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教學《杜鵑枝上杜鵑啼》:抓住三條筋脈

《杜鵑枝上杜鵑啼》這篇文章旁征博引、涉筆成趣,引用的古今中外知識較多,再加上這篇文章是一篇小品文,主題不先行,不刻意為文,作者的寫作意圖顯得撲朔迷離,確實不好把握。但我們不必為這些因素所困擾,只需理清作者引用知識的三條筋脈,作者的思想情感脈絡就一覽無余了。哪三條筋脈呢?

(1)中國詩詞里面與外國文學中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

(2)作者年青時與年長時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

(3)中國古代醫學家、科學家李時珍與中國古代的文人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抓住這三條筋脈,我們就可以較有深度地開展這堂課的教學了。

針對“中國詩詞里面與外國文學中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這一條筋脈,我們可以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段落和句子,反復誦讀,然后教師設疑:在中國詩詞里和外國文學中杜鵑啼鳴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象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在中國詩詞里是愁苦、悲哀的意象;在外國文學中是明快、歡愉、不愁苦的意象。

教師進一步設疑:中、外文化中對杜鵑啼鳴這一現象的觀照、認識為什么會有如此差異?

學生討論后回答: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們的心靈,造成了人們的依附、脆弱性格,他們在人生道路上容易有挫折感、有失意、悲愁心理,他們以這種負向心理觀照事物容易帶上悲觀色彩;而外國未曾經歷那么長的專制統治,人的思想比較自由、獨立,自主、剛強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滋長。

有學生答:中西方文化觀念、生活方式和習慣,思想方式的不同,導致文化心態的不同。

教師總結,重點解釋“移情”:心態、心情不好而看到景物也帶有悲愁意味的原因,是“移情”作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移情”作用,“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云花鳥都在嘆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教師拓展性設疑:你們在生活中有“移情”的生活體驗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心情高興時,覺得風是輕柔的,太陽是洋溢著笑臉的;心情沮喪時,葉落、花殘、月圓、月缺都是悲傷的。

針對“作者年輕時與年長時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這一條筋脈,先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段落和句子,反復誦讀,然后教師設疑:作者在年輕時,年長時對杜鵑啼鳴這一現象的認識有何異同?

學生討論后回答:作者年輕時寫哀情小說取“瘦鵑”為筆名,說明他也認為杜鵑啼鳴是哀愁的。年長時他認為聽到杜鳴愁苦是一種心理作用,而杜鵑啼鳴本身并不愁苦。

教師進一步設疑:同一個人為什么在年輕、年長兩個不同時期對同一事物的觀照會有不同的看法?

學生討論后回答:年輕時閱歷不深,知識淺薄,看事物不深刻;年長時人生閱歷已深,人情練達,看問題冷靜、深刻。

教師拓展性設疑:你們在生活中有類似的經歷嗎?

學生思考后回答:以前有時看到春花凋殘,落葉飄零就覺得生命短促,非常悲哀,現在看來,不就是一種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嗎?

針對“中國古代醫學家、科學家李時珍與中國古代的文人對杜鵑啼鳴的不同認識”這一條筋脈,也是讓學生找出相關段落和句子,反復誦讀,然后教師設疑:作為醫學家、科學家的李時珍對杜鵑啼鳴是怎樣分析的呢?李時珍筆下的杜鵑啼鳴和中國古代文人筆下的杜鵑啼鳴一樣嗎?

學生討論后回答:李時珍對杜鵑啼鳴做了客觀、冷靜的分析。李時珍筆下的杜鵑啼鳴不愁苦,而中國文人筆下的杜鵑啼鳴是一個愁苦的意象。

教師進一步設疑:同樣是中國古代的人,李時珍作為一個科學家,和文人對杜鵑啼鳴這一現象的認識為何有如此的差異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科學家和文人感知世界,認識事物的方式不同。科學家重在求真,探索規律,他們務實、冷靜、科學、客觀,以理性思維見長,而文人擅長想象虛擬,以感性思維見長。

通過抓住以上三條筋脈,我們就可以清楚地領會到作者對杜鵑啼鳴的前后思想感情變化了,同時,我們也從作者身上學到了由表象到本質的深刻的理性思考精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安市| 阿城市| 稻城县| 佛教| 永仁县| 民县| 军事| 山东省| 略阳县| 逊克县| 万山特区| 衡东县| 锡林浩特市| 房产| 南投县| 中阳县| 平阳县| 监利县| 射洪县| 永吉县| 峡江县| 营口市| 白城市| 朔州市| 长顺县| 靖宇县| 新泰市| 长治县| 五莲县| 萨嘎县| 山东省| 贵定县| 巩义市| 中阳县| 连平县| 威宁| 蛟河市| 团风县| 易门县| 周至县|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