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給孩子的世界文學經典(第三冊)
- 侯會
- 9136字
- 2018-11-08 14:39:50
六五、托爾斯泰與《戰爭與和平》(19—20世紀,俄國)
貴族“鞋匠”托爾斯泰
俄國大畫家列賓畫過一幅油畫:在一望無際的黑土地上,一位頭戴白帽、長髯飄拂的老人,正親自駕馬犁田呢。

托爾斯泰在耕田
這位老人就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托爾斯泰(1828—1910)。他下地犁田并不是擺擺樣子。中年以后,他堅持自己擔水劈柴、下田勞作,還學會了做靴子呢。他縫制的牛皮靴,連老靴匠看了都贊嘆不止。
這事兒放在別人身上,也許并不新鮮??赏袪査固┍救顺錾碣F族,是世襲伯爵,家里有的是奴仆,他干嗎要自討苦吃呢?這還要從托爾斯泰的童年說起。
1828年9月9日,托爾斯泰出生在離莫斯科二百公里的亞斯納亞·波里亞納莊園。他家是名門望族,父親尼古拉伯爵是個退役中校,母親是位公爵家的千金。
然而托爾斯泰一歲半時母親就去世了,九歲時父親也死了。幾個孩子成了富有的孤兒。他的姑母——一位遠在喀山的貴婦人,成了他們的監護人。他們也因此搬到喀山去住。

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從小上學功課很糟。十六歲時,他勉強考進喀山大學,先是學語言,因考試不及格,又改學法律?!@倒不是因為他腦子笨,而是他心不在焉的緣故。
像一般的富家子弟一樣,他對上流社會的生活很感興趣,今天去赴宴,明天去跳舞,哪兒還有心思念書呢。最終他退了學,回到了亞斯納亞莊園。
在莊園待了四年,他依然沒有固定的生活目標。漸漸地,平靜的生活讓他厭倦了,二十三歲那年,他跟著大哥尼古拉上了高加索前線,當了一名炮兵軍官。他先后參加了討伐高加索山民以及抵抗英、法、土耳其軍隊的戰斗,打起仗來十分勇敢。
然而不打仗的日子似乎更多。于是他便埋頭讀書,也練著寫一點兒東西。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打算寫幾部小說。先寫了《童年》,主人公是個貌不出眾的貴族兒童,卻有一顆敏感的心,喜歡思考,常常用心靈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一切……
稿子寄給了《現代人》雜志。由于沒有把握,托爾斯泰連名字也沒署?!冬F代人》雜志的主編涅克拉索夫讀了小說,立刻感覺到:這又是個大手筆!他馬上寫信給托爾斯泰,主張他用真名發表。
托爾斯泰受到鼓舞,此后又接連寫了《少年》《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作品。——這位朝秦暮楚、用心不專的貴族青年,終于在高加索的戰火里,騎著戰馬走上了文壇。
《哥薩克》里有自己
高加索雄渾的自然風光和淳樸民風給托爾斯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中篇小說《哥薩克》,便是以高加索的哥薩克村莊為背景的。
貴族青年奧列寧厭倦了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荒唐生活,帶了仆人到高加索去從軍。在哥薩克村莊里,他愛上了俏麗矯健、帶著野性的哥薩克姑娘瑪麗亞娜?!媚锲鋵嵰呀浻辛宋椿榉?,小伙兒叫盧卡什卡,是哥薩克中的人尖兒,勇猛剽悍,還因打仗勇敢得過獎章呢。

《哥薩克》插圖
接觸多了,姑娘也喜歡上了奧列寧。奧列寧愛高加索的一切,打算加入哥薩克籍,就在這兒安家落戶了……可突然發生了意外,盧卡什卡作戰受了傷,危在旦夕。
姑娘悲痛欲絕,她見奧列寧去找她,便哭喊著:“一個哥薩克被打死了……走開,討厭的東西!”——奧列寧終于明白了:他永遠是外人,無法融入當地的民族中去。他傷感地離開了村子,沒人給他送行……
看得出來,奧列寧便是托爾斯泰自己。這個貴族青年厭倦了貴族生活,喜歡大自然的樸素與寧靜。小說中描寫了高加索終年積雪的群山、時緩時急的河流、蒼茫的原野林莽和令人陶醉的民俗民風……自然和諧、返璞歸真,日后成了托爾斯泰全力追求的崇高境界。
《哥薩克》是作者離開高加索七年之后發表的。這七年里,他回到彼得堡,結識了一大批文學家。大家對他的才氣大加贊賞。有人還半開玩笑地預言:這個小小軍官會把我們大家都擠掉的!
然而有一陣子,托爾斯泰對文學不那么熱心了。他覺得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改善農民的悲慘生活。
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步是要辦教育。他動手在自己的莊園開辦了一所農民子弟學校,以后又在周圍村莊開辦了幾所,還請來一些大學生當教師。他自己還親自出國考察教育?!袪査固逃呐d趣一輩子都沒改變。他甚至說過:“跟寫作相比,我更喜歡辦教育?!?/p>
三十四歲那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妻子是一位醫生的女兒,名叫索菲亞。托爾斯泰的寫作興趣此時又高漲起來?!稇馉幣c和平》這部大書,就是在婚后動筆的。
后來他又完成了另一部長篇《安娜·卡列尼娜》,那時他已年近五十。他的思想,在這以后產生了深刻的變化。他覺得有一件重要的事等著他去做,那就是“拯救靈魂”!
他對宗教和道德產生了極大興趣,覺得官方教會的所作所為離基督教真義相差太遠。他整天讀啊,想啊,找農民和神父們談話,還到處做善事。他最終總結出兩條準則:一是要在道德上自我完善,二是不以暴力抗惡。
他厭倦貴族生活,決心像平民一樣自食其力地活著。于是出現了開頭出現的那種場景。
不過沒人能理解他,連妻子兒女也覺得他發了瘋。官府也千方百計限制他發表文章、演說,宣傳他那套跟官府、教會格格不入的觀點。
就在托爾斯泰忙著尋求真理、賑濟災民的空當兒里,他又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復活》。這書前后寫了十年,從六十歲一直寫到七十歲。
哲人揮手去,綠杖何處尋
為了打擊這位大作家,東正教會開除了他的教籍。消息傳開,成千上萬的人上街游行抗議。外國文學家也紛紛發宣言、打電報,指斥俄國政府和教會。
托爾斯泰八十壽辰那天,世界各地的賀信、賀電潮水似的涌來,鮮花和禮品堆得像座小山。托爾斯泰成了舉世公認的文學泰斗啦。
不過托爾斯泰卻常常陷于苦惱之中。親人不理解他,埋怨他,不愿跟他一起過平民化的生活。當他穿著布衣、吃著青菜的時候,身后總有個穿燕尾服的仆人伺候著,這一切都讓他受不了。
1910年10月底的一個夜晚,八十二歲的托爾斯泰決定出走。他帶了簡單的行李,跟一位老友登上了南下的火車??删驮诎肼?,他著了涼,又轉成肺炎,不得不在一個小站下了車。
報紙把這個消息傳向俄國、傳向世界。無數人向這個小站涌來。然而,托爾斯泰畢竟年紀大了,無法抵御疾病的打擊,于11月7日清晨離開了人世。——一顆照耀世界文壇長達半個世紀的明星,就這樣隕落了。
成千上萬人為他送葬。他的遺體安葬在亞斯納亞·波里亞納莊園的林間空地上,既沒有墓碑,也沒有十字架。小時候,托爾斯泰常在這里做游戲。據說林中藏著一根綠杖,上面寫著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秘訣——然而綠杖始終沒有找到。
當人們到林間這位偉人的墳墓憑吊時,一定會想到:在這里長眠的,是一位畢生為了人類幸福而探索不止的人;他的幾十卷大作,不正闡述著綠杖上的真理嗎?
《戰爭與和平》:炮聲驚動四大家族
就說說《戰爭與和平》吧,其寫作背景是俄法戰爭。
在19世紀頭十幾年里,歐洲戰火不斷。先是俄、英、奧、普結成反法聯盟,跟拿破侖作戰。而拿破侖沒被打倒,反法聯盟反倒土崩瓦解。這以后,俄國跟法國訂立了和約,贏得了一段和平歲月。
到了1812年,拿破侖親提六十萬大軍入侵俄國,先后在斯摩棱斯克和波羅金諾展開大會戰。俄軍則主動放棄莫斯科,讓拿破侖得到一座空城。

《戰爭與和平》插圖一
時值冬天,天寒地凍,又沒有糧草,法軍只好狼狽撤退。拿破侖逃出俄國時,只剩下兩萬殘兵敗將?!稇馉幣c和平》就是以1805年到1820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寫成的。
小說集中刻畫了俄國上層社會四大家族的一系列人物活動。先說說包爾康斯基公爵這一家吧。老包爾康斯基是一位正直剛強的勛臣,如今退休在家。
他的兒子安德烈公爵年輕英俊,才智過人,性格堅強孤傲,可謂“有其父必有其子”?!钠拮欲惿瘧阎碓校纱髴鹪诩?,他要到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帳下去當傳令官,只好把臨產的妻子送到鄉下,托老父親和沒出嫁的妹妹瑪麗照顧。
另一個家族是羅斯托夫伯爵一家。老伯爵人很好,對待莊園里的農奴也很和善。不過他不善理財,經濟走的是下坡路。他的兒子尼古拉是個軍官,還沒成家。女兒娜塔莎天真純潔,年紀還小。一家人倒也和和睦睦。
別祖霍夫伯爵則是個大富翁,家里有四萬名農奴、幾百萬財富。不過小說開頭時,他已病危。由于他沒有正式繼承人,所以聽到消息后,凡是沾親帶故的,全都涌到他的客廳里,想從遺產里分點兒好處。
然而老頭兒一死,遺囑公布,大伙全都傻了眼:老伯爵早已把私生子彼爾立為嫡子,讓他繼承了全部家業!
彼爾是個又高又胖的青年,從小在國外受教育,如今剛剛回國。他笨嘴拙舌,不善應酬,說話行事也不合時宜;加之意志薄弱,整天跟一伙公子哥兒混在一塊兒,虛擲光陰。安德烈跟他不錯,常常勸他,因為安德烈知道彼爾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還有庫爾根公爵一家。這位公爵跟別祖霍夫是遠親。別祖霍夫臨危時,他的小算盤打得最響,結果失望也最厲害?!贿^他很快就有了新目標。他把彼爾請到自己家里去住,還為他在宮廷里謀了個差使。
庫爾根有個女兒叫愛倫,長得挺美,可為人輕?。槐藸枌λ]有好感。后來老庫爾根硬是把彼爾和愛倫撮合到了一塊兒——他是看上彼爾的百萬家私啦。
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是個浪蕩公子,最會揮霍胡鬧,自己有了妻室,還到處追逐女人。這家子,沒一個好人!
戰火中的愛恨情仇
1805年,俄法戰爭打響了。安德烈和尼古拉都上了前線。在奧斯特里茨戰役里,法軍發起猛攻,俄軍兵敗如山倒,眼看著軍旗也要倒下去了。身為傳令官的安德烈跳下戰馬,舉起軍旗,高喊著“烏拉”,沖向敵軍。俄軍這才停止潰退,轉而進攻。可是,沖在最前頭的安德烈卻倒在了田野上……
家里頭,安德烈的妻子麗莎正難產,已經昏死過去了。在這以前,誰也不敢把安德烈的死訊告訴她?!墒峭蝗婚g,一輛馬車卻把安德烈送了回來:原來他竟沒有死!一家人的激動勁兒就別提了。
孩子生下來,麗莎卻死了。——仗打敗了,自個兒差點兒送了命,妻子又去了,安德烈一下子變得消沉了。

《戰爭與和平》插圖二
心里厭倦戰爭,可戰爭偏偏又來了。安德烈不愿再上戰場,便胡亂在后方謀了個差使,把心思放在經營莊園上。
彼爾這會兒也在自己的莊園里搞改良試驗呢。他已經跟愛倫分了手。原來風流的愛倫婚后又跟彼爾的酒肉朋友朵羅豪夫拉拉扯扯,彼爾忍無可忍,提出決斗。彼爾在決斗中打傷了朵羅豪夫,報了仇。他把財產分一半給愛倫,自己就回到鄉下,埋頭搞起社會試驗,打算改善農奴的生活。然而效果并不怎么好。
后來安德烈結識了羅斯托夫伯爵的女兒娜塔莎,兩人漸漸有了好感。安德烈已經盤算著向姑娘求婚了,他的爹爹包爾康斯基公爵卻反對這門親事:一個窮貴族的女兒能有多少陪嫁?沒法子,安德烈只好推遲了婚期?!蛇@樣一來,卻讓阿納托爾鉆了空子。
阿納托爾就是愛倫的那個風流哥哥。有一回他在戲院里看見美麗的娜塔莎,便纏上了她。天真幼稚的娜塔莎相信了他的甜言蜜語,于是寫信給安德烈的妹妹瑪麗,要跟安德烈解除婚約。
這會兒安德烈剛好不在國內。就在娜塔莎準備跟阿納托爾私奔的時候,彼爾及時揭穿了這個浪蕩公子的真面目。——娜塔莎自知受了騙,又干了對不起安德烈的事,愧悔交加,差點兒自殺。
安德烈從國外回來,聽到這事,咬牙切齒要找阿納托爾報仇。他一路追蹤這個壞家伙,卻總是被他甩掉。
后來安德烈再次加入老上司庫圖佐夫的幕府,準備迎擊入侵的法軍。——這一回,他終于找到了阿納托爾,是在戰地醫院里。安德烈因再度負傷被送到這里來包扎,阿納托爾就躺在旁邊一張病床上,因受傷被鋸掉一條腿。
這種時刻,還有什么恩怨不能了結呢?
“空前的最偉大的小說”
法軍進逼莫斯科,娜塔莎隨著家人一道撤退。不久她聽說,有輛篷車跟著她家的車隊,車里躺著的,正是生命垂危的安德烈。到了夜里,娜塔莎鼓起勇氣去看安德烈?!驳铝乙稽c兒也不恨她,還說更愛她了。娜塔莎淚如雨下。從這時起,她再也沒離開安德烈,直到安德烈最終閉上眼睛。
彼爾此刻又在哪兒呢?他仍在莫斯科,換了一身農民的裝束,懷揣著尖刀,準備去刺殺拿破侖。
拿破侖沒找到,他卻被法國兵抓了起來。法國人從莫斯科撤退時,把他編在俘虜營里。半道兒上,他又被俄國的游擊隊解救出來。沒想到游擊隊的指揮官,就是當年跟他決斗的朵羅豪夫……
法國人失敗了,衛國戰爭結束了。此時愛倫已死,彼爾跟娜塔莎結了婚——他早就愛著她呢。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則娶了安德烈的妹妹瑪麗。經受了戰爭的洗禮,和平的生活顯得格外和諧、安寧……

《戰爭與和平》插圖三
《戰爭與和平》如果只寫這四個家族,也便顯示不出怎樣偉大??少F的是作者圍繞這四個家族的人物活動,展開了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全書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五六百位。其中既有沙皇、拿破侖、庫圖佐夫這樣的歷史真人,也有大量虛構人物。
不過虛構人物,也總是以真人做模特的。羅斯托夫伯爵,就很像托爾斯泰的爺爺;包爾康斯基公爵,又像他的外公。尼古拉的原型是他父親,安德烈像他的二哥,娜塔莎的原型則是他的妻妹;而彼爾的形象里,更多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羞@么多親人做模特,難怪他筆下的人物都那么有血有肉、真實可親。
這么多的人物和事件組織到一塊兒,可不是件容易事。小說采取多線索齊頭并進又主次分明的寫法,沿著時間的脈絡,把十幾年間發生的歷史大事和個人際遇娓娓道來,有條不紊。
讀者隨著作家的筆,一會兒走進豪華熱鬧的貴族客廳,一會兒來到寧靜的鄉間田莊,一會兒又走上硝煙彌漫的大戰場……這真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史詩,整整寫出了一個時代!
托爾斯泰寫這部書,是站在貴族的立場上的。他肯定了貴族優秀人物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最終是誰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呢?是老百姓!托爾斯泰在描述歷史時,越來越看清了這一點。
《戰爭與和平》這四卷大書一出來,立刻引起巨大轟動。一時之間,俄國和歐洲的作家們交口稱譽。有人說,它可以跟《荷馬史詩》相媲美。屠格涅夫讀這小說時,“高興得冷一陣熱一陣”,讀著讀著,竟興奮得喊了起來。法國的福樓拜、英國的高爾斯華綏,都稱它是“第一流的作品”“空前的最偉大的小說”。
《安娜·卡列尼娜》:愛情無從逃匿
寫《戰爭與和平》,用去了托爾斯泰六年的時光。書寫完了,應該好好休息休息吧?托爾斯泰卻一刻也閑不住。
他如饑似渴地讀書,學希臘文,繼續辦教育,還替鬧災荒的地區募捐……就這么過了兩三年,他腦子里又有了一個新題目:寫一個上流社會的已婚婦女愛上了別的男人,然而她并非“壞女人”?!@就產生了那部著名長篇《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大官僚卡列寧的年輕妻子,比丈夫小二十歲。她美得驚人,眼光和笑容里有著一種壓抑不住的青春氣息。小說一開頭,她從彼得堡來到莫斯科的哥哥家,為的是替哥哥、嫂子調解家庭糾紛。
哥哥、嫂子之間的疙瘩倒是解開了,嫂子的妹妹吉蒂卻對安娜產生了妒意。原來吉蒂愛著英俊瀟灑的年輕軍官渥倫斯基??勺詮陌材葋砗?,渥倫斯基在舞會上就總是圍著安娜轉,把吉蒂冷落在一旁。

《安娜·卡列尼娜》插圖一
安娜察覺之后,就提前離開了莫斯科。但在火車上,她意外地發現:渥倫斯基也跟來了。安娜又是驚喜,又是不安。——她也暗暗喜歡上這個年輕軍官了??伤墙Y了婚的人,還有個可愛的兒子,又怎么能再愛別人呢?
渥倫斯基不管這些。在彼得堡,他到各種社交場合追蹤安娜,向她表白愛情。安娜也總盼著能見到他。關于他們的流言,很快在彼得堡上流社會傳開了。丈夫卡列寧也曾旁敲側擊地問過,安娜當然只能否認啦。
不過真情是最不容易掩飾的。有一回,安娜跟丈夫看賽馬,親眼看著渥倫斯基從馬背上跌下來。安娜一下子站了起來,竟忍不住當眾哭出聲來!
在回家的路上,卡列寧冷冷地逼問安娜,安娜哭著說:“我愛他,我是他的情婦……我看見你就受不了,我恨你……”這下子,算是攤了牌啦。
卡列寧怎么辦呢?決斗吧,怕不是渥倫斯基的對手;離婚呢,手續麻煩不說,家丑可就傳揚出去了?!詈笏欢迥_,干脆就這么忍了。自個兒不幸福,也不能讓安娜舒心、自在。
是誰殺死了安娜
安娜有心跟渥倫斯基私奔,卻又舍不得孩子。渥倫斯基由于生活揮霍,正為經濟問題頭痛呢,因而也沒有帶她離開的意思。安娜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一天也不愿跟卡列寧過下去,可渥倫斯基待她似乎已不如從前了。
最可怕的是安娜臨產了,孩子是她跟渥倫斯基的。孩子難產,安娜昏迷了三天三夜,發高燒、說胡話……卡列寧忽然可憐起妻子來。他寬恕了安娜,還向渥倫斯基表示和解。渥倫斯基感到屈辱,回家后開槍自殺,卻沒有死。

《安娜·卡列尼娜》插圖二
安娜也終于撿回一條命。家里算是暫時平靜了幾個月。不過卡列寧越是做出寬宏大量的姿態,安娜就越難受。渥倫斯基身體復原后,本打算遠走高飛,可是忽然傳來消息,說是卡列寧同意離婚了。渥倫斯基喜出望外,沒等法院判決,就帶著安娜去了國外。
然而三個月過去了,離婚的最后判決還沒下來。安娜想念兒子,跑回家看他,卻像干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慌慌張張的,連給兒子買的生日禮物也忘記留下。
更讓安娜痛苦的是上流社會的態度。有一回,她不聽渥倫斯基勸告,獨自去劇院看戲。相鄰包廂的一位貴婦人,竟像是受了天大的侮辱,戲也不看就拂袖而去?!@一切太可怕了,安娜的精神已經受不了啦。為了愛情,她失掉得太多了,只怕這愛情最終也將失掉。
她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弄得渥倫斯基也煩起來,整天往外跑。有一次兩人拌了嘴,渥倫斯基拔腿就走。安娜派人捎信兒、打電報,渥倫斯基卻遲遲不肯回來。安娜徹底絕望了。她要報復,要讓她所愛的人抱憾終生!
此時她正在一個火車站里。當年她第一次見到渥倫斯基時,也是在火車站里。那一回,有個扳道工被火車軋死了,渥倫斯基還慷慨大度地把錢袋賞給了死者的家人?!@么想著的時候,火車開動了,安娜向車輪下猛撲了過去……
美麗的安娜死了!是誰殺死了她?
是傳統的規矩和虛偽的道德!這個勢力太強大了,壓迫也太沉重了。安娜勇敢地向它挑戰,然而她一個人勢單力薄,根本沒有取勝的希望。
渥倫斯基是個貴族公子哥兒,本來境界不高,完全不能理解安娜那熱烈的感情和豐富的內心。這個悲劇式的結局,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
安娜臨死時恨恨地說:“這全是虛偽,全是謊話,全是欺騙,全是罪惡!”這正是作家本人對社會的宣判啊。
不過安娜還是勝利了。她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她又用生命表達了自己最強烈的反抗?!袔讉€男兒能跟她相比?
《復活》:少爺遇上舊“情人”
接下來的一部長篇大作是《復活》,跟前兩部巨著相比,這一部的線索比較簡單,主要人物只有兩個:三十多歲的貴族地主聶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卡秋莎?!笳弑蝗苏_告毒死了嫖客,此刻正面臨審判呢。而審判她時,聶赫留朵夫恰好是陪審團成員。

《復活》插圖一
聶公爵在法庭上一見到卡秋莎,不覺大吃一驚。這姑娘他認識,跟他本人還有過瓜葛呢。——卡秋莎本是個女農奴的私生女,三歲時死了娘,女東家收留了她。這女東家正是聶公爵的姑媽。
那年夏天,正在念大學的聶公爵到姑媽家去度假,那是他頭一回見到卡秋莎。兩人相互愛慕,分手時都挺傷感。
幾年以后,聶公爵已經步入官場,他再次到姑媽家去做客,姑娘出落得更漂亮了。而聶公爵也不再是當年的純樸少年,心里多了一份卑污。他想方設法占有了姑娘,事后塞給她一百盧布,算是她的身價。
從那以后,他再也沒去過姑媽家——不想這姑娘今天竟淪落到這步田地。聶公爵覺得心里有愧,休庭后就到獄里去探監。
聶公爵對姑娘說,自己是來求她寬恕的,希望能幫助她,也好贖贖罪??晒媚镆苍缫巡辉偈钱斈昴莻€純情少女了。當年她懷上身孕,被女東家趕出了門,無奈當上了妓女。這么多年,她只覺得世上所有男人全是壞蛋!
她整天借酒澆愁,并學會了對付男人的法子:占他們的便宜。她弄明白聶公爵的來意后,便先向他要了十盧布。聶公爵看得出:這女人在風塵中陷得太深啦!
寬恕仁愛,贖己救人
不過聶公爵還是請律師替姑娘寫了狀子,拿到獄里讓她簽字。
聶公爵向姑娘提出:“在上帝面前,我有責任跟你結婚?!辈幌牍媚锫犃税l起火來,她說:“上帝,什么上帝?當初你記著上帝就好了!……我是個犯人,您是公爵老爺,你上這兒干嗎來啦?……你今世利用我尋歡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拯救你的靈魂;走開吧,你這個討厭的家伙……”說著大哭起來。
姑娘的話,使聶公爵更加看清了自己的罪過。他拿著狀子去了彼得堡,利用自己的貴族身份,四處奔走求助,希望能對姑娘的冤案進行復審,可是收效不大。
在那個社會里,有幾個官僚是真心替百姓辦事的?——就說初審的那幾位法官吧,有一位因為到妓院去尋歡作樂,審案前連案卷都沒看。另一位剛跟妻子吵了架,只琢磨著回家能不能吃上晚飯。還有一位是病包兒,一心只想著自己的胃病。庭長則一心盼著審訊快點兒結束,好去會情婦……卡秋莎的罪名,就這么稀里糊涂地判定了。
一切努力都沒有結果,聶公爵決定實踐諾言。他回鄉處理了產業,就陪卡秋莎踏上了流放的路程。
經過聶公爵通融,卡秋莎被調到政治犯的隊伍里,干一點輕活兒。政治犯里有個叫西蒙松的青年真心愛上了卡秋莎。人的尊嚴又從卡秋莎的內心深處萌生出來。她不愿這么拖累公爵,又愛慕西蒙松的為人,便決定跟西蒙松結合。

《復活》插圖二
聶公爵呢,他??ㄇ锷腋#约阂步K于在《福音書》里找到了人生真諦。他醒悟到:“人們在上帝面前都是有罪的。任何人都無權懲罰別人。只有相互寬恕、互憐互愛,才是人類的唯一出路。”聶公爵的認識,其實就是托爾斯泰的認識。不過小說的意義,卻不止于此。人們印象更深的,是沙皇統治下官僚的卑劣、司法界的腐敗、下層社會的貧困與無望……據說托爾斯泰為了寫得更真實,還親自去訪問過獄吏呢。
沙皇政府的書報檢查官們,可不能讓小說就這么跟讀者見面。他們把小說底稿一氣刪了五百多處,其中一章被刪得只剩一句話?!郴收畬ν袪査固┡碌靡傻K于他的崇高聲望,也不敢輕易動他。
托爾斯泰與中國
托爾斯泰的小說,除了上面介紹的三部長篇,還有不少中短篇。此外還有各種戲劇、故事、隨筆、評論、寓言……他的俄文版全集,總共有九十卷呢。
這樣一位大作家,我們很難用三言兩語對他做出全面、準確的評價。有位美國文學家說得好:“托爾斯泰的作品就像是湖泊那樣大的一面鏡子,反映了整個人類的生活面貌。”俄國作家契訶夫說得更妙:“托爾斯泰不是人,他是天神朱庇特!”
托爾斯泰的勤奮也是別人比不了的。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很嚴格,總是反復修改。例如《復活》開頭對卡秋莎相貌的描寫,就曾修改過二十遍!

托爾斯泰夫婦
托爾斯泰能成為享譽世界的大文豪,還因為他吸取了世界文化的營養。他精通十幾種文字,讀過大量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他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也十分濃厚,不但讀過德文版的《老子》,對《大學》《中庸》《孟子》《墨子》也都感興趣。他還寫過不少研究中國哲學的論文。——其實他的“不以暴力抗惡”和“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主張,就是受了中國哲學的啟迪呢。
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托爾斯泰寫了那篇有名的文章《不準殺害!》,痛斥侵略者。后來他還寫了《致中國人民書》,只是沒能發表。托爾斯泰曾說過:“假如我還年輕,一定要去中國?!笨上дf這話才半年,他就與世長辭了。
不過早在大文豪活著的時候,中國人就已經知道這位偉大作家了。1907年,他的作品被第一次介紹到中國來。時至今日,他的作品差不多全都擺上中國的書架啦!——一個人去世了,他的思想仍能給人以啟迪,他的藝術仍能被人喜愛,這就叫死而不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