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責任”之問

科學與技術伴隨人類的成長與演進,使其從野蠻走向文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之巔2: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術深度剖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人類文明演進與社會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Pandza, K., & Ellwood, P.(2013).Strategic and ethical foundations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Research Policy,42 (5),1112-1125. 梅亮,陳勁,李福嘉.負責任創新:內涵辨析與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7, (2):49-53.(如圖1.1所示)。

圖1.1 人類科學與進步的發展簡史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之巔2: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7年10大全球突破性技術深度剖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整理.

基于技術創新的變革與社會價值的輻射,18世紀至今全球在重大科技創新的驅動下經歷了由水利與電能時代(1771—1828年),蒸汽與鐵路時代(1829—1874年),鋼鐵、電力與重工業時代(1875—1907年),石油、汽車與規模化時代(1908—1970年),以及信息與通信時代(1971年— )的五次發展浪潮Perez C.(2009).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34 (1),185-202.,如圖1.2所示。

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嵌入性不斷增加,科技創新同社會需求及政策設計的交互性不斷增強,其驅動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Jonas, H.(1984).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如:基因科學與技術工程的倫理危機Grove-White, R., Macnaghten, P., &Wynne, B.(2000).Wising up: The public and new technologies.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Lancaster University, Lancaster.、核能應用的社會風險Groueff, S., & Lapp, R.E.(1967).Manhattan project: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 Boston:Little, Brown.、通信技術的隱私風險Eden, G., Jirotka, M., &Stahl, B.(2013).Responsibl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ritical reflection into the potential social consequences of ICT. In Research Challeng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RCIS),2013 IEE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p.1-12).IEEE.、病毒研究的安全隱患Kaiser, D., &Moreno, J.(2012).Dual-use research: Self-censorship is not enough.Nature,492(7429),345-347.、金融及其衍生產品的制度風險與欺詐行為Fratzscher, M., & Imbs, J. (2009). Risk sharing, finance, 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rtfolio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94(3),428-447.、工業化發展的環境負外部性Fischer, C., Parry, I.W., & Pizer, W.A.(2003).Instrument choic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endogenou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45(3),523-545.、新興技術的治理手段缺失Hajer, M.(2003).Policy without polity?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institutional void.Policy sciences,36(2),175-195.等。在此背景下,科學與社會的關系Merton, R.K.(1973).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科學與技術的社會控制Collingridge, 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London: Pinter.與社會建構Schot, J., & Rip, A.(1997).The past and future of constructive technology assessment.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54(2-3),251-268.、科技創新的前瞻治理Guston, D.H.(2014).Understanding“anticipatory governance”.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4(2),218-242.、科技創新的道德倫理Spier, R.E.(2003).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Routledge.等議題紛紛興起,研究與政策開始重新審視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的社會影響與治理模式Valdivia, W.D., & Guston, D. H. (2015). Responsible Innovation: A Primer for Policymakers. 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e.,重構科學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的交互關系Sturgis, P., & Allum, N. (2004). Science in society: re-evaluating the deficit model of public attitude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13(1),55-74.,科技創新的責任議題由此受到關注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體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圖1.2 科技進步與創新發展的時代演進

由此,人類開始思考現今社會科技創新發展所引發的一個核心問題:當我們關注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技術進步與經濟繁榮之時,我們似乎忽視了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潛在負外部性,以及科技創新活動對社會人文關懷與道德倫理價值的關注。以新興技術為例,一方面,創新在推動技術不斷突破的同時帶來了全球經濟與產業的快速發展。據麥肯錫研究院研究顯示,物聯網、云技術、先進機器人、無人汽車、下一代基因工程等12項技術創新至2025年將對全球經濟產生14萬億~33萬億美元規模的直接效應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R].2016.;另一方面,許多新興的研究與創新——納米技術、轉基因、電動交通、干細胞研究、在線社會網絡、生物技術、機器人、核能、軍事與安全技術——被認為是爭議性的技術創新,并引發了對于這些技術創新在環境、倫理、社會等方面的擔憂Eurobarometer, S.(2005).Social valu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Eurobarometer Special Report,225.。傳統創新范式在關注技術先進性與經濟效應的同時,對于創新行為與創新活動可能引發的社會危機,以及創新活動本身所產生的社會道德倫理與社會期望滿足方面的沖突等問題,亟待進行研究,并引入新的創新管理范式。這引發了研究與實踐面向科技創新發展與治理在技術、經濟、倫理、社會四個方面的思考。

1.科技創新發展與治理的技術思考。當科技創新過分關注技術的先進性而忽視技術的社會屬性進而產生“現代化偏見”Li, F., Owen, R., & Simakova, E. (2015). Framing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synthetic biology: the need for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Journal of Responsible Innovation,2(1),104-108.,抑或從技術管控的角度,我們如何回應“科林格里奇困境”?也即——人類無法在一項技術生命周期的早期有效地預料該技術的社會后果,而當負向影響的結果出現時,技術因嵌入經濟和社會結構本身而難以被有效地控制Collingridge, D.(1980).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London: Pinter.

專欄

霍金等千名專家敦促禁止“殺人機器人”

1000多名知名科學家和人工智能領域專家近日簽署公開信,警告可能出現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并敦促聯合國發布針對“攻擊性自動化武器”的禁令。

據英國《衛報》報道,公開信的簽署者包括著名科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以及谷歌人工智能項目負責人米斯?哈撒比斯等。這封信已在網上公開發表,并于日前提交至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

公開信稱:“人工智能技術已經發展到這樣一種地步:盡管不合法,自動化武器的使用將會在幾年內而不是幾十年內成為現實。這將帶來極大的風險,自動化武器已經被稱為繼火藥和核武器之后的武器的第三次革命。”

這封信認為,人工智能可以讓戰場對軍事人員而言更為安全,但是能夠自主操作的攻擊性武器會降低戰爭發生的門檻,從而給人類生命帶來更大的損失。

公開信指出,如果某個軍事力量開始研發能選擇攻擊目標并在沒有人類直接操控情況下自動運行的武器系統,會像當年的原子彈一樣引發軍備競賽。而與核武器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武器并不需要具體的、難以制造的材料,因此很難對其生產進行監控。這封信稱,“人類今天所面對的關鍵問題在于,是在全球范圍內啟動一場人工智能軍備競賽,還是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能教授托比?沃爾什對這一呼吁表示支持:“我們需要在當下作出決定,這個決定將主宰我們的未來,并事關我們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殺人機器人”是當今的熱議話題。霍金和馬斯克此前都曾警告說,人工智能是人類最大的威脅,而且完全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導致人類的終結。今年4月,聯合國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了包括“殺人機器人”在內的未來武器的發展,這次會議曾考慮針對某些特定類型的自動化武器頒布禁令,但遭到一些國家的反對。

來源:劉園園.科技日報,2015-08-04.

2.科技創新發展與治理的經濟思考。科技創新在快速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往往引發“技術創新的雙重性”Jonas, H.(1984).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也即技術創新在產生正向經濟效應的同時,引發環境保護、資源破壞、生態污染、貧富差距加大等負向影響。

專欄

聯合國:極端天氣致2030年全球損失超2萬億美元

近年來,極端天氣肆虐全球。中國經歷了20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印度持續干旱和洪澇令121個農業產區處于“高危”警戒狀態;阿根廷洪災使該國大豆產量急劇下降;巴西的干旱可能導致供應創五年新低;此外包括美國的龍卷風和洪災、墨西哥的異常降雪等。一系列極端天氣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斷擴大,正引起多家國際組織和經濟學家的高度關注。

聯合國對此警告稱,到2030年,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以上。根據7月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30年,全球變暖將對多個工種造成直接影響,農業和建筑領域影響最大,持續升高的氣溫將迫使一些行業縮短工作時長或進行調整,從而影響各國GDP。

美國《石英》雜志曾報道稱,持續高溫將在2030年使非洲國家尼日利亞和加納的GDP縮水6.4%和6.5%,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各損失6%,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斯里蘭卡各5.9%,越南和柬埔寨各5.7%,墨西哥、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亞分別為4.4%、3%、2.8%和2.4%,中國和印度兩大亞洲經濟體將分別面臨0.8%和3.2%的損失,而美國作為唯一上榜的發達國家,GDP損失也將達到0.2%。

值得注意的是,在聯合國詳述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中明確指出,東南亞地區極端炎熱天氣已使得每年工時減少15%~20%,而這一數字還將隨著氣候的惡化在2050年翻一番。對此,有專家表示,在應對極端天氣方面,發達國家的經濟損失相對會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硬件條件過硬,且擁有充足的資源去適應氣候變化。而報告也建議,發展中國家可通過調整工作時間、增加冷氣設備等方式來減少生產力損失。

來源:人民網,2016-08-10,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810/c1002-28626643.html.

3.科技創新發展與治理的倫理思考。科技創新活動中,科學研究者與創新者本身的利益價值取向與科技創新活動結果輸出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需求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創新行動選擇無法同時滿足多維度的價值評估準則,比如技術創新同時兼顧技術創新的效率與安全保障、安全性與隱私保護等Van de Poel I.,2009, “Values in engineering desig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novation, Legitimacy, Ethics and Democracy.。同時,科技創新者本身的道德規范也會引導創新影響的積極與消極結果。

專欄

黑客倫理:斯諾登承認泄密行為的風險

據英國《衛報》7日報道,美國中情局前雇員斯諾登日前接受采訪時,對他是否閱讀過所有泄密文件的問題未進行正面回答,同時承認他的泄密行為會帶來一定風險。

報道稱,英國喜劇演員、美國HBO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約翰?奧利弗上周專程到俄羅斯兩天,對斯諾登進行專訪。有媒體爆料,出于安全考慮,斯諾登在采訪當天把奧利弗晾了1.5小時才抵達錄制現場。該專訪已于5日播出。

采訪時,奧利弗問斯諾登是否確實閱讀過交給記者的美國國安局(NSA)秘密文件,斯諾登先是說:“我對所有文件進行了評估。”在奧利弗的再次追問下,他又回答:“我明白交出去的是什么內容。”《衛報》稱,斯諾登“顧左右而言他”,回避問題。

接著,奧利弗提到《紐約時報》曾對一份文件處理不當,導致可能暴露美國對“基地”組織的秘密行動。他由此對斯諾登提出質疑,問他是否承認自己的做法會帶來風險。斯諾登回答“這是個問題”,隨后附和奧利弗,稱“這根本是搞砸了”。奧利弗說:“你交出一些檔案,你也知道里面的信息會帶來傷害。”斯諾登說:“只要你是自由的,就不能完全免于風險。一個人只有進了監獄才能避開風險。”

俄羅斯紐帶新聞網6日報道稱,斯諾登在采訪中表示,NSA對美國普通民眾進行監視,將“槍口”瞄準每一個美國人。不過斯諾登強調,美國人不應該因為政府的監控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停止存儲隱私內容,“不該為這些錯誤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行為”。

來源:黃培昭,柳玉鵬.人民網-環球時報,2015-04-08,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08/c1002-26811700.html,此處對題目做了修改。

4.科技創新發展與治理的社會思考。孔德、馬克思和涂爾干等人將現代性視為一種機遇(英)提姆?梅伊,(英)詹森?鮑威爾.社會理論的定位[M].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認為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所產生的人類理性會增進人們對于社會的理解,完善社會控制與社會秩序,進而促進正義、道德進步、人的幸福和社會滿意Layder, D.(2005).Understanding social theory.Sage.;而孟德斯鳩、韋伯和齊美爾則關注現代性雙重后果,強調不能忽視現代性的潛在威脅,如現代性產生的勞動分工,一方面提升效率,實現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可能引發失業等問題,并威脅社會穩定。

專欄

核能應用的社會安全隱患:日本再發生核泄漏事故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5名工作人員6日檢查核廢料時發生意外,吸入大量放射性粉末,其中一人體內輻射水平驚人,今后罹患癌癥等疾病風險大大增加。這是日本迄今最嚴重的一起體內輻射事故,發生泄漏的容器是26年來首次接受安全檢查。日本媒體說,頻頻發生的事故再次暴露作為國立機構的原子能機構在核物質管理上的混亂。

【包裝破裂引發泄漏】

6日上午,原子能機構位于茨城縣的大洗研發中心的5名員工按計劃對21個存有核廢料的容器進行檢查。當5人打開第一個容器時,內部包裹著核廢料的雙層塑料袋突然破裂,約300克放射性鈾、钚飛散開來,被這些員工吸入。不同于外部輻射,吸入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附著在肺部或溶解在血液中,現階段無法通過藥物完全排出體外,這些放射性物質常年累積體內,其發出的放射線損害體內器官機能,增大癌癥發病概率。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負責人明石真言7日直言:“據我們所知,這種程度的體內輻射算是比較高的。這樣的數字是第一次。”

【管理混亂再次出事】

事故發生后,原子能機構召開新聞發布會時解釋稱“操作程序符合要求,作業人員的裝備也不存在問題”,只是“沒有想到塑料袋會破裂”。但這一說法并未平息輿論的批評。

這不是原子能機構第一次發生事故。5年前,福井縣“文殊”快中子增殖反應堆被曝漏掉了約1萬處安全檢查。當時原子能規制委員會警告原子能機構“沒有安全運營(核反應堆)的資格”。在茨城縣的另一處放射性物質再處理設施,也發現盛有放射性物質的金屬罐被胡亂堆放在水池內。《朝日新聞》指出,原子能機構50年多年以前就開始研究核廢料循環利用,現階段管理的核廢料容器達數十萬個。一系列問題反映出,該機構對核物質和設備管理不當,缺乏應對核安全問題的正確態度。

來源:節選自劉秀玲.新華社.2017-06-09, 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70609/30685537_1.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安市| 哈巴河县| 日照市| 汾西县| 儋州市| 平山县| 分宜县| 阜宁县| 思南县| 武山县| 洪洞县| 津南区| 吴桥县| 吕梁市| 巴楚县| 马鞍山市| 恭城| 双流县| 巴楚县| 锡林浩特市| 西充县| 隆回县| 竹山县| 泊头市| 乐陵市| 原平市| 武川县| 新宾| 建德市| 新安县| 陆丰市| 辽源市| 江城| 和平县| 松桃| 望谟县| 江安县| 汝州市| 乐山市| 蛟河市|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