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沒有藏著掖著,他一邊打馬前行,一邊和泥涅師與裴行儉交流用兵心得。
王一鳴說:“兵無常形,戰術打法要靈活多變,要根據戰場環境作出戰術部署。利用地形地貌,限制敵人,殺傷敵人。作戰的時候,要出其不意。以有準備打無準備,以有組織打無組織,取勝的概率就大了。”
王一鳴勒了勒馬脖子,鄭重其事的說:“說一千道一萬,狹路相逢勇者勝!光有周密的策劃與精妙的計謀,沒有勇敢的將士也是不行的呀!”
泥涅師與裴行儉一邊點頭,一邊牢記在心。
王一鳴知道,他說的話,兵書上都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底是英雄還是狗熊,如何制敵而不制于敵,取決于實戰中如何去運用。他現在跟泥涅師與裴行儉多說一點,多回答一些他們的問題,希望他們在以后的實戰中能更好的運用這些戰術打法。
一連幾天,王一鳴與泥涅師以及裴行儉都在討論戰術打法。王一鳴從自己親身經歷的戰事講起,一直講到到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將領以及他們指揮的戰爭。
王一鳴說:“右相劉詳道大人向皇上推薦的那位神童王勃,你們還記得吧。”
裴行儉說:“記得,他的詩作真的不簡單啊。”
王玄策見王一鳴說起詩文,也圍了過來,說:“十六歲的年輕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真是世所罕見啊。”
王一鳴點點頭,說:“是啊!最近王勃又寫了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佳作《滕王閣序》。里面有一句詩文‘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各位可知道為什么李廣難封?”
王玄策說:“李廣難封是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匈奴人一般不敢與李廣作戰。與李廣非戰不可的時候,匈奴人往往派出數量多過李廣數倍的精銳部隊出戰,所以李廣往往討不到便宜,難以立得戰功。而漢武帝的時候,戰功是封侯的唯一條件。李廣每次與匈奴作戰都沒有取得勝利,所以一生都沒有封侯。”
王一鳴聞言“哈哈哈”的笑了起來。
裴行儉覺得王玄策說的沒毛病,不明白王一鳴為什么發笑。
王一鳴說:“我個人覺得啊,這是文人們的看法,我可不這么認為!”
蔣師仁也對李廣難封這個歷史話題很感興趣,他圍過來,不解的說:“文人們這么看,我這個軍人也是這么看的呀,大人!”
王一鳴耐心的解釋說:“與草原上的敵人作戰,有傳統打法和非傳統打法兩種。”
蔣師仁一臉茫然,說:“卑職孤陋寡聞了,從未聽說過這兩種戰法。”
裴行儉、王玄策與泥涅師見蔣師仁插嘴打斷王一鳴的講話感到非常不滿,他們狠狠地瞪了蔣師仁一眼,蔣師仁見狀嚇得吐了吐舌頭,識趣的躲到后面去了。
王一鳴接著說:“草原部落善于使用騎兵發動進攻,他們機動性很強,破環力驚人,對我們危害很大。長期以來,中原王朝的騎兵無法與草原部落的騎兵抗衡,只能采取堅守城池,等敵人來攻的辦法進行防御作戰。或者以重步兵輔以軍車防御的辦法與草原部落的騎兵進行野戰,這就是傳統打法。傳統打法,行動速度緩慢,只能守住幾個重點城池和關隘。無法御敵于國門之外,無法對進犯之敵進行有效的打擊。敵軍往往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
眾人聽了王一鳴的解說,紛紛點頭稱是。
裴行儉問道:“大人說得極是!那么什么是非傳統打法呢?”
王一鳴說:“非傳統打法,是與傳統打法截然不同的打法。是主動的尋找敵人、打擊敵人、殲滅敵人的戰法。漢武帝說這種打法是‘寇可往,我亦可往’。李廣將傳統打法發揮到了極致,讓匈奴人很害怕。所以,匈奴人一般不去招惹李廣鎮守的城池。出擊作戰時,李廣的部隊行動緩慢,匈奴人看到李廣不是躲得遠遠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攻擊李廣部隊。所以,李廣要不就是因為找不到敵軍無功而返,要不就是深陷重圍鎩羽而歸。相反,衛青、霍去病大膽的運用騎兵大兵團作戰,他們采取非傳統打法,深入匈奴腹地,靈活機動的尋找敵軍作戰。他們往往出其不意,屢屢取得重大的戰果。例如,霍去病只帶兩萬輕騎兵,深入河西走廊,與匈奴幾十萬人作戰。霍去病的部隊,行蹤飄忽不定,戰法靈活多變。他們或是圍點打援,或是聲東擊西,或是用攔頭截尾中路穿插等戰法,打的匈奴毫無招架之力。最終將匈奴人徹底趕出了河西走廊。所以,與其說李廣無功,李廣難封是因為他名氣大,不如說是李廣的戰法不符合漢武帝的主動出擊,尋找敵軍主力決戰的戰略思路。李廣守城有余,進攻不足,導致了這位名將的終生遺憾!”
眾人聽完王一鳴的這番高論后恍然大悟。在漢武帝主動出擊的戰略體系中,李廣防御性的戰術打法確實不合時宜,所以很難取得成功。
泥涅師對霍去病只帶兩萬輕騎兵就將匈奴幾十萬人打的丟盔棄甲的打法非常感興趣,他問王一鳴道:“老師,我們西方人打戰,向來是你排好陣,我排好陣,然后再相互廝殺。你剛才說的,聲東擊西,圍點打援,攔頭截尾的打法要怎么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