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節上精雕細琢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是由俄國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又稱“方法派表演”。
假設大家都是戲劇演員,拿到劇本,被分配了各自的角色。假設你這次的角色是和主人公談戀愛的女白領。這時你不能光是讀劇本記臺詞,還必須為你的角色創造出劇本上沒寫的人生,諸如父母是否健在?有無兄弟姐妹?家庭是否富裕?興趣愛好是什么?錢包里平時放多少錢?每天感覺最幸福和最煩悶的時間是?……這些事導演都會逐一問起,你必須全部對答如流才行。如果你扮演的是女白領的角色,若被問到“你喜歡喝茶還是咖啡”,你回答“咖啡”,還要想到更進一步的細節,比如“放不放糖或牛奶”。也就是說,針對自己的角色,演員應該更具體、更真實地對劇本上沒寫的細節進行精雕細琢。這就是被稱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方法。
對于塑造小說的登場人物,我認為同樣需要如此。越是重要的角色,就越該雕琢好細節部分,否則是無法塑造出鮮明而立體的角色形象的。能否寫出栩栩如生、躍然于紙上的角色,取決于該角色能否帶有鮮明的個性,宛如真實地生活在你的腦海里。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即使是只有一個鏡頭或沒有任何細節描寫的角色,也能讓讀者真實地感受到該角色的生動鮮活。
還可以制作角色表,逐漸記下自己對每個登場人物的想法。作家寫小說,通常并不是從一開始就設定好了所有角色。即便是中途登場的人物或配角,也可以通過所累積的筆記來增加人物的深度。請記住,正是人物的深度才使故事變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