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大學》的主要思想與價值

《大學》與大學從表面來說,寫法相同,讀音一致,似乎完全沒有區別,但實則二者意義差別較大。雖然如此,二者之間卻還是有著一定的聯系。首先,二者都是走向成人階段的教育教學,屬于高級教育階段,大概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高中大學階段。其次,《大學》中很多經典的論述后來成為現代大學在制定提煉校訓時的鐘愛,這也說明了二者之間的聯系。如,東南大學的校訓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學的校訓是“明德格物”,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的校訓是“窮理致知”等,東南大學和河南大學的校訓源自《大學》的三綱,香港大學的校訓一半出自《大學》的三綱,另一半出自《大學》的八目,而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校訓中的“致知”也是《大學》八目之一。由此可見,《大學》在古代乃至在今天的重要性。

《大學》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價值體現在“三綱”“八目”。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八目”的叫法出自朱熹,他在《大學章句》里對“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注解完后作了定性評價,“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這是“三綱”的由來。接下來在對格物、致知等內容作注后寫道,“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這是“八目”的由來。下面,我們首先對“三綱八目”進行簡要解析。

“三綱”: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彰明偉大的德行。親(新)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要親近民眾,走向群眾;另一種理解是把“親”作為“新”,意為使民眾棄舊圖新,日進日新。止于至善是指到達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呢?具體而言,就是要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了,然后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會誠實。一個人的意念誠實了,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無邪念了,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才能使天下太平。“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徑,誠意、正心是修身的內在前提,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

“八目”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屬于內修的層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外治的層面。而“八目”的重心就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不論你是皇帝外戚、高官貴族,還是尋常巷陌平民百姓,做人的根本是一樣的,都要從修身做起,這是為人的基礎和前提。

那么,什么叫修身呢?中國傳統文化的修身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狹義的,身指的是形體,修身是指修正自己的身體、言行;另一層是廣義的,身指的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認為人不但有形體,而且含有氣和精神,因此修身是指修養自己的形、氣、神,當然,這一層意義首要的就是指人的道德修養。在《大學》里,兼顧了狹義和廣義兩層含義的修身。

廣義的修身包含了形、氣、神三個內容。其中,“神”是指人的意識活動。在這三者當中,誰是主宰?古人認為意識活動是主宰,因此不論是狹義的修身,還是廣義的修身,都可以而且應該以修養意識活動為主。《大學》的修養意識活動的重要途徑就是誠意和正心,因此也叫修心。通過修心來達到修正人的形體和言行,進而提高人的生命狀態的質量和水平,是中華傳統經典身心整體觀在儒家經典《大學》里的體現。

《大學》的修身實質和途徑是從身心關系角度來談的,即通過誠意、正心來修身。按照古人的看法,修身還可以通過齊家、治國、平天下來修身。前者是修小身,后者是修大身,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升華。所以二者之間不是割裂的,也不完全是前因后果,前后二者之間具有有機的聯系。《大學》是以修身為本,修身的實質在于修心,而修心的主要特征是內求自修,所以說,內求修身是《大學》的核心之所在。

我們前邊已經對“內圣外王”作過簡介,這其實最早是由道家提出來的。《莊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此即“內圣外王之道”。在莊子看來,“內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術者所追求的,“內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后來儒家用它來指代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在儒家看來,“內圣”的內涵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于“內圣”內容,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外王”的內容。從三綱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明德,后者屬于親(新)民;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知內,后者屬于達外;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內求,后者屬于外求;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前者屬于修己,后者屬于治人。

《大學》認為,八目之間是一種遞進的關系,后者以前者為條件,如修身是齊家的前提,齊家是治國的前提。推而廣之,“內圣”是“外王”的前提,認識自己是認識別人的前提,管理自己是管理群體的前提。這就意味著個人與社會是同構的,人可以通過調整自身來影響環境。這其實是先秦儒家整體觀的另一種體現:人與社會是一個整體。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儒家的學說最后是要落實到社會活動中去的,正心修身是為了治國平天下,“內圣”是為了“外王”。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會被后人忘記,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的順序是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認為需要從修身、用世、治學三方面下功夫,立德與修身有關,立功與用世有關,立言與治學有關。中國傳統社會知識分子基本都是在做這幾件事,在《左傳》中“三不朽”有先后之分,但對于中國傳統文人而言,由于受到外在形勢等諸客觀因素的制約,立德、立功、立言的順序可以自由調整,甚至有時可以有所偏廢,孔子說:“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在昏君當朝、小人當道時是舍棄用世的,不提倡做無謂的犧牲。當然,有的文人甘于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這自然是可歌可泣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兰县| 启东市| 仙桃市| 普宁市| 龙门县| 当阳市| 晋城| 大厂| 尉犁县| 清徐县| 沾益县| 石阡县| 饶平县| 洱源县| 温泉县| 富蕴县| 仲巴县| 枣强县| 金昌市| 久治县| 朔州市| 子长县| 岫岩| 景泰县| 青州市| 湘潭县| 蒙阴县| 始兴县| 白玉县| 衡山县| 巍山| 中宁县| 怀化市| 荆门市| 福贡县| 新昌县| 三穗县| 伊春市| 西乡县| 永城市| 吴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