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好工作”戰略(《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第2期)作者名: 哈佛商業評論本章字數: 19字更新時間: 2019-05-08 10:03:30
搶鮮讀COMING SOON
*具體內容請以最終出版為準。
敏捷不再是科技專用詞

2018年3月刊 聚光燈
人力資源將變得更加敏捷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皮特·卡佩里(Peter Cappelli)與紐約大學人力資本管理學教授安娜·塔維斯(Anna Tavis)指出,敏捷不再只是科技的專用詞,它正以各種方式進入其他的領域和部門,從產品開發一直到制造和營銷。如今,它也在顛覆機構招聘、培養和管理其雇員的方式。在本文當中,卡佩里和塔維斯介紹了各大公司在績效評估、學習、招聘和薪酬等關鍵領域發生的一些深刻變化。他們還描述了向敏捷型人力資源轉變所面臨的挑戰,其中最大的阻力來自人力資源部門內部。本文是《哈佛商業評論》有關敏捷型人才專題文章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對IBM首席人力資源官戴安·格森(Diane Gherson)的采訪,內容涉及這家知名科技公司如何在業務模式轉型期間看待員工體驗;一個短篇幅的案例研究,涉及全球銀行集團ING在其荷蘭總部開展的流動團隊構架試驗;以及來自軟件開發公司的洞見,涉及拓展敏捷型業務所面臨的障礙和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
[自管理]
自由職業者的興旺之道
自由職業者是美國勞動力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個門類,人們將其統稱為“零工經濟”。約1.5億北美和西歐雇員離開了相對穩定的機構生活圈子,有些是自愿選擇,有些則是被迫離職。盡管這一門類的成長多少反映了打車服務和任務導向性服務平臺的崛起,但麥肯錫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大多數獨立工作者都供職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和創意職位,而且其級別增長速度亦屬于行業之最。
[實戰復盤]
美國企業研究所所長對衡量思想行業影響力的看法
作為錫拉庫扎一名沒有實際管理經驗的終身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似乎不大可能是領導華盛頓智囊團的人選。但是自2008年加入美國企業研究(AEI)所之后,他通過嘗試衡量某些看似無法衡量的事情,實現了整個機構的轉型。隨著新一代精通數據的捐贈者年齡的漸長,衡量影響力將成為所有非營利性機構的強制舉措,而布魯克斯介紹了一家機構在應對這一挑戰時所采取的措施。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5期)
- 互聯網龍頭的“危”與“機”(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28期)
- 雪球專刊104期:2016,要不要買房?
- 蔚來:定義用戶企業(《商業評論》2022年2-3月號)
- 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3期)
- 當代縣域經濟(2021年第9期)
- 騰訊、阿里進入定投好時期(《證券市場紅周刊》2022年32期)
- 實用投資進階指南·簡七講座精華(一)
- 比較.第106輯
- 元宇宙起步(《21世紀商業評論》2021年第12期)
- 人口“兇猛”(《商界》2022年第3期)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6期·上旬刊)
- 大膽創新,大膽試錯(《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雪球專刊259期:牛年買基攻略·打不過基金就加入它
- 2018麥肯錫獎年度精選必讀(《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