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英雄遠去的足跡
東蘭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一株株若劍舞云空。仿佛連接著天堂與人間的數百級臺階,無不讓登臨的人們觸摸到東蘭歷史的輝煌與壯麗。陵園的核心景區,一座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傲然聳立,之下是綠蔭擁簇的革命烈士紀念館。這座陳列著幾千位革命烈士遺物遺像的紀念館,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廣西首批興建的紅色文化經典建筑。走進紀念館,瞻仰那長長的烈士遺物遺像長廊,一百年間的革命歷史風煙撲面而來,一代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立馬橫刀、血戰沙場的光輝歷史,都在館里一一呈現。這里,且將該館陳列的一批東蘭籍的革命英烈分別介紹,雖不復一一,卻也能從他們身上追尋到英雄遠去的腳步。
陳洪濤,咬下上衣銅扣交最后一次黨費
陳洪濤,他以英雄豪氣表現東蘭人的陽剛,他以血情義膽展示革命人的風骨。
歷史對他的定論可謂驚天動地:陳洪濤是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曾任廣西省農民協會委員,中共廣西特委常務委員,右江特委書記,紅七軍二十一師(右江獨立師)政委,右江工農民主政府主席等職。

燈火下的拔群廣場
很難用簡單的筆觸丈量陳洪濤輝煌的足跡。他1905年出生于武篆區舊州屯的農民家庭,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右江地區第一名壯族共產黨員。1932年12月22日在百色英勇就義。他用27歲年輕的生命,譜就“為民為社稷流血,重值泰山”的信仰絕唱。
從1930年紅七軍主力北上后,陳洪濤與韋拔群就成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核心領導。1931年春到11月,陳洪濤與韋拔群領導根據地軍民連續粉碎了桂系軍閥兩次大規模的“圍剿”。1932年8月,桂系當局的第三次大“圍剿”更為瘋狂,無數軍民慘遭殺害,根據地形勢岌岌可危。正當右江特委和獨立師實施跳出重圍創建新根據地的方案時,韋拔群被叛徒暗害。風云突變,陳洪濤毅然接過紅旗,繼續領導根據地軍民和敵人殊死搏斗。
韋拔群犧牲后,敵人便集中力量對陳洪濤進行瘋狂追殺。這期間,妻子潘小梅生下第二個兒子不到半年,無法轉移躲藏,嬰兒被活活摔死,潘小梅被捕。陳母帶著大孫子被敵圍困深山,雙雙餓死。妹妹陳玉斌被敵人搜山抓獲,敵軍官見其貌美逼其做妾,她堅貞不屈,投河自盡。父親陳元公和陳洪濤隱蔽于弄羊山,為掩護陳洪濤逃脫,陳父吸引敵人,最后縱身跳下懸崖……一家人慘遭圍追捕殺,然而陳洪濤信仰不滅。他脫險后,找到特務連長黃玉溫,迅速離開西山往右江下游轉移,不幸在途經盤陽到燕洞附近的坡勿村時,被叛徒王廷業出賣被捕。
在百色監獄中,敵人對陳洪濤嚴刑拷打、金錢利誘、封以高官、許以美色……但陳洪濤堅強不屈,不為所動。沉重冷酷的手銬腳鐐并不妨礙他在鐵窗里寫下《今日坐牢為明天》《獄中謠》等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詞。為迫使陳洪濤投降,敵人從東蘭監獄將潘小梅押到百色以說服陳洪濤屈服。然而這一對夫妻見面時,暢談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但受眾彰”的革命理想。臨別時陳洪濤咬下上衣僅剩的兩顆銅扣交給妻子:“如果你能出獄,就設法把它交給黨組織,作為我交的最后一次黨費。”
黃大權:對死我早有準備,共產黨人是殺不完的!
追尋黃大權,走進煙雨蒼茫的歷史,走進血與火交織的春秋。
黃大權,是東蘭早期農民運動的組織者和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保衛者之一。他先后擔任右江蘇維埃政府委員、紅七軍二十一師參謀長等職。
他,先后與韋拔群組織“改造廣西同志會”、發起北帝巖“三三同盟會”、銀海洲“九九同盟會”等重大革命活動。
他,是1923年東蘭農民起義赫赫有名的第四路軍指揮,三次攻打東蘭城,功勛卓著。1926年在圍繞“東蘭農運慘案”的斗爭中,他率農軍四面出擊,先后襲擊了韋鐘璜、韋立言、龍顯云等民團武裝,威震敵膽。
他,1927年擔任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一路軍第二團指揮員,率部配合鳳山農軍把桂軍黃明遠營圍困在鳳山縣城達一個多月。
他,1929年8月隨韋拔群到南寧會見廣西省主席俞作柏。在南寧,經韋拔群介紹,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中共廣西黨組織推薦,俞作柏任命他擔任恩隆縣縣長。以這個合法身份作掩護,為爾后的百色起義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百色起義勝利后,他當選為右江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
他,服從組織安排,在1930年11月紅七軍主力北上后,隨韋拔群、陳洪濤在右江組建紅七軍二十一師,任參謀長。1931年至1932年,率部參加反擊桂系軍閥對右江革命根據地三次大規模“圍剿”,指揮若定,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多次重創敵軍。
1932年2月,黃大權率領40多名指戰員到向都和天保南區開展游擊戰,遭到桂系軍閥的重兵包圍,他率部浴血奮戰,但因寡不敵眾,退回思林果德邊界隱藏活動。4月間轉到右江下游的思林、果德交界,與在此堅持斗爭的紅六十二團會合,組建中共右江下游臨時委員會,承擔起領導整個右江革命斗爭的重任。5月黃大權等四人秘密潛回向都南區,因叛徒告密在天保縣多龍村不幸被捕。
在被關押的兩個月中,敵人先以高官厚祿引誘,后施酷刑威逼,都遭到他嚴詞痛斥。軟硬兼施均告無效,敵人于8月對他下毒手。臨刑前,敵人問黃大權:“你還有什么話說?”黃大權鏗鏘回答:“對死我早有準備,我要告訴你們,共產黨人是殺不完的!”
陸浩仁:堅持下去,我們一定取得最后的勝利!
追尋陸浩仁,便是追尋一頁血染的史書,聆聽那不凋歲月的回音。
韋拔群領導的東蘭農民運動如火如荼,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驟雨席卷右江兩岸,高小畢業后的陸浩仁就投身于這場革命洪流。1936年7月14日,陸浩仁到果德縣果化區六孔村檢查布置工作時,不幸被叛徒阮生仁、何增麟用毒酒謀害。
他用29歲年輕的生命,為革命歷史書寫了人生的履歷:陸浩仁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右江革命的領導者之一,曾任中共太平區委書記、東蘭縣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右江特委委員、奉儀縣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右江下游黨委代理書記、思果中心縣委書記等職。
作為右江黨的政治干部,陸浩仁特別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尤其在韋拔群、陳洪濤相繼犧牲后,右江根據地喪失,革命轉入低潮。從1933年至1934年6月一年多的時間,他擔負領導右江下游十多個縣開展革命斗爭的重任。他親自到都安大成組建了紅水河下游革命委員會,發展黨員并建立了拉烈、百旺、金釵、大成、安陽、菁盛等聯絡站,使右江下游革命活動不斷恢復發展,與黔桂邊、右江上游特別是東蘭西山革命斗爭相互呼應。
他在各地檢查工作當中,召開黨員會議,分析斗爭形勢,傳達中央文件精神。在南丹拉索召開的黨員會議上,他要求黨員:“要克服一切困難,逐步擴大和發展革命力量,堅持下去,我們一定取得最后的勝利。”會后,韋漢超按照陸浩仁的布置,擔任丹池邊革命委員會主席,丹池邊游擊隊成為一支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鐵軍。
黃昉日,倒在沖鋒的戰場
福建省泰寧縣大洋障,記錄了一段雋永的歷史傳奇——
黃昉日,1902年出生于東蘭縣太平區公平鄉環高屯,早年進入東蘭縣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192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東蘭農軍的一員猛將。百色起義后,黃昉日擔任第三縱隊第三營營長兼第七連連長,隨紅七軍主力北上。
1931年7月,紅七軍東渡贛江與紅三軍團匯合,黃昉日晉升為第五十五團團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在蓮塘、良村、高興圩、方石嶺等戰役中,重創敵軍,屢立戰功。第三次反“圍剿”結束后,他被選派到紅軍學校學習,結業后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參謀長、副師長,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協助師長率部取得了硝石、資溪橋、洪門、八角亭等戰役的勝利。
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中,第四師駐守在福建省泰寧縣大洋障附近,負責保衛紅軍主力轉移廣昌之通路。1935年3月,敵湯恩伯三個師及陳誠所部分別從泰寧、黎川出發,妄圖搶占地勢險要的大洋障,實現分割圍殲我軍之目的。黃昉日意識到這是一場險惡的關鍵戰,他親自帶一個營連夜前往阻擊。翌日上午,先行登上山頂的偵察連與敵先頭部隊激烈交火,黃昉日部如神兵天降按期趕到,馬上投入戰斗。紅軍居高臨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爬上山頂的敵人全部消滅。接著一鼓作氣,又把在飛機掩護下進攻的敵主力打退。一場漂亮的阻擊戰!可是在乘勝追擊的沖鋒中,黃昉日被一顆子彈擊中,英勇陣亡。
沙場浴血,沖鋒與反沖鋒是必然的,流血犧牲也是必然的。然而,那顆罪惡的子彈奪走一個年僅32歲的生命,我們寧愿相信那是一種偶然。中央紅軍副師長黃昉日的犧牲著實讓我們痛惜!他是當年東蘭籍紅軍戰士轉戰到中央蘇區升任軍職最高的指揮員。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不是那顆偶然的子彈,可以設想,黃昉日將在后來的戰爭進程中將立下何等功勛?!
陳伯民,東蘭農民運動的旗手
颯颯雄風滿桂西。碧水青山,自古以英雄輩出而聞名的東蘭,韋拔群與湖南的“農民運動之王”毛澤東同步,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成千上萬的農民怒吼著,高舉鋤頭、大刀和長矛,起來造反了!他們把斗爭的矛頭直指農村的封建宗法勢力。
陳伯民,與表哥韋拔群一起點燃農運烈火,他是東蘭農民運動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從1921年秋開始,陳伯民協助韋拔群籌備成立了“改造東蘭同志會”,打著“廣西不得了”、“實行社會革命”的大旗上街宣傳,東蘭農運由此逐漸形成燎原之勢。到1923年夏,他與韋拔群組織農軍三次攻打東蘭縣城并取得勝利,轟動廣西全省,打響農民武裝斗爭的第一槍,開了整個右江農運的先河。
斗爭在繼續,真理需要求索。1925年初,陳伯民和韋拔群經數月跋涉,到達中國革命中心廣州,進入廣州第三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后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回廣西開展農運工作。回到東蘭后,著手組建農民協會,舉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一批又一批農運骨干。
1926年春,桂系軍閥制造了“東蘭農民慘案”,陳伯民作為東蘭農民代表,三次前往南寧向省政府控告軍閥劣紳慘殺農民的行為,并在國民黨省黨部執委和監委聯席會議上控訴軍閥暴行,促使省政府派人到東蘭調查并最終公正處理了“農案”問題。
1929年8月,在鄧小平等共產黨人的推動下,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委派一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擔任左、右江各縣縣長,陳伯民被任命為河池縣縣長。10月廣西政局驟變,陳伯民主動撤出河池,轉到向都(今都安)繼續開展農運工作。
1930年2月,陳伯民組織農軍2000多人勝利攻占向都縣城。數日后,敵人瘋狂反撲,而農軍內部黎鼎等人叛變,陳伯民腹背受敵,被迫率部從縣城突圍至隆福鄉。幾天后在向東蘭轉移途中,經向都魚洞被當地田德高團局截捕。韋拔群聞訊后,立即派紅軍一個連兵力前往營救,因敵關卡堅固,營救末果。4月1日陳伯民和17名農軍在向都縣城英勇就義。年僅30歲。
80多年過去了,風雨剝蝕了歷史的年輪,卻遮掩不了叱咤風云的農運先驅那閃亮的形象。
黃書祥,敵人重金懸賞的紅軍團長
在右江革命根據地的英雄譜中,黃書祥的形象系住了無數崇敬的目光。
黃書祥,1899年出生在武篆舊州屯一個壯族家庭。1921年開始,積極參加韋拔群組織的“三三同盟”、“九九同盟”等革命活動,1923年參加了三打東蘭城的農民武裝暴動。1925年在韋拔群開辦的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任教員。1926年秋,任省農民部農運特派員,領導果德農運。1927年3月,領導成立果德縣農民協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廣西臨時軍政委員會委員兼右江農民自衛軍第三路副總指揮,帶領農軍在果德、思林兩縣一帶活動。同年秋他領導農軍和群眾1000多人舉行暴動,攻占果德縣城,威震敵膽。1929年9月,時任廣西省主席俞作柏根據中共廣西省組織的推薦,委任一批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擔任左、右江各縣長官,黃書祥被任命為果德縣縣長。參加百色起義后,歷任果德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右江特委委員。1931年1月任紅軍二十一師獨立團團長,12月,根據斗爭需要,果德獨立團并入六十二團,黃書祥任團政委。

站著是旗幟,倒下是豐碑
在斗爭最殘酷的1931年至1932年,桂系第七軍對右江革命根據地殺紅了眼,先后三次大規模“圍剿”根據地軍民。面對右江兩岸尸橫遍野的白色恐怖,黃書祥斗爭信念毫不動搖。他在1932年6月同時擔任中共右江下游臨時委員會、右江下游革命委員會黨委委員和革委常委,領導右江下游軍民堅持反“圍剿”斗爭。
秋風蕭瑟,烏云漫卷。從1932年開始,廣西省政府就電令右江各級政府,懸賞1000塊光洋緝拿黃書祥。他對到處張貼的懸賞通告一笑了之,斗爭從來沒有停止。不幸的是,在1933年5月6日那月黑風高的晚上,黃書祥到思林縣竹梅鄉那徐屯活動,被叛徒黃金鏡告密遭敵連夜圍捕,次日拂曉在突圍時中彈犧牲。
黃書祥,用他34歲的熱血填寫了瑰麗的履歷。
牙蘇民,“在紅軍,任赤軍,一體救人民而奮斗”
東蘭早期革命的領導人大多是知識分子,他們繼承了中國仁人志士崇高的愛國熱情和忠貞不貳的高尚氣節,為了正義的事業,義無反顧,勇于獻身。
牙蘇民在這一批革命領導人中,能文能武,威望極高。他先后在省立慶遠中學、嶺南法政學堂就讀。是大疇區一帶農運領袖,深得韋拔群的倚重。
1930年7月13日,東蘭農民赤衛軍總指揮牙蘇民,率一個班的赤衛軍到隘洞偵察敵情,不料遭到民團伏擊壯烈犧牲,時年35歲。韋拔群聞訊十分悲痛,親自在縣城主持召開有三千多人參加的追悼會,并獻上挽聯:在紅軍,任赤軍,一體救人民而奮斗;你先死,我后死,大家為革命而犧牲。
怎么能不為這么杰出的指揮員的過早犧牲而惋惜呢?從1921年起牙蘇民就參加韋拔群發起的革命同盟會。1923年夏秋,韋拔群領導東蘭農民起義,三次攻打東蘭,牙蘇民任北路農軍總指揮。農軍攻占縣城后宣告成立東蘭縣革命委員會,牙蘇民被任命為委員。1925年資助韋拔群在列寧巖創辦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任教員。1926年“農案”發生后,東蘭縣革命委員會在西山成立,牙蘇民被選為委員。同年9月,東蘭農軍攻克縣城,驅逐縣知事,推舉牙蘇民代理縣政。1927年右江各縣農軍統編為右江農民自衛軍,牙蘇民任第一路第一團總指揮,在反擊國民黨對東蘭、鳳山大舉進犯的斗爭中,他率部頑強作戰。1929年12月,東蘭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牙蘇民當選為政府裁判兼肅反委員會委員。后兼任東蘭縣赤衛軍總指揮。
牙蘇民倒下了,但東蘭的革命步伐沒有停止,斗爭進入更為威武雄壯的悲壯歷程……
韋菁,27歲的紅軍團長
往事如煙,但絕非渺無蹤跡。
悄然佇立在東里特牙山下的韋拔群故居舊址,歲歲年年仍然牽引著無數崇敬和緬懷的目光。舊址左邊,一字排開有17座墳塋。其中一座就是韋拔群的胞弟韋菁。
點一柱高香祭奠英魂。應該為韋菁唱一首歌。
1904年出生的韋菁比大哥韋拔群小10歲,1925年于武篆育才高等小學畢業后就投身于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1926年冬,他被選送南寧“平民習藝所”學習,后進入國民黨廣西省農民部在南寧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訓,未結業就提前回東蘭,任東蘭縣農民協會宣傳干事。1927年10月,國民黨派朱為軫師鎮壓東蘭、鳳山農運,他被派往鳳山協助廖源芳、黃明春領導鳳山農軍開展武裝斗爭。
192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被選為中共東蘭縣委委員。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4月,參加鄧小平在東蘭武篆區舊州屯開辦的右江各地黨政干部訓練班學習,并在東里屯試辦共耕社。韋菁和大哥韋拔群一道,帶頭動員自己的家屬把全部耕地、耕牛、農具首先入社,為根據地的群眾做出了榜樣,得到了紅七軍政委鄧小平的贊賞。訓練班結束后,按照右江特委的指示,韋菁帶領鐘寶靈等人到鳳山中亭搞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并在長里、芝山、中區、本農、平樂、巴軒等區鄉實行土地革命。8月,任中共東蘭縣委書記,11月初任中共鳳山縣委書記。
1931年2月,新桂系軍閥趁紅七軍主力北上之機,派廖磊率萬兵壓境,“圍剿”東蘭、鳳山革命根據地。韋菁組織領導鳳山縣黨政軍民與敵頑強作戰,有力地配合了根據地的反“圍剿”斗爭。不久,韋菁任紅七軍二十一師六十一團團長,率部奮勇反擊桂系軍閥對右江根據地的“圍剿”,為奪取第一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1931年11月中旬,桂系軍閥對東鳳根據地進行“不分硬石,一并斬盡”的二次大“圍剿”。面對洶洶來敵,中共右江特委、獨立師黨委根據當時根據地極為困難的形勢,決定派韋菁和陳慶鍔隨中共兩廣省委特派員陳道生前往香港,向上級黨組織匯報、請示工作。韋菁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到達香港完成了既定任務,在返回途中不幸被捕,在梧州慘遭敵人殺害。
松柏無語,祭人有聲。韋菁是不凋的傳奇,透過彌漫的香火,我們依稀聽到他沖鋒陷陣的吶喊……
黃世新,紅旗不倒的中流砥柱
武篆。東里村的前山后嶺,林木蓊郁,棵棵參天大樹遒勁挺拔,恰似浩氣長存。東里山水孕育了太多的革命者。而東里四周的森林,見證了歷史的風云,也記錄那流芳千古的絕唱。
黃世新是東里豪杰之一。1900年生。1925進入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結業后擔任農軍中隊長、連長。1926年9月率領農軍參加攻占東蘭縣城的戰斗。1927年8月參加東蘭、鳳山農民暴動。1928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任紅七軍第三縱隊第三營營長。1930年11月,黃世新隨紅七軍主力北上,在融安戰斗中率部掩護主力撤退而與主力失聯,隨后返回東蘭,先后擔任獨立師特務營營長、獨立師六十一團第二營代理營長等職,投入反擊桂系軍閥重兵“圍剿”作戰。
黑暗的1932年冬,西山根據地遭受嚴重摧殘,黃世新突出重圍輾轉到黔桂邊隱蔽。面對斗爭挫折,有人退縮了,也有人投降了,而黃世新斗爭信念愈發堅強。1933年春他潛回西山,組建殺奸游擊隊。
1935年3月黃世新、黃舉平在西山重建中共東蘭縣委,任黨委常委。翌年2月右江上游革命委員會成立,黃世新先任副主席,后任主席。到了9月,右江上游革命委員會組建右江赤色游擊隊第一聯隊,黃世新被委以聯隊隊長重任。這是右江上游黨領導下最重要的武裝力量,是保證右江地區紅旗不倒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初期,黃世新和黃舉平堅決抵制黃桂南的投降錯誤,把我黨領導的游擊隊轉移到黔桂邊的東蘭、鳳山、凌云、都安、南丹地區活動。
由于長期從事地下艱苦斗爭,黃世新積勞成疾,1939年秋奉命赴黔桂邊檢查部署工作,在貴州省羅甸縣板陵村病逝。
黃世新,一桿飄揚云天的旗幟!
黃煥章,東蘭赤衛軍第二任總指揮
追尋黃煥章,走進一個特殊人物的心靈天地,聆聽那不凋歲月的回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他,武篆育才高小學堂畢業后,在上圩舊州屯和巴馬延吉任私塾教師期間,就組織學生學習韋拔群從外地寄回來的進步書籍,灌輸進步思想,激勵了多少熱血沸騰的有志青年。
他,從1922年至1929年間,棄教回到武篆參加韋拔群領導的東蘭農民運動。作為農軍骨干參加了清算韋龍甫的斗爭。參加東蘭農民武裝起義,三次攻打東蘭縣城。在廣西第一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任經濟學課教員,第三屆兼任庶務。后受韋拔群的指派到右江下游的果德、那馬等地,協助黃書祥在那馬開辦江莊干部培訓班,先后為右江培養一大批農運骨干做出貢獻。
他,1929年底參加百色起義,由教書先生轉任紅七軍第三縱隊副營長。1930年4月,東蘭縣赤衛軍總指揮牙蘇民不幸犧牲,他接任東蘭赤衛軍總指揮職務。之后在他的指揮下,東蘭赤衛軍在反“圍剿”的慘烈鏖戰中不畏強敵,沖鋒陷陣,功不可沒。
他,在1932年敵人第三次“圍剿”右江革命根據地,韋拔群、陳洪濤、黃書祥等領導人相繼犧牲,根據地遭受滅頂之災的危難中,仍輾轉于武篆、西山、中山等地,堅持隱蔽斗爭,信念不滅。
1953年,黃煥章病逝于東蘭。
【作者簡介】韓建猛,男,壯族,東蘭縣東蘭鎮人。現任河池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