的這些觀點極大地豐富了和諧范疇的含義。
與畢達哥拉斯學派、愛菲斯學派不一樣,柏拉圖構想了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理想國,主張“公正即和諧”,強調“公道”(可以理解為公正)才是建立國家或者社會的原則,并且指出實現“公道”的路徑:明確規定國家中各個社會階層(官吏、軍人、商人等)的職責,各自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兒。實現了“公道”的社會秩序井然,人與人和諧相處,從而實現了社會的和諧。
第二,自由、平等的正義社會。古希臘時期的梭倫認為社會應該實現平等,只有社會中的平民與貴族處于平等的狀態,正義原則才能實現,并且強調,要有人來維護平民與貴族之間的平等狀態,“至于我,在他們之間正如一根界樁,立于對峙的雙方的分界。我持大盾,保護兩方,不能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據優勢”,由此,才能維護公正,平民、貴族才能自由生活,社會的正義才能得以彰顯。阿爾基達馬認為,社會是由自然法則決定的,自然要求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沒有貴賤之分。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思想家蒙臺涅主張建立一個人人自由,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理想社會中,長官或政治家這種名稱是沒有的,奴隸是不存在也用不著的,更沒有貧富差距,沒有契約、繼承和分割。
17世紀的英國思想家洛克認為,人類社會中,“沒有一個人享有多于別人的權力……不存在從屬或受制的關系”,強調了人的自由與平等的權利。著名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自由、平等是人類的自然本性,是天賦人權,宣稱“每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私有制使得人類喪失了自由、平等的天賦權利,因此,要通過社會契約重新實現人的自由與平等,由人民與統治者締結契約而建立的社會就實現了正義。
(二)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在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里,西方的思想家們設計了一個個美麗的理想社會并為之而努力奮斗。但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卻證明了這種設計由于天生的歷史局限性,同樣只是幻想,最終沒有得以在現實生活中實現。
第一,一些西方思想家理想社會思想的實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們不能超越等級范圍,他用宗教神話為他的理想國中的三個等級提供理論依據,他認為,人們的等級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各個等級的人是由神采用不同的金屬創造出來的,所以這種等級是天經地義、不可抗拒的。同時,在他的理想國中,奴隸根本不屬于任何等級而被排斥在社會生活之外。可以看出柏拉圖實質上是維護當時搖搖欲墜的奴隸社會,是直接為貴族奴隸主的專制統治提供理論依據的。所以馬克思說,“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斯賓諾莎也為爭得自由權而斗爭,并要求給人們言論自由,但是他認為,人們對政府的不滿通過言論表達出來之后就不會再采取其他的反抗行動了,同時這種言論自由還要有限制,“如果他責備當局不公,鼓動人民反對當局,或者如果不得當局的同意,他謀亂以圖廢除這條法律,那他就是個搗亂分子與叛徒。”實質上他的目的是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洛克竭力鼓吹的是君權神授,維護當時英國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第二,一些西方思想家的理想社會思想中存在著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和諧說是與宗教、神話等幻想聯系在一起的,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西歐封建制形成和發展時期的西方“異端”教派雖然為建立一個和諧社會而發動推翻統治階級的武裝斗爭,但是他們都仍然打著宗教的旗幟,反對天主教會和教皇,主張建立沒有等級的自由的教會公社。斯賓諾莎也主張保留宗教,認為人的思想自由權是“天賦人權”,是上天(神)賜予的。沃爾夫的思想中也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他認為整個世界之所以和諧而有序,是因為上帝在創造每一個事物(包括人)時都是有一定目的的。伏爾泰主張對勞動人民保留宗教,他說,我希望我的供應人、裁縫、仆人,都信奉上帝,即使上帝是沒有的,也必須捏造一個上帝,這樣,就沒有人再來搶劫我了。盧梭認為在他的理想契約國中必須保留宗教,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宗教,這樣可以培養人們的責任感,從而有利于國家的發展。
第三,多數西方思想家的理想社會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理性原則。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是哲學來當國王,以哲學為工具來治理國家,而柏拉圖的哲學就是他的以理念為中心的思想,從中可以看出柏拉圖實際主張以理性來統治國家和社會。亞里士多德說,“對于人,符合于理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和最愉快的,因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東西更加是人,因此這種生活也是最幸福的。”斯賓諾莎認為真正的自由是屬于那些行為受“理性”指導的人,只有依理性原則生活的人才能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因果必然性,他們思想上沒有痛苦,因為他們不會過分強求那些不屬于他的東西,因而這樣的人是自由的人。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培爾、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高舉“理性”的旗幟,把“理性”當作一切現存事物的唯一裁判者,認為國家制度、宗教以及自然觀和社會形式等都必須建立在“理性”原則的基礎上。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為什么這些思想家們設想的理想社會無法實現呢?原因在于:首先,西方思想家沒有尋求到一條可以真正實現他們設計的理想社會的正確道路。其中有些人雖然已經看到了階級之間的對立,但是他們卻試圖調和這種階級矛盾和斗爭,如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等。雖然幾千年來城市平民和農民階層試圖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而不斷地發動武裝起義,但是,他們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始終擺脫不了借助宗教、“君權神授”等思想工具來建立他們期盼的理想社會,這種神學的局限性和其階級的局限性,必然決定了他們的這種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而無法實現。
其次,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物質力量。這些西方思想家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認識到只有人民群眾才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沒有看到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許多西方思想家憎惡、歧視勞動人民,認為勞動人民愚不可及,把實現理想社會的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的身上,認為勞動人民必須要有賢者、圣君來統治。赫拉克利特看不起人民群眾,認為群眾都愚蠢無知,沒有思想,大多數人民群眾都是壞的,認為一個奴隸主抵得上一萬個人民。伏爾泰認為實現他的理想王國不能依靠勞動人民,他把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盧梭主張他的理想契約國應該有賢者來統治,他認為“最好的而且最自然的秩序便是讓最明智的人來治理群眾。”因為群眾是盲目的,群眾不知道如何去實現幸福而僅僅知道要讓自己幸福。狄德羅把他的理想社會制度的實現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認為當一個國王同哲學結合起來,就成為世上最完善的“開明的國王”。1773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邀請狄德羅訪問俄國,狄德羅接受邀請去了俄國,并試圖通過這位“開明的女皇”來改造俄國的農奴制,來實現其理想社會的藍圖,但女皇拒絕了他的建議。可見,正是由于沒有發動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他們的理想社會最終無法實現。
最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多數西方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與設計沒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從而無法得以實現。這些西方思想家們,有的采用自然狀態說作為思想指導,認為人的自然狀態是最合理的,在恢復人的自然狀態上建立的社會就是理想的合理的社會;有的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相信人性本善,只要重新確立了人自身善的本性,就能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社會;有的從宗教神學出發,認為宗教具有實現理想社會的能力。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發現,實質上他們的指導思想是主觀的唯心主義。在其中雖然也有少數思想家有部分唯物主義思想存在,如斯賓諾莎,但由于其唯物主義思想并不徹底,甚至還帶有唯理論的泛神論、認識論和神秘主義色彩這些消極因素和糟粕,從而導致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其設計的理想社會。
歸根結底,由于這些思想家們所處的時期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低下,社會生產力不發達,人們雖然對現實社會心存不滿,但是對自然、社會的認識水平不夠,所以無法找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這種理想社會雖然設計的非常完美,但在社會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定階段,人們還沒有掌握科學的方法和思想之前,仍然只能以空想而結束。
(三)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意義
與中國古代一樣,西方歷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樣反映了廣大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即使他們仍然只能是一種幻想的理想社會思想具有其內在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在這些思想中不乏積極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同時在歷史上發揮了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積極作用,對于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有諸多借鑒作用。
第一,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歷史意義
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雖然是一種空想,但是它體現了人類反對剝削、反對壓迫,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這在歷史的發展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一方面,為后來向往和諧理想社會的人們提供了思想啟迪。如馳而不息的西方歷代城市平民和農民武裝起義,雖然失敗在所難免,但是它讓后來人看到了社會變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看到了武裝斗爭的強大力量,提供了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它打擊了剝削階級的統治,特別是強烈沖擊了當時西方社會宗教神學的統治地位,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如人文主義者就以“人性論”來對當時的宗教神學統治進行了揭露與批判,具有反封建的歷史進步意義。
第二,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理論意義
西方思想史中產生的理想社會思想為之后的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理論提供了重要思想來源。他們對理想社會的構想,雖然最終沒有實現,但其中不乏許多天才的思想萌芽,這些萌芽思想為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理論提供了許多極其珍貴的思想材料,如關于理想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思想,關于理想社會人人平等的思想,社會和諧思想等等,都為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理論上的參考資料,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但是這些思想只是為馬克思恩格斯社會建設理論提供了思想來源,并不能成為其理論基礎,因為這些思想只有一些結論或美麗的文字描寫,缺乏科學的論證,如果以這些思想為理論基礎,就好比建筑在沙灘上的大廈,根基不穩,頃刻間就會坍塌。
第三,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現實意義
在現實意義方面,西方歷代思想家設計的理想社會有許多有價值的地方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來源。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哲學思維的基礎,而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可以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維方式的啟迪。西方思想家們在設計理想社會時,思維方式多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注重思辨,通過演繹推導,歸納推理再加以綜合。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更多的是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并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及其本質進行整體判斷、分析。中國這種傳統思維方式之所以能夠傳承幾千年,必然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但是,也存在著不合理、不科學的成分,如四大發明的偉大成果停步不前就是典型明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幾大和諧關系的統一。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傳統的從整體上觀察分析事物的長處我們既要保留,同時也要吸收西方思想家們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方式,汲取他們層面分析、實證分析和歸納綜合的科學方法,把整體性和個體性相結合、理性和感性相結合,用來發展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處的關系。
其次,西方思想家們理想社會思想中關于“對立中的和諧”思想可以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價值導向的借鑒。自古希臘開始,一些西方思想家就開始關注對立中的和諧。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每一個數都是奇偶兩個對立方面的統一,這種兩個對立方面的統一就是和諧。同樣,和諧美妙的音樂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這即是對立因素的統一。繼畢達哥拉斯之后的赫拉克利特明確肯定對立面的統一就是和諧,并且認為和諧是對立的產物而并不是對立面的消除,沒有對立的結合就沒有和諧的統一。“相反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對立造成和諧”。同時他第一次提出“斗爭”這個哲學范疇的概念,并指出由于對立和斗爭造成和諧。這種對立和諧的思想使得西方人注重競爭,他們提倡自我的價值要靠競爭來實現。而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忍讓,一般把競爭看作不好的事情,如道家主張無為不爭,儒家強調長幼尊卑,這種忍讓使得社會穩定和有序,但是個人缺乏創新意識,競爭意識不強。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中矛盾競爭是不可避免地,有競爭就不可避免地會有沖突。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西方思想史中的“對立中的和諧”思想來思考、解決問題,處理矛盾,把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與個人競爭有機結合在一起來更好的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形成穩定的創新型和諧社會。
再次,西方思想家們理想社會思想中的平等意識可以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制度建設的啟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是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的重要內容,這種平等是以個人權利為基準,建立在個人競爭之上,依靠法律保護個人權利,從而實現的一種平等。例如柏拉圖提出的“國家就是公道”、“公正即和諧”;斯賓諾莎認為“人人追求全體的公共福利”要在理性指導下才能實現;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們大多對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進行了設計和描繪,盧梭更是以他的社會契約來實現這種人人平等的社會進行大膽設想。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很強,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同時用道義來維持社會等級秩序,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人平等的社會,其實現的重要標志就是公平正義,中國傳統的家長制封建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等級制度等嚴重影響著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我們要汲取西方的法制觀念,吸收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中的平等意識,把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破除等級觀念,構建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最后,對西方思想史中理想社會思想的總結研究,明確了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僅僅可以從理論上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些借鑒作用,我們決不能把西方思想史中蘊含的理想社會思想當成理論基礎來建設今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某種虛幻的假說,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而只有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將自己的理論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才使其成為科學的理論。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只能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的理論作為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在研究西方思想史中的理想社會思想時,我們不僅要看到其反動的一面,決不能照單全收,搞全盤西化,同時又要看到其進步的一面,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從中借鑒吸收有利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