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經典文化與當代社會
- 張學成
- 5375字
- 2019-01-10 18:19:29
第三章 《大學》
第一節 曾子和《大學》概要
一、曾子簡介
曾子名參,字子輿(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春秋戰國之際魯國費邑武城(今山東平邑縣)人,孔子門生。曾參的父親曾點是孔子早年的學生,父子二人皆為孔子學生。《論語·先進》記載曾點的人生旨趣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種瀟灑而又率性的生活方式,受到孔子的贊許,也受到后世歷代文人的贊譽。
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曾子的影響非常大。其中有兩個故事可謂影響深遠,婦孺皆知。一個是“曾子殺彘”,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父母與孩子在一定意義上應是平等的,與人為善,以誠相待,不僅僅是人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親人即便長輩晚輩之間也要如此。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言傳非常重要,身教更為重要。同時,父母等長輩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要注意做到統一協調一致,決不可以令出多人,讓孩子無所適從或者容易從中鉆了空子。這個故事的最大主題當然是誠信,這個故事成為了中國誠信文化的最生動、最具體的說明。故事中雖有血淋淋的“殺”字,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這卻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令人暖心的故事,是堅韌的、長久的并且可以代代傳承的偉大文化精粹。
曾子不僅在思想學說上大力提倡孝,在生活中更是孝順的典型,另一個故事“嚙指痛心”成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春秋時期的曾參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了自己的手指。曾參在外忽然覺得心隱隱作痛,感覺到應是家里有事,母親在用一種特殊方式呼喚自己,便背著柴禾迅速返回家中,跪問其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這個故事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母子骨肉連心,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孩子對父母的孝敬應該是天然的、自然的,這是符合天道、人道和自然之道的。愛是雙向的,不應該是單向的。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似乎是天經地義的,而當代社會對于孩子孝順父母長輩的愛在當代社會似乎變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情。孝順之愛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對父母的關愛是責任,更是義務。不僅僅在這個方面如此,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應如此,愛從來都不應該是單方面的,雙向的愛不僅僅反映在親子關系方面,在其他人際關系方面也是如此,愛應該是雙向的。第二,在孝道的弘揚上,要宣傳,要弘揚,更需要回歸,讓孝道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回歸生活、回歸實踐,我們可以沒有理論,可以不需要理論,但不能沒有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的建立就是從家庭、從小事、從孝道開始的。曾子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者,是口頭上的偉大道德宣講者,是實際上的偉大行為的踐行者。
曾參小孔子46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是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重要學術傳承者與發揚光大者。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曾子,然后又將孔子、曾子的思想傳授給孟子。因此,曾參是上承孔子,下啟思孟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參作為孔子思想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早期儒家思想文化傳播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曾參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被稱為“五大圣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子認為在人的發展的問題上,一定要做好三件事情:“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也是曾子提出來的,具體而言,“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為別人出謀獻計做到忠心不貳了嗎?與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誠信了嗎?老師所傳授的東西溫習了嗎?一個人學習要想取得成功,無非是苦學、勤學、巧學,但這其中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要經常反省、經常總結,反省總結可以是一天、一周,也可以是一月、一年,還可以是任何一個值得反省的時刻,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以古為鑒,鑒古知今”,這是作為執政者應該經常做的事情,作為一個人也同樣如此。《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富有現實意義的古訓,其實歷史容易借鑒,但鏡于人并不容易,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這面鏡子有可能是哈哈鏡,所以不一定能夠發現真正的問題。但自己是自己的鏡子,人貴有自知之明,善于總結、善于反省,是一個人成長成熟完善的最可靠保證,也是行之有效的防微杜漸的辦法。理想遠大,目標堅定,經常反省,反復總結,隨時修正,日漸完善,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就叫念念不忘,必有響應。在今天這個時代,曾子的這個思想主張或者說習慣,非常富有現實意義!
曾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推崇“內圣外王”的學說。“內圣”就是“修己”,人人可圣,只要我們愛學樂學,重視內省自修,知行合一,鍥而不舍,每個人都能成為圣人。現實中圣人很少,有的是因為天資不夠,更多的是因為沒有堅持下來。只要我們常想常做,堅持原則,勇于前行,最起碼可以成為一個有較高道德修養的好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至少不會成為對社會、對他人有害的壞人。“外王”就是“治人”,側重于外在事功,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與“外王”二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內圣”是前提,“外王”是結果;而且二者之間還應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內圣”,修身,齊家,在具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中嚴格要求自己,修養不輟,成為道德高尚的人,成為敢于擔當家庭責任的人。從一定意義上說,家庭關系的處理與外在的社會、國家、天下在本質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于是,走出書齋,邁向社會,奔向國家天下,從而實現“外王”的理想,服務國家天下。一個人在“外王”時永遠都不能丟棄“內圣”的習慣、理想和追求。“外王”可以更好地有助于“內圣”的日臻完善,而“內圣”更有益于“外王”的更大、更高、更美,所以說,二者具有一定的統一性。
那么,如何做到“內圣外王”的完美統一呢?這其實是歷代儒家學者們一直孜孜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在推崇“內圣外王”的傳統中,曾子更加關注個體生命的完善,致力于通過個體修養的方式,使個體人格、個體德操達到完美的地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個體道德情操的培養,首先發生于遠離政治的細小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君子就是于日常細微處進行自我陶冶修煉。……君子在道德培養過程中的自我反省亦貫穿于日常的細微之事中”
。
二、《大學》概要
《大學》系統闡述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是先秦儒家倫理政治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大學》原為《禮記》中的第42篇。漢武帝時,隨《禮記》成為“五經”之一。宋以前并未單行,至宋代,大儒程頤深刻挖掘《大學》的價值,認為“《大學》,孔氏之遺書”,應該是“初學入德之門也”。程頤認為《大學》是開始學習的人進入道德的門徑,讀書的人必須沿著《大學》中的順序去學習。后來朱熹繼承了程頤的觀點,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稱為“四書”。朱熹認為《大學》里面“傳”部分是曾門弟子記述曾子之言。自此,《大學》的作者被確定為曾子或者曾子弟子。有人認為《大學》為子思所作,也有人認為是秦漢以來的儒家學者所作。
(一)作者為曾子或與曾子密切相關
而實際上,朱熹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學》成于曾子及其弟子的說法,或者至少與曾子及其弟子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為,在《大學》中明確引用了曾子之言,這說明《大學》與曾子一派肯定有密切關系。《大學》里的“所謂誠其意者”一段說:“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李學勤認為,古人或其弟子在記其言論時,往往直呼其名,此乃當時著書通例。《孟子》一書為孟子與其弟子公孫丑、萬章等所著,文中通呼“孟子”, 《墨子》中的“子墨子”、《史記》中的“太史公”,同樣如此。而《大學》中既然有“曾子曰”,所以我們可以推論,“朱子說《大學》系曾子所作,絕非無因”。《大學》中“曾子曰”僅此一處,能否坐實是曾子所作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但該文與曾子有一定關系則完全可以肯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出很多線索來證明這個問題。《大學》里的“孝者,所以事君也”一句同樣見于《禮記·祭義》,明確說明是曾子之言。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在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孔子有“移孝作忠”的思想,如:“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放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里曾子的“孝者,所以事君也”應是這一思想的發展,這同樣反映了曾子一派對“孝”的理解。這段材料以往被學者所忽略,然而卻是曾子與《大學》有密切關系的重要旁證。
《大學》思想與曾子思想也有不少一致之處,這同樣也可以說明《大學》與曾子的密切關系。曾子認為“忠恕”即孔子的“一貫之道”, “忠恕”可以說是其思想的核心。而《大學》中對“忠恕”進行了具體、深入的論述,如:“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再如,“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有學者認為《大學》一篇之旨即忠恕之道,所以,《大學》出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完全是可能的。
如果從學術的傳承來看,《大學》與曾子一派也有密切關系。《大學》與《中庸》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聯系,表現出一定意義上的前后承傳關系。《中庸》重視“修身”,并由此推向“治天下國家”,這顯然是受了《大學》“修、齊、治、平”思想的影響。總體而言,《中庸》的思想比《大學》更為成熟,這說明《大學》《中庸》產生的時代具有先后關系。有的學者認為《大學》文字較為整齊,從而想當然地認為《大學》成書較晚,這是站不住腳的。因為文字的整齊與否往往與文本性質有關,而與時間的早晚關系不大。
按照傳統的說法,曾子、子思上下相承,屬于同一學派,既然《中庸》出于子思,那么,《大學》出于曾子或其弟子的可能性就很大。就《大學》的產生時代而言,《大學》應該出于秦漢以前,很可能出于曾子或其弟子之手,這雖然與傳統的觀點相同,但它經過了重新論證,并有新材料的支持,故稱為“新證”。
(二)《大學》概要
“大學”,古代讀“太學”,以區別于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大學”在古代有兩種解釋,一種指的是博學,也就是學問很大,知識面很廣。第二種意思是與古代的“小學”相對而言的。古代兒童8歲學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文化課和基本禮節,這就是《禮記》中的“六藝”,概括來說,就是學習文化、生活的藝術,研習武功,掌握駕馭馬車和馬匹的本領,學習文字學以及算數和數學知識。所謂“小學”,就是一門研究字義、音韻、訓詁的學科,是做學問的基礎。而“大學”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問”,是“大人之學”。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古本《大學》,即《小戴禮記》中的《大學》;二是經過朱熹編排整理的《四書章句》本。朱熹認為《小戴禮記》中的《大學》內容次序混亂,于是將其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他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本書采用《四書章句》本。
《大學》開篇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綱目”,然后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方法步驟闡述了實現“三綱目”的途徑。通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它詳細歸納了先秦儒家的道德理論思想,系統地講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則和方法,《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行,完善人格的過程。修身的目的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元朝開始,《四書章句集注》一直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直至清末科舉考試廢棄才作罷。科舉考試已隨著歷史的風雨塵埃落定,可是對于中國古代先賢精神價值的認同、追尋和發展卻還是任重而道遠,《大學》作為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更是承載了中國傳統人文修養的精華。作為悠久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在現代社會依然散發著璀璨而耀眼的光芒,指引著現代人在喧囂浮躁的紅塵中尋找心靈的甘泉和精神的圣地,為現代人在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建功立業等方面提供精神指南和具體的實現途徑。
除了《大學》之外,曾子還參與編制了《論語》, 《孝經》《曾子十篇》等著作也應與其有著重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