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過去之中國史學界(1)

人類曷為而有史耶?曷為惟人類為能有史耶?人類又曷為而貴有史耶?人類所以優勝于其他生物者,以其富于記憶力與模仿性常能貯藏其先世所遺傳之智識與情感,成為一種“業力”,以作自己生活基礎。而各人在世生活數十年中,一方面既承襲所遺傳之智識情感;一方面又受同時之人之智識情感所熏染;一方面又自浚發其智識情感;于是復成為一種新業力以貽諸后來。如是展轉遞增,展轉遞蛻,而世運乃日進而無極。此中關鍵則在先輩常以其所經驗之事實及所推想之事理指導后輩,后輩則將其所受之指導,應用于實際生活,而經驗與推想皆次第擴充而增長。此種方法,在高等動物中,已解用之。如犬如猴……等等,常能以己之動作指導或暗示其幼兒,其幼兒亦不怠于記憶與模仿,此固與人類非大有異也。而人類所以優勝者,乃在記憶模仿之能繼續他種動物之指導暗示,恒及身而止;第一代所指導暗示者,無術以傳至第二第三代,故第二第三代之指導暗示,亦無以加乎其舊。人類不然,先代所指導所暗示,常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傳諸后代,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其所以能遞增遞蛻者皆恃此,此即史之所由起,與史之所以為有用也。

最初之史烏乎起?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屬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斗戰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與會飆舉。其間有格外奇特之情節可歌可泣者,則蟠鏤于聽眾之腦中,湔拔不去,展轉作談料,歷數代而未已,其事跡遂取得史的性質。所謂“十口相傳為古”也。史跡之起原罔不由是。今世北歐諸優秀民族如日耳曼人、荷蘭人、英人等,每當基督誕節,猶有家族團聚徹夜談故事之俗,其近代名著如熙禮爾之詩,華克拿之劇,多取材于此等傳說,此即初民演史之遺影也。

最初之史,用何種體裁以記述耶?據吾儕所臆推,蓋以詩歌古代文字傳寫甚不便,或且并文字亦未完具,故其對于過去影事之保存,不恃記錄而恃記誦。而最便于記誦者,則韻語也。試觀老聃之談道,孔子之贊易,乃至秦漢問人所造之小學書,皆最喜用韻,彼其時文化程度已極高,猶且如此,古代抑可推矣。《四吠陀》中之一部分,印度最古之社會史宗教史也,皆用梵歌。此蓋由人類文化漸進之后,其所受之傳說日豐日賾,勢難悉記,思用簡便易誦之法以永其傳;一方面則愛美的觀念,日益發達,自然有長于文學之人,將傳說之深入人心者播諸詩歌,以應社會之需;于是乎有史詩。是故邃古傳說,可謂為“不文的”之史;其“成文的”史則自史詩始。我國史之發展,殆亦不能外此公例。古詩或刪或佚,不盡傳于今日;但以今存之《詩經》三百篇論,其屬于純粹的史詩體裁者尚多篇。例如:

《玄鳥篇》——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

《長發篇》——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有賊方將,帝立子生商。……玄王桓撥,……率履不越。……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武王載旆。有虔秉鉞。……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殷武篇》——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罙入其阻。……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生民篇》——厥初生民,時維姜嫄。……履帝武敏歆。……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公劉篇》——篤公劉,匪居匪康。……乃裹糇糧,于橐于囊,……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止基乃理。……

《六月篇》——六月棲棲,戎車既飭。……狁孔熾,我是用急。……狁匪茹,整居焦護。侵鎬及方,至于涇陽,……薄伐狁,至于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此等詩篇,殆可指為中國最初之史。《玄鳥》、《生民》等,述商周開國之跡,半雜神話;《殷武》、《六月》等,鋪敘武功,人地粲然;觀其詩之內容,而時代之先后,亦略可推也。此等史詩,所述之事既饒興趣,文章復極優美。一般人民咸愛而誦之,則相與謳思其先烈而篤念其邦家,而所謂“民族心”者,遂于茲播殖焉。史之最大作用,蓋已見端矣。

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二百年前,可云如此)。其原因何在,吾未能斷言。然史官建置之早,與職責之崇,或亦其一因也。泰西史官之建置沿革,吾未深考;中國則起源確甚古,其在邃古,如黃帝之史倉頡、沮誦等,雖不必深信;然最遲至殷時必已有史官,則吾儕從現存金文甲文諸遺跡中可以證明。吾儕又據《尚書》、《國語》、《左傳》諸書所稱述,確知周代史職,已有分科,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名目。又知不惟王朝有史官,乃至諸侯之國及卿大夫之家,莫不皆有。(殷周史官人名見于古書者,如夏太史終古,殷內史向摯,見《呂覽·先識》。周史佚,見《周書·世俘》,《左僖十五》,《周語上》。史扃,見《文選注》引《六韜》。太史辛甲,見《左襄四》、《晉語》、《韓非》、《說林》。太史周任,見《論語》、《左隱六》。左史戎夫,見《周書·史記》。史角,見《呂覽·當染》。史伯見《鄭語》。內史過,見《左莊三十二,周語上》。內史叔興,見《左僖十六,二十八》、《周語上》。內史叔服,見《左文元》。太史儋,見《史記·老子傳》。史大,見《莊子·則陽》。右吾雜舉所記憶者如此,尚未備也。)又知古代史官,實為一社會之最高學府,其職不徒在作史而已,乃兼為王侯公卿之高等顧問,每遇疑難,咨以決焉。(右所舉史官諸名,大半皆應當時公卿之顧問,而古書述其語者。皆有御史,見《史記·廉蘭傳》。薛有傳史,見《史記·孟嘗傳》。其人名可考者,如號有史嚚,見《晉語二》。晉有史趙、董狐,見《左襄三十》。楚有倚相,見《左昭十二》。有史皇,見《左定四》。趙有史墨,見《左昭二十九》。右亦雜舉所記,恐尚有遺漏。)所以者何?蓋人類本有戀舊之通性,而中國人尤甚;故設專司以記錄舊聞,認為國家重要政務之一。既職在記述,則凡有關于人事之簿籍,皆歸其保存,故史官漸成為智識之中樞。(衛宏《漢儀注》云:“漢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其言信否,雖未敢斷;然古制恐是如此,蓋史官為保管文籍一重要機關也。)又古代官人以世,其累代襲此業者,漸形成國中之學問階級。例如周任、史佚之徒,幾于吐辭為經;先秦第一哲學家老子,其職即周之守藏史也。漢魏以降,世官之制雖革,而史官之華貴不替。所謂“文學侍從之臣”,歷代皆妙選人才以充其職。每當易姓之后,修前代之史,則更網羅一時學者,不遺余力,故得人往往稱盛焉。三千年來史乘,常以此等史官之著述為中心。雖不無流弊(說詳下),然以專才任專職,習慣上法律上皆認為一種重要事業。故我國史形式上之完備,他國殆莫與京也。

古代史官所作史,蓋為文句極簡之編年體。晉代從汲冢所得之《竹書紀年》,經學者考定為戰國時魏史官所記者,即其代表。惜原書今復散佚,不能全睹其真面目。惟孔子所修《春秋》,體裁似悉依魯史官之舊。吾儕得藉此以窺見古代所謂正史者,其內容為何如。《春秋》第一年云: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嗄來歸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

吾儕以今代的史眼讀之,不能不大詫異:第一,其文句簡短,達于極點,每條最長者不過四十余字(如定四年云“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國夏于召陵,侵楚”),最短者乃僅一字(如隱八年云:“螟”)。第二,一條紀一事,不相聯屬,絕類村店所用之流水帳簿。每年多則十數條,少則三四條(《竹書紀年》記夏殷事,有數十年乃得一條者);又絕無組織,任意斷自某年,皆成起訖。第三,所記僅各國宮廷事,或宮廷間相互之關系,而于社會情形一無所及。第四,天災地變等現象,本非歷史事項者,反一一注意詳記。吾儕因此可推知當時之史的觀念及史的范圍,非惟與今日不同,即與秦漢后亦大有異。又可見當時之史,只能謂之簿錄,不能謂之著述。雖然,世界上正式的年代史,恐不能不推我國史官所記為最古(埃及及米梭必達迷亞諸國古史跡,多由后人從各種遺物及雜記錄中推尋而得,并非有正式一史書也。)《竹書紀年》起自夏禹,距今既四千年。即《春秋》為孔子斷代之書,亦既當西紀前七二二至四八一年;其時歐洲史跡,有年可稽者尚絕稀也。此類之史,當春秋戰國間,各國皆有。故孟子稱“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墨子稱“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又稱“百國《春秋》,”則其時史書之多,略可概見。乃自秦火之后,蕩然無存,司馬遷著書時,已無由資其參驗。(《史記·秦始皇本紀》云:“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六國表》云:“秦焚書,諸侯史記尤甚。”可知當時各國之史,受禍最烈。故漢與后詩書百家語多存,而諸史則無一也。)汲冢幸得碩果,旋又壞于宋后之竄亂。(《竹書紀年》來歷,今所傳者非原書,蓋出宋以后人雜鞣竄補。清朱右曾別輯《汲冢紀年存真》二卷今人王國維因之,更成《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一卷,稍復本來面目。然所輯僅得四百二十八條,以較《晉書束晰傳》所云十三篇,《隋書經籍志》所云十二卷,知其所散佚者多矣。)而孔子所修,又藉以寄其微言大義,只能作經讀,不能作史讀。(看今人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于是二千年前爛若繁星之古史,竟無一完璧以傳諸今日。吁!可傷也。

同時復有一種近于史類之書。其名曰“書”,或曰“志”,或曰“記”。今六經中之《尚書》,即屬此類。《漢書·藝文志》謂:“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此種嚴格的分類,是否古代所有,雖屬疑問。要之此類記載,必發源甚古。觀春秋戰國時人語常引夏志、商志、周志、或周書、周記等文,可知也。此等書蓋錄存古代策命告誓之原文,性質頗似檔案,又似文選。但使非出杜撰,自應認為最可寶之史料。蓋不惟篇中所記事實,直接有關于史跡,即單詞片語之格言,亦有時代思想之背景在其后也。此類書現存者有《尚書》二十八篇,(據漢人所傳說,謂古《書》有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刪纂之為百篇,遭秦而亡焉。漢興,由伏生傳出二十八篇,共三十三卷,即所謂《今文尚書》也;其后孔安國所傳,復多十六篇,即所謂《古文尚書也》。《古文尚書》,出而復佚焉。此事為二千年學界一大公案。是否百篇外尚有書?孔子所刪定是否確為百篇?孔安國之《古文尚書》為真為偽?皆屬未決之問題。惟有一事則已決定者,今四庫所收之《尚書》五十八卷,其中有二十五卷為東晉人所偽造,并非孔安國原本,此則經清儒閻若璩惠棟輩所考證,久成定讞者也。今將真本二十八篇篇目列舉如下,其在此目以外諸篇,萬不容誤認為史料而征引之也。)其年代上起堯舜;下訖春秋之秦穆。然應否全部認為正當史料,尚屬疑問。此外尚有《逸周書》若干篇,真贗參半;(《漢書·藝文志》載《周書》七十一篇,原注云:“周史記;”顏師古注云:“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今四庫所收有《逸周書》,七十一篇之目具在,文則佚其十篇,現存者為六十一篇,反多于唐時顏氏所見本矣。以吾度之,今最少應有十一篇為偽造者。其馀諸篇,亦多竄亂;但某篇為真某篇為偽,未能確指,俟他日當為考證。然此書中一大部分為古代極有價值之史料,則可斷言也。)然其真之部分,吾儕應認為與《尚書》有同等之價值也。

《春秋》、《尚書》二體,皆可稱為古代正史;然此外尚非無史籍焉。蓋文字之用既日廣,疇昔十口相傳者,漸皆著諸竹帛,其種類非一。例如《左傳》所稱《三墳》、《五典》、《八索》、《九丘》,《莊子》所稱《金版六弢》,《孟子》所云“于《傳》有之,”其書今雖皆不傳,然可懸想其中所記,皆前言往行之屬也。《汲冢》所得古書,有《瑣語》,有《雜書》,有《穆天子傳》;其《雜書》中,有《周食田法》,有《美人盛姬死事》(《穆天子傳》,及《美人盛姬死事》,今存。《瑣語》亦有輯佚本)。凡此皆正史以外之記錄,即后世別史雜史之濫觴。計先秦以前此類書當不少,大抵皆經秦火而亡。《漢藝文志》中各書目,或有一部分屬此類,惜今并此不得見矣。

右三類者,或為形式的官書,或為備忘的隨筆,皆未足以言著述。史學界最初有組織之名著,則春秋戰國間得二書焉,一曰左丘之《國語》,二曰不知撰人之《世本》。左丘或稱左丘明;今本《左傳》,共稱為彼所撰。然據《史記》所稱述,則彼固名丘不名丘明,僅撰《國語》而未撰《左傳》;或謂今本《左傳》乃漢人割裂《國語》以偽撰,其說當否且勿深論。但《國語》若既經割裂,則亦必須與《左傳》合讀,然后左氏之面目得具見也。左氏書之特色:第一,不以一國為中心點,而將當時數個主要的文化國,平均敘述蓋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漸為地方的發展,非從各方面綜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當時史官之作,大抵皆偏重王室或偏重于其本國(例如《春秋》以魯為中心。《竹書紀年》自周東遷后,以晉為中心;三家分晉后,以魏為中心)。左氏反是,能平均注意于全部。其《國語》將周、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分篇敘述,無所偏畸。《左傳》是否原文,雖未敢斷;即以今本論之,其普遍的精神,固可見也。第二,其敘述不局于政治,常涉及全社會之各方面。左氏對于一時之典章與大事,固多詳敘;而所謂“瑣語”之一類,亦采擇不遺。故能寫出當時社會之活態,予吾儕以頗明瞭之印象。第三,其敘事有系統,有別裁,確成為一種“組織體的”著述彼“帳簿式”之《春秋》,“文選式”之《尚書》,雖極莊嚴典重,而讀者寡味矣。左氏之書,其斷片的敘事,雖亦不少;然對于重大問題,時復溯原竟委,前后照應,能使讀者相悅以解。此三特色者,皆以前史家所無。劉知幾云:“左氏為書,不遵古法。……然而言事相兼,煩省合理。”(《史通·載言篇》)。誠哉然也。故左丘可謂商周以來史界之革命也,又秦漢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左丘舊云孔子弟子;但細讀其書,頗有似三家分晉、田氏篡齊以后所追述者。茍非經后人竄亂,則此公著書,應在戰國初年,恐不逮事孔子矣。希臘大史家希羅多德生于紀前四八四年,即孔子卒前六年,恰與左氏并世。不朽大業,東西同揆,亦人類史中一佳話也。

《世本》一書,宋時已佚。然其書為《史記》之藍本,則司馬遷嘗自言之。今據諸書所征引,知其內容篇目,有《帝系》、有《世家》、有《傳》、有《譜》、有《氏姓篇》、有《居篇》、有《作篇》。《帝系世家》及《氏姓篇》,敘王侯及各貴族之系牒也;《傳》者,記名人事狀也;《譜》者,年表之屬,史注所謂旁行斜上之《周譜》也;《居篇》則匯紀王侯國邑之宅都焉;《作篇》則紀各事物之起原焉。(《漢書·藝文志》著錄《世本》十五篇。原注云:“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漢書·司馬遷傳》、《后漢書·班彪傳》皆言“司馬遷刪據《世本》等書作《史記》。”今據《世本》篇目以校遷書,可以知其淵源所自矣。原書宋鄭樵、王應麟尚及見,其佚當在宋元之交。清錢大昭、孫馮翼、洪飴孫、秦嘉謨、茆泮林、張澍各有輯本,茆張二家較精審。)吾儕但觀其篇目,即可知其書與前史大異者兩點:其一,開后此分析的綜合的研究之端緒彼能將史料縱切橫斷,分別部居,俾讀者得所比較以資推論也;其二,特注重于社會的事項前史純以政治為中心,彼乃詳及氏姓、居、作等事,已頗具文化史的性質也。惜著述者不得其名,原書且久隨灰燼;而不然者,當與左氏同受吾儕尸祝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平县| 荆门市| 阜新市| 富锦市| 观塘区| 兴业县| 靖安县| 探索| 阳山县| 安徽省| 镇原县| 菏泽市| 保定市| 舞阳县| 民丰县| 霍邱县| 西城区| 平陆县| 上犹县| 江油市| 元谋县| 新源县| 特克斯县| 博兴县| 古丈县| 同德县| 军事| 体育| 历史| 南川市| 乐昌市| 平利县| 宁强县| 桂东县| 巴彦淖尔市| 永嘉县| 收藏| 平凉市| 宜都市| 和林格尔县|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