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割裂時代的領導力(《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第6期)
- 哈佛商業評論
- 3字
- 2019-06-28 14:18:59
博客@HBR
欲降低醫療成本,先了解成本明細

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美國公共與衛生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扎(Alex Azar)指出:“知情的消費者擁有最強大的力量?!蹦敲粗楣淌欠褚矒碛羞@樣的力量呢?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開展的全國性調查顯示,89%的醫師認為美國整體醫療成本過高。如今,我們開發了一款工具,目的是讓醫生們清楚地了解醫療成本,從而為他們參與這場對話提供機會。
在過去5年中,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一直在開發一款能夠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其價值導向型成效(VDO)項目為醫師提供的成本數據可以讓他們評估每花費1美元所產生的醫療成效。VDO是一個模塊化的可擴展框架,它從醫療系統企業的數據倉庫中收集數據,能夠讓醫生獲取病患個例和群體病患的數據。
VDO包括能夠幫助確定質量(例如全國性質量指標和臨床醫師所定義的質量指標)和成本(包括物資、藥品、成像和實驗室利用,人力資源利用,以及總分類賬,機構完整的財務交易記錄,包括具體的醫療物資購買成本)。該工具使用這一數據來計算成本,并將其與相關質量和效果指標整合起來。換句話來說,它能夠為醫師提供必要的數據,從而讓醫師利用這些數據為病患做出基于價值的決策。
在醫療系統中,手術室是資源最為密集的環境之一。因此,作為外科醫生,我們希望使用VDO框架來打造一款工具,專門用于幫助外科醫生提升價值,也就是以合理的成本來實現手術的效益。我們開發了“手術室成本責任”(Operating Room Cost Accountability)工具,該工具針對外科醫生在每一項流程中所使用的物資,匯編了一個逐項編號的物資清單。
ORCA逐項列出了每一項手術用品的購買成本,并列出了單個外科醫生在實施每一個手術時所使用的各項物資,同時還計算出了手術室每分鐘的實際成本。換句話說,它為外科醫生提供了他們所能控制的資源的成本數據。在上手術臺之前,外科醫生可以在辦公室中通過電腦或平板查看每一項物資的確切成本。他們還可以權衡效益和成本,并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手術是否劃算?
該工具還展示了外科醫生完成每一個流程所需的時長,以及他們執行這一流程所耗費的平均時間。外科醫生可以使用這些數據,與其他所有執行同樣程序的醫生來比較所耗費的時間和成本,并提出自己的疑問。
以腹股溝疝手術為例。一位普通的外科醫生可通過ORCA搜索在該醫療系統中已完成的所有腹股溝疝手術案例。外科醫生可以查看與手術室所用物資相關的成本,并將自己的使用情況與同事進行對比。例如,以腹股溝疝修補為例,外科醫生將看到,成本會因系統中醫生在修復疝氣時所選絲網材質的不同而出現6種變化。然而,當前的文獻顯示,不同材質的絲網并不會讓治療效果產生可辨識的差異。使用更加昂貴的絲網自然就會導致成本的增加。
ORCA已于去年開始在我們的醫療系統中面向所有的外科醫生開放。我們發現,當執行同一流程的外科醫生聚在一起討論并制定能夠優化臨床效果和成本的標準作業流程時,提升價值的真正機遇就會出現。
例如,一些外科醫生在進行腹股溝疝腹腔鏡修補時會使用一種特別設計的氣囊分離器,以便在腹膜內手動制造工作空間。使用氣囊的外科醫生額外花費了400美元,但他認為此舉節省了手術室的占用時間,也就相當于節省了成本。但數據卻不這么認為:未使用氣囊的外科醫生完成手術的平均時間更少,而且術后的效果是類似的。使用氣囊的醫生很快便向其同事請教,如何在不使用氣囊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并借此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的整體成本。
不管這一決定涉及特定流程所需的標準化物資,例如腹股溝疝修補,還是涉及手術室應儲存的一般物資,ORCA都能夠讓我們甄別哪些醫生更適合走上手術臺。最近,使用高級電切設備的醫生采用ORCA來發現和消除一些費用更高、沒有額外效益的設備。在主要醫院實施的最初的6個月中,此舉讓上述設備的整體成本下降了27%(超過了25萬美元)。
高價值臨床護理要求我們優化病患治療效果和成本。然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有必要在醫師為病患推薦治療方式時,與醫師一道進行價值分析。盡管在美國的高價值護理方面實現大規模、可持續和實質性的進展,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們使用ORCA的初步經驗告訴我們,僅僅只是略微了解不同治療方案對成本的影響,我們便可以推動這一進程,并激勵人們采取行動。或許成本透明化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我們相信,而且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
羅伯特·格拉斯哥是猶他大學醫學院手術系教授、臨床操作和質量專業副主席,兼首席價值官。薩姆·芬雷森是猶他大學醫學院手術系教授兼主席。大衛·雷是猶他大學醫學院手術系操作與質量專業主任,也是University of Utah Hospitals and Clinics的流動手術臨床學主任。
- 中國凈零碳城市發展報告(2021)(《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逆市加倉(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17期)
- 對話:安本資產管理全球小盤股投資主管科斯蒂·戴森(《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28期)
- 互聯網保險新模式
- 中國企業家(2015年第24期)
- AI超級版圖(《商界》2018年第8期)
- 迎接全面注冊制,“看門人”開啟“大考模式”( 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09期)
- 玩轉定投(雪球專刊·113期)
- 雪球專刊第110期:滾蛋吧,P2P君!!
- 管控新型風險(《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11期/全12期)
- 超越數字化的七大戰略要務(《商業評論》2022年5/6月號)
- 打造職場女王范兒(《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雪球???37期:一位高端理財投資者的10年投資路
- 關于區塊鏈,你不得不知的真相(《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雪球專刊259期:牛年買基攻略·打不過基金就加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